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安乐椅流调07——办公室与外卖

淡斋达原 淡斋达原 2023-12-24
《安乐椅流调》这个系列是在无法使用采样和测序等技术手段的前提下,根据文字描述来对感染场景的一种尝试性的还原,这种Armchair Detectives本身就存在诸多限制条件,我也只是依靠呼吸道疾病流行病学知识和既往的流调报告来复现一种可能的结果。一方面是帮投稿读者探寻可能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希望其他读者可以结合他人的经验来完善自己的防疫方案,大家都是自己的福尔摩斯、波洛、马普尔或者艾德勒,都可以有自己心中的真相。
之前收到了读者的留言,我将此次复盘的相关内容整理成了本期的分享。

一、案例介绍

(一)人物整理

在这份流调中涉及到以下几个参与人物:

  • A,投稿读者,8月11日出现疲劳症状,8月12日出现发热症状,抗原阳性,首次感染。
  • B,投稿读者的爱人,与A共同居住,未感染。
  • C,投稿读者的孩子,与AB共同居住,未感染。
  • D、E、F、G,H,均为A隔壁办公室的同事,疑似在8月7日~8月11日期间集体感染,其中G和H与A有过接触。

(二)时间线整理

按照读者提供的时间流程,我稍微进行了汇总了。整个时间跨度约为7天,同时A还提供了期间的外卖情况。

  • 8月7日

    8月7日A隔壁办公室开始出现集体性流感样症状;A正常上班,在晚间外购了面包(包装消毒)。

  • 8月8日

    G路过A办公室门口,与A进行了短暂交流,期间A在工位;A早上食用了7日外购的面包。另外,当晚D确认感染新冠病毒,之后请假。

  • 8月9日

    H与A在办公室进行了近距离沟通交流,时间约为2分钟。当晚A与B共同食用了外购点心(塑料包装未消毒,A接触包装后未额外进行手卫生)

  • 8月10日

    A正常上班,早餐在家食用了9日的外购点心。

  • 8月11日

    A白天正常上班,中午返家食用了9日的外购点心,晚上与B共同食用了外卖菜品(外包装水冲消毒)。A夜间开始出现疲劳症状。

  • 8月12日

    上午出现咽痛症状,误认为上火;夜间出现发热症状,抗原检测阳性。

  • 8月13日

    A凌晨外出隔离。


(三)办公室场景还原
A的办公室为写字楼,总共14层,A在顶层。根据A提供的办公室照片,简单用画图还原了一下场景。

其中办公室窗户的开启方式为斜向上,可开幅度相对较小。

(四)居家及日常消杀

A一直自驾通勤,入户前会在进行手卫生,有帽子,衣物不消毒但会单独挂起来。外出时佩戴n95级别口罩,并使用双面胶在内侧进行了粘贴避免漏气。物品和外卖的消杀主要由B进行,未处理的情况会和A进行说明。在办公室会先用酒精进行消杀,开窗开启FFU关门,下班后会使用在外线灯定时对办公室进行消杀。有人在办公室就戴上面屏,没人就不戴。
、案例分析
(一)第一轮分析
从时间线上来说,A在8月11日夜晚出现了疲劳症状,8月12日发热并且抗原呈阳性。考虑到A是首次感染,所以初步推测A是在8月8日~8月10日之间接触到了一定载量的新冠病毒
首先排查一下食物方面的情况。A最初比较怀疑是8月11日晚上的外卖存在病毒污染,且B用水对外包装进行了冲刷。根据回忆A所点的菜品为毛血旺和干煸四季豆,为两道炒菜。考虑到炒菜出锅后温度较高,且温度会持续一段时间,也会对外包装进行加温,这两道菜品的食源性风险非常低。更主要的是距离A出现疲劳症状的间隔太短,故基本排除8月11日的外卖风险8月9日的外卖食物为点心,外面有塑料包装,但未经性消毒,A在接触了塑料包装后用手拿起点心进行食用,期间B也进行了食用。从结果上来说B没有出现感染情况,但A吃的要比B稍多(大约一倍),所以尽管风险很低,但暂时不能排除8月9日因为接触了污染后的包装,在进食的过程中触碰到了呼吸道接触了一定载量的病毒。8月7日的面包外包装进行了消毒,所以基本排除当日的接触风险。
之后开始排查办公室的情况。尽管根据A的描述隔壁办公室是8月7日开始出现机体性的流感样症状,但实际的传播时间可能还要提前几天。另外由于隔壁办公室不开窗户只开空调且开门的缘故(外加走动频繁),所以在8月7~8月10日之间,隔壁办公室和连通的走廊的整体气溶胶和接触风险应该是比较高的。不过根据描述A在办公室开启窗户时,气流是由室外向室内流动的,所以尽管部分气溶胶可能会从门缝泄漏,但从浓度上来说应该不构成明显的感染风险,特别是在A佩戴n95级别口罩(内侧双面胶)并开启FFU和桌面空净的情况下。开窗后的气流走向表明室内是负压状况,虽然没有进行具体测量,但理论上房间上部的气流(未画出)应该是向走廊流动的,可以阻挡大部分气溶胶(红色)的进入

第一轮分析后暂时陷入僵局,所以和往期一样需要追加补充信息。
追加的补充信息:
  • 8月9日因为气温太高,A开启了办公室内的空调并且关闭了窗户。

  • A原本是使用半面具进行防护,但认为近期为低谷期,所以近几周才开始双面胶和口罩的防护组合。

  • A之前会用酒精湿巾擦拭表面然后摘除,但最近一周同一办公室同事休假,所以入户前没有对口罩进行额外消毒。

  • 8月18日是A本次生理周期的月经期。


(二)第二轮分析
由于A在8月9日关闭了窗户,那么室内的气流情况肯定会发生变化。没有了外部空气的进入,办公室内部与走廊之间也就没有了相向的空气流动,加上同时曾经开启过A所在办公室的门,这都会增加进入办公室的受污染的气溶胶浓度。尽管A始终都开启了FFU,但由于其位置摆放的原因,无法第一时间拦截进入办公室的气溶胶,且出气方向可能也会裹挟部分外部气溶胶吹向A的工位。

但这些情况仅代表A所在工位的气溶胶浓度有所上升,在佩戴n95口罩且使用双面胶的情况下于办公室感染的可能性仍然很低,即便是A在当时正处于黄体期,免疫水平相对低下。那么会不会是当天未经消毒的外卖包装和办公室情况的叠加造成的感染呢?只能说有可能,但概率很低。
(三)第三轮分析
鉴于两轮分析都没有得出决定性的结论,我邀请了曾经在管控期参与流调工作的相关人员(能测序吗?不能。)和我一起尝试进行了场景还原。首先在模拟办公室环境中,证实了工位处颗粒物水平的上升。之后在分别进行入户模拟时,我们发现使用了双面胶固定内部的口罩在摘除时需要使用比较大的力度,摘除过程中很容易给口罩造成很大的震动。尽管由于范德华的存在被吸附的含毒颗粒物通常不会发生位移,但如果外界震动足够大的情况下,确实会存在已被吸附的颗粒物经过震动重新飘散到空气中的可能,以往的调查中也存在类似的结论。
综合下来我个人倾向的结论是:8月9日因为办公室空气流动的改变,使得A所在位置沉降的含毒气溶胶浓度增加,A口罩上吸附的病毒也有增加。在A入户时由于双面胶固定的口罩需要额外的力气才能摘除,产生的震动让一小部分含毒颗粒飘散到了空中被A吸入。而A正处于黄体期,免疫水平相对低下,且之前并未感染过新冠病毒,所以少量的病毒最终造成了免疫系统的突破而感染。(自奥密克戎变异株以来,新冠病毒变异的一个方向就是用更小的载量来实现对宿主的感染,另外通常情况下“首阳”所需要的载毒量也会比二次感染更低一些。)
三、感染后的情况
尽管A是“首阳”,但可能由于接触到的病毒载量相对较低,且及时使用药物和补给进行了干预(小柴胡、锌、维生素、西砒氯铵等),所以整体症状相对较轻。且由于及时隔离,并未造成家庭人员的感染。在8月17日身体感觉基本恢复正常,8月20日抗原转阴,截止8月24日最后一次沟通尚无明显问题。

四、经验总结

(一)可能需要注意的地方

(二)有效和可延续的经验

  •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开窗。

  • 每日对办公环境进行消杀。
  • 出现症状后及时隔离。
  • 感染后积极干预。

若以事后的视角来看,当隔壁办公室发生集体性感染的时间是今年的第32周,从之前的分析来看正处于新冠疫情的爬坡期,投稿读者如果能在自己生理期带来免疫波动后提高警惕,并在出现疲劳症状后立刻进行干预,或许会使得结果有些不同。很多案例都显示免疫系统的波动会很容造成感染的发生,请女性读者们一定注意自己的生理期变化。
以上就是本期分享的全部内容,有什么问题欢迎给我留言,各位夏洛克·福尔摩斯、赫尔克里·波洛、简·马普尔和艾琳·艾德勒也可以对本期的复盘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们一起完善防护方案。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
欢迎大家在公众号首页给我留言,讨论和交流各种新冠相关或者公共卫生方面的问题,也可以留下你的疑问或对分享内容的质疑,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会逐条进行回复。另外如果大家觉得该公众号或某期分享对你有帮助,可以关注公众号或分享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希望大家都能在大流行期间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坚持到大流行真正结束的时候。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