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江师范学堂为何叫“三江”?

南师校史文化 南师档案文化
2024-09-22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对“三江”的最初认知,来自小时候看到的一副春联——“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由于家乡一无江、二无海、唯有河,因而觉得这副春联特别有气魄。等上了中学跟老师学文言文,才知道古代的“三”还意味着“多”,有“三生万物”之谓。



“三江”一词,最早出自《尚书·禹贡》:“淮海惟扬州。……三江既入,震泽厎定。……沿于江、海,达于淮、泗。”禹分九州,其中扬州地处“淮海”,地理范围相当于今天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其最主要的地理特征,就是有多条大江(“三江”),里面还有个太湖(“震泽”);从这儿向中央王朝进“贡”,交通路线是沿着长江到大海,然后进入淮河、泗水,达到中原地区。


《周礼·夏官·职方氏》也有相近记载:“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东南曰扬州,其山镇曰会稽,其泽薮曰具区,其川三江,其浸五湖,其利金锡竹箭,其民二男五女,其畜宜鸟、兽,其谷宜稻。”



此后,“三江五湖”成为我国东南地区的一种代称,乃至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记录大禹治水时,“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
——唐代文学家王勃在《滕王阁序》道:“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当然,历史地理学家们对于三江是哪三条江、五湖是哪五个湖,也是众说纷纭,此处不再赘述。总之,“三江”不是固定的某三条江的名称,一般指的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


1901年,清廷迫于内外形势,下令各省改书院为学堂。翌年又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将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和高等三等七级,形成了较为完备和系统的教育制度。1902年5月8日,两江总督刘坤一邀请张謇、缪荃孙、罗振玉等江苏学者、名流商议兴办学堂事宜,刘坤一在当日给张之洞的信中通报了此次商讨的经过,力主兴学“应从师范学堂入手。5月30日,刘坤一上奏《筹办学堂情形折》,呈请在原设水师学堂、陆路学堂及格致书院外,另建小、中、高等三所学堂,并云“现已另设师范学堂”。


刘坤一病逝后,张之洞署理两江总督,1903年2月5日上奏《创办三江师范学堂折》,提出“先办一大师范学堂,以为学务全局之纲领”。
师范学堂取名“三江”,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南京当时为两江总督驻节之地,两江总督所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均处长江中下游,也即古代所指“扬州”地区。因而“三江”即寓“东南”之意,取名三江师范学堂,既不失古风,也与两江总督管辖之地有所照应,又与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一脉相承。后来更名国立东南大学,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另一种观点认为,清代江苏、安徽实质上实现分省,但在官方文书上,江南省才是正式的政区名,“三江”即指“江苏”、“江南”(安徽)、“江西”三省之简称。《三江师范学堂章程》第一章第一节就“正名”曰:“本学堂名三江师范学堂,为江苏、安徽、江西三省之公学。”但这一说法,名与实不符(两江总督与三江师范学堂),逻辑上也不通(安徽≠江南)。


三江师范学堂招生入学之后,学生由于学堂之名、学堂用人和经费分摊等问题发生省界纠纷。张謇等人提议应对三江师范学堂“正名”,在两江总督驻节之地开办的师范学堂,应更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它不言而喻为三省公学,无须以“三江”为名。经过一段时间的争议,两江总督周馥亦认为学堂名为“三江”含义不明,遂自1906年5月易“三江师范学堂”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



三江师范学堂是“中国师范学堂之嚆矢”,“堪与京师大学堂比美”。其后历经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办学阶段。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原南京大学调整出工学院、师范学院、农学院等院系分别组建了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学院(今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学院(今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学院(今南京林业大学)等学校,文理科与金陵大学有关院系合并为新南京大学。其中,南京大学得其“宗”,东南大学得其“址”、南京师范大学得其“师”。
2002年,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大学、江南大学等九所江苏高校联合举行百年庆典,江总书记亲自发来贺信,江苏省人民政府每校赠送一鼎,真是盛况空前。记得当年9月10日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前夕,江苏省某位主要领导致电校长,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三江师范学堂为何叫三江?”现在想想,还真是“一言难尽”啊!


作者 | 南京师范大学档案馆 姜晓云

编辑 | 王秋雯 杨颖怡

审核 | 陈海英

点击名片👆关注我们


点亮在看你最好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南师档案文化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