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雪光 | 莱茵小径徒步旅行记

周雪光 勿食我黍 2019-10-22

周雪光,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月初来到德国,独居西北一角,计划是闭关一个月,集中精力做研究。不过,上周末去莱茵河中上游河谷做了三天的徒步旅行,从Rudensheim 到 Koblenz,实现了很久以来的梦想。这是莱茵河最美的一段,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一段河道距离大约60多公里,但按照“莱茵小径”路线翻山穿林,就多走了一些路。 若不马上记下来,过一段时间兴尽意阑,此刻的心境无从体会了。索性提笔记录如下。

 

“莱茵小径”徒步旅行的想法,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三年前乘船浏览这一段河流,留下了深刻印象,一直想换个方式重游,而徒步游似乎是最为贴近这一土地/河流的方式。莱茵河贯穿欧洲诸国,曾经是欧洲特别是德法两国历次战争反复争夺的地域,前段时间听《第三帝国的兴亡》一书时,里面还有关于二战前和期间关于莱茵地区争夺和战场的许多描述,也想借此机会回味一下。


莱茵河吸引我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来自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书中有关于莱茵河的大段描述,极具画面感:

 

       “……江声浩荡。万籁俱寂,水声更宏大了;它统驭万物,时而抚慰着他们的睡眠,连它自己也快要在波涛中入睡了;时而狂嗥怒吼,好似一头噬人的疯兽。然后,它的咆哮静下来了;那才是无限温柔的细语,银铃的低鸣,晴朗的钟声,儿童的欢笑,曼妙的清歌,回旋缭绕的音乐。……”

 

这次徒步旅行是按照网上“莱茵小径”的指示来计划的(http://www.loreley-info.com/chi/rhein-rhine/rheinsteig-trail.php)。 关于莱茵河美景和历史,网上已多有介绍,自己在搜寻过程中也读到许多极好的游记和描述,就不让自己的秃笔献丑为难了,这个游记只是记录一下自己的行程。

 

先记录战绩:按照iWatch记录,三天共走路101公里,除了按照“莱茵小径”指引路线的行程外,另外包括火车站、旅店、餐馆等所有行走路程。


网上关于“莱茵小径”的介绍图片之一


第一天

 

按照网上“莱茵小径”信息,早晨5点多乘车出发,中间在Koblez换车,不到8点即抵达小镇Rudensheim。就这么点路,居然有两次虚惊,不妨说出来让读者一笑。

 

第一次是在Koblez换车。按照订票预告,两个车次间换车只有7分钟。如果已知要换车的站台,这点时间绰绰有余。其实已有APP可以直接上网查询,但我孤陋寡闻,至今还没有装上那个APP。如果是白天,也可以到发车站问讯处先行打听好下一班车的站台,下车后直奔那个站台即可。可早晨5点的始发站,问讯处无人上班。想来唯一的方法就是,下车后冲到车站大厅,查看好下一车次的站台信息,再赶往该站台。雪上加霜的是,自己不懂德语,没有地方性知识,担心看到车站预报的各车次终点站(不是自己预定下车的车站)反应不过来。于是,只好在心中默记住车次号码,重要的事情,默记三遍,生怕自己忘了或搞混了。于是,车一到站,马上跳下车,下楼梯,穿过道,来到车站大厅,在信息牌上找到自己车次号码,再依行读到后面的站台编码– 第8站台。再看一遍,无误。于是急奔8号站台。此时,我是多么感激德国车站拙小简陋的规模呀,这一圈来回奔走,才消耗了三四分钟。来到三号站台,还没有火车影子。凌晨时分,只有一个小伙子在站台的另一侧等车。为了确认,我问了他一句,去Rudensheim的火车是否在此上车。本来以为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他一句话就可以搞定。不料他也不清楚,于是他掏出手机,打开APP,开始敲打进各种字母,翻了好几个页面,中间打错了还重来一遍,我站在一边心想,坏了,如果他告诉我不在这个站台的话,我也来不及赶到其他站台了。还好,他终于查到了;告诉我,就是这个站台。正在这时,列车徐徐进站,我一边道谢一边跳进车厢,才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第二次是在Rudensheim车站下车。这个小镇的车站是一个不起眼的建筑。列车停靠的站台,是一截又低又短又窄—只有两匝宽!—的简陋水泥小台阶。列车停下时,我坐在后面的车厢,从车窗向外望去,既看不到下面的站台,也没有车站的踪影,还以为是临时停车。若干分钟后,心中不安,便背起背包向前面的车厢走过去,过了一个车厢,看到列车员在门口,已经关门。那列车员在查票时还特意提醒我前面第二个站就是我的目的地。所以一看到我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他马上摁下通话机关,和司机联系,确认后才打开车门,让我下去。我刚刚落地,列车就开动了,又是虚惊一场。


Rudesheim火车站,看看这些站台吧。


周六清晨,车站上空无一人。外面只有两辆出租车司机在门口闲聊。我按照Google Map指引,走向镇上的索道站,从那里登上后山山顶后,开始徒步行。穿过小镇街道,两边楼房一栋接一栋排列整齐,不同色彩,灰褐色居多,也有白色、黄色,粉色、深红色…,窗户另色衬托,棱角分明。街道上清静无人,一片静谧。

 

到了索道站,看着不认识的德语,大致猜出意思是9:30才开始,此时只有8点。镇上的店铺尚未开门,有几家人影晃动,正在打扫卫生,摆设桌椅,问了一下10点才开门,不禁有些紧张。早晨4点多即赶往火车站前来这里,没有吃早饭,等一会儿就要开始徒步行。原来的计划是在这个小镇吃了早饭后启程的。可是忘记了一个重要的细节,在德国的周末,店铺开门时间很晚。

 

还好,在小镇闲逛时,走到莱茵河畔,河边的一家餐馆已经开门,而且吃客颇多,原来这里是乘船游览莱茵河的码头之一,有不少旅客已经在此等候。在室外的餐桌坐下,服务员端来一壶咖啡,告诉我,里面的自助餐自己动手。于是,德国香肠、鸡蛋、面包、酸奶饱餐一顿,为今天的走路积蓄能量。

 

吃完饭溜达着走回索道站,已有三五对游客在此等候了,听口音有来自美国的,但大多数是德国人。买单程票上了索道,只身坐了一个包厢,腾空观看莱茵河的上游,此时晨霭尚未散去,在阴暗的天空下,莱茵河流和小镇上鳞次栉比的两三层尖顶楼房互为映照,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四周大片的田地,六月的葡萄地,葡萄枝叶翠绿,一垅垅地依山坡顺势而下,齐整悦目。


在缆车上俯瞰莱茵河上游

 

到了山顶,游人们四处散去,俯瞰山下景色。我心恋走路,简单转了一下就整好行装,开始了我的徒步旅行。本来是想按照网上“莱茵小径”的逐日计划行走,共分七段,估计用五天可以走完。这次只是计划两到三天;打算是这次走不完就再来一次,走完全程。按照网上提供的规划,今天从这里启程,沿山路翻山越岭,走到莱茵河畔的小镇Lorch。但前几天预定Lorch的住处时,除了几间巨贵的旅店外,居然没有空房。于是就定了莱茵河对岸的Bacharach小镇,比Lorch还要多走一个多小时。初来乍到,不知深浅,加上路途比网上规划的多了若干公里,还要乘船过河,不知多长时间,所以急于尽早启程赶路。

 

上路后起初,路径清楚,不费心思,只是尽快挪动双腿即可。不料走了半小时左右,来到三岔路口,不知该走哪个方向,迟疑许久,看不懂德语标志,只好选了一条路径走了下去。好在莱茵河就在路径左侧下方,在树丛中时隐时现,知道大致方向不错。走了一段时间,发觉走到了葡萄园边,路径不明,只好糊里糊涂地按照大致方向继续走下去。可以肯定的是,这条路径不是网上指引的路线图,因为经常走着走着,就走到了葡萄园的尽头,前面无路可循,只好原路返回,另寻路径,如此走了不少冤枉路。好在身体轻松,脚步不停,还是如期向前推进。

 

走进树丛,方想起在什么地方读到,这里是德国黑森林的边缘地带。所谓黑森林,因林中树木枝叶茂密,遮天蔽日,光线昏暗而得其名也。果然,一旦走进树林,光线马上急剧暗淡下来,倒是不用担心日晒脱皮了。林里吱吱喳喳,一片鸟语,有些婉转悠扬,犹如国内偶尔听到的晨练歌声;有些一唱一和,调情对话;还有的快嘴快舌,一开口就是一长串不停;这简直是一个小社会。听着走着,不觉间鸟语已经伴我走了不少路。

 

徒步小路在莱茵河南侧的山上丛林中蜿蜒起伏。树丛间莱茵河时隐时现,绿色河水,潺潺流动,河道并不宽,宽处约有两百余米,窄处不过百米余。河道中偶尔有树丛或建筑,将河道一分为二。河上各种游轮、货轮络绎不绝。莱茵河的妙处在于两岸的小镇,一簇簇三层的楼房聚而集之,高低起伏,各个小镇都有一个标志性的教堂钟塔,高耸突出。小镇背后山上多有一个颇有气势的古堡突兀而出,引人注目。历史上,这些古堡多是沿河各王国王侯贵族的据点要塞。它们最早的可以追溯到9世纪,但在法国入侵时逐一摧毁。现在的这些古堡大多是19世纪以后重建的。


莱茵河一角


下午一点,下山来到莱茵河畔离Lorch不远的一个小镇,在一家临河餐馆吃了午餐:一份牛肉条加色拉,一杯啤酒。又走了一小时左右,来到Lorch附近的渡口。此时已有两辆轿车和一群骑自行车的游人在此等候。看着德语告示,大致猜测到渡船每20分钟一班,心中感谢阿拉伯数字全球通用。 乘船到对岸,只要十分钟左右。又走了一个多小时来到Bacharach小镇。走到镇中心的教堂时,正逢一个婚礼尾声,主宾们在教堂外欢送告别。在旁边的cafe坐下,已经到达今天的目的地,一杯啤酒在手,可以放松一下了。

 

教堂钟楼上的钟声响了起来,长短不一,抑扬起伏,持续了很长时间,似乎是《约翰·克利斯朵夫》中教堂钟声的回荡。还以为这是庆贺婚礼而特意加奏的。不料在这里晚饭时又听到了同样节奏的钟声。此后在不同小镇经过,不时地会听到钟声,或长或短,或高昂或低沉,想起这教堂、塔楼、钟声已经存在数百年之久,这钟声逢时即鸣、风雨无阻,不啻是来自远古的声音,仿佛是小镇的灵魂在呼唤,是不是因为这个缘故而聚集了小镇上的人心所向呢?


小镇教堂钟塔


在Cafe稍事休息后,去找已经订好的旅馆。不料小镇上电话信号不好,GoogleMap无法使用,只好向一位店员询问。她指点着告诉我,从这条街直走下去,过了车站后,即是我要去的这条街,然后按门牌号寻找即可。不料,这家旅馆在小镇外围,这一路走下去又有一公里。在走了一天路以后,这段路显得格外漫长。

 

来到旅馆地址,并无招牌,只是一座普通住宅楼房模样,按电铃也无人应答。无奈只好按照预定信息打电话。电话通了,一女子声音抱歉说,她现在不在,电话里告诉我大门密码,进门后我的房间的钥匙已经插入锁孔,打开就可以进去了。进来才知道,这里原来是一家Airbnb,这座楼房上下两层,下面我住的的这一层有一间卧室,一间客厅,另有厨房和卫浴间。楼上二层想来大致如此,但无人居住。整个楼房只有我一人。洗浴后换上干净衣衫,再步行到镇中心去吃晚饭。德语菜谱看不懂,旁边桌上一少女正在吃披萨,很是诱人。于是向服务员指点着,要了同样的披萨。知道这一带是德国葡萄酒产地,而且白葡萄酒尤为赞誉很高,当然要品尝一下。

 

晚饭后回来已近八点,Airbnb的主人母女俩驱车过来见了一面,简单交接后便扎头睡过去了。查看iWatch,今天走了21.49英里(34.6公里),42566步,flights(攀高)69 (207米)。

第二天

 

六点醒来,转动了一下腰身腿脚,还好,除了小腿略有酸胀,没有其他不适感。昨天走下来感觉身体反应不错,比网上规划多走了许多路,但时间很是宽裕;于是突发异想,三天之内走完全程。按照这个念头,把今天的行走目标定在Kestert,在网上订好了旅馆。

 

按照计划,今天先要坐渡船回到莱茵河对面,继续莱茵小径行走。今天是星期天,带来两个不确定性。其一,据说德国传统兼法律规定,星期天各种店铺都不开门。大城市中,通常车站的店铺正常营业,人们可以在那里购买食物。但这个小镇的车站简陋,昨晚晚饭后还特意绕道去看了一下,根本没有店铺。周末的早餐店一般都8点才开门,不知是不是可以在走路前吃上早饭。其二,渡船周末时间也不得而知,昨天看到的告示牌上似乎是早晨7点开始通航,不过周末时间应该推迟吧。在网上查了一番也没有结果。于是决定7点出门,碰碰运气吧。

 

六月的莱茵河地区,早晨6点已经大亮,晚上9点钟夜色还迟迟不来。离开Airbnb走进小镇不久,就看见一家面包店大门敞开,里面两位店员正在忙碌。心中一喜,连忙进去询问,开门时间是8点。我央求她们让我买点面包,那年长店员不情愿地答应 了。于是,带着刚刚出炉热乎乎的两个牛角包,一个黑面包上路了。

 

一边走路,一边手撕牛角包往嘴里填,来到渡口,两个牛角包已经打发了,心中踏实。看告示牌,大致知道,周末最早的开船时间是8点,还有20分钟。过了河走了不久就来到今天莱茵小径的出发点,Kaub小镇。

 

据网上介绍,今天的旅程是莱茵小径最为优美的一段,很是期待:从Kaub一路攀登到莱茵高地,直至“世界著名的罗蕾莱岩”(Loreley),一路上穿过葡萄园、森林,俯瞰莱茵河,两岸小镇,以及分布两岸的各座古堡。按照网上计划,共长22公里。今天的行程比网上计划再向前推进5公里左右,到Kestert小镇去住宿。如果今天下来身体状况运行,就有可能在第三天走到Koblez,用三天时间完成莱茵小径的徒步旅行。

 

来到Kaub小镇,茫然不知莱茵小径在何处。幸好小街上走过一个老人,连忙上前询问。那老人不是很懂英文,我用手势比划着告诉他,我要去爬山。他听明白了,指给我一条街道,比划着说,从这里上前向左拐,就可以上山(mountain)了。沿着街道向高处攀登,途中又问了两个人,又是连比带划地询问和回答,其中一人在二楼阳台上,见我走过了楼房之间很不起眼的莱茵小径入口,用手势比划,让我返回到正确道路上,就这样,两弯三拐地,我终于走上了带有蓝底白线标志的莱茵小径。



与昨天相比,今天的路径向上攀登的路段很多,而且道路迂回多转,因为要绕过不同田地或山涧。有时持续攀登,来到山上,感觉上已经走上了所谓的莱茵高地,下面应该是如履平地了,但刚松了一口气,又开始下山方向行走了……  就这样,上上下下,好几个小时。

 

当然,气喘吁吁之间,还是很有收获的。靠近莱茵河的路段,多是稀疏的树木或半人高的灌木丛,昨天的景象重现:河流随着山势或直或弯,沉着平缓;两岸星罗棋布的小镇,突兀挺立的方圆古堡散落在缓缓流动的莱茵河两岸,远处的森林在云朵的投射下呈现深浅不一的景象。小径上,或穿越树林,或在莱茵河一侧的边缘,与对面的山与河遥遥相对。小径上各种色彩的野花点缀了一路。

 


莱茵河两岸的山上布满大片的葡萄园,依山势倾斜而下,十分陡峭,目测许多田地至少有45度斜角。多年前做过农活,前些年做田野研究时的乡镇,正是种植酿酒葡萄产地,对于葡萄种植略知一二。于是,特意用老农的眼光来审视一番。近看身边的葡萄园地。一排排的葡萄树下面的田地一马平川, 并没有像中国田园一样堆土成垅,以便灌溉。葡萄地多在斜坡上,而且自上而下排列种植,就是要让其雨水迅速流下,不让葡萄树有过分的水分供给。细看田地里面杂草交织,只是不高,可能经过了药物处理。想起以前读到的关于种植酿酒葡萄的说法:酿出好葡萄酒的葡萄,就要不施肥,不浇水,让其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自我努力生存,这样结出的果实,虽然产量低,但能酿出高品质的葡萄酒。想来世间许多道理都是如此。难怪莱茵河畔这一带是德国葡萄酒的著名产地,昨天晚饭尝试了白葡萄酒,的确不错。



这让我想起自己做田野时所在的那个乡镇的村庄,恰好也是酿酒葡萄产区,也种植着遍野的酿酒葡萄。但农民极力施肥,浇水灌溉葡萄园,以便提高产量,进而提高收入。用如此葡萄酿出的葡萄酒的品质如何,就不难想象了。用学术一点的术语来说,如果激励机制配置不当,就不应该期待会有不同于此的行为和结果。

 

行走路上碰到一对德国父子,父亲大约有六七十岁,儿子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帅哥。开始行走时我们碰到一次,大家友善地对笑了一下,算是打了一个招呼。一两个小时后,我们在大石块簇拥而起的陡峭悬崖前又碰到了。

 

这是一个突兀而出、向江边伸去的尖嘴悬崖。这里正好是莱茵河的一个拐弯,河道在这里形成了一个V字型,两个方向的河流和远处的田野、丛林、古堡在蓝天白云衬托下,尽收眼底。走到悬崖前端的石块上,只见数百米下面的公路上车辆匆忙来往,恍惚间令人有飞起来一般的动感,想起《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的描述:“莱茵河在屋下奔流。人在楼梯的窗口临河眺望,好似悬在动荡的天空……浩荡的绿波继续奔流,好像一整片的思想,没有波浪,没有皱痕,只闪出绿油油的光彩。”



那对父子请我为他们站在悬崖伸出的大石块上照相,儿子站在最为伸出的大石头上面,父亲不敢走上去,站在几步远的位置。我在镜头中看去,两人距离太远有些别扭,于是示意父亲是不是可以再靠近一点?在儿子的鼓励下,父亲半蹲半爬地靠近儿子站的位置,我按下了一连串的摄像键。

 

与父子俩告别走出一段距离后,突然想起今天是父亲节,想到那对父子一同旅行到此,无意间的巧合,或许是儿子送给父亲的一个礼物?心中不禁一阵感动。又返回去大声向他们招呼着,今天是父亲节。那儿子怔了一下,喊了回来:德国的父亲节是两个星期以前。哦,我还以为父亲节在西方都是同一天呢,真是孤陋寡闻!

 

再往前走两三公里,就来到了著名的罗蕾莱岩。这里正处莱茵河一个急拐弯处,水流湍急,礁石险峻。来往船只难以调整,过去经常发生沉船事故。于是就有了一个传说,说在罗蕾莱岩上有一个美丽的罗蕾莱女人歌唱,船员经过这里时,为她的美妙歌声吸引,顾不及驾驶自己的船只,导致了如此多的沉船事故。如今这里建立了一个颇有规模的公园,饭店、游玩场所,停车场一应俱全。中午来到这里时,已有不少游客在此观光游玩。不过,在各种栏杆的阻挡下,这里的观景效果还不如前面的那个尖嘴悬崖。匆匆浏览了一圈,又上路了。

 

按照Google Map指引,在罗蕾莱岩一侧的极陡的小道上转辗下山。台阶大概是按照德国人的高大身材修建的吧,高且陡,每一步都对膝盖的冲击力极强,只能慢慢移动。好在山不是很高,不一会儿就来到了河畔平地。找一家路边餐馆吃了午饭,继续上路,又走了两个多小时,来到Kestert小镇的住处。洗浴更衣,一天的旅行结束了,且多为山路。好在只是腿脚疲惫乏力,身体倒没有什么其他症状。



刚到旅店就急切问店主,附近是否有餐厅可以吃晚饭。因为德国星期天店铺关门,饭店也是如此。店主告诉我,在前面街道一角,有一家餐馆今天开门,这才松了一口气。晚上在这家饭店吃了一道当地菜,一个小锅里,下面是一层类似于中餐中的面鱼儿,上面一层是鸭肉和蘑菇,外加一碗水煮豆角。其实,菜谱上都是德文,没文化看不懂,只是看到那个“regional”字眼,猜是当地菜肴,便点了。今天观察了葡萄园的种植风格,很有好感,于是要了当地葡萄酒,一红一白,仔细品尝。

 

iWatch记录了今天的行走成绩:21.98英里(35.4公里), 44887步,攀高(flight):474米。

 

第三天

 

六点醒来,收拾好行装,不到七点就出门了。旅店提供早饭,但八点才开始,等不及了。好在背包中有一大块巧克力,可以补充能量。准备今天步行到Koblez, 在那里乘车返回。按照GoogleMap的指引,选择了一条近路,大约24公里,其中有一段不在莱茵河畔,从其背后的山地穿过。

 

从Google Map上看,开始这一大段路程似乎是平地旅行。不料走了不远,便指引我走上山路,在树林中穿过。大概是一个路口走错了,走着走着没有了路径,可是还不信,隐约间觉得还可以分辨出有人踏过的痕迹,于是在山林里深一脚浅一脚地寻找道路,直到走到完全是树林荆棘丛中,才说服自己,走错路了。无奈,只好再看GoogleMap,放大细察,没有按原路返回,而是按照APP指引方向就地转向纠偏。于是,在山涧中跌跌撞撞,穿过灌木丛、条条沟坎和一道道石块垒砌的堤坝,有时需要手脚并用,拉着藤条和树枝借力而上。这次旅行气候宜人,只是穿着短裤汗衫,长袖衣裤放在背包里,所以手臂腿脚上被荆棘划了不少口子痕迹。一边攀越,一边抽着冷气心想,幸亏这里没有poisonivy (毒藤),否则可能会在此丧命。据说poison ivy在欧洲大陆没有出现,很是幸运。

 

好在折腾了大半个小时后,跌跌撞撞地撞到了预期的行走小路,一米宽左右,路径清楚地向前延伸着,在我看来简直是康庄大道。方向明确了,道路清楚了,就可劲地走下去吧。本来以为这条路会很无趣,有些遗憾,不料一路风景很是赏心悦目。有时走在树林边角,早晨的阳光从右上方漫延而下,高大笔直的树木的一侧披上明快柔和的光线,与另一侧的幽暗形成对比,尤有立体感。有时穿过大片麦地(Barley?),麦穗已经成型,掰下几个麦粒尝尝,尚未灌浆,瘪瘪地没有水分。呵呵,老农知识用上了。



路上经过了几个村庄,还是各栋小楼、整齐的院子、干净的街道、一片静谧安详的景象,直到走出村庄,在田间道路上行走才不时地有汽车从后面驶过,毕竟这是周一工作日了。



走出深林,又来到了莱茵河畔。这一段路建的尤其好,大概是空间充裕的缘故,小路和公路分开而行。小路离河边一二十米左右,为树木或各种菜园相隔,但不时有通往河边的小路,随时可以走到河边。小路幽静,人烟稀少,偶尔有人跑步经过,几位老人在遛狗散步。看到两个人各自遛狗从两个方向,迎面而来。对面而来的小狗,灰色的长长绒毛,低着头,短腿不断地摆动着。这边的是条叫不出品中的大狗,黑黄相间,细瘦精练,尾巴神气地翘着,欢快地小跑着。看着这两条狗越走越近,我心中调动以往的经验在猜测,不知他们相遇会是什么样的结果,互嗅欢快,共叙友情,还是呲牙咧嘴,各自捍卫自己的领地?不料,两狗相遇,擦肩而过,互不理睬,就像德国路上的两个行人一样,双方都避免目光接触,唉,真令我失望。

 

时间充裕,所以有了些其他注意力。在河岸行走时,发现河水中飘着一片白色纸头模样的物件,随水起伏而下,我便以自己步行速度来测量一下河水流速。走了几分钟后就发现,水速还不及我行走速度。以《约翰·克利斯朵夫》书中描写来看,不同季节的流速应该是不同的。快要离开河畔时才突然想到,虽然在莱茵河畔旅行三天了,还没有触摸一下河水呢。于是踏着崎岖不平的石块来到水边,把手浸在水中感觉一下,河水和这个季节这个区域一样,温和平静。

 

然后的几个小时,穿梭在各个小镇,离开莱茵河越来越远了。在接近Koblez的地方,走上了莱茵河上的第一个大桥,长度为330步。这60多公里的莱茵河上,这是唯一的一座桥梁,其他地段都是靠渡船摆渡行人和车辆,看来这是为了莱茵河的美景而有意而为之的。

 

如同预期,中午就到了Koblez,距离预定的车次时间还有两个小时,于是从容地找一家饭店在室外餐桌坐下,一杯啤酒,一个海鲜色拉。居然还有时间、气力和闲心到城里街道上闲逛一番,算是这次徒步旅行“大餐”之后的甜点吧。

 

两点四十上车,一个半小时后回到住处。

 

比起前两天,今天的行走记录有些逊色:19.65英里(31.6公里),39424步,攀高(flight):219米。

 

几点观察和感想

 

徒步旅行摆脱日常常规的单调节奏,磨练了一下久违的意志与体能。一路上听着喜马拉雅下载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一书。克利斯朵夫陪伴了我一路,很感激罗曼罗兰提供了这个徒步伴侣。艺术家的创作冲动和追求,人生观、艺术观在生命历程中的挣扎、突破和演变,刺激了思想、丰富了感受。

 

走过莱茵河流域各个小镇,包括深居山中的几个小镇,对它们发展的齐整水平(房屋建筑、田地)印象深刻,与英国乡村有一比。注意到镇上各种楼房新旧不一,有些古堡或旧楼已经无人居住,但仍然保留原地,而且并不突兀,与周围的建筑融合一体,令人想到了那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出行前把各种证件携带齐全,以备检查。但三天下来,买票、住旅馆等各种活动,没有用上一次。是不是有可能计算一下由此而减少的交易成本和相应的效率收益?

 

徒步行走每天下来,虽然腿脚有些疲惫感,但都在承受范围之内,且尚有余地。每天七点左右出行,到下午三点左右已经完成当天计划,还包括了中途午饭、观赏和歇息时间。回来后第二天醒来,居然浑身上下毫无疲惫感,似乎三天徒步行走在身上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如此正反馈让我有点担心徒步成瘾了呢,呵呵。


好了,完成了一个愿望,积累了一段经历,back to work!



图文均来源于周雪光教授的微博,转载已获得许可。


—End—


点击下列标题,延伸阅读:

周雪光 | 我认识的马奇教授

周雪光 | 冬季读韦伯七篇

周雪光 | 隐蔽的历史:发掘欧洲近代国家科层制的演变背景

周雪光 | 寻找中国国家治理的历史线索

周雪光 | 从大历史角度看中国改革四十年

周雪光 | 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

周雪光 | 当代国家治理的一个深刻矛盾

----------------------------------

混乱时代   阅读常识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