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桐城一派|中国灵安往事二十二:老底子,灵安的“商业圈”有多恐怖

桐城一派 桐城一派
2024-09-05

觉得文章不错,点击上面字↑,关注“桐城一派

灵安港(桐城   摄)

安,位桐乡县城西南一隅,虽相距仅4.8千米,但此地民国时归属崇德县管辖。杭申公路斜贯,市河灵安港东西穿越,把小镇一劈为二,形成河南和河北两个区域。水陆两路,交通便利。

老底子的灵安小镇,巴掌大的地盘,街道、房屋沿灵安港而筑,镇头上小几百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人都为生计奔波,为一日三餐忙碌,倒也相安无事,一派祥和。

这里民风朴实,物产丰富。桑苗,杭白菊,晒红烟,桐乡的三大特产,灵安是三大特产的种植和集散交易中心。

民国手里,因紧傍桐乡县城,加上交通便利,灵安的商埠已形成气候,河北、河南各有市集,来这里交易农副产品的大都是四里八乡的村民,乡脚伸得很远。

抗战时期的灵安集镇,物埠民丰,集市兴盛,小镇已成规模。

但是,1940年秋,一场近乎灭顶的大难悄悄降临灵安,这个安谧小镇一夜之间差点从版图上被抹去。10月1日夜,驻扎在灵安的汪伪孙英杰部20人,“反水”端掉灵安炮楼,击毙12个小日子,结果惹恼了小日子,遭来反噬。

次日,驻扎在桐乡县城的小日子派出一个机械化中队,沿着杭申公路向灵安进发,开始了报复行动,一把火将灵安集镇及附近村庄全部焚毁,民众死伤无数。

灵安,几乎被夷为平地,大伤元气。

遭此重创,是背井离乡另寻出路,还是原地砌灶重振旗鼓,这是摆在灵安人面前的选择题。

面对满目苍夷,断垣残壁,勤劳勇敢的灵安人并没有被打垮,他们振作精神,从废墟中爬起来,开始了自救和重建。

灵安,再次焕发新生。

前面我说过,桑苗,杭白菊,晒红烟是灵安的三大特产,是灵安人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农产品,也是重振灵安雄风的基石。

收购晒红烟(图片来自网络)

晒红烟,是制作雪茄烟的上好原料,这是它的附加值所在,也催生了众多的烟行老板。海宁商人邬炳奎、夏叙康,冯家,董家“董志超” ……纷至沓来,在灵安开店经商,烟行经销渐成规模。

晒红烟同时也催生了许多刨烟作坊,灵安有多家刨烟户,刨烟阿六,张龙兴父亲,朱明甫父亲等刨烟店,散落小镇四周。

有一种说法,小桑苗的栽种面积,桐乡占全国的90%以上,而仅灵安一地,就占桐乡的95%以上,这有点颇似当今“高速服务区桐乡占全国90%、同福人占桐乡95%”的说法。

小桑苗嫁接(图片来自网络)

灵安宁聪明好学,不仅善种桑苗,还有一手独步天下的小桑苗嫁接技术。嫁接小桑苗,离不开接桑刀,由此安徽籍的打铁匠涌入灵安,专门锻造接桑刀和其它农具。

灵安铁匠,如数家珍,孙兆金,陶代权(小福子),程克均,吴金龙(大小双军父亲),等等。这些打铁匠,我们小时候都叫南京宁,他们也不纠正,默认了。

昨天,我特意问了程克均儿子程绍龙,他说“孙陶程吴”均是来自现在的安徽马鞍山市博望区,因紧挨南京市,故逢人便说自己是南京宁。

这倒不是他们故意吹牛说自己是南京宁,其实是为了解释方便,南京的名气响,连不识字的人都知道,要是说成马鞍山或者博望,谁晓得啊。

小时候,我常去打铁铺白相,炉火烧的通红,打铁匠们挥汗如雨,你一锤我一锤,打铁声此起彼伏,煞是好看,是灵安集镇一道不可多得特有的风景线。

那个时候灵安的剃头生意也很有特色,民国时期,江苏丹阳宁马秋宝带着徒弟刘芒宝以及许天宝,来灵安开理发店,收徒授艺,这才有了后来的沈张明、小和尚、沈品生、朱金才、张阿金、荡灯、洋灯照(夏更生)等等剃头师傅。

“丹阳三宝”,功不可没,他们撑起了灵安理发业的半壁江山。

这是70多年前,灵安“招商引资、引进人才”的雏形。

外地宁(当时没有“开头宁”这个叫法)来灵安谋生,带动了当地的商业繁荣,而本地的商户也不甘落后,为振兴灵安的商业添砖加瓦。

董家二伯酱酒店,“周生源”小百货,景子荣布店,小麻子馄饨店,麦麦阿二、麦麦阿三糕团店,坤堂麦芽糖店,剃头店,茶馆店,张洪仁、陈谋兴箍桶店,王阿松水果店,雪介里卖鱼店,鞋匠龙龙、鞋匠阿大制鞋店,冯三宝、朱怀贞、朱佩英、沈彩珍裁衣店,“梁官”小湖羊羔收购店等。

小小灵安镇,茶馆店星如棋布,知名的有,河南钟子财“跷脚子财”,徐春和“徐松娥义”,沈家“沈林荣父”茶店。河北有“阿八父亲”,周端明母,秦麻子等茶馆。

这些商铺店面,如星星点点,遍布灵安集镇。

说到灵安老底子的商业版图,两家姓徐的老商号是绕不过去的,一是“徐三和”,二是“徐德顺”。这两家徐姓商号,堪称灵安商业圈的顶流。

别看灵安镇很小,民国手里,小小镇头上居然有“张以仁”(店主张文龙)、“德泰”(店主沈徐兴)、“徐三和”(店主徐祥麟)、“吴至德”(店主吴振南)和“夏氏西药房”(店主许福珍)5家药店。

尤以老字号“徐三和”最有名气。“徐三和”乃传统医药世家,以治病,经营药材为主,并拥有大量土地。徐家有四子一女,长子祥麟,二子松麟,三子菊麟,四子学麟,小女徐应亲(音)。

后来的灵安卫生院、财税所、邮电所等老房子,均是“徐三和”家的房产,可见其家财雄厚。

徐家书香门第,大少爷徐祥麟白面书生,一表人才,写得一手好毛笔字,人称“祥麟先生”,也称“祥先生”,当然,也有人叫他“祥老板”。

不过,“徐三和”还不算最大,灵安最有名气的当属百年老字号“徐德顺”南货店。徐家是灵安的望族,经营南北果品,糕饼制作场,蜡烛制作场,四代同堂时有土地三百余亩。

“徐德顺”家族,堪称灵安“首富”。

徐家先祖从高桥迁来灵安开店经商,取商号“徐德顺”,并创办了糕饼和蜡烛作坊工场。先祖娶灵安镇北俞祥桥村一女子,成家立业,结婚生子,取名按《三字经》,长子人俊,幼子人杰,后代取名之字辈、初字辈,一直到性字辈。

当时经营糕饼和蜡烛的作坊,还有董志超,冯明佳两家,河南面西街一带(即后来的农具厂)就是以前他们家的香烛,糕饼生产作坊。

镇东有个令墅庙,香火旺盛,来烧香的四邻八乡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尤其是农历年初一烧香的人人山人海,里三层外三层,据说烧头香用的最大一对香烛有30多斤重,超过了杭州灵隐寺。

香烛畅销,蜡烛商赚了个盆满钵满。

当年小日子报复一把火把灵安镇烧光,香烛制作场遭殃,蜡烛油流入灵安港,往东一直流到古店桥,放眼望去,河中全是蜡烛油,当地人捞蜡烛油都发了财,家里靠此建造新房子。

镇南有一小村坊,谓之“安(庵)前”,因位于灵安(庵)寺庙前而得名。后来改作安全村。村前有一浜兜,上面有座小木桥,走过小木桥是安全村。

安全村以前是灵安的水产大队,汪姓、钟姓居多,村民以捉鱼为生,灵安镇上卖鱼的“雪家里”(汪雪源)就是安全村人。

1940年,孙英杰部“反水”击毙小日子12人,小日子要把尸体抬到营房前操场上,找来镇上几个人来抬尸体,其中一人就是汪雪源。

老底子灵安的商业版图,大得来哈煞宁,要有多恐怖就有多恐怖,在老灵安徐性永眼里,那是灵安商业最兴旺最繁荣的时候,为首的“徐德顺”、“徐三和”两驾豪华马车并驾齐驱,缔造了灵安的商业帝国。

放在现在,完全可以成立一个灵安商会,正副会长由“徐德顺”和“徐三和”担任,下设打铁(冶炼)协会、蜡烛(香火)协会、剃头(美容美发)协会、茶馆协会、鞋业协会、水产协会等等。

性永说,如果建一个灵安商业微信群,没准我爸爸徐初阶,就是群主。

朋友圈里,全是大名鼎鼎的徐祥麟、徐松麟、徐菊麟、徐学麟、徐毓麟、徐纪鸿、雪家里、王阿松、麦麦阿三、鞋匠龙龙、朱怀贞、朱佩英……

本文得到徐性永的大力支持,在此鸣谢。



灵安往事系列文章点击阅读

1、灵安的前世今生,为啥后来破败没落

2、灵安的这些老房子,再不看没机会了

3、双龙的双卡录音机迷翻了多少少男少女

4、双龙镜头下的灵安,看得我泪流满面

5、卫生部顾问马海德灵安行

6、顾主任娘娘

7、“接臼”高手陈同晋

8、露天电影与司令台

9、“中长跑冠军”朱洪斌

10、“桐乡马俊仁”龚涵德

11、老灵安的夫妻车站

12、郑振贤老师

13、灵安地名是怎么来的

14、张医师,有意思!

15、活化石——灵安药店

16、孙英杰“反水”端日军炮楼

17、灵安是部“抗战神剧”

18、97岁的佩英“阿哥”

19、白墙里,朱熹后裔居住地

20、灵安港,母亲河

21、小镇人长寿,最长寿102岁

22、一张合影的故事



为防止失联,可长按加桐城微信:


大家好,我是桐城。码字不易,需要你们的鼓励。點“赞”的朋友经常有好事发生,點“在看”的朋友日进斗金,转发分享的朋友前程似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桐城一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