查看原文
其他

文化惠民何以“有感”?

殷贤华 重庆瞭望 2023-10-17
    

“习文通古今,惠民在人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字数不多,颇具深意。创新,是在讲方式方法;文化惠民,凸显的是文化的重要性;工程,则表明这是一项系统工作,要“多点开花”。

 

文化惠民,贵在“惠民有感”。此前,有人担忧“文化惠民能否真正惠及于民”。由此可见,“有感”——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是人民群众最为看重的一点。

 

用好“惠民有感”这把“尺子”,才能真实地检验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让人民有所得、有所获,在文化惠民的征途上,重庆正在行动。


▲学生在阅读集市上体验书法。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事实上,政府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群众是“有感”还是“无感”,是“好感”还是“反感”,得由群众自己说了算。 现实工作中,一些地区的干部,不善于深入群众听取意见、调查研究,而是想当然、拍脑壳,以为群众喜欢什么、自己应该做什么,习惯于在文化惠民中“包办一切”,生搬硬套,结果事与愿违,硬生生把文化惠民工程搞成了“文化摆设工程”。
比如,由于缺乏专业管理人才和有效的运营机制,一些花大力气修建的乡村书屋,常年“铁将军把门”,群众借书难、看书难;原住青壮年常年在外务工,修建在农村偏僻院落的篮球场,使用率很低;还有一些地区办的文化节,节目内容与群众脱节,沦为“政府办、干部干、嘉宾客串、群众不看”的圈内自嗨……
这样的“文化惠民”,没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群众肯定是无感的。 更有甚者,一些地区的干部为了一时虚名,好大喜功,大兴文化面子工程、政绩工程,把“为民办实事”变成了为“名”办“虚”事。 比如,为了打造所谓的“乡村文化景观”,不惜推山削坡、填塘截溪,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一些地区不顾自身实际,花重金去建设华而不实的“文化地标”,动辄投资上亿,劳民伤财,群众苦不堪言,网民讥讽一片…… 这样的“文化惠民”,严重损害了群众利益,群众肯定是反感的。 民生无小事,民心大于天。 不要小看了广大群众的“无感”和“反感”。它的危害,说轻一点,损害了政府形象;说重一点,是在人为地割裂党群关系。

▲涪陵区泡桐村,当地村民在涪陵图书馆乡村振兴主题分馆内看书学习。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文化,让生活更加美好。文化惠民,让美好生活的成色更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的重要性。在前不久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文化惠民、惠民有感,就是要让文化走得更远,传递更多的民生温度,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感受 “知民意”是文化惠民的基础前提。文化惠民,是“执政为民”理念在文化上的具体反映。“民”是主体,在政策出台前,政府应该走近群众,多问问群众是否愿意、是否同意、是否满意。 近日,荣昌区举办了“千年荣昌·历史文化周”活动。在筹办文化周之前,组委会很重视调查研究,广泛收集全区人民的意见,“几上几下”不断优化方案,让广大群众参与活动筹备。活动结束后,也实打实地收获了群众的认同。 “给实惠”是文化惠民的目标保障。文化惠民不能“口惠而实不至”,人民群众需要见真章的获得感。获得感不仅是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文化惠民能满足群众多元的文化需求,是实在的民生工程。 非遗的技艺传承和产业振兴向来是一个难题。在秀山县,当地政府联合银行,为秀山花灯、土家织锦、苗绣等非遗产业的传承人和经营者,提供“非遗贷”,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拿出看得见、摸得着的惠民政策,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重参与”是文化惠民的组织手段。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中,政府必须引导支持群众参与其中,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让群众在活动中获得情操陶冶和审美享受,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水平。 在大众的认知里,“考古”是一件离自己生活很遥远的事。坐落于渝中区的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就通过开发“我在山城修文物”等青少年研学活动,打造沉浸式话剧,建立免费对社会开放的考古文博图书馆,带动全年龄段的人群参与进考古,让考古变得可亲可感。 “塑民格”是文化惠民的价值追求。文化惠民很“小”,它能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文化惠民很“大”,它能增强群众的家国意识。当前,面对复杂的新型文化生态,需要我们坚持以主旋律引领多样化,努力实现从“文化惠民”,到“以文化人”的价值追求。 红色文化是重庆最夺目的城市基因,如何让红色精神入脑、入心,文艺作品的力量不可忽视。无论是在社交平台“刷屏”的舞台剧《重庆·1949》,还是再次为重庆捧回文华奖的川剧《江姐》,它们都赋予了文化崭新的时代价值,以更具当代审美特色的艺术形式,在思想性和传播性上,获得了双丰收。

▲荣昌区夏布小镇,走秀的小模特们。记者 龙帆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文化惠民,要让群众在文化生活中充当“主角”
把文化惠民的“遥控器”交到群众手中,政府提供更多“频道”,建立起“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互动式、菜单式服务,推动群众性文化惠民活动真正鲜活起来、生动起来、丰富起来。
与城市相比,文化资源相对薄弱的乡村地区,文化惠民如何落到实处由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和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等,联合发起的“爱故乡·村歌计划”,就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有人一定会问:村歌,也能“惠民”?在北碚区东升村,在巴南区鱼池村,村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疑惑。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当不懂乐理的村民,亲身参与进村歌创作之中后,他们发现,古老的村史复活了,远去的记忆苏醒了,每个人的精气神振奋了。
更重要的是,村歌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大家参与村里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变高了;村民们站在专业的舞台上,略带生涩的表演,反而成了推广村庄最动人的名片;不少漂泊远方的年轻游子,被深情的村歌打动,选择返乡创业……
如今,在村歌团队的带动下,北碚、武隆、巴南、城口等地的7个村,都有了属于自己的村歌。一首首村歌,就像阳光和雨露,绵绵不绝地滋润着群众的心田。村歌增强了村民对村庄的认同感、归属感,让每个村民都意识到,自己是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建设者。

村歌计划的发起人之一、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副院长潘家恩教授表示,村歌创作能帮助村民凝聚民心,同时还能充分挖掘当地的传统文化。通过村歌的创作,帮助村民树立文化自信,进而实现乡村的文化振兴。


▲武隆区后坪乡文凤村村民演绎村歌。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无论在城市和乡村,文化惠民的触角都应伸向村社、学校等每个角落,实现全方位覆盖。当然,文化惠民是一项长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有些民生短板需要慢慢补齐,有些文化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文化惠民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让我们行动起来,推动文化惠民,实现“惠民有感”,赋能美好生活。

责编丨郑钰潇 责校丨杜铠兵 主播丨伏一晨审核丨饶思锐


往期精彩内容


 重庆之“治”

● 贩卖“暑假焦虑”,吃相太难看!

● 困在手机里的老年人

欢迎扫码加入重庆瞭望读者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