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娟强调自己是个“讨好型人格”,人的自卑与自恋 | 二湘空间

子规共鸣 二湘的六维空间
2024-08-30
思想的碰撞   民声的回鸣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温度


李娟  图源网络
人的自卑与自恋
文/云淡风轻


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大火,让作家李娟更火了。其实我觉得李娟并不在意这个“火”。她自己都说电视剧跟她没有任何关系。在电视剧播出后的那次著名的访谈中,她多次强调自己是个“讨好型人格”,总是想着文字是写给别人看的,得要人家喜欢看。所以她说其实自己很不喜欢那部《我的阿勒泰》,因为写作时有投机和讨好的成分。好可爱的说辞,好可爱的李娟,坦诚又直白,这是一个对自我认知有相当境界的人。不枉我喜欢了她这么多年!


“讨好型人格”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有讨好别人和讨好自己之分,通俗地解释:讨好别人叫自卑,讨好自己叫自恋。严格意义上说这来源于原生家庭:父母教育、成长环境、缺不缺爱与关怀,导致每个小孩多多少少都有这种性格特点,不是自卑就是自恋。 


比如我,从小就是很自卑的,是个十足的“讨好别人型人格”。


我小时候,因为父母的工作变动,经常要搬家,我就总得转学当插班生,每次进入新的班级面对满眼不认识的同学,我特别惶恐,总是小心翼翼地希望同学们接纳我,可往往事与愿违,他们都不肯理睬我,好像我跟他们全部不一样,比如,他们每天要走很远的路来上学,我却在打完预备铃以后再从家里出发都不会迟到。而且我连书包都没有!那时候我特别希望能够跟他们一样,背着各色各样的书包走很远的路来学校,放学后又结伴成群地再走很远的路回家,那些田野中的小路,竹木掩映中的村庄,对于我有着多么深的诱惑啊。


《我的阿勒泰》剧照  图源网络


现在回首,总能看到一个傻乎乎的小丫头,跟在大女孩的后面想做她们的朋友。那些大女孩不会读书,也不会考试,可是却知道那么多事情,还会用花布给自己做非常漂亮的单肩背的书包,多么时髦的书包啊。而那个傻丫头,却连这都没有。


那时候我没有朋友,总是一个人玩,一个人胡思乱想。我总喜欢胡思乱想,总是把自己置身于某种想象的角色之中,并经常为自己蹩脚的扮演感动得痛哭流涕。


这些,没有人知道,母亲也不知道,我羞于跟任何人说。而父母亲对我们的态度很奇怪,可能源于那个年代,孩子“不重要”,人际关系才重要,孩子打架,双方的父母往往不问青红皂白就训斥自己的孩子,好像这是大人之间讲道理有礼节的表现。那个年代的父母,似乎不约而同的有一个“规章”:永远要指出孩子的不足,以让孩子改正,至于表扬鼓励的话,那有什么好说的。对孩子的否定,成了父母辈对孩子交流的主基调,否定成了一种习惯,一种自自然然无孔不入的习惯。这份来自父母的以否定为基调的“爱”更像是一种压力,使得我更加孤独,我觉得自己懦弱而微渺,我想要讨好任何人,父母亲,老师,还有能够得到班上那些大同学的认可,做他们的朋友!以至于长大后的很多时候,在跟群体交往时我还会疑神疑鬼地没有自信,总觉得自己哪里做的不好,总担心别人不会喜欢自己。


在进入社会的很多年里,我都不是一个内心很平和、很稳定的人。我有很多心里的焦虑, 超级渴望证明自己。毕业于理工名校的我,竟然从来不认为自己聪明,完全看不到自己的优势,我总是很努力,我在任何一个单位都非常努力,工作成绩永远是优异的,但却陷入了一个自我证明的充满焦虑的怪圈。然而与此同时,自卑的反面,自信或者毋宁说自恋也在逐渐增强,意识到这种证明自己表现自己的人生态度是没有逻辑同时也是很没有必要的:你要证明给谁看呢?而一旦我不再渴望这些认可,自卑感就消失了,人也平和安静下来,逐渐变得自信,稍稍还有些自恋起来了。


吸取自己的教训,我特别重视对女儿的自我意识自信心的培养,从小我就让她知道,她是美好的,优秀的。这种从小养成的自信使得她的成长比起我的当年要自由洒脱得多。但是自信与自恋是不同的,如今许多原生家庭,大约也都是吸取自己当年的教训,他们教育出来了极端自恋的下一代。自恋让人总是自觉优越:或是出生的优越、种族的优越,或是智力的优越、知识的优越,或是财富的优越、阶层的优越,或是地域的优越、口音的优越,甚至是道德的优越、宗教的优越。 


《我的阿勒泰》剧照  图源网络


过于自卑和过于自恋都是欠缺的,欠缺一种爱,自卑的孩子是缺爱的,他们有一颗敏感的,察言观色的心,他们一心想要讨好别人却很难讨好自己,某一天,他们发现了自己,不再讨好别人了,他们学会拒绝,学会说不,就成长了,成熟了。 


过于自恋也是一种缺爱的表现,当生命中缺乏一个终极的敬仰和爱的对象时,人就只好自恋了。这个爱不是爱抽象的概念,而是爱具体的人;不是爱“人类”,而是爱“人”。有一个叫卢梭的人,曾经写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据说他一想到人类的苦难就会伤心落泪。但他却把自己的五个孩子送往孤儿院。他太忙了,忙着爱人类,而没有时间去爱具体的人。他是自恋的,极端地爱着他自己,爱“人类”,却不爱具体的人。这种爱不过是自恋的一种表现形式。 


自恋让人很容易发现并放大他人的问题,但却很少会反思自己也犯着相同的问题。自恋让人执着于对他人的利用,所有的人际交往都只是在满足自我的需要。如果他人不再有利用价值,“爱”也就会消失。自恋让人缺乏安全感,让人与人之间充满着仇恨。仇恨带来恐惧,恐惧又带来更多的仇恨。仇恨是爱的缺失,是一种无望的虚空,唯有真正的爱可以填满这种虚空。我们习惯了仇恨,每天电视中充斥的“抗日神剧”“宫斗剧”不断强化着这个我们对外对内的仇恨意识。人们根本不知何为“爱”。我们从小被教导的就是“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人所定义的“爱”与仇恨只是一线之隔,“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而这些大而化之的东西,并不是人真正需要的“爱”,对个人的成长没有任何益处。


无论是一个民族的自恋,还是一个人的自恋,都比自卑更加需要引起警醒。而对于个体的人来说,极端的自卑和极端的自恋都是不健康的,那是病,得治。


其实每个人的性格中多多少少都有或自卑或自恋或而两者皆有的特点,无论性格中有自卑的因素还是自恋的前提,不会妨碍未来脚踏实地的成长,一个人在某一方面表现出来的笨拙,不能覆盖这个人的一生或她的全部。人总是在摸索中找到自己的成长方向,找到工作和生活的舒适区,然后人会重新规划自己的路线,不再包装自己,而是直面自己,直面属于自己的生活,直面周边的社会,这时人变得不再那么自卑也不再那么自恋,这个探索和成长的过程就是健康的人生。




作者简介

云淡风轻,六零后理工女,现居深圳。退休后闲适散淡。喜爱美食美景兼顾读书与瑜伽。本文原载公号“子规探春”,经授权转载。

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the end~

更多好文


虹影:大姐当年狠心抛弃的孩子,你能原谅你的母亲吗

鲜花汹涌献英雄,平台出手,这才是国人“该有的样子”

朱山坡卖鸡失败记

二湘:70后记忆里的风和沙,严打、港片和挤火车

七月,在广州与这些作家面对面

投稿点击此链接,记得公号加星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二湘的六维空间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