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推荐 | 查尔斯·西格尔《〈奥德赛 〉中的歌手、英雄与诸神》

三联学术通讯 古典学研究 2022-07-13




  • 古典学家西格尔倾三十余年心力研究讲授《奥德赛》的结晶;
  • 少有的同时探讨《奥德赛》中“神话”与“诗学”两个主题的著作;
  • 揭示《奥德赛》作为史诗不同于《伊利亚特》的独特魅力。



[美]查尔斯·西格尔 著

杜佳 程志敏 译

“古典与文明”丛书

431页,58.00元,2020年3月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简介



    查尔斯·西格尔(Charles Segal,1936-2002),美国古典学家。1961 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曾先后任教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布朗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自1990 年起在哈佛大学担任希腊文和拉丁文教授。西格尔擅长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广阔,在奥维德、荷马、塞涅卡和欧里庇得斯的研究方面均有建树,尤以解读诗歌为胜,是20世纪最为高产的古典学家之一。一生发表论文无数,出版专著21 部,除本书外,代表作还包括Landscape in Ovid’s Metamorphoses (1969), Tragedy and Civilization: An Interpretation of Sophocles (1981,中文版三联书店即出), Dionysiac Poetics and Euripides’ Bacchae (1982), Lucretius on Death and Anxiety (1990)。



内容简介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本自己的《奥德赛》。美国著名古典学家查尔斯·西格尔倾三十余年心力研究和讲授《奥德赛》,为这部伟大史诗的诠释史注入了新的丰富内容。通过西格尔的视角,我们看到的奥德修斯,是一位想要挽救同伴而无能无力的首领,一个机敏灵活坚强隐忍的英雄,一个善于讲述也懂得倾听的吟游诗人,一个历经磨难而雄风犹在的国君,一个忧伤的儿子,一个坚强的父亲,一个懂得和妻子分享的丈夫,一个恩怨分明有仇必报的男人。审慎和聪明没有消除其善良的天性和信任别人的能力,漫长的漂泊流浪也没有把他的心磨砺得太过坚硬而失去可贵的敏感与温情。最终我们将理解,奥德修斯的旅程就是人类自己人生旅程的一种代表和缩影。在引人入胜的叙述背后,西格尔也密切关注史诗中的风格、构思和神话模式,思考了吟游诗人与听众之间的关系、荷马对诗歌本质的处理等诸多问题。正如Louise Pratt所言:西格尔帮助我们看到文本中最好的东西,也能让我们看到最有可能的潜在意义。

目   录

序 格雷戈里·纳吉

前言

第一部分 英雄与神话般的旅程 

第1章 导论:天界幻境

第2章 费埃克斯人与奥德修斯的归返(Ⅰ):悬空与重整

第3章 费埃克斯人与奥德修斯的归返(Ⅱ):死亡与新生

第4章 奥德修斯归途中的转变与仪式

第5章 荣誉及其反讽

第二部分 诗学:歌手、说谎者与乞丐

第6章 荷马史诗中的吟游诗人与听众

第7章 吟游诗人、英雄与乞丐:诗学与交换

第8章 国王与牧猪奴:破衣、谎言和诗歌

第三部分 诸神与预言者

第9章 特瑞西阿斯在育空:关于民间传说与史诗

第10章 神义:波塞冬、库克洛普斯与赫利奥斯

参考文献

索引



寻找诗人与史诗的国度

选自《〈奥德赛 〉中的歌手、英雄与诸神》“译后记”题目为编者所加

杜佳


“《奥德赛》看似质朴而实多深意”(尤斯塔修斯语),诚哉斯言。《奥德赛》的故事让读者一不留神就会读成“奥德修斯归返历险记”。的确,智胜独眼巨人,冥府寻访魂灵,巧计逃过撞岩,伊诺浮衣脱险,勇杀求婚人夺回家园,故事之曲折和想象之丰富,足可谓好莱坞的《魔戒》《夺宝奇兵》或者007系列的古希腊荷马版。如果仅只这些精彩,《奥德赛》就不会是传世千古的伟大史诗,就不会从古至今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不断地走进史诗的王国,去探寻在那古老而璀璨的文明背景之下,充满了魔幻神秘色彩的“天界幻境”。“任何想要理解诗人的人,都必须进入诗人的国度。”歌德如是说。网络时代的海量信息让我们养成或被迫养成的快餐式阅读习惯,和我们阅读《奥德赛》或者任何别的经典作品的要求之间,有着云泥之遥。我们需要一字字,一句句,“锱铢必较”式的细读,才能真正进入“诗人的国度”,史诗的国度。




左:Singers, Heroes, and Gods in the Odysse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1)

右:《〈奥德赛 〉中的歌手、英雄与诸神》(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



寻找诗人和史诗的国度这一阅读之路美好而艰辛。所幸我们有着许多执着、敬业、热情而渊博的古典学者,他们的辛勤研究和累累成果为我们打开了这个美好世界的大门,让我们能够呼吸到大海咸湿而清新的空气,走进瑙西卡娅那种“柠檬花盛开的”美丽国度。

本书作者查尔斯·西格尔就是这样的学者之一。作为著名的古典学者,西格尔涉猎广泛。在他长达四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古希腊或古罗马的诗人,几乎没有哪一位他没有深入地研究过,并且其研究都不是蜻蜓点水:从《古代田园文学中的诗歌与神话》(Poetry and Myth in Ancient Pastoral)、《悲剧与文明:解读索福克勒斯》(Tragedy and Civilization: An Interpretation of Sophocles)、《酒神的诗学与欧里庇得斯的〈酒神的伴侣〉》(Dionysiac Poetics and Euripides’ ‘Bacchae’)、《品达的神话创造》(Pindar’s Mythmaking)、《俄耳甫斯:诗人的神话》(Orpheus: The Myth of the Poet)、《卢克莱修论死亡与忧虑》(Lucretius on Death and Anxiety)等书中,我们对其研究的宽泛和深入可见一斑。而西格尔对《奥德赛》也许情有独钟。从1962年发表《费埃克斯人与奥德修斯归返的象征意义》一文开始,到1983年《〈奥德赛〉中的荣誉及其反讽》,再到1993年的《特瑞西阿斯在育空:论民间传说与史诗》,西格尔对《奥德赛》的研究,持续了三十余年。

而本书正是西格尔三十余年研究和讲授《奥德赛》的心血结晶。全书共十章,其中八章的内容,都曾先后发表过。因此,对熟悉西格尔的西方读者来说,这不算一本新书;但是,对类似解读作品接触甚少的中国读者来讲,这本1994年出版的书,依然可算“全新”之作。诚然,三十余年的悠长岁月里,西格尔不可避免地经历了世事的变迁、思想的变化和文学批评研究方法的各种转变,但我们从他的文字之间,依然可以看见许多恒久不变的东西:他对古典学一如既往的热情,对史诗作者始终如一的尊敬,对各种细节充满了仁爱和人性关怀的解读,以及他清楚地阐明更大主题和模式的能力。

读西格尔的这本书,我们不必担心会到处充斥着各种所谓的“行话”或者各种各样的“主义”。虽然经过从新批评到结构主义再到后结构主义这些学术活动的转移,西格尔在各个阶段的研究中也的确用过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之类的方法,但是,在其作品的字里行间,我们看不到那些坚顽如岩的“主义”挡道。西格尔的解读流畅无阻,他总是敏锐地抓住各个细节,通过细致入微的分析和对照来阐明自己的理解和观点。这也许和他多年从教的经历有关。西格尔曾先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布朗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大学任教,作为一名优秀的老师,他擅长用清楚明白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说明问题,而不会让自己的学生在繁杂的语言和术语的丛林里迷失。作为文学批评家,西格尔也有自己的尖锐和复杂,但这样的锋芒,在他坚持做一名好老师的理念以及对人类的遭遇与痛苦那种充满感情的理解和同情中得到了很好的平衡。

正因如此,我们从西格尔分析的视角看见的就是一个别样的奥德修斯了。跟从伯纳德特冷峻而理性的解读,从哲学、政治和思辨的角度,我们看见的是不那么“英雄”的奥德修斯(《弓弦与竖琴——从柏拉图解读〈奥德赛〉》,伯纳德特著,程志敏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他虽然有公认的机智、勇敢、忍耐的品性,但更多的却是一个为了经济利益而劫掠特洛亚的首领,一个采用高压手段镇服百姓的暴君,一个篡夺父亲王位的儿子,一个因为知道与神明结合会招来杀身之祸而放弃长生不老的机会选择归返的丈夫。而本书的视角和分析,则充满了西格尔式的仁爱和温暖的色彩。我们在这里看见的奥德修斯,算得上一位后特洛亚时代的“真心英雄”,一个想要挽救同伴而无能为力的首领,一个机敏灵活、坚强隐忍的英雄,一个善于讲述也懂得倾听的吟游诗人,一个历经磨难而雄风犹在的国君,一个忧伤的儿子,一个坚强的父亲,一个懂得和妻子分享的丈夫,一个恩怨分明有仇必报的男人。西格尔看到,审慎和聪明没有消除奥德修斯慈善爱人的善良天性和信任别人的能力,漫长的漂泊流浪也没有把他的心磨砺得太过坚硬而失去可贵的敏感与温情。



Head of Odysseus from a sculptural group representing Odysseus blinding Polyphemus. Marble, Greek, probably 1st century AD. From the villa of Tiberius at Sperlonga. Museo Archeologico Nazionale in Sperlonga. 

奥德修斯是西格尔目光之所系。在本书的十章中,几乎章章可见奥德修斯回归途中或者归返家园之后的各种细节,但主人公并非西格尔唯一的关注,本书也绝非细节的罗列与堆砌。正如西格尔自己所言:

尽管《奥德赛》富有魅力、明白晓畅,也喜欢纯粹的叙事,但它并不是一首简单的诗歌。甚至它颇为令人赞赏的明晰畅达的叙事,也有着只有当把风格、叙事构思和神话模式等方面综合研究之后才会完全可见的深度。那种综合性的研究就是本书的目标。本书的三个部分和本书标题中的三个词语:歌手、英雄与诸神,与我所采取的三个主要视角相符合(尽管不是按照那样的顺序)。


奥德修斯在归返过程中有着多重经历,从英雄,到吟游诗人,到乞丐,再到成功归返的一国之君;从特洛亚的战场,到海上的漂泊,到基尔克的温柔之乡,到费埃克斯人的富足和平之国,再到伊塔卡上的危险之境,奥德修斯一路走来这些身份的转变和地域的变迁,为《奥德赛》中的三个主要视角展开了丰富多彩的画卷。西格尔注意到分散在史诗中的诸多细节,把它们前后联系加以对比或整合,使各种散落的线索形成了一些清楚的主题:比如英雄的荣誉及其反讽,歌手、吟游诗人和乞丐之间紧密相关的微妙关系,奥德修斯归途中的转变与仪式所涉及的沐浴、洁身礼、门槛、睡眠的意义及其习俗和文化问题。歌手、英雄与诸神,这三个主题词看似平行并列,实际上又都因为主人公奥德修斯这条主线而巧妙地联系了起来,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既各自独立,又彼此交错,形成了本书经纬清晰的脉络。奥德修斯自己是一个英雄,在费埃克斯人的王宫和欧迈奥斯的棚屋里,也有过吟游诗人的经历。而他归返路上的艰难或者顺利,以及回家之后复仇行动的始终,都和诸神以及诸神的正义密切相关。奥德修斯在归返的整个过程中,逐渐对诸神的意志和正义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因此第9章和第10章关于民间传说与史诗,以及波塞冬库克洛普斯赫利奥斯的讨论,可以看成是理解奥德修斯归返过程中各种事件的另一个视角。相对其余八章而言,第7章和第8章是以前没有发表过的。第7章研究歌手、英雄和乞丐之间的关系:《奥德赛》一方面把吟游诗人与英雄般的客人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又把吟游诗人与贫困潦倒且谎话连篇的乞丐联系起来。西格尔用人类学的方法,分析了诗人荷马笔下英雄的款待和交流的情形。通过比较荷马笔下以宫廷为中心的英雄的交流与希罗多德笔下荷马时代的生活中以市民为中心的环境,西格尔对吟游诗人作为交流形式的表演做了有趣的阐述。第8章尤其体现了西格尔研究中充满人性关怀的这一特点。在这一章里,西格尔的目光落在了《奥德赛》中常被人忽略的第14卷和第15卷上。这两卷中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主要讲了在牧猪奴欧迈奥斯的棚屋里,奥德修斯和欧迈奥斯彼此交换讲述自己的生平故事。较之阿尔基诺奥斯墨涅拉奥斯海伦的王宫那样的环境,欧迈奥斯的棚屋简陋、寒碜,但却充满了一种怀旧的温柔情绪。在西格尔看来,这是一段田园牧歌式的插曲。奥德修斯的故事虚虚实实,欧迈奥斯关于童年的回忆真实而有些伤感,这两个都经历了人生中生死流变兴衰变迁的人儿,在寒夜的交流中,产生了一种感同身受的彼此怜惜。随着西格尔娓娓的分析,我们看见了一个虽然遭遇不幸但依然忠厚、善良、平和而高贵的欧迈奥斯,而依然在说着谎话的奥德修斯,也流露出了人性中最基本的善良和关爱。同时,西格尔对“谎言中的真理”的讨论,也让其研究回到了《奥德赛》中的诗学问题。无论是奥德修斯的人生还是欧迈奥斯的人生,西格尔对这两卷的关注都让读者对人生的盛衰与流变心有戚戚:人类所有的幸福,都具有混杂而有限的本质,即使人类最努力地期求和获得成功之后,也依然无法摆脱时间、流变和死亡的牵累。
Part of a Roman mosaic depicting Odysseus at Skyros unveiling the disguised Achilles, from La Olmeda, Pedrosa de la Vega, Spain, 5th century AD

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本自己的《奥德赛》。奥德修斯的旅程是我们人类自己人生旅程的一种代表和缩影。西格尔几乎用了半生的时间来阅读和研究《奥德赛》,这是对这部伟大史诗的热爱,也是对人类生活的一种致敬。2002年的第一天,在和癌症进行多年的斗争之后,65岁的西格尔在麻省剑桥溘然而逝。在他留下的21部著作中,作为记录了他学术步履的这本书,也许,是西格尔最钟爱的一本。斯人已逝,而我们对《奥德赛》的阅读和理解,依然在继续。也许我们的阅读经历也如奥德修斯的人生经历一样,是一种视野探求之旅、灵魂之旅、自我求索之旅。在这样一段艰难而美好的旅程中,我们不用担心会有失落,因为,就如Louise Pratt所言:西格尔有一种能力,他可以帮助我们看到文本中最好的东西,也能让我们看到最有可能的潜在意义。本书的翻译初稿,在四年前已经完成。原书前54页的内容,由程志敏教授翻译;从原书第55页到全书结束,由杜佳翻译。书中所有希腊文引文,均由郑兴凤老师帮忙录入,对她的辛勤劳动,无限谢意难表。时隔数年,能有机会再次全文校译,本人深感兴奋和压力。由于多次搬迁,原文书稿不知何置,幸得田立年老师及时从国家图书馆复印此书快件寄来,让我能够对照原文校对,减少了不少错谬之处,在此致以诚挚的感谢。译稿虽经多次校译,但因译者能力所限,疏漏错误之处,或许仍难全免,恳请各位专家和读者不吝指正。2008年10月1日于中山大学



十年之后,再次校完本书,心中百感交集。荷马史诗描绘的世界或许离我们太过遥远,然而每个人的一生中,也许都会经历自己的《奥德赛》之旅。幽暗,未知;迷茫,无助;迟滞,无为;而我们终究会渡过雾霭沉沉的海域,回到,或者找到自己“阳光明媚的伊塔卡”。于我个人而言,校对十年前的译文仿佛审视十年前的自己。从前那些生涩的译文带着不成熟的印记,很庆幸因为未知的原因,这本译作的出版延迟至今,让我有机会可以更正从前的许多失误,并因此,再次细致地阅读和理解《奥德赛》。回看2008年写的译后记,仿佛又触摸到了十年前校完本书的激动和感慨。尽管文字青涩,我依然想把它放在这里,一则因为它里面包含了对本书内容和作者的基本介绍,二则因为它亦是本书翻译过程的美好纪念。也因有了前一份译后记,我可以在这一次的译后记里,分享一些重读《奥德赛》以及重校此书的新的认识和收获。首先,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题献:“献给心意相通的南希”(ὁμοφρονεούσῃ νοήμασιν)。无独有偶,国内新近翻译出版的《不为人知的奥德修斯——荷马〈奥德赛〉中的交错世界》(诺特维克著,于浩、曾航译,华夏出版社,2018年版)一书,作者诺特维克的题献与西格尔的题献异曲同工:“献给玛丽,是她教我懂得了何谓心意相通。”“心意相通”一语,立刻让我们想到经历海难之后的奥德修斯,在初次见到如阿波罗祭坛边新生棕榈一般美好的瑙西卡娅时,他说了这段著名的话:

我祈求神明满足你的一切心愿,

惠赐你丈夫、家室和无比的家庭和睦,

世上没有什么能如此美满和怡乐,

有如丈夫和妻子情趣相投意相合(6.180-183,王焕生译文)


Nausicaa, Frederic Leighton c. 1878.

尽管西格尔和诺特维克在自己的书中并没有过多地强调奥德修斯的这段话,但管中窥豹,从他们的题献可以看出,从古至今,人们对家庭和夫妻之间这种美好和谐关系的珍惜和向往。整体来看,人们的目光更多地注意荷马史诗中的战争与英雄,关注政治与城邦,神话与诗学,神明的正义与凡人的苦难,但在这些宏大的主题之外,从这一段话,以及别的一些细节,我们亦可以看到荷马,或者英雄时代的人们对家庭与幸福的关注。甚至女神卡吕普索,这位不食人间烟火亦不知凡人愁苦的女神救了凡人奥德修斯,与之结为夫妇,何尝不是想体验家庭和婚姻的幸福。身为女神,亦不惜屈尊,“对他一往情深,照应他饮食起居”(5.135),甚至为了天长地久,“答应让他长生不死,永远不衰朽”(5.136)。而在这种渴望的另一端,是奥德修斯对故乡伊塔卡和亲人的想念。奥德修斯对阿尔基诺奥斯说“任何东西都不如故乡和父母更可亲”(9.34)。说此番话的奥德修斯没有任何伪装,尽管他在此时并没有提到妻子佩涅洛佩,而只是提到了故乡和父母。但我们在第23卷佩涅洛佩与奥德修斯相认时说的话里,看到了这对“心意相通”的夫妻曾经的幸福生活:“神明派给我们苦难,他们嫉妒我们俩一起欢乐度过青春时光。”(23.210)而与奥德修斯一起生活长达七年的卡吕普索也知道,奥德修斯“一直对她(佩涅洛佩)深怀眷恋”(5.210)。
佩涅洛佩是美好往昔的一部分,是奥德修斯归返的动力与向往之一。各种传说告诉我们,特洛亚战争开始之际,奥德修斯并不想参加。那个时候,他与佩涅洛佩新婚宴尔,初得贵子;锦绣华年,难以割舍。为了避免参战,奥德修斯甚至装疯卖傻。当被前来劝说的帕拉墨得斯识破,他只好答应出征。战争漫长,归途尤艰,奥德修斯一去二十年。而在如此看不到尽头的岁月里,归返家园,重见妻子和儿子,必然成为奥德修斯坚持的信念。然而岁月无情,带走的不仅是奥德修斯的母亲,改变的不只是佩涅洛佩美丽的容颜。历经艰险归返家园的奥德修斯,也不再是当初离家时的年轻战士。一切都已改变。唯一不变的只剩下奥德修斯亲手打造的那张婚床,持久而固着,是佩涅洛佩对奥德修斯最后的考验,是家庭和婚姻稳固的象征,是奥德修斯和所有人对“心意相通”这种珍贵的坚持和渴望。这样的“心意相通”打动心灵,穿越几千年历史和神话的迷雾,在两位作者的题献中发出美好的回响。
Odysseus and Penelope by Francesco Primaticcio (1563)

在这一次校对修改的过程中,我还依然对西格尔的这一段叙述特别心有戚戚:

大约在沃尔夫(Friedrich August Wolf)为他1795年出版的《荷马史诗导论》(Prolegomena ad Homerum)煞费苦心的时候,年轻的歌德正坐在巴勒莫(Palermo)的植物园里,若有所思地想着瑙西卡娅(Nausicaa)和das Land wo die Zitronenbülhen[柠檬花盛开的国度]。歌德没有受到集体创作、笨拙的转变、同源异形词、修订者或Bearbeiter[编辑者]等等问题的困扰,而是对《奥德赛》中想象的世界产生了共鸣。这首史诗的特殊魅力,正是这样一种把我们带入迷人之境的方式。在这首史诗首次吟唱的许多个世纪之后,这些境地依然萦绕在我们的想象之中。这多半是因为《奥德赛》创造了一种想象中的境地,一种天界幻境。当然,就像开篇数行所告诉我们的那样,在它的世界居住着的是传说中的怪物,但它的城市、港口、海洋和岛屿也还是凡尘男女都熟悉的环境。从古至今,学者们都试图在他们所能探访并以图绘之的真实地方确定这些环境的位置,这或许就是对荷马艺术最佳的称颂。尽管《奥德赛》绝非是儿童文学,但它总是孩子们所接触的第一部古代作品,而且它也依然对成年人心里的童性——我们想了解这个世界的热望和好奇心,充满了吸引力。


在荷马史诗中,《伊利亚特》或许太过严峻,毕竟太多战争的场面单一而血腥。但据说亚历山大大帝特别喜欢《伊利亚特》,作为枕边书,时时翻阅,熟读成诵。亚历山大还特别喜爱阿喀琉斯,在远征期间,曾专门去拜谒特洛亚战争故址,祭奠英雄。尽管特洛亚城最终不是被阿喀琉斯的武力征服,却是被奥德修斯的狡计所灭,但是伟大的亚历山大也不会有多喜欢奥德修斯。在《伊利亚特》的世界里,荣誉和永恒属于英勇俊美的阿喀琉斯与赫克托尔,奥德修斯只是在后伊利亚特的世界里,才成就了自己的史诗。阿喀琉斯注定战死沙场,一去无回;亚历山大终身远征,故国不归。传统的英雄家国天下,志在四海,而奥德修斯式的英雄远行之后,渴望归返。《奥德赛》没有《伊利亚特》的金戈铁马英雄豪情,但在《奥德赛》的结构中,神话与诗学和谐地交织在一起,也正因为这些相互交错的经纬,《奥德赛》卓尔不群又自成一体。《奥德赛》的世界如此丰富,一如其主人公奥德修斯的性格。英雄奥德修斯的归返历经十年,经过多少异域他邦,多少波折起伏。尽管亚历山大或许无暇(抑或无心)去探寻奥德修斯曾经经历过的那些“天界幻境”,但“从古至今,学者们都试图在他们所能探访并以图绘之的真实地方确定这些环境的位置”。诚如西格尔所言,读者可以不去关注《奥德赛》的种种问题,而只是对《奥德赛》中想象的世界产生共鸣,去欣赏它的迷人之境,沉醉于“柠檬花盛开的国度”。因此,《奥德赛》的意义远非只在于荷马的诗学与史诗的魅力,还在于它的丰富与多彩,千百年来慰藉并激发了成人和孩子对世界的热爱与好奇心。十年如此漫长又如此短暂。再次校译这本启蒙了我细读经典的著作,内心依然充满了热爱和感激。我要再次感谢本书的合译者程志敏教授,他始终如一的拳拳关心和鞭策以及富有洞见的指导是我永远的动力与珍贵的记忆。感谢李小均,感谢罗晓颖,感谢朱廷婷,感谢粟花,感谢宋瑾,感谢她们在我翻译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我温暖的帮助。……最后,借程志敏老师之语作结:学无止境,翻译亦然。唯愿有斐君子,屈尊切磋琢磨。2018年12月31日于北京
* 文章来源:“三联学术通讯”微信号。


推荐阅读



    杜佳|埃斯库罗斯与欧里庇得斯的诗教之争

  ●  荐书 || 《模仿荷马》

  ●  陈斯一|口头与书面之争:再论“荷马问题”

  ●  新刊|《古典学研究 》第2辑:荷马的阐释

  ●  陈戎女 | 替身之死——解读《伊利亚特》卷十六  ●  作家小传|荷马是谁?    程志敏 | 归根知常:西方政治哲学的古典面相    程志敏 | 苏格拉底为什么不收学费?    程志敏 | 孝义与治道:柏拉图《克力同》50c4-51c4训读劄记  

(编辑:Dacia)



欢迎识别二维码关注“古典学研究”公众号

插图来自网络,与文章作者无关。

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相关人士联系本公众号处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