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榜单 | 真故2023年最值得阅读的7篇故事

真故编辑部 真实故事计划Pro 2024-01-17
"

努力活着的个体,是我们讲述2023年故事的核心主题。跨过2024年的门槛,这一工作尚未完成,只是小结。

置身时间的混沌,一些真诚记录的文字,帮我们梳理出简单脉络。《在乳山,老黑被囚32年》讲述了乳山一头褪去野兽本能沦为城市装饰品的黑熊,靠游客投喂存活的它在过渡时期幸存的故事;《看飞机的人》写出了发展语境下,一群留在地面眺望的人的处境;《受困缅北的年轻人,溺水的底层家庭》关注了缅北骗局里走投无路的溺水家庭。

寻找普通人身上凝练时代痕迹的故事,一直以来是真故编辑部的追寻。

开始新的一年前,我们真诚邀请你回顾往前。真故编辑部票选出2023年真故最值得阅读的7篇稿件。未来,我们将继续找寻潜藏当下时代印记的故事,记录并向人群讲述。



N0.1在跨性别青少年门诊,目睹中国家庭的撕裂

不同人对跨性别门诊的印象,大致是两个极端。有人将这里当成精神世界的避风港,残酷生活的逃难所,有人将这里视为蛊惑、毒害青少年的窝点,以及一群为了挣钱勾结的无良医生。

大概没有其他门诊,会像这里一样,需要日复一日地处理来诊者和家属之间的巨大冲突。

然而,这间小小的房间,只能算是跨性别者的小型“战场”。仅仅为了成为自己,来诊者承受着普通人难以想象的风险。而在他们当中,抗争最艰辛,情况最复杂的,往往是未成年的孩子。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撰文:陈晓妍

    罗方丹

某种程度上,2023年写这类选题,是费力且不讨好的。一是关于性少数群体的报道近几年越来越少,选题和人群本身都处于逐渐被边缘化的趋势中,面临更大风险。二是疫情后,我们的时代越发分裂。亲子间,少数与多数间,不同性别与派系间,矛盾一触即发。

在跨性别门诊,潘柏林医生做的事,也是费力不讨好的。他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家长宣教,告诉他们“你们的孩子没病”。他在桌上放科普资料,让家长离开时带走,即便他们现在也许不会看,“但如果哪天心情平复时看一看,也会有更多的理解。”发出这样的声音,需要勇气,让人听进去,则需要理性、温和与耐心。分裂的时代,我们需要这样的医生,正如同我们需要这样的文章,需要有人用科学与理性促进理解,用真实与情感弥合裂隙。因此,即便发声越发费力,即便阻力会带来更多寒意,我们也要支持这些“费力不讨好”的声音:它能融化人心里的坚冰。


N0.2《住家保姆的假日,游荡在街头

村女性从事家政行业,如今受到许多地方的鼓励,这既能帮助落后地区与家庭就业增收,也解决了很多城市家庭工作与育儿的燃眉之急。进城做住家保姆,是许多农村女性第一次走出家庭和家乡,前往陌生地方开始工作。离开家人,失去既有的人际网络,迎面撞上知识与生活方式的悬崖,住家保姆们陷入孤立。节假日无处可去的她们,甚至只能流浪在街头。这是一种人在城市化过程中的痛苦。住家保姆多是40岁往上的女性,她们的城市化过程尤为艰难。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撰文:吴向娟/编辑:温丽虹

    雷军

这是一个在突然的城市化进程中“无所适从”的故事,处处透着小心翼翼,又处处是尴尬。在北上广深这种大都市生活久了,容易产生错觉,似乎一切的生活便利都是天经地义的,都可以用金钱获得,甚至在生计略显艰难的当下,还能够讲价。因此,在我们看不见的街街角角里,有人就得拼命,比如赶时间的外卖员;有人就得熬时间,比如超远行程的货车司机;有人就得人格分裂,比如这个住家保姆。她离开家人、离开故土,迎面撞上知识与生活方式的悬崖。

这个故事的切口太棒了,讲的是这位48岁的农村女性休假的一天。她根本无处可去,只能假装休息,把和自己毫无关联的公园、超市、街头逛了一遍。好不容易消耗(注意是消耗)完了这一天,赶紧回到中产雇主的家里,生命才重新变得生动起来。想到一本畅销书,《毫无意义的工作》,不知道这位保姆的雇主家有没有一本。实在太荒诞了。

    杨晓倩

文章中一个略微让人唏嘘的细节是,故事的主人公,在雇主家做工时虽被困在房子里,却处处游刃有余,而当假期雇主将她放归外部空间时,主人公走入广阔的城市街道,反而处处碰壁,无所适从。

一直扎根在土地的农村女性,以住家保姆的身份进驻城市。偌大的现代化都市里,她们能够拥有的生活却是逼仄的。寄住在雇主家,一切以雇主的需求为先,自我被挤压在角落。休息日本该是偶尔的喘息,却成了她们的苦恼。

过往在乡村的生活经验,无法应对陌生的城市生活。城市人享受的阳光,对她们来说,是田间劳作时避无可避的折磨。她们无处可去,只能游荡在街头、公园和超市,如同在城市里流浪。她们中的很多人,最后找到的度假方法是做工,用劳动把休息日消耗掉。通过劳动,她们才能找到自己在城市的身份与去处。文章采用双线叙事,书写了农村与城市、保姆与雇主的两种生活,这几位女性的生命体验,形成了鲜明的对峙。

N0.3《一家五口,都做了外卖骑手

在北京五环外的崔各庄,马闯一家三代居住在这里。几个月前,因为一张全家身着外送骑手服的照片,马闯一家在互联网上引发关注。在这个家中,除了年仅4岁的孙女,父母、大儿子与儿媳白天都靠穿梭在北京街头送外卖谋生,二儿子也曾来北京送过几个月外卖。

这样一个骑手家族背后,是社会基层的自我复制
撰文:杨晓倩/编辑:温丽虹

    佟畅

线城市的高楼大厦间总有几块斑驳。我无意间走入过,那是些密密匝匝的矮楼,采光差,墙壁脆薄,土墙间,唯一的亮色就是门口绳子上晾着的骑手服与清洁工制服。

维系城市运作的务工者们挤在这里停息。

马闯一家人就住在这样的地区,三辆电瓶车把他家的房屋围住。两代人,一家五口都是外卖骑手,他们共享一个噩梦,时常梦见送餐超时的场景。

原本这一家人有不同的职业计划,在各自的道路上受阻后,最终都成了外卖员。

“阶层壁垒”在当下社会被认为已不存在。而这篇文章所描摹的马闯一家进入外卖行业的真实经历,能够提醒读者,当资源与空间被压缩时,亲属间的“传帮带”仍是基层谋生的主要方式。更值得延伸思考的是,社会各个阶层的代际间都在进行着“自我复制”。走进命运的旋转门,试图捕捞向上的希望,却只是不断在原地打转。这样的梦,不止存在于马闯一家之中。

N0.4受困缅北的年轻人,溺水的底层家庭

孩子被困缅北,给父母打去电话哭喊救命。有人向他们兜售私人救援,要支付“赔付金”几十万。被困者的父母多来自云贵川等地农村,对社会险恶的警惕,以及窘迫的财务状况,让他们无法轻易交钱赎人。

底层家庭的年轻人出发去缅北,大多轻信一夜暴富的神话,最终却成为被诈骗者。而他们的父辈辛劳一生,下一代仍囿于命运的泥淖,这是匮乏滋生的恶果。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撰文:罗方丹/编辑:苑苏文

    吴寻

2023年,缅北诈骗案频发,相关报道持续了近半年,是2023年最受关注的事件之一。有别于多数报道,这篇稿子聚焦那些受骗者的家庭,作者运用充分的信息,详细呈现出这些家庭的生存困境。

他们大多出自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广西等地农村,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或工人,每个月只能赚两三千块钱。他们的孩子大多没上过什么学,早早出来打工,面对金钱诱惑,极易放松警惕。孩子被骗到缅北,除了面临生命危险,也意味着一个家庭的命运陷入死循环。而动辄几十万的赎金,对这样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中国底层家庭向上攀爬的过程,可谓困难重重。

    温丽虹

控缅北、从缅北脱逃,在过去这年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普通人关注的要点。故事中许多“溺水”的家庭,都深陷金钱匮乏,面对亟待解决的生存困境,为了寻觅生存的必要钱财,从这些家庭里走出来的孩子被虚假的工作欺骗,冒险远走,落入被囚、逼迫诈骗的险境。

方丹经过细心的走访,在故事中呈现了这些被囚缅北的年轻人背后的家庭困境。生活在底层的他们落入圈套,有其不得已却必然的理由,背后是这个社会隐而不宣的残酷现实。

2024年1月的现在,在我们准备这篇推送的当口,好消息传来。文中潘伯辉和杨佑安两家被困缅北的孩子,都已顺利被解救回国。缅北骗局有被击溃之日,设局者也会暗中酝酿新的骗局。只是,因金钱和教育的匮乏,持续不断地制造着贫困子弟左右踟蹰的选择困境。某种程度上说,大概率被骗入局,是活在底层的人们难以挣脱的诅咒。


N0.5《在乳山,老黑被囚32年

39岁的高涛总是去公园探望黑熊“老黑”。“老黑”困在牢笼里30年,靠公园有限的投喂和游客带的饭菜过活。牢笼逐渐抹去了猛兽的天性之后,它已与摆件无异。投喂年迈的黑熊,宽慰着高涛突然丧父的不安。后来,他从困在笼子里的熊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撰文: 吴寻/编辑:温丽虹

    雷军

一只熊被困在笼子里30年,这个故事天然就具备了文学性的隐喻。牢笼逐渐抹去了猛兽的天性,它成了人类的玩物,被观赏,被投喂,被赋予传说,可能也给人以宽慰。

原本老熊已经屈服于命运,放弃自由是一件不得不为而又很轻易的事情。没想到暮年之际,还会挨饿。时易世变,人类喜新厌旧。管理员换了一拨又一拨,它到底归谁管,谁也说不清。何况还有新冠疫情这样的黑天鹅事件,饥一顿饱一顿自是难免。

它可能会想念过去的邻居,公园鼎盛时期还有其他三个笼子,关着鹿、猴子、孔雀或鸡一类。他们去哪了呢?自然也没人说得清,作者说,“它们的命运被一个看不见的指令决定”。(真故曾发表过另一个类似的故事,《我在404长大》。)

当然,故事的主人公其实不是熊,而是这个叫高涛的乳山市民。他从小听着熊的故事长大,经历了亲人离世,眼见长辈年迈,对熊格外关注,时不时去看望。人和熊的命运形成了互文。39年,高涛从未外出工作。而这20年来,过去作为旅游热门城市的乳山,常住人口一直在减少,60岁以上的老人占比高达35%。一个一地鸡毛的故事。事实上,高涛才是那只熊,我们也是。

N0.6章莹颖父亲的心碎直播

章荣高的直播间没有笑容,只有三十几种货品,和溢出屏幕的心碎。妻子叶丽凤陪在一旁,转过身才敢哭泣。

女儿章莹颖六年前遇害,章荣高和叶丽凤被一同抽走了灵魂。痛苦过于庞大,无法收拾,只能沉溺其中。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撰文:佟畅/编辑:苑苏文

    肖思佳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两个经历丧女之痛的老人。在和章荣高夫妇的短暂接触中,作者为我们揭开了这个家庭心碎的一角。然而,弥漫在这个家庭里的悲伤,如同海面下的巨大冰山,说不尽,道不清。

女儿的去世,犹如抽去了整个家庭的主髓。不幸发生之后,这对夫妇不只承受着精神上的崩溃,还面临着晚年生活上的走投无路。无法寻回女儿的尸身,代表着无法为女儿立坟。直播的窗口既是他们悼念女儿的出口,也是他们向外挣扎的唯一希望。或许不是每个人都能对一个破碎的家庭感同身受,但至少我们可以不去苛责。就像一位读者评价的:“当想念女儿成为父母唯一活着的方式,我不会苛责他们挣扎的姿态不够体面。

    佟畅

访章莹颖父母是在雨季,他们的居所被大雨浇灌,更是浸泡在深重的痛苦中。进入他们的生活空间,悲伤汹涌而来。章莹颖的父母,已在这悲伤中度日多年

一个孩子的离世,给整个家庭带来无法愈合的伤痕。愤怒、悲怨、压抑、无望……伤口中滋长出种种苦痛情绪,苦者难以自渡,需要社会支援网络的更多搀扶。

章莹颖遇害的案件曾在国内引起全面关注,而如今在流量满溢的视频平台,章莹颖父亲的直播时常只有数百人观看。在更隐蔽的角落,还有许多穷困、患病、或是受伤害的人在靠直播换取补贴。这些“心碎直播间”有着相似的冷寂,仿佛静止的时空里,一张张苦涩的面孔在向社会发出微弱的求救。

N0.7《看飞机的人

安康富强机场位于秦巴山区,自2020年9月通航以来的两年半里,不间断有来自附近区县村镇的乡民赶到机场看飞机。机场围栏外有一处高土坡,因视野开阔适宜观看,被踩得寸草不生。

中国有10亿人尚未坐过飞机,而站在富强机场外土坡上的人,很多都是第一次看到真正的飞机。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撰文: 吴向娟/编辑:温丽虹

    任东芳

在中国,10亿人尚未坐过飞机,对大部分农村地区的人来讲,可能去看飞机,就是他们一生最接近飞机的时刻。

在作者的笔下,余明一家赶路的艰辛跃然纸上。他们从乡镇出发,沿着盘山公路前行,这条路上凹凸不平,颠簸不已。这是秦巴山区的人们追寻飞机的艰辛之路,他们对观看飞机的热情,不仅仅停留在观赏,更体现在他们对未来的无限想象。

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之前看到的一个话题:20岁还没坐过飞机是不是算没见过世面?高赞评论是这样的:所谓世面,只不是是世界的另一面。飞机飞过的地方留下一条长长的白线,彷佛是时代发展留下的一道鸿沟,腾飞之际,观看并成为注脚的又何止十亿人。

    雷磊

真实故事计划本意是呈现具体的人在乎的故事,呈现是为了看见。《看飞机的人》看见的人,是一群从未坐过飞机只是想在有生之年看一看真飞机的人群,他们极少出现在我们的主流话语中,甚至,狂飙突进的时代也选择刻意忽视这些人。可他们又确确实实是吾国吾民的一部分,是人群里面目模糊的部分。

有识者曾说,这些人是被极速奔走时代撞倒的人。这种说法,冀望将这些人定为弱者从而使他们被看见,可我不这么认为,他们并非弱者,他们只是被时代落下了而已。他们仍然有真实的渴望与希冀,仍然有被人看见的冲动,当庞大的飞机在时代跑道上加速升上天空时,细小的他们站在机场的山坡上,成为这一幕的背景而被看见。

这一幕如同寓言,会偶尔浮现在我的脑海,提示我关于真实故事计划的微小价值:报道普通人。他们同样是时代的主角。不只要看见,更要接近再接近,和他们一起去发现去感受。因为我们都一样。- END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榜单 | 真故2023年最值得阅读的7篇故事

真故编辑部 真实故事计划Pro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