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后大流行时期的生活01——共存与选择

淡斋达原 淡斋达原 2023-12-24

一、共存

从结果上来说,共存实际上绝大部分人感染新冠病毒后依旧要尽量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和日常生活。在政治层面大流行已经结束,一切都恢复了正常,但随着在3~6个月之后免疫衰退问题的存在,又会有一波接着一波的疫情卷土重来,依然存在着很高的感染和重复感染风险。

由于学界对所谓新冠后遗症或者说长新冠(long covid)暂时还没有绝对明确的说法,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相关信息、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和我们可以观测的一些现象,依旧可以初步确认感染新冠病毒后会对一些人的身体产生较为长期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呼吸困难或气短、身体虚弱、精神疲惫、轻微运动就感到疲劳和/或症状加重,心脏问题,难以思考或集中注意力,心情沮丧,部分记忆丢失,癫痫发作,持续咳嗽,关节痛、肌肉痛、胸痛、胃痛、头痛、喉咙痛等疼痛,腹泻,失眠,发烧,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站立时头晕,皮疹,情绪变化,嗅觉或味觉异常甚至丧失,月经周期改变,尿血、便血,下肢和眼睛周围肿胀,不同程度的肾损伤等。重复多次感染新冠对人体健康的的影响也尚需进一步研究才能下定论。

所以在医学研究达成突破或病毒完成良性变异前,作为个体,在行为层面我的建议是做好个人防护尽量不得、尽量少得。在思想层面,我认为应该尽量全面地去了解新冠病毒,重视新冠病毒的危害但不要去恐惧和恐慌,“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在社会层面,需要适度地“否定”疫情,去接受拥挤的商场和排队的火葬场都是人间烟火气这种狗屁说法,这样才能够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也可以极大程度地减轻自我的道德负担,这主要取决于对病毒的了解程度和心内的自我调节。我们可以无视新冠重回正轨,但不能完全否认苦难遗忘痛苦,要尝试去接受这样的结果。


二、选择

不同医学和统计学上的群体对感染的结果也是不尽相同的,首先我们很清楚无基础疾病且免疫力较强的年轻人重症率是非常低的,相对的65岁以上的老年人、有基础疾病或BMI高于30的人群的重症率和死亡率是相对较高的。所以并不是说每个人都应该不计成本的追求绝对的不感染,毕竟大家都需要工作和生活。但是为了自己的家人、为了整个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我们还是应该尽量做好个人防护,这样才能降低总体的传播速度进而保护我们社会的医疗体系来免受疫情的冲击。毕竟除了新冠,每个人总会有其他不同的医疗需求。不要相信所谓的“早阳早好”这种鬼话,在较高的重复感染概率面前“早阳”只会让你比其他人感染更多次。多数时候,只要避开了感染的最峰,往后你感染的风险会指数级的降低,使得你可以在下一波高峰来临前回归相对正常的生活而不必感染。

讲到这里,其实涉及到一个关键问题,那就你和你的同住人愿意牺牲掉多少“日常生活”来保护自己免于新冠病毒的感染。虽然理论上多数生活场景都有相对应的解决办法,但你仍需要进行许多额外的准备,而且很可能是个长期的过程。我倾向于设置一些较小的目标,比如坚持防住这一周、努力躲过这次感染高峰等等。如果在中途你或你的同住人无法继续坚持下去,也别难过,至少你比大多数人都坚持的时间更长感染的次数更少,因反复感染或long covid对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也更低。
那么,你准备好了吗?
(文中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
之后我会在公众号持续更新这一系列,主要是被迫共存后如何做好个人防护和继续生活的内容,新号暂时无法评论留言,如果有其他比较关注的内容可以私信,我会尽可能进行安排。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