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植”此青绿,美丽新重庆

方圆 重庆瞭望 2024-03-12

又一个与春天的约定,如期而至。

3月12日,是国家第46个植树节。大江南北春风吐绿、草木初萌,植树造林正当时。

生态环境保护是“国之大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对于正在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和美丽中国先行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市域范例的重庆来说,在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扩绿上,更应走在前、作示范。

“植”此青绿,美丽新重庆。实际上,在8.24万平方公里的巴渝大地上,每天都发生着、创造着关于“绿美新重庆”的故事。

南川区山王坪喀斯特国家生态公园,道路两旁的水杉和柳杉在冬季呈现出不同色彩。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为什么要植树?

这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也是我国常抓不懈的一项重点工作。因为其愈发突出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向历史深处看,植树由来已久。

《礼记》有言:“孟春之月,盛德在木。”这是在提醒人民重视树木,倡导人民种植树木,鼓励人民爱护树木。据传1400多年前,时任雍州刺史的韦孝宽,下令将官道旁用于记录里程的土台改为种植槐树,首创了在路旁植树的做法。行道树不仅能计算里程,还能为行人遮风挡雨,一举多得。

在浩瀚如烟的历史当中,树木是传承文化和凝聚乡愁的重要载体。早在古代的清明时节,插柳植树就成为人们的民俗传统;1979年,在邓小平同志的提议下,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植树,不仅是民俗传统,也是节日,而且还被写入了法规。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于2020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首次明确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植树节”,同时还规定“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公民应尽的义务”。

往价值作用看,植树“性价比”高。

一棵树有多重要?先看几组数据:1棵树一天可以释放3.5千克氧气,可以蒸发400千克水,一年可储存一辆车行驶16公里排放的污染物;1公顷林地比裸地多储水3000立方米,可以为超过2000种生物提供栖息地;夏日树荫下气温度比空地上低10℃左右,冬季又高2—3℃;城市中宽30米的林带约可降低噪音6—8分贝……没有树的世界,难以想象。

从现实发展看,植树是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植树造林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要一以贯之、持续做下去。植树作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抓手,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必由之路。

无论怎么看,植树都大有裨益。

重庆高新区曾家镇五里社区为民广场,志愿者正在植树。首席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如何植好树?

万物破土春风近,满植新绿映山海。从植树到植好树,一个“好”字既是具体的要求,也是沉甸甸的责任。

在植树这件事上,重庆始终是认真的,成绩也是显著的。数据显示,2023年,重庆完成各类营造林500万亩,其中“两岸青山·千里林带”50.46万亩、国家储备林101.5万亩、油茶生产任务29.7万亩、石漠化治理任务40万亩。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5.06%,森林蓄积量达到2.74亿立方米,森林生态持续向好。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重庆如何进一步植好树呢?

首先,提升知晓率和参与度。“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要在全国生态日、植树节和世界森林日、环境日等重要节点开展主题活动,提升广大群众对全民义务植树的知晓率,强化“植绿、爱绿、护绿”意识,最大限度动员大家参与到义务植树活动中来。

前不久,重庆发布《2024重庆春季义务植树地图》,详细梳理了全市41个“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同时提供线上与线下预约方式,方便市民就近选择基地,参与造林绿化、抚育管护、认种认养等。这是一个很好的实践探索,有利于提高植树的覆盖面和参与度。

其次,做到因地制宜和适地适树。常言道:一方水土育一方树。重庆位于我国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地形复杂,多山地丘陵,再加上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充沛,气候温暖,为树木的生长保育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植树,贵在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既不能“拍脑袋”决策,也不能一植了之,而是要做好全过程、全周期管护,切实提升植树成活率,让小树苗茁壮成长,确保种植一片、成活一片、绿化一片,让巴渝大地的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最后,持续增强内生动力和活力。植树造林作为一项长期性工作,既要不打折扣强力推进,也要持续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探索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重庆的森林覆盖率位居全国前列,植树造林不仅要着眼于“扩绿”,还要在“增金”上下功夫,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比如,要稳步发展油茶、核桃、笋竹等特色经济林,鼓励发展以林药、林禽、林畜、林菌等为主的林下经济,推进油茶全产业链发展,打造国家储备林样板;加强林业与文化旅游、卫生健康、体育等行业深度融合,创建全市森林康养基地。

合川区工业园一片荒坡上,机关干部和志愿者共同挥锹铲土,为家乡添绿。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植树,我们植下的何止是树?

“树木”也是“树人”。树木无言,却诉说着最深刻的哲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教育,跟植树一样,一开始就要竖正,否则就会长歪。”植树,不仅是把绿色植在大地上,更是把绿色的种子撒播在孩子们的心田上。

挥铲挖土、扶苗培土、提水浇灌、平整踩实……植树劳动的过程,也是以劳树德的教育过程,不仅能够提升孩子们的劳动实践能力,而且还可以增强大家爱绿、护绿的生态保护意识。

“树木”也是“树生活方式”。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植”此青绿,既是为大自然添绿,也是为美好生活添彩。

现实中,“树木”过程之辛往往有助于大家“惜木”,即从需求侧减少对树木的消耗,让绿色化、低碳化的生活方式“植”入人心、外化于行,引导大家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采用双面打印,在用餐时减少使用餐巾纸,少用一次性筷子,等等,把绿色低碳真正融入人们生活中的每个细节。

“树木”也是“树发展理念”。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理念一新天地宽。大力“树木”,就是要“向绿而行”,树牢新发展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生产转向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更进一步说,在全社会“树木”,是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的具体抓手,摆脱对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依赖”,进而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不负好春光,这个春天“植”得期待!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从植树开始,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责编丨杜铠兵
责校丨冉苗俊 周宝琴
审核丨刘海涛

长期征稿,每篇稿费2000~10000元
投稿邮箱:cqliaowang@vip.163.com
往期精彩内容

 “开往春天的列车”究竟魅力何在

 “离线休息”困局该怎么破?

●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庆实践


扫二维码添加重庆瞭望小编微信
邀请加入读者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植”此青绿,美丽新重庆

方圆 重庆瞭望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