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前同事,请好好活着

吴向娟 真实故事计划Pro 2023-06-29
"

张海燕在2016年第一次确诊胃癌,那是她在京华时报工作的第10年,也是这份报纸运营的最后一年。次年,京华时报宣布停刊,记者、编辑相继离开,张海燕也开始长达7年的抗癌生涯,期间病情两度反复,又被治愈。

前同事这样一种微弱的连接,成了张海燕的生命线。

前同事群

再次确诊患癌后,张海燕犹豫了两天才在前同事群里发消息。

这是7年来胃癌的第三次发作。断续爆发的病情,让50岁的张海燕整个人有些恍惚。此前,她已经办理退休,两千多元的退休金仅能维持家庭温饱。丈夫是公交车司机,加上兼职早晚跑两趟班车,月收入不过5000元。常年治病隔绝了张海燕的社会关系,生计也因此断绝。

想到求助前同事几乎是下意识的。前两次癌症确诊,都是经由前同事们凑够了手术费用。可要在前同事微信群里再度求助,张海燕感到难以启齿。

前同事们对患病的张海燕已经付出许多。2016年,张海燕第一次查出胃癌时,京华时报社尚在运营,只是传媒黄金年代逝去,传统纸媒的生存式微。当时,全国市场化的都市报关门停刊的消息频频,作为此前北京发行量最大的京华时报将要关转的小道消息也时有听闻,整个报社的职工都处于一种低气压的状态。

在一个风雨飘摇的工作单位里,张海燕尽量不去想更多的事,仍按部就班地出勤上下班。只是偶尔腿部疼痛让她困扰,不过一向没有生过病的她没太在意,只开了一些调理的药吃下。直到胃部一次急性灼痛,张海燕才前往医院检查。次日,她被确诊为胃癌四期。

图 | 张海燕在报社的工位

胃癌四期属于晚期,医学上的5年生存率不到10%,也就是说痊愈后也仅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可能活到5年。丈夫接到张海燕的电话时,正在开车,眼泪瞬间就流出来,极力克制自己才跑完那趟车。夫妻俩还要照料老人小孩,即使举债,也根本无法负担治疗费用。

张海燕患癌的消息冲击着当时报社的记者和编辑们。无力改变单位生存状况的职工们,决心要挽留住身边同事的生命。医院一床难求,张海燕夫妻没排上号,只好带了几件衣服,在医院过道挤了将近一个月。一位同事来医院看望后,立即向跑医疗条线的记者编辑打听医院的联系方式,并致电去求情。当天夜里医院安排了病房,还派院里最好的胃镜医生以最基础的价格给她做检查。

报社的新闻中心同事在了解张海燕的遭遇后,特地组织了一次会议筹集治疗费用。会上,同事们决定把部门的活动经费全部捐出,不少年轻职工还拿出自己积蓄,少则几百,多则上万。一位叫张然的同事帮张海燕写了一篇筹款文章,许多网友读了后很是动容,纷纷参与捐款。通过多渠道,同事们为张海燕募集到将近20万。

最后一棒的助力,来自报社广告部一名主任,他在朋友圈发了筹款链接,被金鼎轩下属一家慈善基金的管理人留意到,对方帮张海燕申请到了40万元救助款。张海燕得知后,表达感激之余,只收了其中20万补齐治疗费,退回了其余款项。

凑够钱后,张海燕在术前检查时发现癌细胞已经扩散,手术不得不改为放射治疗。经过长达一年多的化疗,她身体状况逐渐好转。此后生活逐渐恢复平静,她开始出门逛街、买菜,在公园里散步。

只是报社却难以为继,2017年1月,京华时报宣布休刊,职工或辞职或分流,流落四散。

张海燕无法长时间休病假,于是她选择了在42岁退休,此后领取微薄的养老金。报社不存在了,京华时报的同事们开始在线上维系联络,他们组建起微信群,将先后离开的同事们聚集在群内。张海燕也被拉进这个前同事群。在她治疗的过程中和第一次治愈后,群内的前同事们一直在为她捐助和打气。

无病生存期第三年,2020年年末,张海燕的癌症再度复发。零星有人发言的前同事群再度活跃,分散到各行各业发展的前同事中不少已有了新的事业,他们开始想办法募捐。只是张海燕十分消沉,她偷偷攒了80颗药,准备吞下自尽。家人的坚持和前同事们的安慰,使得她逐渐放弃了这个想法。为鼓舞张海燕,前同事中还有人特地策划举办了抗癌主题摄影展,张海燕和儿子专程去798艺术区,观看了那场展览。

图 | 张海燕去看了抗癌主题摄影展

第二次入院的手术切除张海燕腹腔内重达10公斤的占位肿瘤。漫长的治疗逐渐让张海燕衰微的身体康复过来。胃癌晚期本身生存率极低,复发后还能治愈更是凤毛麟角。在前同事聚集的群内,再度抗癌成功的张海燕被视作一个奇迹,很长时间都是热门话题。

直至今年5月29日,张海燕第三次确诊胃癌。她深知“帮得了一时,帮不了一世”的道理,7年间,前同事们也已经分离太久,有的甚至已远走异国他乡,微信群内偶尔才有人说话。可家里已经一贫如洗,走投无路。“一次次打扰,实在是没办法......真心对不住大家。”左思右想下,张海燕决心再度进群求助。

“燕姐加油。已捐助。大家一起帮帮燕姐……”有着500人的前同事群再度活跃。

与子同袍

进入报社工作时,张海燕34岁,只有高中学历。去往报社大楼面试时,她看到近百的编辑记者在工位间来回传送,大家谈论当天的新闻和爆料线索,年轻的人们穿着轻便,一个电话就能起身冲去新闻现场。这样的场景在2023年上映的电影《不止不休》里也有所体现。

对初次走进报社的张海燕而言,一切充满了陌生与新奇。

张海燕被分配到热线组当接线员。热线组记者多是二十多岁的外省年轻人,在北京没有亲故。张海燕将他们视作自己的弟弟妹妹。每天下午四五点,年轻记者就会陆续从外面采访回来。总有人一进办公室就喊饿,张海燕会赶紧拿出办公室的小锅给他们煮面条吃。

有一年,一个女孩去采访被殴打,回到办公室时很狼狈,衣服也被撕破了。张海燕心疼,一把把人拉到怀里哄了很久,还用针线帮女孩缝补好了衣服。

作为接线员,她需要将爆料者提供的信息一字不差地提供给编辑部。起初,她总是慌里慌张地用笔记录,其他接线员用键盘噼里啪啦打字的时候,她夹着电话埋头苦记。意识到这样不方便,她决心从零开始掌握打字。一开始记不住键盘上每个字母的位置,她索性抄下来逐行背诵。下班后热线新闻部闲下来,她就留在办公室练习打字。

时间一久,报社编辑记者们的工作理念和想法,也成为了张海燕的。

时任京华时报热线部负责人的康少见记得,有时新闻线索暂时没有记者接手,张海燕就会拿着线索去找他。张海燕没念过大学,讲的时候会把当事人的情况代入自己身上,牵动情感。“她有同情人的本能。”康少见说。

朝夕相处,张海燕逐渐懂得了这群以写字为业的年轻人。“他们是一群很纯粹的人,”张海燕回忆,“编辑和作者是平等的,大家也会为了稿子吵架,但都只是为了让稿件更好。很多次编辑记者吵完架后,又都开开心心去吃饭了。”

2015年报社年会结束,同事们拉着她合影。她那时生得白净丰腴,为参加年会认真涂了蓝色的眼影,挤在人群中和所有人一起意气风发。那时,她在京华时报已经做了5年接线员和4年流程编辑,是这家报刊每天新闻生产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从共情到共事,到共担一份职责和理念,她已经和同事们融为一体了。

2017年春节前最后一个工作日,京华时报进入休刊倒计时。同事给张海燕发了几张照片。办公室里几十个同事挤在取景框里,微笑着合影。北京的冬天黑又冷,窗外疾风呼啸,看着照片里百灵大厦灯火通明的画面,张海燕读到了一种温暖混杂伤感的情绪。

图 同事们在办公室合影

她的鼻头有些酸楚,既为报社,也为同事和自己。癌症当时已经折磨她半年有余,任何行动都需要勉力而为。要不是身体状况差,她恨不得立刻奔回报社去和同事合影。默默保存好合照,她只能想些祝福的吉祥话,发了条朋友圈。

很快有同事来消息安慰:“海燕姐,春节过后我们还要拍艺术照留念呢。到时我们去接你。”张海燕有些不好意思。就医筹款同事们已经帮她很多,不时还有同事特地来看望。可同事们的盛情难以推却,几番推让后张海燕还是欣喜地答应了。

春节假期快过完的时候,她就开始期待拍照。那天清晨,同事把车停在胡同口等她。一大早张海燕就起床拾掇自己,照着镜子,她发现原本神采奕奕的面庞消瘦了许多,脸色黯淡下去了。她久违地化妆,涂上喜欢的口红。

念念不忘

5月31日,在前同事群内看到求助信息后,孙雪梅第一时间私信张海燕表达鼓励。孙雪梅现在是一家公益机构的负责人。硕士毕业那年,她到报社热线部做记者,写的第一条重大稿件就是张海燕记录的线索。刚毕业的孙雪梅无法支付租房押一付三的费用,同事们东拼西凑筹钱给她交了房租。

在报社工作过程中,孙雪梅关注到各地出现多起女童性侵案例,并由此成立了女童保护公益项目。她把业余时间投入了女童保护公益项目中,做教案、外出讲课。孙雪梅回忆,报社领导们最初知道她的计划,默许了鼓励她做下去。女童保护专项基金已成立运营了10年。

张海燕求助的信息发出后,张伟在群里发了一条长文,表达自己的感想之外,也企图为张海燕争取更多的筹款。张伟离开报社后,曾在一家网络筹款平台工作,知道筹款主要依靠朋友圈捐款。“海燕的朋友现在还能有多少呢?”张伟说,这次筹款希望微茫。

抗癌7年,报社休刊将近7年。这么长的时间里,许多事物都已发生变化,很多职工离开报社工作辗转,也有人加入互联网行业赶上风口,登上了亿万富豪的榜单。只有张海燕还留在原地,没有变化,还在努力着活下去。

至今,张海燕一家三口仍挤在北京东城区一处11.8平方米的公房里。夫妻俩也尝试改变,前同事们给丈夫寻得工作,后因要照顾病人而作罢。儿子前几年退伍,为赚取医疗费用尝试创业开民宿,但时运不济失败了。最后,还是换行做律师的前同事们提供专业意见,帮儿子减轻了法律风险。

接续的病痛磨损了张海燕的牙齿,中间已经缺了几颗。如同生命出现的一个豁口。在这个缺口,除了自己和家人,还有守护7年的前同事们。6月5号,张海燕做完了治疗手术。伤口疼痛,她难以开口说话。隐约间,她听到过医生说费用已经超额,还需要钱。

病房外,前同事和家人们仍在筹款。曾在报社大楼里奔走的年轻人,如今正在为她奔走。

在微信群里发出求助的5月31日,一位叫顾欣的前同事很快给张海燕转了2000块钱。也许是见张海燕久未收款,顾欣又发来一张照片,上面是一个用珠子串成的小兔玩偶。顾欣说,这是张海燕还在报社的时候给大家手工做的小礼物。当时张海燕也送了她一只。后来,顾欣在北京搬了几次家,每一次,她都会在电视柜旁给这只小兔子留一个位置。

图 顾欣保存着张海燕亲手做的小兔子

张海燕已经不记得这件事的具体经过。她想着,可能当时只是随手做了小东西,分享给同事,没想到在这么多年后,还有人珍惜她当时的馈赠。

张海燕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最后只能羞怯地回过去三个感念的表情。

- END -

撰文 | 吴向娟
编辑|温丽虹



 往期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