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呼斯楞:一碗油茶

阿斗凿墙 2024-04-1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星星下山 Author 呼斯楞l

梁妈教我打油茶

作者:呼斯楞

捣碎的砖茶在锅中翻滚时,蒙古阿妈手持一柄长勺,一遍遍地搅扬,待到茶水煮滑,加入鲜奶和盐,配上肉干、炒米、奶皮等小食,一锅茶乳交融、浓香扑鼻的奶茶就熬成了。盛上一碗,缓缓入腹,恰似久违的母乳,既开胃也暖心,是众多蒙餐中我最钟情的一种。

定居贵州8年,我也曾试图制作奶茶,每每受限于原料,终究落空。奶茶,像澈蓝的腾格里、像云朵般的羊群,因距离和生活的羁绊,只能时常闪现在梦里,成为遥不可及的伤感和奢念。未曾想到,3月下旬的复活节假期,两位文友,香港的且活且珍惜、广西的梁妈,从千里之外携手来到贵州,以另一种特有的茶香——油茶,带给我一份实实在在的慰藉与喜悦。

一、既怀念也相见

在贵阳北站初见,我们便似久别重逢的亲人,热烈拥抱,一路热聊。回到家后,梁妈第一时间便捧出了装好的油茶原料,我们三人兴奋地合影。她的油茶在圈子里广为人传,她制作油茶的视频照片,我也多有所见,当场就迫不及待的想要品尝一碗。

袋中装着梁妈准备好的油茶原料

我取出梁妈出发前嘱咐的榨汁机,她便分出当晚的油茶原料,放进去打碎,再用细网漏勺仔细过滤茶汁。她神态安逸,操作熟练,让我联想到蒙古阿玛熬制奶茶的身影。滤好的油茶放进锅里加热至沸腾,配上米花和小甜点,家里顿时弥漫着一片茶香、浓情和欢声笑语。此后几天,只要在家用餐,油茶便是我们必备的伴侣。

梁妈打油茶经验丰富、手法娴熟,就像她写作一样,往往在做事的间隙,便能妙手天成写就一篇好文章,是文友中的高产作家。她曾是省报记者和大学教师,2020年那个山河变色的春天,她写了接力第33篇文章:《保护方方,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

文章中,梁妈讲述了弟弟在抗疫工作中,突发心肌梗塞,被送进医院手术急救的过程。她说:“一个家庭不需要亲人做英雄,而是要亲人好好活着,为老母亲、为子女撑起一个家庭的天。一粒时代的灰尘砸落到一个家庭,往往是无法承受的重大灾难。”

这便是方方老师为平凡百姓总结的同情之语: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很多文友深谙这句话所包涵的社会观念,也因此结下不解之缘。梁妈、且活且珍惜和我,只是众多文友中的三位。梁妈在这篇文章中发出自己的呼喊:“我要跟所有良知尚存的人呐喊,不要再继续沉默了!”

在此后四年中,我们一大批文友始终笔耕不辍,或撰文,或留言,或转发,或赞赏,留下一个个不肯沉默的文字,一次次关注社会的心念。文友们也常常彼此关切,不断加深心灵的交流与友情的沉淀。

然而,时代是毫不留情的,不沉默,并不为当下主流舆论所容纳,我们是另类、是少数、是孤独。也正是在孤独中,人们分辨出真正的知音,因此孤独是一种幸运。四年来,我们的内心步步靠近,国内外众多文友紧紧抱团,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却一点点感受到彼此的心声和体温,成为互相鼓励、帮助和打气的人生挚友。

梁妈曾在接力文章的最后说:“孤单的我在广西,祝武汉城里的方方大姐安康。”

今天,梁妈不再孤单,方方大姐也安如泰山。而我们,由文及人、由网络到现实,用港姐(这几天,文友“且活且珍惜”被梁妈冠以“港姐”的昵称)的话说,真是梦幻之旅。四年来,我们由一个个彼此熟悉的微信头像,走进了热烈拥抱的现实生活。心心相印的文友们,有的因年龄、有的因身体、有的因工作、有的因距离,实是怀念多于相见。今日,我们是既怀念也相见,既梦幻更美好。

梁妈接力文章的篇首和结尾
港姐在梁妈文章下的留言

二、旅行中的小事

在黔四天,我们游览了平坝樱花基地、青岩古镇、平塘天眼。由于我们早就期待相聚,所以旅途上聊天的热情实是大于赏景。我们交流的话题十分广泛,时事、历史、舆情,等等,也交流各自一些家庭情况、人生境遇,在从前“以文神交”的基础上,实打实地扩大了彼此的三观触点和心灵互动。

去平坝赏樱,原是港姐发起这次旅行的初衷。然而游客密集、秩序混乱、花期即将结束、又逢一场大雨降临,我们是乘兴而去,草草收尾。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港姐对樱花的热情,她处处追寻喜欢的樱花,挖掘合适的视角,拍下许多中意的照片;梁妈则找到一条林间小道,就着满地落樱拍下独具意境的小视频。她们善于寻找美的眼光和心境,令我这个八零后自愧不如,我只好“俯首甘为孺子牛”,帮她们拍照和录像。

梁妈抓拍我俯首录像的照片

梁妈和港姐还有一种明显的表现:对有损环境和秩序的行为十分反感。比如看到有人使劲摇动樱花树枝、爬上树头拍照,总是异口同声的说“不”。

由于大雨突降,在一片混乱中游客急急赶下山,等候摆渡车的队伍瞬间就排成一条长龙,我们刚刚站在队尾,身后立刻就续上更多的人。不一会儿,我们三人所在位置已是长龙的中段。等车的人越来越多,排的队伍越来越长,可摆渡车却迟迟不来,人们只能耐着性子等。

这时,几个穿着布依族服饰的人突然插到我们前面,梁妈立刻请她们去后面排队,但她们却走到梁妈后面,继续插队。其中一个说,她们是少数民族,听不懂梁妈说话。港姐则耐心地和她们讲道理:大家都在耐心排队,你们插队对其他人不公平,年龄大也不是插队的理由。这群人在梁妈和港姐的坚持劝导下,不得不放弃了插队行为。

一场大雨,可以检验一个景点服务水平是否合格;在混乱中不同人的不同素质也会原形毕露。我遇到插队的人,往往三缄其口,尤其是对老年人,但梁妈和港姐做出的表率,维护了排队人群的公共秩序。梁妈还为此写了一篇文章《不要去平坝看樱花》

我突然意识到,排队看上去是一件小事,但公共秩序不应区分大小,在混乱状态下,也需要有人主动不沉默的维护。我自己也曾插队买票,那是疫情期间的一个晚上,被一个小伙拦下,他固执地要求我去排队。想起这件小事,不禁感到脸红。梁妈和港姐的独立气质和行为,值得我反思和学习。

令我自愧不如的,还有她们善于发现美、追寻美的热情。旅途中每遇美景,港姐总会情不自禁发出“哇哦……好美、好漂亮”的惊叹声。她常常围着一棵树、一朵花,反复寻找最好的视角;发朋友圈时更是精心挑选,往往历时一两个小时,才能完成一次朋友圈发送。煞费苦心的同时,一颗热爱生活、珍惜美好的心灵便显露无遗,这与她的微信名“且活且珍惜”真是名实相符。

港姐拍下的樱花

在青岩古镇,港姐一路发出的惊叹声是“哇哦——好年轻、年轻真好!”,她和梁妈除了拍摄古镇街道、建筑之外,就是追拍古镇里的苗姑娘。梁妈是老记者了,抓拍功力尤其精深,她并不热衷于摆拍,而是抓取人物对象的自然神态,往往在“偷拍”中一举中的,得到一张令她满意的照片。

梁妈在青岩古镇抓拍苗姑娘的照片

三、外人不懂的感情

相识四年,梁妈的文章我极其熟悉,只要看几段文字,就能识别出来。港姐的留言、打赏,曝光度极高,文友中人人皆知。她俩又是爱心人士,每次文友们捐助受灾、贫困人群,她俩都是积极参与者。除此之外,她俩又分别有自己专门扶助的公益对象。这是另一种富有爱心的不沉默。

梁妈是个心直口快、感情细腻、口才绝佳的人。临别

一早,我们在家打好行装、合影拥抱,梁妈动情地流下眼泪。她发出朋友圈后,有人留言说:“第一次见面就住在人家家里,还激动得拥抱落泪,至于吗?”梁妈只回了一句,就把我们的相识、相聚、欢笑、泪水都说透了:我们的感情外人不懂。

离开贵阳前,我们与同样相识四年的文友老蒙、芦苇相聚一堂。短暂的时光,几个人像叽叽喳喳的小鸟,不停地攀谈交流,合影留念。相聚时短,大家恋恋不舍。在贵阳北站,梁妈又一次落泪,看着她和港姐亲切的脸庞,我心潮汹涌,害怕自己克制不住嚎啕大哭,用力拥抱后,逃逸般的离开了站台。

我最钟情梁妈描述我们相聚的一句话:一起生活四天。她流下的眼泪,是幸福的眼泪;我们情绪难以平稳,是因为生命被点燃后的激动;我在告别时控制眼泪、浑身颤抖,因为生活赐予了我弥足珍贵的相逢和喜悦。

我们从“二湘十一维空间”撰文声援方方老师相识,到四年中在一枚园地以文会友,早已在字里行间无数次交流,今天,我们梦幻的相逢在现实世界,那颗不沉默的心,更加紧紧地靠近了。

这几天,两位大姐时时替我着想,总说辛苦我、打扰我、耽误我的时间;在旅程中不许我花费,三人抢单如同展示武艺,山外有山,楼外有楼,港姐终胜一筹。两位大姐这份带着一点多心的关心,我这几天深深藏于心中。

于我而言,这些年早已杜绝了无谓的社交,唯有文友相聚、交流三观、畅谈世事,是我最感到欣慰、值得珍惜的心灵陪伴。在一起生活四天,外出旅行,也让我以往每天紧盯电脑的眼睛,好好地歇了一阵。我由衷地感谢两位大姐,不是我陪伴你们,而是你们陪伴了我。

每次端起梁妈精心制作的油茶,心里就感到暖烘烘的,这几天喝了很多次,已经明显改善了我的肠胃。今天,我已经记住梁妈传授的方法,独自打油茶喝了。我是蒙古族,在南方喝不到正宗奶茶,但却喝到了正宗油茶,我就把梁妈视为心头的蒙古阿妈,把港姐当作渡南飞北的草原鸿雁(港姐的名字中恰巧有“鸿雁”二字),这应是离开故乡漂泊八年,上天给我的恩赐。

除了实际的功效,这一碗油茶,更温暖了我的心灵与精神世界,因为我希望:

方方日记曾经带给我们的坚韧与觉醒,不是一划而过的萤火,而是长伴人生、照耀前路的星光和炬火。我们这些文友,身披这星光、心怀这炬火,一个个文字便是它的载体,一次次相会便是它的延续。我们曾经写下的文字、发出的心声,以及这次与梁妈、港姐类似的欢欣聚首,使我学会怀念也学会相见,学会挖掘美寻找美,学会真切地陪伴彼此,幸福地付出真情实感,付出爱。

这就是我这几天深藏于心、也最想说的话。

【作者简介】呼斯楞,80后蒙古族,传媒人,自媒体人,一枚园地耕耘者。个人微信公号:星星下山
相关阅读:

呼斯楞 | 开学第一课

呼斯楞 | 杨支柱的关键词

聆听良知,坦鸣心声。
我手写我心。
投稿邮箱:yimeiyuandi@163.com
往期精选 :

红珍专辑:一场全新的生命体验

一枚:清明节,在清华园给王国维先生扫墓
徐瑗:失去父亲 47 年后,我们终于重逢
刘又生 | 没有送出去的一束花
静子:我来武汉不看樱
李植:燕园戏作新编
呼斯楞 | 开学第一课
汉水伊家 | 大嫂子
默子:致红珍
清如许:花甲青年
清如许:自语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