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问政栏目不能只是“问”

观海 重庆瞭望 2024-05-27

前不久,华中科技大学陈鹤教授在参加一档电视问政节目时,喊话行政部门的“各路大神”:“干事儿要敢于动真碰硬,承担责任。”相关内容迅速全网刷屏。据了解,该节目在当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节目短视频阅读量更是屡破10万+。

互联网时代,媒体监督形式层出不穷,但问政栏目以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在推动政府工作改进、增强民众参政意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等方面,始终充当着“急先锋”角色。

然而,“急先锋”也时常为人诟病:部分问政平台和栏目日渐“荒腔走板”,“搭台不唱戏”“唱戏不走心”现象时有发生,有的甚至沦为“摆设”。

有网友疾呼:“千万别让问政栏目自废武功。”


▲陈鹤参与的大冶电视问政节目。/大冶市人民政府网


自媒体问政问世以来,出现过一大批极具影响力的节目,收获了不少铁杆粉丝,也诞生过无数让人拍手称快的“名场面”。

2021年8月10日,甘肃一档问政类融媒体直播节目《阳光在线——厅局长面对面》中,陇南市文广旅局的两名干部一会儿仰靠,一会儿玩手机,甘肃省文旅厅副厅长当场怒斥:“还在玩手机!你的形象正在直播,全国网友都在看。”直播视频一度引发热议,被不少网友点赞“火力十足”。

事实上,不少人爱看问政栏目,很大程度上在于其“火力十足”。

敢于质疑,而非充当“老好人”。问政的精髓,在于一个“问”字,有疑惑直接问,有建议直接提,绝不藏头露尾、东躲西闪。

在问政栏目中,主持人、嘉宾或网友提出的问题往往十分直接尖锐,直击有关部门工作的痛点和难点、漏洞和短板。通过尖锐提问、公开曝光,能有效推动政府改进工作、解决问题,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效率。

激烈辩论,将观点亮在明处。在很多问政节目以及平台上,嘉宾或代表可能会因为某个问题产生分歧,进而展开激烈的辩论。这种辩论乃至对抗,更多是涉及观点、立场和解决方案的碰撞。这个过程,也是广大群众检验领导干部队伍业务能力和工作作风的最佳测试。

问题导向,关注群众百姓“心头事”。问政栏目中探讨的问题,不少涉及教育、医疗、就业、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等直接关系民众切身利益的议题。

比如,打开“重庆网络问政平台”,“公交站停车为什么无法杜绝”“关于大车占用停车位怎么收费”“二郎片区迎科路能否变更为双向通行”等民生问题,桩桩件件,哪个不是群众最为揪心、期盼解决的事?

▲2021年8月10日,在参加问政类直播节目期间,陇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两名干部在玩手机。/上游新闻

当下,一些问政栏目办着办着就变了味、走了样,很多问题年年问,结果还是“年年问”。

比如“作秀式”问政。一些问政栏目追求娱乐性和收视率,将严肃的政治议题、民生话题娱乐化、浅薄化,通过夸大其词、制造悬念等手法,将问政设计成一场场“秀”,而非真正的政策讨论和解决问题。

“过场式”问政。有的栏目提前设计好“台本”,有的更是将问题透露给被问政部门,要求参与嘉宾按照流程和模板进行问政,在回答问题时,要不敷衍了事,要不“只回应不办事”,将好好的问政变成了走过场,如同中看不中用的“花瓶”。

此前有网友反映,个别地方的网络问政平台,变成了客客气气的“应酬”:态度诚恳,却像是机器人在办公。“您的意见很好,我们会及时按照上级安排部署工作”等回复迅速及时,就是不见解决问题。

“偷懒式”问政。一些问政栏目在提问和讨论时过于表面化,倾向于选择较为轻松、不涉及核心利益或责任的问题,避免触及敏感、复杂或需要深入解决的问题。当被问到棘手问题时,则采取模糊回答、回避关键矛盾或转移话题的方式,避重就轻、偷懒耍滑。

“利益导向式”问政。更为严重的是,个别问政栏目沦为某些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只关注特定的问题或利益,而忽视其他更广泛、更重要的议题。这种偏向性削弱了问政栏目的立场和深度,也影响了其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和信誉。

▲倾听。商海春 作/新华社

作为开展舆论监督的重要利器,问政栏目当如何“问”到实处,“问”出结果,增强舆论监督的影响力和实效性?

有胆,敢于直面问题。一档好的问政栏目,理应是问题的“照妖镜”,要不畏权势、不惧压力,激浊扬清、针砭时弊,敢于让问政嘉宾“脸红出汗”,敢于将隐藏在光鲜亮丽背后的阴暗面公之于众;除此之外,还要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背景,引导民众理性看待社会问题,凝聚社会共识。

有方,出手必有回响。千百句空洞的套话,不如一个实际问题的解决。问政栏目始于问,却又不止于问,要通过与被问政部门的沟通协调、督促整改,促使其及时回应、积极作为;同时,建立问题跟踪机制,对已经揭示的问题进行持续的报道跟进,确保问题得到妥善解决,防止问题反弹或产生新的问题。

求变,尝试“百花齐放”。面对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问政栏目同样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比如,内容不能“老三样”。当下,群众对于政府工作的关注和期待,已非简单的批评与监督,问政栏目应对政府决策背后的逻辑、政策执行的细节以及社会问题的根源等进行深入剖析解读。

形式创新上,也要灵活多变,实现电视问政、网络问政、直播问政、电话问政等方式的多元互动,创新融媒体输出形式,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技术上积极探索,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对政策执行、社会问题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为观众提供更加精准、全面的信息。

群众关注问政栏目,更多的是关注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期待问政栏目,则是期待能够揭示真相、监督权力,让政府工作更加贴近民心、符合民意。

希望问政栏目能够少些套路、多点诚意,回归初心、回归本质,如此方能赢得流量、争取民心。


责编丨杜铠兵
责校丨伏一晨 周宝琴
审核丨刘海涛

长期征稿,每篇稿费2000~10000元
投稿邮箱:cqliaowang@vip.163.com
往期精彩内容

● 渝西何以跨越?

● OpenAI放开限制,热议背后有何玄机

● 这个“核心动力”关乎新重庆未来


扫二维码添加重庆瞭望小编微信
邀请加入读者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