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 | “经典与解释”第60辑:《斯威夫特的鹅毛笔与墨水谜语》

经典与解释 古典学研究 2022-10-08

“经典与解释”辑刊(60)

斯威夫特的鹅毛笔与墨水谜语

娄林  主编

306页,59.00元,2022年5月

华夏出版社

内容简介

这是“经典与解释”辑刊的第60辑,也是辑刊创办第20个年头的开年第一辑。本辑论题再次围绕斯威夫特采编译文。斯威夫特以《格列佛游记》知名,但他的谜语文学和修辞术是目前西方学界研究的重点,这些写作形式和修辞特征反映了他对自己作为知识人的身份,尤其是他对西方现代性的深刻认识。

另外收录的柏拉图研究《〈克力同〉中的守法与正义》,以及研究莎士比亚研究《〈威尼斯商人〉中的犹太人问题》,沿袭了“经典与解释”丛书细读经典文本的惯例。“思想史发微”收入两篇经学研究文章,一篇讨论康乾时期官方在《春秋》的经史性质及夷夏观念上与胡安国《春秋传》的分歧,认为分歧背后实际上存在着清廷维护政治统治的考虑。另一篇讨论乾隆间所编经学书籍《御纂诗义折中》在立意上与康熙时期不同,其中体现出浓厚的“四书学”特色。 

另,“旧文新刊”收入台湾学者程元敏的旧文《〈尚书•周诰•梓材〉篇义证》,以飨读者。


目  录


论题 斯威夫特的鹅毛笔与墨水谜语(崔嵬 策划)

斯威夫特与疯狂的现代性  麦琪

真正智慧的考验  鲍尔斯

自傲、讲坛雄辩与斯威夫特的修辞术  布拉德

斯威夫特与讽刺的主体  马多克

斯威夫特:作为策士的讽刺作家  特雷德韦尔


古典作品研究

《克力同》中的守法与正义  张遥

《威尼斯商人》中的犹太人问题  姚健


思想史发微

政治策略与经义分歧  秦行国

乾隆间《御纂诗义折中》的编纂及其四书学特色  周春健 许慧芳

尼采思想中的俄罗斯隐喻  弗兰克


旧文新刊

《尚書·周誥·梓材》篇義證  程元敏


评论

评《海德格尔、哲学和政治:海德堡会议》  谢尔

评茨维德瓦特《公共艺术》  奥班农


内文试读

斯威夫特与疯狂的现代性(节选)

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1667–1745)

对于斯威夫特来说,随着商业印刷文化的空前繁荣,思想的能力达到了可怕的顶点——它创造了一个无虚构的幻象世界,建构了一个无模仿的世界,用表面上完美、逼真的模仿魔法抹去了“像”(like)。在这场“整合”(consolidation)中,起作用的因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本文将着重介绍一些对本次讨论不可或缺的因素。印刷机暗示了一个语言的世界,一个思想的宇宙,被单一的技术空间包裹。也可以称之为“还原”:语言被还原为一个封闭的、可互换的部分;知识由文本(物质对象)组成,文本本身也由可互换的文字混排、重组创作而成。

17世纪末的“印刷文化”已发展成一门繁荣的商业活动,通过印刷手段,印刷品的商业地位得到极快提升。印刷是最早使用大规模生产方式的技术之一,印刷品呈现出一致的图样,相同的物质材料凸显了商品具有等价性和可交易性。和文本对象一样,甚至作者也冒着很大的风险进入了这个交换活动:发行量越大,贬值幅度越大。斯威夫特曾在他的摘录簿中写道:“保存在柜子里的诗集副本,只给几个朋友看时,它就像一个备受追捧和钦佩的处女;但一经出版,它就像一个普通的妓女,任何人只要花上半个克朗就能买到它。”

印刷使语言具象化成为可能,文字征服了精神。这个世界已经失去了灵魂、感觉和意义。印刷文本的目标并非交流与传播思想,而是浪费纸张,并终将湮没。哈蒙德(Brean Hammond)曾强调过,“语言物质主义”(linguistic materialism)是现代生活的特征,斯威夫特和他的伙伴斯克里布亚兄弟(Scriblerians)认为这是现代生活的“关键特征”。现代文化的产物一旦被大量印刷,就容易被替代、腐烂、消亡以及“陷入万物的深渊”。因此,在《木桶的故事》中,作者以《致后世君主》为序,极力宣称现代智慧与知识的真实性,反对那些认为它将不复存在的所谓证据。“写那么多书必定用了大包大包的纸,那些纸现在状况如何?它们也能完全被毁灭了么?并且像我所说是突然毁灭了么?对这个令人反感的异议,我能说什么呢?我们相距太远,不适于安排您到厕所、火炉、妓院窗口和肮脏的灯笼那里去眼见为实。书像其作者一样,来到尘世只有一条路,但离开尘世的不归路却有千万条。

印刷术与从单一技术空间产生的语言和思想宇宙关系紧密,这与现代启蒙思想中广为人知的特征——“封闭系统”(closed system)十分相似。所以,霍克海默与阿多诺揭示了现代性的昏暗前景,认为它最终将走向极权主义:“对于启蒙运动来说,只有那些能够被统一包含的东西,才具有与存在或事件相同的地位;它的理想是形成一个包罗万象的体系。”

阿多诺

文献学者肯纳(Hugh Kenner)在他的作品《廊下派喜剧人》(The Stoic Comedians)中,从一种不那么悲观的立场出发,研究了从斯威夫特到乔伊斯等一批作家,探讨他们如何将封闭的启蒙思想体系等同于他们的制作、印刷技术的主要中介。启蒙运动中出现了这么一批人,他们“过分讲究通用语言……这是皇家学会早期的一个项目,曾一度使我们伟大的牛顿犯愁。印刷商统一拼写,采用词典编纂者语言与接纳百科全书派观点,以此让后人享受便利,用可交流的内容形成文字、感情与概念。”

在《木桶的故事》中,正如肯纳所述,斯威夫特之所以不断提到印刷术,是因为它代表并体现了现代性,是“对这本书作为书的戏仿”,“对古腾堡时代弊端的讽刺”,并“利用那个时代提供的技术设备”完成了对现代性的揭露。《木桶的故事》看似由“无名小卒”所写,实际上却由一台“匿名的图书编纂机”完成,它就是一篇在拉加多学院粗制滥造的文章。慧骃们虚构的内容是,根本不存在什么模仿;《木桶的故事》虚构的内容则在于,这个世界只有模仿,只有复制,原作与复制品、人与印刷品之间的差异已经消失。慧骃们缺乏与他者性的关系,因为它们通过抑制模仿消除了差异;“疯狂的现代作家”缺乏自我与他人联系的能力,因为那个自我迷失于模仿的洪流。




编者简介

娄林中山大学哲学博士,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古典文明研究中心,《经典与解释》(CSSCI集刊)主编。2014年和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优秀奖获得者。论著《必歌九德——品达第八首皮托凯歌释义》获2012年古典文明研究工作坊“天骅”学术奖。有《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幽暗的诱惑》《尼采的教诲》《古典政治哲学引论》等多部译著。



延伸阅读
(戳图进入出版社官方微店购书)


斯威夫特的鹅毛笔与墨水谜语

华夏出版社/2022




  ● 弥尔顿的亚当与宗教大法官

  ● 沃格林系列 | 英国共和革命与美利坚的政治特性

  ● 程志敏 | 孝义与治道:柏拉图《克力同》50c4-51c4训读劄记

  ● 娄林 | 李尔王的意图和莎士比亚的意图: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初探

  ● 成桂明 | 17、18世纪英国“古今之争”与中国

  ● 书讯 | 斯威夫特《图书馆里的古今之战》

  ● 新书推荐│洪涛《格列佛游记与古今政治》

  ● 新刊 | “经典与解释”辑刊第59期:拉采尔的政治地理学

  ● 新刊 | 《古典学研究》第八辑:肃剧中的自然与习俗

(编辑:肖炅焘)


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