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戳破西方抹黑疆藏的弥天大谎:一个法国老邮递员的人生故事

炁子 炁子 2023-11-22

(全文7600余字,看/听约需10分钟)

 

十九世纪中叶,法国有一个乡村邮递员,叫费尔迪南·薛瓦勒。邮路送信的一天,他被一块石头绊倒。这块形状奇特的石头,激发了他的一个想法,捡起邮路上看到的所有石头,看这些石头能“长”成什么样子。

 

这个想法,从此改变了他平凡的一生。

 

33年之后,他捡回的一块块石头,垒成了一座城堡。他在一首诗中,看到这样一句:“你的理想,即你的宫殿”。于是,他给自己的石头城堡,取名为“理想宫”。

 

理想宫的名声逐渐远播,成为法国著名的旅游景点。1969年,法国将其列为文化遗产,还专门发布了纪念邮票。

 


薛瓦勒留给世界的,除了那座理想宫,还有一句名言:“我想知道一块有了梦想的石头能走多远。”

 

理想宫建成之后的半个世纪,世界进入1960年代。法国的一个年轻人,追随薛瓦勒的足迹,穿起制服,背起邮包,骑上自行车,成为了一名邮递员。

 


这名邮递员,名叫马克西姆·维瓦斯(Maxime Vivas),如今已年近八旬,住在“空客”总部所在地图卢兹的郊外。在岁月的流变中,他的身份已变成了法国的知名作家、时政评论家、记者,广播电台节目主持人,新闻网站Le Grand Soir的掌门人。他著有多篇文章和20本著作,其中两本获奖。



炁子的原创《人生系统管理指南》(见微信公众号“炁子”,IDQi_Zi_2020),以古今中外大量的个体人生的案例为基础,同时,炁子也在继续关注各式各样的人生故事。最近,就看到这位法国老邮递员、作家记者维瓦斯的人生故事。

 

在西方,充满抨击中国、对中华文明极尽抹黑的氛围。他身处这样的舆论场,却勇做“敢死队员”,“从眼神到毛孔都散发着战斗的欲望”,以字字诛心的笔力,一再戳破西方炒作西藏问题、新疆问题,揭开反华势力的老底,让对手恨得牙痒痒却哑口无言。

 

他每出一本书,都给舆论场投下一枚重磅炸弹,影响深远。2020年底,他的新作《维吾尔族假新闻的终结》面世,同样让西方的疆独势力炸了锅。

 

邮递员出身的一介书生,何以有这么大的能量?西方多少年织成的一个个污华反华弥天大谎,为何他一戳就破?他有啥秘密武器?从邮递员到政治斗士,他的人生经历了怎样的传奇?

 

本文就讲讲这位挺华斗士的人生故事。最后,从人生系统管理的视角,分享其人生值得借鉴的三个人生秘诀。

 

一、两度跨界

 

这位法国斗士的外形,撞脸日本动画家宫崎骏。二人在性格上,也有着共同的地方:匠人精神。

 


这位法国斗士的中译名,马克西姆·维瓦斯,让人不得不想到百年老字号“马克西姆餐厅”。这家餐厅源于巴黎,在北京、上海也有分店,法式西餐、蛋糕都颇受国人青睐。

 

为大家读起来不费脑子,下文就叫马克西姆·维瓦斯为“马老”吧。

 

1942年,投降于德国纳粹的法国政府,发动大规模逮捕犹太人的行动,将他们送往奥斯维辛死亡集中营。就是在这一年,马老出生于法国西南部的塔恩-加龙省。

 

他长大成人,二战已经结束。第一份工作,是在省会城市蒙托邦当邮递员。后来,到巴黎一处邮件分拣中心工作。

 

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马老成为人机工程领域的专家,回到位于法国西南的“空客”总部所在地图卢兹,在“法国电信”的专业部门,从事人体工学与安全性的培训课程设计。

 

邮政、电信,在各国都是国家基础设施。邮电人是公职人员,稳稳当当的铁饭碗。马老从邮递员做起,从邮政到电信,从一线基层到管理层,日子过得舒舒坦坦。按照人生系统管理的理念,物质生活有稳定的保障,他已妥妥地成了个幸福的普通人。

 

问题是,马老志不在此,他要追求什么呢?

 

邮电工作之余,他开始跨界写小说。第一部小说,以自己邮递员的人生经历为素材,讲述邮局职员的生活。

 

这部小说一炮而红,荣获1997年的法国罗歇•瓦扬文学奖。新锐崛起,引起法国文坛的注意。

 

正在大家期待他更多的文学作品问世的时候,马老又一次跨界,转向政治问题的调查性报道。

 

这次跨界,成就了马老后来人生的成功。

 

眼见为实,用事实、数据说话,这是调查性报道的专业特长,也是他戳破西方一个个污华反华弥天大谎的秘密武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招攻势尤其凌厉。

 

2007年,马老的第一部政治调查报道作品,《人所不知的记者无国界组织:从中央情报局到五角大楼鹰派》横空出世。这本书,披露了“记者无国界组织”收米国中情局的钱、为其当“马仔”的秘密。

 

书一出版,震动世界政坛和传媒业界。该书在法国多次再版。

 

但是,动了“记者无国界组织”的奶酪,马老四次受到诉讼威胁。不过,最后都不了了之,因为,马老所引用的论据材料,都有翔实的出处,对手想告却无从下手。

 

揭去“记者无国界组织”的道德遮羞布,只是马老的牛刀小试。他的另一枚重磅炸弹,投向的是西方炒作的西藏问题。

 

二、达赖隐匿的另一面

 

马老跨界到政治问题调查报道工作之后,就注意到法国社会的一个反常现象:在法国,允许批评政治人物、宗教领袖,但是,唯独对达赖喇嘛,那个大名鼎鼎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谁都不敢说个不字。达赖似乎成了不能碰的圣人。

 

而且,马老和其他法国人一样,长久以来接受到有关西藏的信息,千篇一律都是这样的:西藏被武力占领,精神领袖被迫逃亡,人民饱受压迫,宗教活动被禁止……

 

而马老,偏偏不信“达赖不能碰”这个邪。他出于调查报道的职业操守,笃信眼见为实,盼着有机会去西藏,亲身做实地调查。

 

2010年夏天,机会来了。

 

应中国政府邀请,马老作为法国新闻代表团成员的一员,来到西藏参观考察。代表团一共五人,其中两人来自法国最大的报纸《费加罗报》和《世界报》,马老则代表法国的“大夜晚”新闻网,另两人则是自由撰稿人。

 

马老一行抵达贡嘎机场,立即就惊呆了。

 

法国和西方媒体说,西藏文化正遭受摧残,藏人信仰受到限制,拉萨大街小巷都是严阵以待的军警、装甲车辆、便衣警察。

 

实际上,他们所见所闻,不仅有无处不在的碧蓝天空、透明阳光,更有无处不在的西藏传统文化、藏传佛教——

 

高原上风马旗飘扬。拉萨的街头,到处都是藏语的广告、招牌和路标,报刊、电视、广播都有藏语。寺庙里人头攒动,公共场所到处都能看到祷告的藏人,有时还能看到磕长头的信众。参观学校,他听到老师用藏语授课,藏族学生骄傲地展示藏文输入软件。所谓的“大街小巷都是军警、装甲车辆、便衣警察”,根本见不到。

 

他们参观了西藏博物馆,那里有大量文物,见证了人们致力于保护西藏文化。他们还参观了藏族企业家的企业,知道中央政府对这些企业有多种优惠政策。

 

现实的西藏,和西方媒体编织的“西藏”,反差太大,让马老他们有些恍惚,甚至有些不习惯。


马老觉得,在西藏,宗教自由不禁没受到压制,反而过于宽容。比如,随处可见的经文条幅,影响到自然景观。再比如,在西藏,街头到处可见祷告的、磕长头的人们,而在法国等西方国家,宗教氛围不能在公共场所色彩过重。在巴黎街头,很少看到穿着宗教服装的神职人员,做祈祷更是被禁止的。

 

身处西藏实地,所见所闻让马老震撼。

 

回到法国,马老立即展开了对西藏、对达赖喇嘛情况的独立调查。

 

在大儿子的帮助下,他查阅了大量关于西藏的文献,翻找出达赖喇嘛在各处演讲、讲座、接受采访以及回忆录等资料,以及达赖支持者的著作和言论、法国议员赴藏考察报告等材料,逐一梳理,耐心地互相比对、印证,结果发现达赖大量的谎言、编造和自相矛盾之处。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马老特意避免引用中国官方的信息,只引用达赖阵营的话,来戳穿他们自己的谎言。

 

调查耗时长达一年,成果以《并非如此“禅”:达赖隐匿的另一面》一书呈现。


 

全书十三章,用无可辩驳的事实,揭开了一个伪神祗“当面”后边的“背面”。

 

比如,“西方舆论都说达赖喇嘛是和平、博爱的象征。但他在1963年撰写的回忆录中承认,他因藏人‘和平起义’失败而被迫出走印度,而在接下来描述‘和平起义’细节时展现的却完全是武装暴乱的景象。他甚至还写了派遣使节向美、英、印、尼泊尔四国求救兵以增援藏军对抗解放军的过程。达赖不是和平的象征,他是战争的发动者。”

   

再比如,“达赖喇嘛统治下的西藏绝非天堂。从达赖喇嘛回忆录中可以看出,农奴没有人身自由,常年从事繁重劳动,稍有不从便可能受到农奴主残酷的惩罚。达赖喇嘛说自己还没有时间着手进行社会改革就被迫离开西藏,但他却在回忆录中提到,他在同一时期曾有时间考虑在布达拉宫外建造另外一座新宫……”

 

还有,“达赖号称要在西藏推广民主,但他却对同为藏传佛教分支的雄天派信徒实行歧视政策。在‘西藏流亡政府’所在地达兰萨拉,雄天教信徒被禁止上学、就医,甚至许多商店也明文禁止该派信徒入内。”

 

该书也揭了达赖喇嘛的老底——他早期在西藏时的奥地利籍师傅海因里希•哈勒,系纳粹冲锋队骨干,1938年受希特勒和希姆莱亲自派遣潜入西藏,当了达赖喇嘛七年老师。

 

书中还揭示,达赖及其“流亡政府”的活动经费,主要靠米国中情局通过其所属的“米国国家民主基金会”(NED)提供。达赖驻米国代表不得不承认:“这是个公开的秘密,我们并无异议”。

 

《并非如此“禅”:达赖隐匿的另一面》是马老第一部关于西藏的著作,也是法国和西方第一本系统揭露达赖真实面目的著作,恢复了西藏的历史与现实的真相。

 

20118月,该书顶着压力和风险,在法国正式出版。

 

这枚重磅“炸弹”,受到法国和西方媒体的广泛关注,在西方掀起一股“西藏真相热”。同时,这本书也招来指责、谩骂、诽谤和威胁。

 

对形形色色的反应,马老事先有心理准备。他明白,戳破谎言,挑战达赖在西方被神化的形象,需要极大的勇气,必然遭遇各种攻击。

 

他说:“曾经,人们认为地球是平的。最先几个断言‘地球是圆的’的人均遭受巨大的压力或残酷的迫害。但真相总有一天会大白于天下,人们终会知道,地球是圆的。”

 

不过,马老无所畏惧。

 

底气在于,书中对西藏的直接描述,都是他亲眼所见;间接的资料,都是达赖本人的言行。他写的每件事,都有事实依据;所引用的每句话,都有案可查。换句话说,书里的全部事实,无懈可击。

 

马老通过西藏之行,发现了达赖隐匿的另一面。这让他相信,在法国和西方被起劲儿鼓噪的其他针对中国的“问题”,如果去实地调查走访,真相多半是相反的。

 

于是,他在继续揭示西藏问题真相的同时,也在等待机会,去走访西方炮制的其他中国“问题”地区。


三、维吾尔族假新闻的终结

 

2016年,实地采访新疆的机会降临。为期两个星期。

 

马老参加老近20个国家的40名新闻工作者参加的新疆采访调查之旅。他们来自日本、英国、俄罗斯、加拿大、泰国、吉尔吉斯、巴基斯坦、哈萨克、荷兰、沙特阿拉伯、印度尼西亚、马来亚、比利时、澳洲、阿富汗、伊朗、土耳其、法国等国家。

 

在西方舆论场笼罩下的法国人,知道米国有50个州,但对中国的认知,限于中国人都吃狗肉,都会做越南春卷,中国有四个地区:台湾、香港、西藏、新疆。他们同情这四个地区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至于新疆,法国人不会知道它的面积有三个法国大,不会知道它炎热干燥、它的首府叫什么,不会知道那里时不时会发生恐怖袭击,和查理周刊、巴塔克兰剧院遭遇类似的那种。

 

两周的采访调查,马老一行参观了高中、古兰经学校、舞蹈学校、普通家庭、使用6种语言的国际信息网站、艺术家的工作室、生产糖果的工厂、生产风车的工厂、歌剧院、农场、自动化刺绣的工厂等地方。

 

在喀什,他们还到访了艾提尕尔清真寺。那是中国最大的一所清真寺,可以容纳10000名信徒,而巴黎圣母院只能容纳9000人。


 

带着丰富一手的资料回国,马老开始陆陆续续在网上发文,讲述他在新疆的所见所闻。

 

当时,法国《新观察家》杂志驻北京记者高洁(又称“郭玉”),被中国驱离。中国外交部称她“未能就她为恐怖主义行径张目的错误言论向中国民众作出严肃道歉,已不适合继续留在中国工作。”

 

这事在欧洲媒体界闹得沸沸扬扬,自然也被马老关注到了。马老撰文指出,根据自己在新疆的亲眼所见,高洁的文章可以说是彻头彻尾无耻的谎言。

 

比如,高洁称,“维吾尔餐馆必须向顾客销售酒和香烟”。对此,马老陈述,“在新疆城市和农村逗留的12天里,我坐汽车和飞机跑了几百公里,在餐馆里没有找到一滴酒精、一段火腿或者香烟。恰恰和高洁所说的相反,在新疆的所有地方,据我观察和了解,宗教法律的影响力甚至高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

 

两年之后的2018年,马老迎来了第二次实地采访新疆的机会,时长也是两个星期。

 

这一次,他去了乌鲁木齐、石河子、喀什等大城市,参观了农场、工厂、学校、清真寺、博物馆,并在剧场观看气势恢宏的表演。

 


与此同时,马老注意到,法国有许多媒体正在滥用涉及新疆的信息,“不受惩罚地撒谎”。

 

据他观察,在法国的广播或电视辩论中,谈论新疆的嘉宾都是新闻工作者、政治学家、专家、汉学家、高中老师等身份,他们有共同点——从未去过新疆,像鹦鹉学舌一样重复着阿德里安•曾茨(中文名郑国恩)以及由米国中情局付费的“非政府组织”的人所说的话。

 

于是,马老动念写一本书,从自己两次实地调查新疆的经历出发,戳穿法国媒体集体编织的弥天大谎。

 

不过,在决定动手的时候,马老还是有一些纠结和犹豫。

 

马老住在图卢兹的郊外,而图卢兹是“空客”总部所在地。在图卢兹,有一家书店是法国四大书店之一,马老偶尔去转转。他看到店里关于中国的书籍很少,而且,所有都是反华的。

 

他知道,自己将凭一己之力,在法国揭开一个人人都相信的谎言背后的真相。为此,马老做好了当“敢死队员”的准备。

 

他告诉自己,书稿的每一个字,都要经得起推敲,不能犯任何细微的错误,以免被抓住把柄,成为被群而攻之的口实。

 

在书中,马老从调查报道记者的专业视角,揭露“米国国家民主基金会”(NED)、“世界维吾尔代表大会”(世维会)和“人权观察组织”,是如何制造并传播诸如“种族灭绝”“关押百万维吾尔人”之类的涉疆谣言,并详尽而精确地描述了这三个组织是如何勾连、炮制假新闻,是如何由米国中情局操纵的。

 

当浏览网上那些涉疆信息时,马老能指出其中有大量虚假证词和照片。他不是像高洁或郑国恩那样凭空想象、妄下结论,而是以确凿事实,证明那些都是谎言。

 

例如,当一位出自法国、名叫拉斐尔•格鲁克斯曼的欧洲议员,在欧洲议会中断言“任何留着胡须的维吾尔族男子都被送到‘集中营’”时,马老立刻拿出自己在新疆街头拍的照片,证明他在说谎。

 

书写成了,但在众口铄金的法国,没人敢出版马老的这本书。

 

幸运的是,法国哲学教授索尼娅•布雷斯勒了解新疆,她创建了“丝路出版社”,为展示真实的中国提供平台。

 

当马老向她提供手稿时,她是先同意(出版)再看稿。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共同努力,对每个细节进行了确认和校准。

 

书稿出版的事,也受到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影响。

 

20203月,马老得知老伴的姐姐,被确诊为新冠肺炎,住进了巴黎一家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马老夫妇非常担心,医生会把她的呼吸机撤掉,转而用在更年轻的患者身上。

 

马老夫妇住在图卢兹附近的一个小村庄。从马老书房的窗户远眺,远处是逶迤的比利牛斯山。

 

疫情之前,他每周去当地的广播电台,主持一档文化节目,去健身房健健身,出门不多。疫情来了,马老主动响应居家隔离的要求,暂停电台节目,不去健身房。日常生活内容,除了忙于书稿出版的事,就是写文章、管理网站、修剪屋外的草坪。

 


虽然好事多磨,《维吾尔族假新闻的终结》还是于2020年底面市。马老两次实地调查、历时四年的成果,终得以呈现给世人。

 


马老向法国和西方舆论场,投下了又一枚重磅炸弹。

 

爆炸也招来各种明枪暗箭。其中,永远有老调重弹的一个质疑:出这本书是否中国方面授意,有中国政府的资助?

 

马老感到无奈,甚至受到冒犯。他这样回应:

 

“这些论调已经有人提出,他们说,我此前写的揭露达赖的书是‘按北京的命令’写的,甚至还曾说过我是由古巴哈瓦那电台付费的。‘道德’这个词,对这些人来说是不存在的。我有家庭,我宁愿死也不愿用谎言羞辱他们。我的这本关于新疆的书,在法国和国际上获得版权并销售是很正常的,读者将付给我钱,而不是中国政府。那些造谣的人冒犯了我。”

 

马老的故事,就讲到这里吧。

 

最后,炁子要从人生系统管理视角,分享马老的三个人生秘诀,供各位有缘君子参考。

 

四、写在最后

 

从马老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他近80年的人生,主要有三个秘诀。

 

第一个,逐梦独一无二的人生。

 

炁子在《人生系统管理指南》的序章,开篇讲人生系统管理的六个核心理念,第一个就是“独一无二”,指出每个人要不负此生,就是活出最好的自己,而永远、从来、绝对不是活成任何别人的样子。

 

他是邮递员出身,工作从邮政到电信,享受着公务人员的稳定生活,但他没有停步于此。

 

他的前辈邮递员薛瓦勒,33年垒起一座理想宫,只为“想知道一块有了梦想的石头能走多远。”

 

而他跟随自己的梦想,结果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调查报道之路。

 

第二个秘诀,选择行稳致远的人生。

 

炁子在《人生系统管理指南》里讲到的人生系统管理六个核心理念,包括“行稳致远”。行稳致远的人生,表现为守常、渐进。守常的含义之一,是君子不立危墙,尽量管控人生的各种风险,在“成功”的诱惑和现实的幸福之间,先妥妥地做个幸福的普通人。

 

马老的第一部小说获奖是在1997年。那年他55岁,已近退休年龄。而在此之前,他一直从事邮政、电信工作,享受着公务人员的稳定生活,物质无忧。

 

他在年过五十之后的两次跨界,都是渐进的,前后无缝衔接,风险可控。退休之后,也享受着丰厚的退休福利待遇,不会出现人生的大起大落。

 

做为一个对比,我们来看看中国“最潮老爷子”王德顺的人生。

 

王老爷子比马老大6岁,八十多年的人生,活得酣畅淋漓。炁子欣赏他追求自己独一无二人生的精神,专门写了一篇致敬文《王德顺炫酷人生的秘诀》。感兴趣的君子,顺手网搜一下就可以看到。


 

他在49岁时,裸辞公职举家北漂,为追逐梦想不顾一切。甚至,有人以“追求自由的亡命徒”来形容他。对此,炁子大不以为然。

 

系统管理的人生,倡导行稳致远,绝不能孤注一掷。任何时候,都要系统管理人生各个要素,都要管控风险。“亡命徒”也好,“赌徒”也罢,都是要竭力回避的。

 

恰好,一周前的2021130日,炁子写了一篇《米国反对米国,散户“血洗”华尔街,YOLO一族浮出水面》。感兴趣的君子,顺手网搜一下就可以看到。

 


文中讲到的YOLO文化,说的是“人只活一次”,提倡不怕冒险,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说白了,这就是赌徒文化,和王老爷子的“亡命徒”做派没多大区别。

 

王老爷子在知天命的年龄,上有老下有小,放弃“铁饭碗”,举家北漂,一家四口睡过地下通道,卖艺为生,颠沛流离,过着“吉普赛人”的生活。

 

可想而知,王老爷子为了个人“追求自由”,置一个四口之家于多大的风险境地?相比之下,马老没有剑走偏锋,而是稳稳当当地跨界,稳稳当当地转型。

 

马老的第三个秘诀,是匠人精神。

 

《人生系统管理指南》在序章里,专门有“如何使用本指南”一节。其中讲到,要成就独一无二的圆融无憾人生,需要一张蓝图绘到底,需要一以贯之地持恒,需要“一根筋”的匠人精神。

 

你没法知道,那片云彩会下雨,但只要云层不断地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总会孕育出甘霖雨露。在机会诱惑无处不在的当今世界,缺的不是聪明人,而是笨人,那种脚踏实地、一根筋的笨人。

 

马老的调查报道作品,每一部都全力以赴,精雕细刻做到极致,无懈可击。古有十年磨一剑,他可以四年出一书。所以,每部作品都是精品,都能给舆论场投下重磅炸弹。

 

希望马克西姆·维瓦斯,马老的三个人生秘诀,可以对你有所启示。(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