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后大流行时期的生活104——中暑与新冠感染

淡斋达原 淡斋达原 2023-12-24
虽然昨天是端午节,不过我并没有更新,所以在这里先给读者们补上一句“端午安康”。(至于昨天为什么没更新,法定节假日为什么要更新?)昨天京津冀及山东的气温一路走高,多地都超过了40°C,其中北京汤河口、天津大港、河北廊坊、山东沾化等17个国家气象监测站的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

前天正好又是夏至节气,综合各种天气信息来看,高温还将在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新冠病毒的传播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在面临高温时我们需要对中暑进行预防和治疗,这是放开管控后的第一个夏天,也带来了一些新的事情,比如夏季室内通风时带来的温度升高、佩戴口罩的中暑风险、中暑与新冠感染早期的症状趋同等问题。所以今天的分享就来说一下在后大流行时期预防中暑的一些事项,毕竟应该没人希望自己中暑晕倒后被人摘掉口罩急救。
本期内容主要包括:
  • 中暑
  • 中暑类型
  • 中暑与新冠感染
  • 中暑与口罩
  • 中暑的预防与治疗

一、中暑

当机体不能够适应和耐受环境高温(>32°C)、湿度较大(>60%)和无风状态时,体内产生的热量多于散发的热量,从而发生热量蓄积、体温上升,进而发生中暑。常见于强体力劳动、运动或者进行军事训练的人群。一些疾病状态,比如发热寒颤或者惊厥等情况,也会导致产热增加体温上升。

二、中暑类型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三种类型: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
一级,先兆中暑
暴露于高温环境时,出现大汗、四肢无力、头晕、口渴、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眼花、耳鸣、动作不协调,同时伴随体温升高。

二级,轻度中暑
先兆中暑症状继续加重,体温上升到38摄氏度以上,并且出现皮肤灼热、面色潮红或脱水(如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症状。
三级,重度中暑
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三种类型。热痉挛多见于健康青壮年。表现为在高温环境下进行训练时,训练过程中或训练后出现短暂性、间歇发作的肌肉抽动,一般持续时间约3分钟。常无明显的体温升高,可能与大量出汗的情况下,只补充水分、不补充盐分,体内大量缺钠或者过度通气有关;热衰竭多见于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疾病的人群。出现以血容量不足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多汗、疲劳、乏力、眩晕、头痛、判断力下降、恶心和呕吐等。如不能及时诊治可发展为热射病;热射病多见于健康年轻人(如参加体育运动者、训练的官兵),表现为长时间暴露于高温、高湿、无风的环境中,进行高强度训练或重体力劳动一段时间后,出现发热、头痛或忽然晕倒、神志不清等。继而体温迅速升高,达40摄氏度以上,出现谵妄、嗜睡和昏迷。

三、中暑与新冠感染

近些年随着气候的变化,导致热浪的频率逐渐增加,中暑和热衰竭在全世界大部分区域内都对公众的健康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每年夏季都会有人死于热射病,同时大量中暑患者也在夏季极大地冲击着公共医疗资源。根据日本总务省消防厅的统计数据,在日本2022年5月~9月期间,就有71029名中暑和热衰竭(熱中症)患者被救护车转运

https://www.fdma.go.jp/disaster/heatstroke/items/r4/heatstroke_geppou_202205-09.pdf

而新冠病毒感染和中暑具有相似的临床症状,包括发热和意识障碍等,因此在初期很难与中暑区分开来,很容易造成“幻阳症”。
(一)症状对比
由于气温是对中暑发病影响最大的因素,那些有户外工作、运动或暴露在炎热环境的人会更容易中暑,但由于中暑和新冠病毒感染都会出现各种全身症状,有时很难仅凭临床症状进行区分,所以不能仅仅因为暴露在炎热的环境中就排除新冠感染的可能。

中暑往往伴随着体温升高,但新冠病毒感染也经常会造成发热症状。在一级中暑症状中,新冠病毒感染也观察到肌肉疼痛,尽管很少有肌肉痉挛的报道;在二级中暑症状中,和新冠病毒感染一样,还会出现头痛、全身疲劳和恶心。此外大约20%的新冠感病毒染者还受到意识障碍的影响,这种障碍出现在二级和三级热射病中。因此在区分两者时,肌肉痉挛是中暑所特有的,但热射病和新冠感染都会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烧、头痛、全身疲劳、恶心和意识障碍。

新冠病毒感染的特征性临床症状是流鼻涕、喉咙痛、咳嗽、打喷嚏、声音嘶哑和呼吸困难。除了在某些病例中观察到的呼吸困难外,中暑通常不会出现这些症状。
所以在区分两者时,中暑和新冠感染都会出现呼吸困难和发热,但流鼻涕、喉咙痛、咳嗽、打喷嚏、声音嘶哑和嗅觉障碍在中暑病例中较少见。然而除嗅觉障碍之外的上呼吸道炎症症状也常见于其他病毒感染。因此虽然适用的情况可以与中暑区分开来,但它并不是新冠感染所独有的。
四、中暑与口罩
(一)口罩会导致体温升高吗?
根据大流行之后香港地区一份针对夏季佩戴口罩的研究显示,佩戴外科口罩可能会放大热应激,大约会将体感温度提高5°C。一项研究比较了93名参与者不戴口罩、佩戴外科口罩和佩戴N95口罩在运动与非运动30分钟后的口腔和耳膜温度,从结果上来看,在运动时佩戴任意口罩时,口腔和耳膜温度都会升高,但唯一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升高口腔温度是佩戴 N95 口罩时的温度(平均升高 0.27°C)。另一项项研究则的结果显示,各组参与者的核心体温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而升高(无口罩组:37.4℃→38.8℃,外科口罩组:37.2℃→38.7℃,运动口罩组:37.3℃→38.7℃),但三组之间没有发现显著差异。

即使佩戴口罩会影响生理的感知温度,但在炎热环境中1小时左右的轻度运动或30分钟的剧烈运动时,佩戴口罩本身对体温没有影响。
(二)口罩会增加中暑的概率吗?
一项研究要求参与者在室温28℃、相对湿度20%的环境中佩戴KN95口罩进行20分钟的慢跑和45分钟的轻度工作,结果表明佩戴KN95口罩时,使得轻度工作后抱怨呼吸困难的参与者数量增加了36%,但实际上从运动表现、认知表现、生理指标和热不适方面来看,并没有实际影响。另一项研究则显示在针对年轻人的实验中,佩戴口罩虽然可能会影响呼吸的感受,但没有证据表明戴口罩本身是运动强度增加时导致中暑的危险因素。目前尚无关于戴口罩是否是老年人和儿童中暑危险因素的研究。
不管是否佩戴口罩,在炎热的环境中工作和锻炼对核心体温都有很大的影响。从结果上来看,即使不戴口罩,中暑的风险也不会降低。但是对于老年人、儿童和有肺部疾病的人来说,虽然尚无其与中暑概率相关性的报道,但考虑到佩戴口罩会增加二氧化碳的影响,所以仍需谨慎。

五、中暑的预防与治疗

(一)中暑的预防
关于如何预防中暑,很多媒体每年都在讲,各位读者应该都很清楚,所以我这里就简单介绍一下,不做过多展开。
  • 及时补水,夏季高温人体水分流失较大,需要额外补充水分,可以考虑在水中加入少量的盐分或补充电解质饮料以防止因过度流汗造成的电解质紊乱。

  • 合理休息,尽可能缩短、减少在烈日下或者高温不通风的环境下工作或劳动,安排好工作与休息的时间。

  • 注意防晒,外出时要尽量避开阳光强烈、气温比较高的时间段,外出时要戴遮阳帽、抹防晒霜、穿宽松、透气的衣服。

  • 注意通风,应采取措施避免将工作场所、教室等人员聚集的室内空间设为封闭空间,流通的空气不仅能降低中暑概率也可以降低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

关于空调

很多关于中暑的研究都表明,空调的使用是一个重要的预后因素,使用空调可以有效预防中暑。但在天气炎热时汗腺和汗毛普遍处于放开状态,如果受到空调冷风刺激,毛孔突然关闭会导致体内体温调节中枢出现紊乱的现象,从而出现头晕、头疼、胸闷、气短、高热、汗出等临床症状,一般会被称为“空调中暑”。此时需要将空调关闭,打开窗户增加空气流动,并及时补充水分。

(二)中暑的治疗
根据中暑程度不同,治疗方法不同,可以根据程度选择治疗方案:
1.先兆中暑:尽快脱离高温环境,转移到阴凉的地方,及时通风降温补充冷盐水,短时间就可以恢复。

2.轻症中暑采用和先兆中暑相同的处理方式,一般数小时内可恢复。若长时间不见好转,建议及时前往医院进行医疗干预。
3.重度中暑:立刻前往医院寻求医疗干预。
关于中暑与新冠的问题,总结一下比较值得注意的大概有以下几点:
  • 中暑和新冠病毒感染在初期临床症状相似,不好分辨。

  • 佩戴口罩会影响感知问题,但对本身的体温没有额外影响。

  • 没有证据表明戴口罩是健康成年人中暑的危险因素。

  • 空调可以有效降低中暑的风险,但也要注意“空调中暑”的特殊情况。


虽然可以借助抗原与核酸检测的方法进一步区分中暑与新冠感染,但还是应该做好预防,尽量避免中暑的发生,就像开头所说的那样“应该没人希望自己中暑晕倒后被人摘掉口罩急救”;合理的使用空调对避免中暑非常有效,且本理论上空调本身并不会造成新冠病毒的传播,不要过于担心(《后流65、66-空调系统与感染风险》);带口罩本身是安全的,但为了舒适可以使用带有呼吸阀的口罩或增加主动送风装置。
以上就是本期分享的全部内容,有什么问题欢迎给我留言。

(文中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
欢迎大家在公众号首页给我留言,讨论和交流各种新冠相关或者公共卫生方面的问题,也可以留下你的疑问或对分享内容的质疑,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会逐条进行回复。另外如果大家觉得该公众号或某期分享对你有帮助,可以关注公众号或分享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希望大家都能在大流行期间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坚持到大流行真正结束的时候。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