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医药

又一起license-out被退回!业内谈国产创新药出海:从“借船”到“造船”

郑炳巽 科创板日报 2023-09-29

今年以来,国产创新药出海合作终止逼近10例。“退单背后的因素是复杂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国产药不能只瞄准本土市场,一定要走向国际化。”2020年,国产创新药出海首付款达到5.54亿美元,相当于过去十年总和的62%,里程碑付款66.09亿美元,超过了过去十年总和。


记者 | 郑炳巽

近日,天境生物对外宣布,收到艾伯维终止有关CD47抗体的合作协议,终止将于今年11月20日生效。天境生物将重获CD47抗体的全球权益,且不影响已经获得的2亿美元预付款+里程碑付款。
这是继百济神州PD-1单抗在9月18日与诺华“分手”之后,又一起国产创新药license-out退货案例。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国产创新药出海遇阻案例至少已经达到8例。近3年来,国产创新药出海出海退货事件已经累计超过10个。
关于“国产创新药是否应该出海?以及如何顺利出海?”的讨论,再一次成为关注焦点。

出海是题中之义

“最近国产药出现了一些退单的现象,我觉得不能简单认为是消极的消息,而应该分开来看。”近日,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在“第八届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CBIIC)现场接受采访时说道。
他表示,有些退单是因为合作企业的产品线调整,对方终止了药物的继续开发,中方企业的研发则继续进行。有些退单,是因为对方觉得国产价格太低,继续合作会造成压力。“总之,背后的因素是复杂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不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国产药不能只瞄准本土市场,一定要走向国际化。只有合作才能相互赋能,创造价值。”
事实上,即使处于话题中心的百济神州,对于出海一事也始终保持坚定的态度。在CBIIC现场,百济神州全球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吴晓滨表示,中国药出海是企业发展必须要做的事情,原因有二,“其一,中国的市场虽大,但全球的市场比中国的更大;其二,科学无国界、疾病无国界,医药也一样没有国界,好的国产药通过出海造福国外的患者,是一件好事。”
贝达药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丁列明则从创新的角度出发,表达了合作的重要性。他说,“必须依靠全球创新,中国医药才能发展。我们非常关注国际间的合作,在这过程中更加发现,药物开发光靠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像恩沙替尼,我们花了2亿多美金才把全球研究做下来,可见投入是非常巨大的。如果只靠我们自身,不仅资金不够,经验也不足,所以,走出去,是非常坚定的事情。
据了解,我国创新药自2010年左右开启了出海之旅,起步阶段数量较少,但随着中国药企研发能力的提高,出海项目逐渐丰富起来。根据天风证券的统计,2010-2019年间,国内药企出海数量合计16个,但在2020年一年便迅速增加至12个,到了2022年已达到25个。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追踪2015-2022年的top10 BD后续发展,最终成功获批上市的品种有13个,高于失败(终止合作)的品种数量。其中的原因,不仅在于授权项目本身更具开发潜力,更在于big pharma凭借严格的标准帮助规避了失败的风险。

先“借船”再“造船”

国产创新药能否出海,不仅在于授权企业的意愿,更在于合作企业的筛选标准。在丁列明看来,“出海的方向是坚定不移的,但出海的过程是双向的,你想走出去,前提还要看人家要不要。”
他进一步指出,“退货的发生,当然有国际因素存在,但是不可否认也有项目自身的问题。我们要时刻保持理性,切勿蜂拥而上,人一旦太多,再宽敞的路也会越走越挤。对于企业而言,要做出自己的优势、特色,从行业和社会角度来看,要进行适当的引导。”他认为,慢慢地市场会发挥教育作用,更多企业会通过反思醒悟过来。
同样地,在亚盛医药董事长兼CEO杨大俊看来,合作是业内的常态,但是,无论是国内的BD还是国外的BD,首先考虑的一定是临床价值和市场的需求。“我们要学会判断,产品除了安全有效之外,还要看跟同行对比,是否具备差异化优势。”
吴晓滨则指出,要提高产品出海的成功率,在研发和商业化上都有需要注意的地方。他指出,“在临床布局上,我们一定要舍得投入去做全球的试验,拥有全球人种的数据是很重要的;在商业化的过程中,要开阔眼界,善于选用具备能力的当地人组建业务团队,这可以大大省去重新认知的过程,对于业务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而对于国产创新药出海更长远的前景,丁列明做了形象的比喻,“一开始,我们造不了大的船,经不起大的风浪,这时我们就要借船出海。慢慢地,达到一定条件之后,我们也有力量了,那就自己造一个大船出海。这是一个大的趋势。”
天风证券统计数据显示,2010-2019年,国产创新药出海项目累计首付款8.96亿美元,里程碑付款仅58.255亿美元。但仅2020年一年,首付款便达到5.54亿美元,相当于过去十年总和的62%,里程碑付款66.09亿美元,超过了过去十年总和。
进入2021年,首付款上升至13.89亿美元,增幅高达150.8%;2022年,里程碑付款提升至214.33亿美元,同比增长79.2%。
另据Insight数据库统计,截至2023年2月18日,中国药企海外多中心III期临床项目数量已达65个,涉及27个企业。并且,出海药物品类丰富,涉及肿瘤、自身免疫、眼病、心血管疾病等多个领域。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