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古城新读|根祖、关公、盐文化......这里还有多少你不知道的故事?(上)

李云峰 道中华 2023-03-29

蓝色字关注“道中华”

道中华开通留言功能啦!欢迎大家常留言,多投稿,“分享”“赞”和“在看”三连击哦~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省以531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名列全国第一,而这里则以拥有其中102处雄居全国地级市首位。
这里,就是古称河东的山西运城。
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运城的发展变迁是如何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的?在这片古老土地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呈现出怎样的万千气象?就此,记者近日对话山西运城市作协主席李云峰。

俯瞰运城市西侯度遗址“第一把圣火”景区。(畅民 摄)

记者:流传千古的阪泉之战、涿鹿之战与运城又有着怎样的关联?
李云峰:上古时期,在古冀州地域的阪泉、涿鹿,先后发生推动中华各部族最早融合的两场大战,以炎帝、黄帝、蚩尤三大部族为核心的中华民族初步形成。此后,才有黄帝后裔尧、舜、禹相继于河东地区蒲坂、安邑登基称帝的文明历史。夏王朝统治下的“华夏”,已不仅仅是华族部落与夏族部落的交融,而是设定“九州”的辽阔区域,并且进一步融合东夷、北狄、南蛮、西戎等各部族以及中原、华北、西北、江南、华东等境域,拉开了各民族大融合的帷幕,标志着中华先民不再局限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部落,而是逐步融合发展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可以说,“中国”“华夏”等称谓的来源都同运城有着重要关系。

▲运城永济市境内的中条山尧台。(畅民 摄)

至于阪泉之战、涿鹿之战,尽管史学界对其发生地是否在运城存有争议,但它们与运城的盐一定是有关的。正是因为这一自上古部落到后世历朝历代都依赖的战略资源,黄帝和炎帝、蚩尤无不视运城为争雄之地。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运城盐池的传说,说黄帝斩蚩尤于此,蚩尤血化为盐池。这个位于今运城市区南部的盐池,被当代艺术家田汉先生誉为“千古中条一池雪”。
几年前,我们在中条山里还寻访到几乎成为传说的“盐风洞”在祀奉盐池之神的池神庙中,除了太阳神殿,还专门设有风洞之神殿。相传舜帝曾在池神庙熏风楼所在位置,抚琴吟唱出那首最古老的《南风歌》。
正是使中华先民得以繁衍生息的生命之源——盐,在泱泱中华一步步发展壮大的历程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运城七彩盐池。(畅民 摄)

▲运城池神庙三大殿:灵庆公神殿、太阳神殿、风洞神殿。(畅民 摄)

记者:山西省简称“晋”,也被称为三晋大地。这个“晋”字,与运城有着何种渊源?
李云峰:“晋”源于晋国,而三晋是指魏、赵、韩这三个由晋国分裂而来的政权。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承认三家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因此,《战国策》《史记》等史书将此三国合称为三晋。
作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最初封地在今晋南运城与临汾间方圆百里左右的地域,与戎狄等各部族杂居,因开放包容而不断发展壮大起来,并于晋文公时代奠定了雄踞春秋五霸之首的百年霸业。


本文受访者探访运城中条山盐风洞。

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晋文公重耳的故事。
重耳是“混血儿”,早年间虽然与哥哥申生(太子)、弟弟夷吾都享有贤名,但并不为当时的大臣们所看重,只好在一帮哥儿们陪伴下度过了19年流亡生活。期间,他陆续考察作为自己舅亲的北方戎狄,以及“尊王攘夷”的齐国、雄心勃勃的楚国、蠢蠢欲动的秦国……得益于此番积累,日后登上君位的重耳,方能采取举贤任能、勤理军政,救乏振滞等一系列强国富民政策,不但为晋国打下开创霸业的基础,还通过出兵帮助周襄王平定叛乱;通过率兵救宋,与有约在先的楚成王上演著名的“退避三舍”,取得“城濮之战”大胜,从而得到了诸侯拥戴,被推举为齐桓公之后的第二位春秋霸主。
倚重卿大夫强国的晋国,也亡于卿大夫赵魏韩三家的瓜分,但它仍然属于战国七雄中举足轻重的“三晋”,三晋大地亦始终是诸侯国争雄的核心地域。从这里走出去的张仪、范睢、韩非子等人,以他们的智慧和学说,在中华民族走向大一统的进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记者: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字体是魏碑“张黑女体”,这种字体来源于运城永济出土的北魏名碑帖《张黑女墓志》,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碑帖?
李云峰:凡喜爱、研习书法的人,无论是宗碑还是宗帖,想必都知道蜚声书林的魏碑碑帖珍品《张黑女墓志》。它全称应为《魏故南阳太守张玄墓志》,清朝人为避讳爱新觉罗•玄烨名讳,便以字代名。它出土于蒲州(今运城永济市)。
在我这个书法爱好者看来,《张黑女墓志》碑帖用笔方圆兼备、面貌颇含隶意,洋溢着高古典雅、沉稳缜密的气度,洒脱处凸显刚劲,刚劲中弥漫柔美,果然是既有北魏的神韵,又隐现唐楷的法度。这幅碑帖不但让魏碑书法因它而更加光彩夺目,还对清朝后期书家崇尚碑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我认为这幅碑帖还蕴含着另一重深意,即生动彰显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波澜壮阔的民族大融合。
那个时期,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推行汉化政策最为彻底、成功,国祚延续最长,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得到巨大发展。也正是因为拥抱、融入中原文化,才使汉字在北魏获得强有力的文明承递,并在书法艺术层面得到空前绝后的创造性发展。
拓跋鲜卑人大量进入中原之后,虚心接受着中原文化的教诲与熏陶;与此同时,他们所携带的刚健淳朴的草原文化,也为中原文化所吸收。比如汉族服饰由“上衣下裙”到“上衣下裤”的改变,以《真人代歌》《兰陵王入阵曲》为代表的鲜卑音乐对当时及后世乐舞文化带来的影响……这一切,都深深融进了以《张黑女墓志》为代表的雄奇峻拔的魏碑字体,生动昭示出中华文化的兼收并蓄、博大精深。

(作者李云峰为山西运城市作协主席。本文刊发在《中国民族》杂志2022年第12期)






监制|杨新华

审核|牛志男

统筹|刘佳 康坤全

采访|张昀竹 刘雅

编辑|牛志男 龙慧蕊 王怡凡

审稿|郭晖

制作|寇佳羽



RECOMMEND
往期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