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后大流行时期的生活120——高铁、动车、候车室【实践篇】

淡斋达原 淡斋达原 2023-12-24
之前很多有省际出行需求的读者留言询问过乘坐高铁出行时,防疫的的注意事项。正好本月月初的时候我外出参加活动,需要乘坐高铁并住店,所以正好结合这次经历和大家介绍一下铁路出行的一些事项。预计高铁方面的内容将会暂时分为两期,本期分享会以我这次外出的一些图片记录为主,并不会涉及太多原理方面的内容,原理方面将主要放在下篇的分享内容中。(之所以月初出行现在才更新,主要是我需要确保自己在外出过程中没有感染,不然岂不是很尴尬

本期内容将会按照乘车流程进行说明:
  • 安检进站
  • 大厅候车
  • 检票进站
  • 乘车出发
  • 换乘与出站


此次短途外出共涉及3个城市的高铁车站,从行政等级考虑,分别是首都城市候车车站、省会城市候车车站、县级候车车站;乘坐车型为CRH3,CRH5,CRH380B;购买座位分别为二等座和商务座。从防疫角度来说,不同行政等级城市的候车车站存在差异,但相对有限;不同动车组型号之间存在差异,但相对有限;不同座位和车厢之间存在差异,有一定影响。



一、安检进站

首先刚刚进站的安检处,当天的该处空气中颗粒物的情况如下图:

如果只考虑空气中颗粒物的污染情况,此处的空气质量与车站站外基本一致。

(一)进站

进站安检最大的风险在于需要摘掉口罩进行人脸识别,通用的解决方案是在识别过程中进行短时间的憋气,识别完毕后再戴上口罩,全程注意手卫生。另一种方案是办理临时身份证通过人工通道进行安检,避免人脸识别的过程。我个人选择的是通用的憋气解决方案,并没有选择人工通道,有相关经验的读者可以留言介绍一下。

(二)可通过安检的消毒用品
首先介绍一下我通过安检后,最终带上列车的消毒用品及规格:
  • 酒精喷雾(75%,100ml,有明确商品信息,放在衣兜中)。
  • 酒精卫生湿巾(75%,80片装,有明确商品信息,放置于背包内)。
  • 酒精凝胶洗手液(75%,50ml,有明确商品信息,悬挂于背包上)。
  • 次氯酸消毒液(有效氯含量90mg/L~120mg/L,没有商标,放置于背包内)。
  • 白酒(52%,500ml,有明确商品信息,放置于行李箱内)。
  • 空喷壶(300ml,喷头与壶身分离,放置于行李箱内)。


如果按照铁路部门的要求,可以通过安检消毒物品可以采用以下这些:
  • 白酒(包装密封完好,标志清晰,≤70%,累计不超过3000ml)
  • 花露水(单瓶不超过100ml,花露水的乙醇含量在70%~75%)
  • 季铵盐类消毒溶液(有明确商品信息)
  • 酒精卫生湿巾(75%,独立包装)

仅管从铁路部门的公开信息看,我的行李中当中有部分物品理论上无法通过安检。但不管在哪个车站,安检人员都仅仅让我展示了100ml的酒精喷雾,在确认不是电子烟之后便将喷雾还给了我,也并未要求打开背包和行李箱对其他物品进行展示。个人经历作为尝试,仅供参考,读者们还请按照铁路部门相关要求进行准备。
二、大厅候车
通过安检后抵达候车大厅,可能会出乎部分读者的意料,高铁车站候车大厅的空气质量是要优于车站外的,不管是颗粒物还是二氧化碳。

哪怕是人员相对密集的检票口,空气质量也并不差,但二氧化碳水平会因人群聚集而出现明显的上升。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主要是因为根据高铁车站候车站的相关建筑标准中,对车站的通风换气有比较明确的要求。根据实地观察,候车大厅内有非常多的新风出风口,即便存在部分空调出风口,但也为新风空调。在省会城市候车车站和县级城市候车车站也观察到类似的出风口,但数量相对首都城市候车车站较少一些。根据实地测量,首都城市候车大厅的过滤效果约为65%,省会和县级城市候车大厅的过滤效果约为40~50%(手工测量可能存在误差,且不同车站之间亦存在差异,仅供参考)。

另外,所有行政等级车站检票口位置的换气系统效果要明显好于站内其他地方,能明确感受到风力的增加,并观测到颗粒物水平的下降。
三、检票进站
尽管检票口的通风条件比较良好,但依然不建议和大量人群一起排队候检,近距离接触仍然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个人建议可以先在较近的无人的检票口进行等候,当大部分人检票完成后再前往检票。部分读者可能会选择使用面罩或面具作为乘车使用的个人防护用品,这里建议在完成检票后、上车前,寻找安全的地方更换,之前可以使用口罩以减少穿戴面具带来的额外风险。
  • 第二次人脸识别
    在检票口需要进行第二次人脸识别,依旧可以采用暂时憋气的方式进行识别,而且考虑到检票口的通风条件较好,且如果避开了其他乘客,本次人脸识别的风险相对较低。
    如果依旧不想摘除口罩,那么同样可以使用临时身份证走人工通道进行通过。另外检票口也向部分特殊人群开放不需要人脸识别的绿色通道,通常包括:商务座乘客、携带幼儿的乘客、行动不便的老人、残疾人等、伤患等。
    PS:在县级候车站观测到未摘口罩但依旧可以通过检票的案例,佩戴口罩为外科口罩。


四、乘车出发

(一)座位选择

高铁列车座位如果按照价位和布局来看,大致分为三种,即二等座、一等座和特等座/商务座。从防疫的角度来说,主要是不同车厢的乘客数量和乘客间的距离。通常情况下二等座车厢有100个坐席,一等座车厢有52个坐席,特等座/商务座车厢有5~21个坐席(不同车型存在差异)。车厢选择方面当然是坐席越少的车厢风险越低;座位方面则建议按照如下顺序进行选择,F>A>D>C>B。本次外出我个人分别乘坐了二等座的A位置和商务座的F位置(选座需在购票时进行)。

(二)车厢差别
大家说明一点,高铁列车拥有自然通风系统、风道循环系统和应急通风系统三种(具体会在《原理篇》当中说明)。当列车停在站台时,通风系统不启动,车内的颗粒物水平和站台基本一致,但车内因为人员相对密集会略差于车外(站台大尺寸颗粒物略多,但人少)。所以可以先在站台或车厢连接处进行停留,等列车开启一段时间后再前往自己的座位(注意不要误车)。

当列车开启后,车内会优先使用自然通风系统,之后会同时使用自然通风和风道循环连个系统。从颗粒物的数值观察中可以发现,0.3微米的颗粒物数值会先降低50%左右,在行驶一段距离之后会慢慢上升到最初的60~70%(不同车型有些许差别)。

从实际观察来看,在白天满员的列车当中,不同车厢的颗粒物水平并没有明显的差别(过滤系统效率一致);一等座、二等座和餐车的二氧化碳水平没有明显差别;尽管一等座和二等座之间车厢之间有可关闭的门,但连接处的颗粒物及二氧化碳水平与车厢相比没有明显差别;特等座/商务座车厢因为成员密度较低,二氧化碳水平明显低于其他车厢。

尽管列车开启后不同位置颗粒物水平没有明显差异,但由于人员密度的关系,从风险角度考虑依旧是商务座/特等座<车厢连接处<一等座车厢<二等座。
另外,夜间车次商务座的空气质量明显好于白天的满员列车。测试车厢为6座车厢,当时仅有1位乘客(我甚至考虑过摘口罩)。其他车厢也因为乘客密度问题,空气质量明显好于白天的满员列车。

  • 关于车上卫生间

    佩戴口罩可正常使用,但注意手卫生。

  • 关于车上饮食

    非商务座/特等座建议前往车厢连接处快速补充,但风险需要自行判断;商务座/特等座根据车厢的情况自行判断;不管哪种情况都可以选择使用便携式空气净化装置降低风险;餐车逗留人员较多,一般不建议前往。另外注意手卫生。

  • 关于铁路工作人员

    现阶段车站工作人员及列车乘务人员均要求佩戴口罩,但并不要求口罩类型;列车司机理论上也应佩戴口罩,但观测到列车司机在上车后摘除口罩的现象。

  • 关于便携式空气净化设备

    如果你决定不在车内摘口罩饮食,那么它并不是必须的,但在高峰期可以降低一定的风险。

  • 关于座椅桌板消毒

    如果你会下车后回家/前往酒店,那么座椅消毒并不是必须的,可以等抵达后再对外衣进行消杀,但如果消毒用品比较丰富或有其他需求(比如进行饮食)则建议进行消杀。


五、换乘与出站

换乘列车通常需要离开站台,返回候车大厅前往其他站台,所以会进行一些额外的人脸识别检票,具体情况可以参照之前的检票部分。出站不需要进行人脸识别,直接出站即可。但由于同时下车的乘客较多,如果无法保证能够第一时间出站,则建议在站台上稍等片刻,等大部分乘客散去后再自行出站。选择商务座的读者可以在停车前向车厢乘务人员预约换乘/出站引导服务,停车后会有车站工作人员协助你出站,还可以帮忙提行李。

总的来说,由于候车大厅和车厢中均装有效果还不错的通风系统,所以非高峰在正确佩戴口罩的前提下乘坐高铁外出的风险相对较低,有出行需求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选座位、选车厢、选时段以及其他辅助工具来降低感染风险。从车站建设和列车设计的角度来说,读者们并不需要太过于担忧高铁出行的风险,如果仔细回忆一下,会发现在管控时期高铁上并未发生过大规模集体感染事件(尽管病毒载量和口罩率有区别)。当然,不要忘记前提是正确佩戴口罩。其他更多关于高铁、动车和候车室的内容,将会在之后的【理论篇】分享。
以上就是本期分享的全部内容,有什么问题欢迎给我留言。

(文中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
欢迎大家在公众号首页给我留言,讨论和交流各种新冠相关或者公共卫生方面的问题,也可以留下你的疑问或对分享内容的质疑,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会逐条进行回复。另外如果大家觉得该公众号或某期分享对你有帮助,可以关注公众号或分享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希望大家都能在大流行期间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坚持到大流行真正结束的时候。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