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开学第一课,怎么声入人心?

冉苗俊 重庆瞭望 2023-10-17
今晚8点,一年一度面向全国中小学生的大型公益节目2023《开学第一课》将如约而至。


9月1日,是传统意义上秋季学期开学的第一天,“神兽归笼”,朗朗的读书声又将回响在沉寂许久的校园。这一天,除了孩子们假期作业是否圆满收尾、学校门口交通又将陷入拥堵等常规话题外,每年的“开学仪式”“开学第一课”,亦是备受关注的全民热点。


近年来,包含“开学第一课”在内的入学仪式,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断创新,呈现“百花齐放”之态,收看央视《开学第一课》节目,更是全国中小学生和家长朋友们最重要的“入学礼”。


每年的“入学仪式”为何如此受关注?“开学第一课”怎么上才能声入人心?今天,让我们一起忆古思今,共叙入学礼。


▲以环保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大学》开篇讲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尚学之风,自古盛行。


我国历来有“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美誉,日常生活各个环节都注重礼仪、讲究文明,读书入学自不能例外。所以,从古至今,入学礼都颇受重视。


古人的“开学第一课”,主要指的就是“入学礼”,也称“入泮礼”。在古代,入学礼与成人礼、婚礼、葬礼并称为“人生四大礼”,颇具仪式感。


相较之下,古人的“入泮礼”则另有一番意境。仪式通常包括正衣冠、行拜师礼、净手净心、朱砂开智等内容,每一个环节都有丰富内涵,且繁复隆重。


如今,不少学校都效仿先贤,在开学季举办“入泮礼”,并在仪式中融入诸多现代文化和元素。


当下,除了每年有央视《开学第一课》的固定节目外,各地各学校的“开学仪式”也多彩多样,主题丰富:学生头戴“元帽”入学、师生同听红色经典、陪伴父母漫步校园、拆盲盒赢新学期祝福语……可谓是百花齐放,各有特色。通过这类活动,广大学生能从中体验古礼魅力,传承尊师重教美德。


“入泮礼”中的一些细节,对当下仍有借鉴意义。比如说正衣冠,它是“入泮礼”中的首要环节。《礼记》记载:“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在注重“先正衣冠,后明事理”的古代,开学第一天要是不修边幅、邋里邋遢,估计很可能被先生“打板子”。而学生行拜师礼,不光要叩拜教书先生,还要先叩拜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也是为了让众弟子时刻注重“尊师重教、传承师道、知恩感恩”。

▲2022年2月16日,北碚区缙云幼儿园以“冬奥会”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亲临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讲授“开学第一课”,为年轻干部成长指明前行航向、提供根本遵循。“开学第一课”之重要,可见一斑。


传统文化中,历来注重首次、开始的重要性。俗语中有“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的劝勉,古诗词中也有“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的感叹,“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同样在强调基础和起步的重要性。


“开学第一课”之所以受关注、受重视,关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把握大势。“开学第一课”往往形式更自由活泼,通常不受时间、地点、课程内容等方面的限制,也是对新学期进行定调、定音、定心的关键时机。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各类主题教育,又或是各位老师传道授业,“开学第一课”脱离了常规课程的范畴,与当时所处的国家大局、社会大事、时代大势紧密相连。


比如,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当年中宣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主办的《开学第一课》,以“理想照亮未来”为主题,内容上就全面融入“百年巨变”“百年伟业”等庆祝建党百年的元素。


榜样引导。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真正的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


“开学第一课”作为学期的“起跑线”,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学校老师,都注重在“开学第一课”发挥榜样的感召引领作用,以进一步引导广大青少年正确认知世界、树立远大理想,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


我们看到,每年央视的《开学第一课》节目,都会邀请来自各行各业的行业标杆、先进模范、时代楷模现身说法;我们也曾听到,全国各地的校长老师、优秀校友的寄语嘱托、殷切期盼,同样金句频出,颇具感召力。


鼓舞士气。新学期、新梦想、新征程。如何从假期舒适圈走出来,面对新压力、迎接新挑战、冲向新赛道,是广大学生必须应对的问题。而上好“开学第一课”,就是返校学生校园生活的良好开端和关键,也是给广大学子鼓劲加油、让大家重拾干劲的一种必要且有效的手段。


▲抗战老兵给孩子们上“开学第一课”。记者 任伟 摄/视觉重庆
热议背后,问题不容忽视。


近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呼吁整治“开学仪式感”乱象,不要让老师和家长被所谓的仪式感“绑架”。她还晒出了自己向有关部门发帖投诉的内容,得到很多网友的肯定和支持。


事实上,有关“开学仪式”“开学第一课”日益形式化的争议和讨论一直没断。特别是,目前开学的一些仪式和课程安排,多是形式大于内容,攀比之意盖过“第一课”的本意,一些活动还会收取费用,给学生和家长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增加了负担。


“开学第一课”形式在变、内容在变,但不能脱离其教育的核心和本质。让浮华的形式回归“开学第一课”的本质,多花心思、少整套路,这样的“开学第一课”,才能更得人心。


要让课程有看头,重点是内容要“有质感”。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开学第一课”则是“大思政课”的重要一环。


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校老师,务必要对课程的方向原则、内容导向严格把关,不能为上而上、任意偏航。课程内容要有特色、有质感,讲好红色故事、传播爱国声音、激发奋斗正能量;也要统筹安排,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立足学生长远规划,避免“千篇一律”“生搬硬套”。


“会输出”,是“开学第一课”的必备素质。“开学第一课”,说简单,它只有一堂课的设置;说复杂,它可以包罗万象、无限拓展。如何让青少年在“开学第一课”中获取信息知识、树立崇高理想、感受时代发展,课程设置就不能只是闲置摆放的“花瓶”,中看不中用,而是要“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打破空间、时间、形式、模式的束缚,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让学生坐得住、听得懂、学得进、用得好。


当然,“开学第一课”不可落入“形式主义”窠臼。仪式感很重要,但过度追求“华而不实”的形式、“爱慕虚荣”的面子,将好好的课程弄成相互之间的攀比,甚至借机敛财,断不可行。


检验一堂课程是否优质,拼的是心意、看的是创意、比的是内涵、讲的是实效,不能让“花里胡哨”的形式反客为主,不能让这种不良风气侵蚀广大青少年的求知欲和进取心。


铃声响起、征程在前,师生一心、扬帆鼓劲。今天,操场跑道将再次迎来汗水挥洒;明天,走向民族复兴的征程,广大学子必将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责编丨周宝琴
责校丨王祥 杜铠兵
实习丨钱洋
主播丨伏一晨
审核丨王方杰

投稿邮箱:cqliaowang@vip.163.com
往期精彩内容

● 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提速,释放重大信号

● 拦路收费不能“罚酒三杯”

● 重庆,在打一场硬仗

欢迎扫码加入重庆瞭望读者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