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上过慕课吗?中国慕课是如何兴起和发展的?全国政协委员李晓明告诉你答案

人民政协报 政协君 2023-03-16

慕课,英文名:MOOC,翻译成中文指:大规模在线公开课。

见证中国慕课的飞跃


作为慕课在中国发展的最早组织者和实践者之一,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李晓明教授见证了中国慕课浪潮的兴起与发展。“中国慕课走过了一条部分高校率先行动、政府扶持推广的道路。目前就供给端的量和应用面来看,我国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虽然早在2008年国内就已经有了关于MOOC(即慕课)的研究,但是慕课浪潮在中国的兴起始于2013年。“2013年5月,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不约而同地加入了国际知名慕课平台Edx,这是我们慕课发展的标志性事件。”谈起慕课在中国的开端,李晓明依旧记忆犹新。

2013年,慕课刚刚进入中国,在社会上引发了很大的关注。时任北大校长周其凤敏锐地感觉慕课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于是提出成立北京大学慕课推进工作组,并任命李晓明委员做组长,对外联系国际上的慕课平台,对内协调慕课推进工作,动员老师参与进来

就在这个5月,北大清华两个学校同时加入了全世界最好的慕课平台之一——Edx,9月就制作上线了第一批慕课。李晓明委员记得自己最早的一门慕课《人群与网络》就是在2013年9月份上线的。“短短4个月内就完成了第一批慕课的制作,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在当时很是轰动。我们当时的梦想是尽快实现100门慕课。我们发动老师们自愿参与,没有额外薪酬。”李晓明感慨。

北大清华慕课的上线带领了中国一大批大学自发投身于中国慕课的建设中来。复旦、交大、国防科大、哈工大、浙大等在2013-2014年间开出了超过200门慕课,慕课使用人次超200万。中国慕课能够很快取得如此优秀的成绩,离不开一批大学的自觉和教师的热情。“当时有一些大学校长很重视慕课的发展。”李晓明回忆,当时清华大学的陈吉宁校长就曾到北大开会共同探讨慕课的相关事宜

在中国,政府的推动在慕课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也是世界慕课发展潮流中最具中国特色的一点

中国政府一直高度关注在线教育的发展:

2014年4月

教育部在清华大学成立了在线教育研究中心,致力于推进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

2015年

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从政府层面吹响了在中国进军建设与应用慕课的号角。其中明确指出“2017年前认定1000余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到2020年,认定3000余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并提出要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公共服务平台

2017年

“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工作正式启动,首批就推出了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得益于政府的推动,更多的学校行动起来,慕课开始在我国飞速发展。

而从2013年开发第一门慕课开始,到2017年底,用了不到5年的时间,北大已经实现了100门慕课的目标。第一百门课是饶毅老师的《生物学概念与途径》。李晓明看到第一百门慕课诞生时,非常高兴地在微博上写道:“以饶毅老师的课为标志,这100门课都完成了。从2013年9月23日开出第一门,到2017年11月1日开出第100门。‘北大慕课’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这一路,充满阳光,充满兴奋,充满欣慰。”


除了对内建设课程与平台,中国也致力于让自己的慕课“走出去”。

2019年

以“识变 应变 求变”为主题的“中国慕课大会”开启了中国慕课发展的新阶段

2020年

首届世界慕课大会也在中国召开无疑进一步提高了慕课在中国、中国慕课在世界的认知度。

2022年1月

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要深入推进智慧教育,提升在线教育支撑服务能力,推动“互联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2022年3月

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启动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首批就上线2.7万门慕课课程,并在此后不断增加。

时至今日,慕课已经成为中国在线教育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一环。

提及今年即将召开的世界慕课大会,李晓明说:“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通过慕课的方式向世界展现中国的教育和文化、中国学者的思想。慕课的成果为国外的学生学习接触我们的教育,领略我们的文化,提供了价值和机会。”

毫无疑问,慕课的发展给中国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创新。至少真的有一批高质量的课放在平台上大家可以随时学习,这个是实实在在的。”李晓明认为这是慕课给中国教育带来的最直观,也是最首要的影响。

根据教育部的数据,到2022年2月底,中国的慕课数量已经超过5万门,选课人次近8亿,在校生获得慕课学分人次超过3亿,慕课数量和学习人数均居世界第一。“这个结果真的和以往我们推动的一些教育资源建设不一样。”李晓明对此非常感慨。“在此之前中国也推动过多次线上课程,比如精品课,但这些课程大多没有长久保留下来。慕课不是这样,它们就在平台上放着,哪怕时间过去了很久,甚至开课教师都离开了,但是这门慕课还在。”


慕课改变了教师的授课方式,也改变了师生的互动模式。慕课与传统的课堂相结合,给师生带来了混合式教学的新体验。

如果一个人很认真学下来,是有很大收获的。”李晓明评价道。今年春季学期,李晓明有一门慕课,有几千个人注册学习,最后有20多个人坚持完成全部课程内容,顺利通过考试。谈起学生完成自己的慕课,他很有感触。“我很感动,因为我们彼此隔着计算机,没人管他,是他自己自主学习完成的,这对老师来说是非常有成就感的。”

慕课也给学生带来了很多新的体验。

慕课让我有机会去补充自己不擅长领域的知识。”黄可是一位拥有近6年慕课学习经历的学生,她介绍,慕课是她充实自己的好选择。“我曾经报过CS入门的慕课,属于我不熟悉的信息技术领域,学下来很有收获。”

2022年,她大学毕业,正处在向研究生的过渡阶段。“慕课让我在假期也能保持自己的学术敏感度。”她报名了武汉大学开发的慕课《说文解字》与上古社会,利用假期汲取更多知识。“课程内容很丰富,认真学起来我做了很多笔记。而且很方便,随时想学就可以学。”黄可觉得自己拥有很愉快的慕课体验。

“我希望能有更多层次、更多领域的,更开放的慕课出现。”黄可期待。

延伸阅读

李晓明

全国政协委员

北京大学教授


履行委员职责——

我们在慕课的使用上

还要更有想象力


李晓明是中国慕课的最早践行者、也是一直以来持续的推动者。

在总结过去7年慕课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李晓明在2020年提案建议进一步加强真正开放的教学资源的建设。“疫情期间慕课在线上教学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慕课的开放性做得比较好。”“认真总结慕课的经验,能够有利于帮助形成教学资源的大规模共享。”

但在李晓明看来,“慕课的作用不应该只局限在为学生群体学点知识服务,我们还应该去发掘慕课更多、更深层次的价值。现在中国慕课的发展在开放性上还存在不足,受众也过于局限,主要是用于大学课堂的教学辅助之用。”“现在老师录制慕课的热情还可以。现在缺乏对需求端的开发,从而限制了慕课的供给。”

已有数据证明,当前中国慕课已经实现了飞跃式发展,未来慕课发展需要更加注重质量与应用。“在全世界范围内,当前中国慕课从体量上讲,已经毫无疑问处于第一方阵。但在应用层面,我们还有一段路要走。”

李晓明介绍,目前在美国有一些大学,学生们完全可以依靠慕课加上一定教师支持来获取硕士学位的,这在中国目前是没有的。”李晓明认为这是中国慕课发展还需要突破的地方,必须要通过一些深层体制机制的改革来破除障碍,才能对慕课进行更深层的,应用层面的挖掘

在各高校如火如荼地进行慕课开发之时,李晓明有了新的对慕课未来发展的畅想。他认为,当慕课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将相关课程组织成有意义的“套餐”提供给受众是很有必要的。于是,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他,在2015年的提案中首次提出“慕课的出现,给我们展现出一种在全民教育方面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带来了实现‘全民义务基本高等教育’的可能。”他提议通过国家行为来推动慕课的建设,由国家号召大学不断产出优秀慕课,在此基础上组织形成若干种“基本高等教育”课程套餐,内容涉及人文精神、社会知识、科技素养和学习能力等多种素养。鼓励和支持年轻人通过修读课程套餐,达到“系统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程度认定。

为了实现“全民义务基本高等教育”的愿景,除了带领团队进行具体课程开发外,李晓明始终致力于发挥政协委员资政建言的作用,推动慕课在国家层面的发展。

2017年,李晓明在提案中建议“可以从国家发展的长远出发,统筹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终生学习等改革发展的需求,实施互联网+全民义务基本高等教育,让每个愿意学习的年轻人都可以免费获得系统化的高等教育” 

他在2018年提案建议“发挥体制优势,利用国家整体推动在线教育的巨大力量,向参与人和机构旗帜鲜明地提出倡议和要求,让在国家认定支持下的课程资源真正成为社会公共物品”,从而促进慕课资源开放共享

原文刊登于2022年9月14日《人民政协报》第9版教育在线周刊

作者丨人民政协报记者 贺春兰 实习生 张奚若 

公众号排版丨廖昕朔

在原文基础上有删减

编审|毛立军

往期精选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zhengxiejunnews

期待你的

分享

点赞

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