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施特劳斯与基尔克果

华夏出版社 经典与解释 2022-01-09

(本文选自刘小枫教授文集《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基尔克果


二十多年前,当我从基尔克果、陀思妥耶夫斯基、尼采那里得知,虚无主义恰是由康德、黑格尔哲学一手造成的,真有如晴天霹雳。但把康德哲学为何会引出虚无主义这一关键点想明白,却花费了不少时日。与自己过去对康德的盲目稚气的迷拜决裂,又花费了好些时光——接下来再想如何切掉德国古典哲学这根虚无主义瓜藤,又流逝了不少生命的岁月。


在这段思想史的摸索过程中,基尔克果始终伴随着我。这位思想家一生下来身体就不怎么好,张望世上的阳光不长(1813年生,1855年初冬病逝),却留下了不少卓见高超、才思精微的著作,且大多写成于三十至四十岁之间。在这些著作中,最令我入迷也最让我费解的是《或此或彼》(上下,阎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我当时用的德文版亦分两卷)。首先让我惊讶的是:哲学书也可以这样子来写——很久以后我才知道,其实,西方的好些哲学大书本来就是这样子写的。就文体和形式而言,《或此或彼》与从色诺芬《居鲁士劝学录》卢梭《爱弥儿》的写作传统俎豆相承,德意志浪漫派的“精神领袖”小施勒格尔的《卢琴德》(Lucinde,1799)大概要算是距离基尔克果最近的这类作品,而且很有可能是在与它较劲(基尔克果是最早站在德国古典哲学视野之外来反驳德意志浪漫派的大哲人)


《或此或彼》(图中为下册)


基尔克果也写过比较“学究化”的著作,这方面的最高成就便是他作为绝笔书来写的《〈哲学片断〉最后的非学术性附言》(通常简称《最后的非学术性附言》)。如果《或此或彼》和《最后的非学术性附言》可以算作基尔克果短暂的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那么,我们不禁会问:基尔克果为什么一手写《或此或彼》一类小说似的甚至可以说杂乱无章的东西,一手写《最后的非学术性附言》(以及《哲学片段》《不安的概念》)一类学究化的东西呢?他写的东西,从今天的学科划分来看,怎么老是变来变去?不消说,要是基尔克果生活在当今,如此搞学问肯定连副教授职称都评不上(遑论教授、博导)。


一旦深入阅读西方的古典作品便可以发现,这种“两面派”甚至“三股叉”式的写作方式(基尔克果的作品中还有宗教祷文一类),同样是一种“传统”——尤其某个柏拉图派的传统。奥古斯丁有个同乡和前辈名叫阿普勒伊乌斯(Apuleius,约120—?),他自称是philosophus platonicus[柏拉图派哲人](确实在雅典的柏拉图学园留过学),在文学史上以万花筒式章法(或者说结构乱七八糟)的小说Metamorphoses(《变形记》)留名。但学过古典学的都知道,他还有De deo Socratis(《论苏格拉底的神》,有M. Baltes拉德对照注疏本,2004)和De Platone et eius dogmate(《论柏拉图及其教诲》)一类的文字传世——可惜还有好些哲学对话、音乐论、宗教祷歌失传了。基尔克果熟悉古希腊—罗马的古典作品,从博士论文《佯谬的概念》中可以看出,他的古典语文学功夫肯定相当棒。


位于哥本哈根的基尔克果像


对于我来说,理解基尔克果始终非常困难,长期积疑未明。写哲学史教科书的西方教授们向来从所谓“存在主义哲学”角度来解释基尔克果,但这种解释角度越看越有问题:基尔克果极大地影响了二十世纪出场的存在主义哲学,却不等于基尔克果就是个“存在主义哲学家”。洛维特从克服德意志虚无主义的角度深入思考基尔克果,而且拿尼采对虚无主义的克服来作比较,这样的理解尝试也许算得上恰切的进路吧——可是,施特劳斯在写给洛维特的信中却责备他“冤枉了基尔克果”。


在这封1933年写给洛维特的信中,施特劳斯剖析了洛维特比较基尔克果和尼采克服虚无主义的尝试。细细读来,施特劳斯的意思似乎是:洛维特既没有如实理解基尔克果也没有恰切地理解尼采。难怪施特劳斯会在同时给克莱因的信中说,他对洛维特提出了“[语气温和] 但却是毁灭性的批评”。


施特劳斯始终认为,基尔克果“极富睿智”。差不多20年后,他在给洛维特的信中还说:“基尔克果既在哲学上也在神学上堪称最伟大的思想家”。按照施特劳斯对哲学与神学相互关系的看法,这话的意思至少意味着,基尔克果从来不去搞什么“哲学的神学”或“神学的哲学”,而是各搞各的。


施特劳斯欣赏基尔克果,不等于他赞同基尔克果克服虚无主义的方式。


为什么不赞同?


海德格尔起初也欣赏基尔克果克服虚无主义的方式,但他后来(用施特劳斯的话来说) “从基尔克果向尼采急转弯”——施特劳斯觉得,这种“转弯”倒是对自己的路子。可是,施特劳斯为什么不沿着海德格尔的路向走下去呢?换言之,施特劳斯拒绝海德格尔的思想路向出于什么思想上的理由?


我以为,施特劳斯自己的著作已经把这一理由讲得很透彻了。施特劳斯欣赏基尔克果,除了因为他坚守启示神学的立场、拒绝哲学式的神学,还因为他的小说似的写作方式。施特劳斯在好些地方一再说到过,以写小说或戏剧(对话是其变体)的方式来表达哲学是古典哲人的一种传统,如此写作方式绝非搞着好玩儿,而是自有其古义弘深的理由。不幸的是,在康德哲学影响下,这种写作方式几乎被遗忘了——这意味着,古典哲学中的那个与哲人性命攸关的理由被遗弃了。


《克尔凯郭尔:丹麦黄金时代的苏格拉底》


如此看来,《或此或彼》这部作品的思想史意义实在不可小觑——仅仅谋篇布局、作者身位以及文体的移步换影,就已经让我们伤透脑筋。毫无疑问,如果有后人踏实的笺注,我们读起这部作品来会比较有所收获——否则只会一头雾水,再不然就是截取其中的片断搞“曾经男人的三少女”一类来破碎大道。可是,话说回来,要给这样的作品做笺注,谈何容易!


与丹麦的学人一谈起基尔克果,他多半会对你说:这个名字的原文是教堂[kierke]墓地[gaard]的复合词(哥本哈根大学汉学系的一位教授还对我说:“基尔克果”这个中文译名更切合丹麦原文的发音)。于是乎,基尔克果这个人的在世命运便与基督教的历史运程维系在一起。无论就个人还是时代的处境而言,思想者持有何种个人信念是一回事情,思想史难题的解决是另一回事情——施特劳斯一生中多次私下和公开称赞高举启示神学大旗的卡尔·巴特,在私信中还拿他来贬抑海德格尔其人(见《回归古典政治哲学》,前揭,第123页)。如果说基尔克果的名字喻指kierke与gaard的某种关联,那么,他的问题恐怕恰恰在于未将基督教与前基督教的古代划分开来,从而使得古今之争蔽而未明。倘若如此,我们又当如何理解基尔克果从一开始就关注“苏格拉底问题”(参见《佯谬的概念》和《哲学片断》)呢?


说到底,要真正把《或此或彼》读透彻,看来还得拿他的另一部大著《最后的非学术性附言》来对勘。


2006年  广州



延伸阅读


我社库房盘点期间发货须知:

我社将于2020年12月18日至2020年12月27日进行库房盘点,届时华夏出版社天猫旗舰店、华夏出版社官方微店、华夏出版社华夏特教微店只接单,不发货,请各位读者朋友合理安排购买时间,给您造成的不便我们深感抱歉,同时也感谢您长期的支持和帮助。



(戳图进入微店购买)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刘小枫 著

华夏出版社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是著名学者刘小枫教授的随笔集,是他这些年来广受欢迎的经典著作。作为古典学研究者的刘小枫教授认为,思想和学术经常是片段性的,而随笔正是捕捉这些片段的最佳文体。本书收录了作者的四十余篇随笔,分为“怕和爱”“缘分”“雪泥鸿爪”“自我的棱镜”四个部分。刘小枫是一位充满才情的思想者。深邃的思想在他笔下成了一种诗意的表达,空灵而回味无穷。作者通过《蒲宁的“故园”》《我们这一代人的怕和爱》《苦难记忆》《柏林墙的碎片》等数十篇文章,传达了如下的思考:“现代中国的前辈学人们想了些什么、为什么这样想;西方现代的思想者们想了些什么、为什么那样想……想来想去,不过想的是,我们自己该做些什么、如何想。” 


天猫链接(复制后打开淘宝)

$aQ5JcqZQVyL$



克尔凯郭尔:丹麦黄金时代的苏格拉底

[美] 江思图 著

华夏出版社


本书探究丹麦著名宗教作家克尔凯郭尔的生平和著作。克尔凯郭尔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人,他启发、挑战、吸引、惹怒人们,从他在哥本哈根大街小巷里散步时就开始了。在他人生的末尾,克尔凯郭尔说,他的唯一榜样是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本书就将这个声明作为出发点,探索克尔凯郭尔话中的意味,证明他的写作及辩论策略在许多方面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事实上,他毕生的写作都是在完成他的“苏格拉底使命”。


天猫链接(复制后打开淘宝)

£3wQFcqZ9IzG£





近期新书

苏格拉底式的君主色诺芬

脱节的时代

伦敦文稿

这一代人的

怕和爱

树林里的上帝

(即将上市)

伊丽莎白时代的世界图景

吕西斯

儒教与民族国家




经典与解释·你可能还想看


《恐惧与战栗》究竟说了什么新年献礼 |《克尔凯郭尔:丹麦黄金时代的苏格拉底》(阎嘉 作序)书讯丨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和爱》:思想与学术随笔四十三篇“经典与解释”系列讲座(二十八)丨彭小瑜 反转的贵族价值观:杰罗姆的社会思想从《以美为鉴》看美国大选乱象丨文末福利 见者有份




好书值得被更多人知道,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