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了一年枇杷树,我把最好玩的分享给你

小麦 浪过飘来小麦风
2024-09-05

2022年,跟着一群人立了个flag——一年观察一棵树。我在小区里晃了一圈,觉得枇杷树又多又矮,就选了枇杷树。

为了一周交一次作业方便,开了微信公众号。一年下来,大致写了近50篇关于枇杷的记录,顺利毕业——


一年的枇杷树观察结束了,后继效用还在慢慢衍生发酵。

比如,哈哈,我被逼出了“话痨”体症,后来更是把写公众号养成了习惯。

比如,去年,很荣幸去写了壹目自然观察小书里的“枇杷”一页,毕竟看了一年的枇杷树,get到了好多有趣的点——

(全书介绍请戳👉《藏在语文课本里的自然·植物篇·春夏》带你走近88种植物,并附上242个自然教育的玩法

 

 哎,纸短情长,印成铅字的只能那么多。我发个全稿,你看看枇杷是不是很有趣——


课本上说起枇杷,是因为有人将“枇杷”错写成“琵琶”。你还别说,关于枇杷的误会很多。苏东坡写“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其实,他写的“卢橘”并不是金桔什么的,而是枇杷。

枇杷有别名卢桔、金丸,可见枇杷并不都像我们现在看到的、能有婴儿拳头那么大。苏东坡当时看到的原始种,没准就跟金桔差不多大。

 

枇杷也不是越大越好吃。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中国果蔬志·枇杷志》的主编蔡礼鸿老先生,自称吃过最多的枇杷,他给中国枇杷排了个名,塘栖“软条白沙”冠军,苏州东山“冠玉”亚军。他说:“好吃的枇杷,就像榴莲一样幼滑而香甜”。

一个科技工作者如此形容,我忍不住地咽口水。


枇杷很有特点,人们便根据这些特点,创造了很多生动的语言。
比如,杭州人形容一个人处事圆滑,会说他是“油煎枇杷核儿”。为什么这么形容?大家吃过枇杷,一定感受过枇杷核的光滑;那再油煎下,可想而知会油滑成什么样!顺便说一句,每年枇杷季,新闻里总会出现吃枇杷误吞枇杷核、送医院急救的事,大家吃的时候可要留神。
苏州人有句谚语,“枇杷叶面孔,翻转来就毛”。形容一个人说翻脸就翻脸。大家可以去看下枇杷叶,是不是翻转来就毛?同样一片枇杷叶,广东人却看到了它的另一个特点:大,所以称之为“无忧扇”。宋朝诗人杨万里写枇杷“ 大叶耸长耳”,你觉得又是在说枇杷叶的什么特点呢?

 

枇杷四季常绿,多大的风也不能把它们全吹落,下雨下雪更是让它绿的惊人。

而且枇杷在冬天开花,从11月起,能开3个月。但是挂果后成熟却很慢,要到端午才能吃。《千字文》有“枇杷晚翠”之句,汪曾祺便用这典故将自己的一本小书取名为《晚翠文谈》。以枇杷结果时间长比喻自己20岁就开始文学创作、60岁以后才大量发表,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像枇杷一样经冬不凋。

秋萌、冬花、春实、夏熟,中国古人因此称枇杷为“果实中独备四时之气者”。但这超长的“怀胎”时间,其实只是枇杷的生存策略——

在百花凋零的冬天开花,它争取了更多的授粉机会。在乍晚还寒的早春暂停生长,又是自己调整节奏,不与天抗争,保证更多的果实顺利成熟。

小小枇杷,是不是很有大智慧?


如果你还没看够,再推荐几篇我自己比较喜欢的——

📍由果看画,细赏宋画:枇杷树观察11

📍25. 罗密欧的小黄“枇杷”

📍26. 莎翁的欧楂,朱生豪的枇杷

📍46. 插枝枇杷就猫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浪过飘来小麦风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