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北漂”书呆子的神秘往事

炁子 炁子 2023-11-22

在如今的无脑娱乐时代,心智在像肌肉一样慢慢萎缩,因为用得越来越少。为对抗心智萎缩,需要坚持恢复主动阅读,坚持做头脑体操。——炁子

 

看不到、看不全炁(音qi)子的原创文章?常见的原因有两个。一个,如果已经关注了微信公众号“炁子”,可能没有加星标。一个,是从其他平台读到的,而各平台有自己的审核机制,未必每篇都放行。对此,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是关注微信公众号“炁子”、并“设为星标”。

 

炁子上篇原创文章《散装的帝国,落日余晖何时尽?》,提请读者君子留意米国后天“散装”的历史属性。这一篇原创文章,要讲1970年代一位“北漂”书呆子的故事。

 

书呆子姓于,干钩于,我们且称为于氏吧。

 

于氏?是妹子吗?不是,是纯爷们儿。不是妹子,为啥称呼人家“氏”呢?有这个问题的看官,可能有所不知,叫“氏”的,不见得一定就是妹子。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就不是啊。

 

话说于氏,户口在四川梓潼县一个叫曹家沟的地方。他带着老婆孩子,一直“漂”在北京。


 

一、于孙氏

 

有一次,于氏的儿子得了急病。可是没有北京户口,上医院挂不了号。他在小屋里搓着手,来回踱步多少圈,也想不出啥办法。情急之下,他找人借了个户口本,急急忙忙地送孩子到医院。

 

挂号窗口的白大褂,工作很负责。见他急急火火满头冒汗语无伦次的样子,依然对着户口本问:“你儿子叫什么名字?”

 

于氏语塞。户口本上是别人的名字。

 

白大褂不客气了:“@#¥%&!@#¥%&!@#¥%&!@#¥%&!……”

 

一串串夹枪带棒的辱骂,在嘎嘣脆的“京片子”里,喷涌而出。

 

于氏的泪水,唰唰地下。

 

看病挂号受限制,只是当年“北漂”的困境之一。那时是票证年代,“北漂”要是手里没有副食本工业券,连油盐酱醋和肥皂、洗衣粉都买不了。不像今天的“北漂”,只要自己有房有工作,除了子女高考还受限制,生活和北京人并没啥区别。

 

于氏一家人的生活、孩子的照料,全靠妻子打理,他自己啥都不懂啥都不会。妻子生孩子,不能陪着。家搬了,自己不知道。


后来家里有了洗衣机。于氏帮着做了一回家务,往洗衣机里加水。他端着脸盆往洗衣机里倒,一面数着数,一盆、两盆、三盆。让他觉得奇怪的是,水越倒越多,但机筒里的水却还是见底儿。妻子闻声过来检查,发现排水口开着呢。

 

百无一用是书生。

 

写到这里,我们干脆破个例,叫他“于孙氏”。他妻子姓孙,“于孙氏”本可以称呼其妻,但是,对于他,可以颠倒来用,因为他的一生有赖于妻贤。这么称呼,还有更深一层原因,读完本文就明白了。

 

生活白痴也就罢了,事业上,要有给妻儿老小长脸也好啊。然而并没有。

 

他干的是啥工作?家人不知道,问不出来。所以,妻子一方面照顾他的生活,另一方面还要承受街坊邻居的压力。干啥工作都支支吾吾,一定是政治上有问题,大家都这么揣测。

 

他的同事上门来谈工作,他还要求妻子襁褓中的女儿,到门外转悠,回避。时间长了,女儿到很大的时候,还一见生人躲起来。

 

看到这里,一定有君子就忍不住了:这位奇怪的于孙氏,究竟是何方神圣?为啥这么怪?

 

好吧,我们就来看一下于孙氏的家世人生。

 

二、于氏1926-1951

 

1926年生于一个天津小职员家庭

 

在他12岁那年,日寇发动了七七事变,华北沦陷,天津落在了日寇的铁蹄之下。

 

后来回忆,那一年他刚学会自行车,正高高兴兴地在路上骑着猝不及防,迎面突然对开过来一辆日军吉普车。吉普见到他这个中国孩子,不仅没有丝毫减速,反而直直地撞了过来

 

当时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完了完了,我要完了!

 

然而,吉普车就在即将撞上他的刹那,突然刹。他还没回过神来,吉普扬长而去。

 

命保住了,但被戏耍的羞辱深深在了少年的心里

 

上高中,他本在天津木斋中学刘行宜老师见他聪慧过人主动助他转到条件更好的耀华中学。耀华中学他的思维模式深受语文老师王守惠熏习。

 

王老师讲解古文古诗,必会把每一篇作品置于当时的时空,将写作的背景、文学的渊源作者的家事等讲得透彻明了。

 

这种教学方法使很受启发:思考和分析问题也应如此,将对象置于一个大环境中,高屋建瓴去观察和分析直奔事物的本质。他也明白了为何诸葛亮运筹帷握、决胜千里的秘诀:视野开阔,把微观的事情放在宏观环境中分解缕析。

 

也在这时,他认识到自我的特点“心灵手不巧”不喜交际不喜动手,好静思,动脑为此,他决定投身科学而不是当时社会热门的工程。

 

1944年18岁考取了北京大学。但是,当小职员的父亲因病失业,家里无力供他继续求学。

 

同学陈克潜他的窘境告诉了父亲陈范有陈范有先生是爱国实业家当时担任启新洋灰公司协理刘行宜老师一样爱才,帮他获得了启新洋灰公司资助附带一个条件必须电机专业

 

启新洋灰公司今天知道的人并不多,但它却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的前身,是光绪15年(1889年)建立的唐山细绵土厂1906年,北洋大臣袁世凯命令周学熙从英国人手中收回重办,改名为启新洋灰公司。1919 年的历史数据,启新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水泥厂水泥销占全国的92.02%。它资助于氏,也是希望培养当时发展实业急缺的工程人才。

 

但进了北大电机系果然如于氏所料,工科强调动手能力,并不适合“心灵手不巧”的自己想转入理学院理论,理学院也愿意要他。但是他必须恪守和启新的约定,只能一边上电机专业,一边自学理学知识。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国民政府恢复了奖学金,于氏获得每月一袋白面的微薄资助。他把白面换成粗粮,用省出来的钱维持读书,谢绝了启新继续资助,到理学院物理系。

 

于氏理学院如鱼得水。当时公布成绩,按学号不按人名。学号1234013经常名列第一老师和同学都知道这个学号是他的

 

物理系学生,也喜欢去数学系旁听一次高数出题难,整个数学系得分平均20多,尖子生才勉强得了60分,而一个旁听生却直接得了100分震惊整个北大。

 

于氏后来有个爱好,打桥牌不过,很难找到牌友,因为牌友们发现,“一把桥牌到他手上,他立刻就能算出他赢的概率,会赢在哪张牌上,大家都不用玩了。”

 

本科临毕业的时候,于氏得了伤寒,引起肠穿孔,一开始给误诊了,病情很危急。时任北京大学教务长的郑华炽教授当即请北京大学医学院院长胡传揆教授组织医疗力量全力抢救。

 

需要输血。物理系的同学们闻讯纷纷赶到医院,20多人排队验血型,准备为他献血。

 

消炎,价格高昂的盘尼西林于氏当时是个穷学生,连假期回天津家中的路费都筹措不出教务长郑华炽教授组织师生给他募捐同学们又轮流在医院守护,才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于氏后来知道,这一切都是红色团队地下组织的安排。没有红色团队于氏的命那次就丢了

 

1949年,于氏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成为中国第一届北大本科毕业生。他随即留校读研兼任助教,师从张宗燧、胡宁两位先生。张先生说,从来没见过学物理像这样好的。两年之后的1951年,他研究生毕业。

 

三、于孙氏1951-1961

 

研究生毕业后,于氏被分配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1956年助理研究员升任副研究员,工资180元

 

于氏除了吃饭等日常开销,工资几乎全部寄回天津养家。父亲和叔叔岁数已大,没有固定工作,兄弟姐妹几人都小,家里几乎没有其他经济来源于氏作为老大一毕业拿工资,就开始寄钱养家。

 

1957年,姐姐介绍,31岁的于氏认识了26岁的孙玉芹孙美丽大方当时在天津一个保育院里任保教干事。两人一见钟情。于氏首先把家里需要他月月寄钱的情况告诉了孙,孙表示完全理解。


 

1951年于氏参加工作一直到1978年叔叔去世,月月叔叔一家长达27年。于氏工作忙经常出差,很多时候都是孙玉芹按时寄的

 

四、于孙氏1961-1988

 

(隐身。为期28年。)

 

五、于孙氏1988-2019


1988年隐身28年的于氏现身,他的惊天奇功得以揭秘。夫人孙玉芹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嫁给他、照顾他和一家老小几十年过去了,这时才知道丈夫是干什么工作的。丈夫的大名,于敏,以后可以和普通人一样,堂堂正正地使用了。


1989年,于孙氏一家的户口,从四川迁到北京,结束了漫长的“北漂”生活。

 

于敏究竟干了什么高级的秘密工作”?

 

国人习惯称他为“中国氢弹之父”。

 

从“第一原理”出发,也就是从物理的基本理论出发,独立而完整地建立和开发了氢弹的理论、技术,直到建立和实现中国自己的核打击力量。

 

然而,于敏对中国氢弹的贡献,只是他为国贡献的一小部分。

 

米苏两霸泰山压顶的重下,于敏带人在极短的时间内,独立探索出中子弹原理和实现途径,于1988年完成了中子弹的研制。

 

第二代小型化核武器,于敏团队技术上没有走任何弯路,以国几十分之一的核试验次数和百分之一的经费投入,达到了国同一技术水平,赶上了禁核试的末班车。1996年7月29日进行了最后两次核试验,晚间确认拿到数据,7月30日中国政府就宣布加入全面禁核试条约。

 

有专业人士评价,如果说中国核武器发展历程一共有六次重大技术突破,那么其中五次都是由于敏领衔。如果没有于敏,中国的核武器水平也就是略强于朝鲜和印度,永远不可能成为五个核大国之一有了小型化的实战核武器,东风快递才真正拥有了尖锐锋利的獠牙才成为让中华民族应对一次次灭顶危机的终极底牌。

 

还有,就在于敏没有北京户口遭白大褂遭辱骂的1970年代,他开创了惯性约束可控热核聚变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开启了人类拥有取之不尽的能源的光明未来。中国的神光装置很有可能可以先于国完成人类第一次可控聚变点火那一天如果到来,足以使于敏的伟功,比肩华夏始祖燧人氏

 

这就是为什么,炁子在文章开头,提议对这位“北漂”的书呆子,敬称“于氏”“于孙氏的深层动因。

 

于孙氏可能还有更多的贡献,由于技术太过精尖,仍在保密期,未来才能公之于众。

 

多少科研人员,穷其一生,能拿到院士头衔,已是平生无上的追求了。而于孙氏一人的科学才华,在多个领域产出了开创性成果,足以让他拿到一堆的院士头衔。

 

一堆的院士头衔也不足以表达于孙氏远超常人的才华和贡献——他在将近四十年的时间跨度内,吊打美苏英法四大国、五代科学家。

 

孙氏,被称为“国产土专家一号”的北漂书呆子,却是人类的顶级天才。

 

然而,于孙氏并不在意这些,遭白大褂遭辱骂也只是气得流泪而无言以对。他在意的,是少年被日寇吉普车戏耍的屈辱,是人生路上贵人相助——从刘行宜、陈范有父子、郑华炽、张宗燧到钱三强、邓稼先等等君子。

 

于孙氏73岁那年,曾一首题为《抒怀》的诗其中有两句是:“亲历新旧两时代,愿将一生献宏谋”。

 

作为人类的顶级天才,大家一定以为,于孙氏也会像钱学森一样,享受国家特殊的保护和待遇条件,比如警卫排、食品安全员。然而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并没有。

 

如果有,于孙氏就不会有“北漂”户口问题,不会有白大褂辱骂的事,也不会在耄耋之年,摔到冰冷的地上没吃没喝没人管,躺了将近一天

 

于孙氏的夫人孙玉芹2012年突发心脏病,就在面前倒下子女匆匆忙忙送去医院,留一人在家心急如焚摔倒在地,但家里无人搀扶站不起来这样,他就躺在地上将近一天,直到子女回家才发现那一年,于孙氏86岁。

 

晚年的于孙氏回忆起自己的一生,曾这样说过:

 

“我最大的遗憾就是亏欠:第一个亏欠的就是我的爱人,不幸前两年去世,她完全是因劳累过度去世。为什么劳累过度,因为她照顾我,她照顾了我55年,我觉得对不起她,这是我第一个遗憾;第二个是,我对孩子们的管教太少……”

 

对逝去的夫人,他爱引用一句唐代元稹悼忘妻的诗:“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由于保密和历史的原因,于孙氏直接带的学生不多。培养的唯一博士蓝可毕业时,于敏亲自写推荐信,让她出国工作两年,开阔眼界,同时不忘嘱咐:“不要等老了才回来,落叶归根只能起点肥料作用,应该开花结果的时候回来。”

 

2019年1月16日,于孙氏溘然长逝,享年93岁。

 

逝世前两个小时还最后一次听取了学生蓝可关于可控热核聚变研究进展的汇报

 

六、于孙氏2019-

 

于孙氏的同事说,前后《出师表》他都能全文背诵。

 

于孙氏的儿子于辛回忆,父亲喜欢读唐诗宋词和历史,崇拜诸葛亮、岳飞、林则徐。晚年闲暇之余,父亲教孙子的第一首诗词是岳飞的《满江红》。

 

于辛在童年,由于爸爸常年不在家,在幼儿园被小朋友欺负了。爸爸回家后,带儿子去“要个说法”。他面对五大三粗的对方家长,坚持要求小朋友向儿子道歉。

回家的路上,告诉孩子:你心里面不虚,就不怕任何人,不虚就是有底气,你要是怕谁就要变得和他一样强。

 

2020年10月30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半年后,于孙氏的骨灰终于安放在了北京万安公墓。


 

鲁迅先生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毛教员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炁子谨以此文致敬,向护佑中华子孙代的神其功于中华民族,就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那些始祖。

 

他的夫人孙玉芹护佑了他一生,而他将护佑整个中华民族千秋万代。

 

建议有缘读到本文的君子,以后的清明节,有可能的话,去北京万安公墓,到于敏墓前献一束花鞠三个躬。(全文完)

 

你怎么看?欢迎有兴趣的君子,长按下图二维码,加入炁子QQ交流群,发表自己的高见。

 

如果喜欢炁子(微信公众号“炁子”)的这篇原创文章,就打赏一杯茶钱?戳戳点点、在看、转发,也算赞赏。古道热肠,温暖、鼓励炁子做得更好!

 

犀利思维,稳健人生。欢迎投缘的君子,和炁子做朋友,和时间做朋友,闻、思、修日日新,从此走上思维睿智、人生圆融的坦途。欢迎长按下图,识别图中二维码,移步到炁子QQ交流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