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后大流行时期的生活89——“复阳”

淡斋达原 淡斋达原 2023-12-24
儿童节那天在社交平台上浏览时,发现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先生感染了新冠。李显龙先生上一次宣布感染新冠是在2023年的5月22日,在不到两周后又“再次感染新冠”,李显龙先生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使用的是“positive again”(再次感染),但他也解释了“doctors say it is a COVID rebound”(医生说这是新冠反弹),也就是俗称的“复阳”。

国内相关媒体在搬运时则直接选择了“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再次感染新冠”这样的标题。我不确定媒体的相关人员是否清楚“positive again”和“COVID rebound”之间的区别,但联系到之前在国内社交平台上频繁出现的“复阳”话题,可能确实有很多人分不清这两者的区别(毕竟连李显龙先生也不清楚),所以本期的分享就来说一说“复阳”相关的内容。


一、什么是“复阳”
(一)复阳的定义
一般情况下是指在新冠病毒感染后恢复期,核酸检测阴性后再次复查核酸或抗原阳性,俗称“复阳”。

(二)表述的区别
在英文语境中一般表述为“COVID rebound”或“COVID-19 rebound”,直译的话应该是“新冠反弹”。如果各位读者想了解英文期刊对新冠“复阳”方面的内容,推荐使用的关键词是“COVID rebound”。
在中文语境中,“复阳”其实并不是官方的书面表述,按照卫健委的标准其实“复阳”应该称为“再检出”,是对定义本身的一个缩略表达。当然其实官方的说法并不重要,在大多数场合都会约定俗成的使用“复阳”。
日常生活中经常被混用的“复阳”其实现阶段更多的是指“二阳”(之后可能就是“三阳”、“四阳”了),对应到英文一般是“reinfections”(再感染,重复感染)和“positive again”(再次感染)。通常来讲新冠二次感染(再次感染)是指一个人感染了新冠病毒,在康复之后,再次被感染的情况。(再次感染的相关内容可查看《后流81-再次感染的传染性》《后流84-再次感染的症状程度》《后流86-再次感染的后遗症风险》
二、“复阳”的概率

其实各位读者并不应该对复阳感到陌生,因为早在2020年大流行初期我国就有很多复阳的案例。

截至3月10日10时,全国累计80924人确诊感染新冠肺炎,其中59982人治愈出院。2月以来,国内多地出现患者出院后核酸检测复查呈阳性的现象(以下简称“复阳”)。在江苏徐州,两位患者出院后,小区居民以鲜花相迎,不料两天后,两人核酸复查为阳性,再度入院,小区也被封。在天津,一名患者出院16天后复查阳性,再次入院,两次核酸均转为阴性,3天后出院。在广东,14%的出院患者出现“复阳”——广东省疾控中心副主任宋铁2月25日在发布会上通报这一数据。
澎湃新闻(2020-03-11)

综合国内外各方面的研究,虽然由于样本选取等原因,各种研究报告的结论不尽相同。但综合来既往毒株的“复阳率”大概在5%~15%之间,而目前对Omicron变异毒株的“复阳率”还缺乏足够的研究。美国CDC对复阳的统计数据大约为9%。
三、“复阳”的原因

由于研究的样本数相对缺乏,使得学界目前对复阳的具体原因尚没有比较统一的解释。比如多数人认为的免疫水平不足可能导致“复阳”,但国内的一项发表在《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上针对7名(7/69)复阳患者的IgM、IgG和淋巴细胞水平研究显示,免疫水平和复阳之间没有明显关联;而发表在《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临床传染病)(doi.org/10.1093/cid/ciac663)上的另一份同样针对7名复阳患者的研究则显示,复阳患者的IgM、IgG和淋巴细胞水平均相对较高,认为造成复阳并不是因为免疫衰竭,而是可能由于免疫反应过强。

所以这里仅列举一些学界认同度较高的观点(仍需进一步研究):

  • 恢复期患者的体内仍然残留病毒核酸(比如局部粘膜免疫缺陷),可能仅是残留病毒的排出。

  • 感染者使用抗病毒小分子化学药太早,感染者自身的免疫反应尚未启动,虽然药物抑制了病毒复制,但药物无法杀灭病毒(或无法清除病毒)。

  • 极个别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可以持续较长时间。

  • 目前使用抗原检测由于敏感性低,同时存在自我采样不规范也会出现“假阴性”。

  • 由于免疫水平下降,病毒可能与免疫系统形成了动态平衡,长时间存在于体内器官中,当免疫平衡被破坏时病毒可能会再次增殖。




    “复阳”的传染性


现阶段针对既往毒株感染出现“复阳”研究显示,复阳者未能分离到病毒,也没有复阳导致进一步传播的报告。而且复阳患者病毒载量通常都比较低,因此传染性相对较低。考虑到暂时缺乏对我国目前主要流行的XBB系变异株在复阳的传染性方面的研究,所以复阳后还是建议进行隔离,避免可能的传播,尤其是环境中存在老人或高危人群时

五、“复阳”的危害

现有的研究显示,多数复阳患者的症状为轻微或无症状,不需要特殊处置,个别仍然残留些症状如咳嗽、咳痰、咽喉痛、嗅觉味觉下降等。另一项英国的研究纳入了380万首次感染和14000例复阳的患者数据发现,复阳相比首次感染降低61%的死亡风险,降低76%的入住ICU的风险

尽管相关数据都显示复阳的健康风险相对较低,但对老人和免疫低下人群来说,如果发生复阳,仍需要对病程的发展保持高度关注

六、Paxlovid与“复阳”

之所以专门提及Paxlovid和复阳,主要是因为相关内容在社会上传播非常广泛,且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比较出名的应该是美国总统拜登和美国传染病学家福奇,两人在感染新冠后服用Paxlovid均出现了“复阳”的消息。(Paxlovid的具体内容见《后流52-新药与新冠治疗(上)》

辉瑞自己的研究数据显示,在三期临床试验中,接受Paxlovid治疗后10到14天内,约2%的患者出现了复阳的情况。而接受安慰剂的参照组,在相同时间段内出现复阳的比例为1.5%。美国FDA(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相关消息指出,在服用Paxlovid或安慰剂的人群中,这一比例大致相同,“所以目前还不清楚这是否与该药物有关。”而美国CDC的研究数据则认为接受Paxlovid治疗后复阳率大约在5~8%(也有数据表示为14%)

但考虑到即便不使用药物治疗,自然情况下的复阳率也在5%~15%之间,相关的研究也无法证实Paxlovid与复阳之间存在明确的关系,暂时无法得出有效的结论。不过从美国CDC的相关数据来看,在复阳方面Paxlovid的实际效果远比辉瑞自身的宣传要差,至少没它宣传的那么好

以上就是本期分享的全部内容,有什么问题欢迎给我留言。

(文中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
欢迎大家在公众号首页给我留言,讨论和交流各种新冠相关或者公共卫生方面的问题,也可以留下你的疑问或对分享内容的质疑,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会逐条进行回复。另外如果大家觉得该公众号或某期分享对你有帮助,可以关注公众号或分享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希望大家都能在大流行期间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坚持到大流行真正结束的时候。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