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间有味是清欢:我们真的懂“闲”吗?

复旦青年 复旦青年 2021-12-07

青年副刊为《复旦青年》学术思想中心出品:共分为思纬、读书、研论、天下、艺林、同文、诗艺、灯下八个栏目,与你探讨历史、时事、艺术等话题。


艺术是谎言,但它说出真相。我们的选题广涉文学、音乐、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希望自己能成为穿梭在闪耀的人类群星中的旅行者一号。


如何去“闲”才能获得最大最持久的满足感?或许从古人那里我们可以得到启发。他们烹茶、焚香、观画、习字、插花、种菜、种药、放浪山水……将闲暇的时光过得异彩纷呈。他们在闲暇中感受心灵的轻盈,让我们不由得反观自身,是否也在闲暇中实现了精神上的充实。


复旦青年记者 肖淑方 撰稿

复旦青年记者 王悦 编辑


一、茶有真香:在环环相扣的烹茶步骤中培养安闲气韵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二月初,苏轼来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一闲职。次年,在黄州城外的东坡建“东坡雪堂”。而后不辞辛苦到百里以外的大冶“讨得”桃花茶并作《水调歌头·尝问大冶乞桃花茶》:


已过几番雨,前夜一声雷。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


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新茶的嫩芽细若枪,芽旁的嫩叶如旌旗般张开,在几番春雨润泽之后竞相勃发,“争战”仿佛让人看见了茶树抽芽、芽叶伸展开来的动态过程。


建溪,乃福建省闽江北源,产于此流域的建茶历史上就非常有名,以宋代福建建州建安县(今建瓯)的北苑凤凰山一带为主产茶区,其代表北苑贡茶闻名于世,是中国御贡历史最长的茶。建茶茶色青白,香味醇真,虽未见载于唐代茶圣陆羽所作的《茶经》中,但是后来宋朝蔡襄特意写了一部《茶录》,专门描写建茶从采摘、烘焙到藏茶、罗茶再到侯烫、点茶的一系列过程,以及该过程所用各种茶器——茶焙、茶笼、茶碾、茶盏、茶匙等等。


苏轼在这里用建茶指代桃花茶,是说从大冶求的来桃花茶同样是茶中佳品。


择取如雀舌般鲜嫩的茶芽,“带露和烟捣碎”,紧压制成茶饼。用砧椎将茶饼捶打成小块,用茶碾或小巧石磨碾成碎末,扬起一片极细的绿尘埃——这便是匹配得上佳品的饮茶之道。


▲唐代鎏金鸿雁纹银茶碾子

通高7.1厘米,由槽身、槽座、辖板组成,器身涂金。座的两侧饰有麒麟流云纹。在辖板表面饰有飞鸿流云纹。碾底錾文“咸通十年文思院造银金花茶碾子一枚共重廿九两”。

资料来源:知识贝壳网


下片所谓“龙团”、“凤髓”指龙凤茶的原产地,即建州北苑龙山和凤凰山。此两处在宋代出贡茶。因常在茶饼上刻画龙凤图案,所以又被人们称为“龙团凤饼茶”。


“点将”就是点茶,根据茶盏大小,用勺挑取一定量的茶末放入茶盏,再注入瓶中沸水,将茶末调成浓膏状,倾盏不滴落者为佳。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说的“晴窗细乳戏分茶”指的就是点茶。现在日本人制作抹茶,需要用茶筅打出雪白的泡沫,仍有宋代点茶余凤。


给茶盏注水的容器也十分讲究。唐代用一种叫“釜”(或作“鍑”)的大口锅烧水,水沸后投入茶末和盐等“佐料”一同炊煮,叫作“煎茶”。宋代为配合点茶,烧水的容器“汤瓶”不再像唐代的釜一样承担煎煮茶汤的功能,但是对于瓶的高度、瓶颈的长度、瓶口的形状等等都有极高的要求。宋徽宗就在《大观茶论》中特别强调汤瓶流口的重要性,认为茶点得好坏,就在于汤瓶的流嘴。


兔毫盏是茶盏的代表,以其如丝似毫的窑变色彩流纹闻名。宋襄认为,最好的茶饼和茶汤都应该是白色的,所以以建茶为代表的“茶色白”之茶,用偏黑色的兔毫盏来盛是最显色的。此外,茶盏还需预热,因为温度太低盏中的茶末就会沉于盏底,影响口感。

▲南宋湖田窑套壶套盏/图源:百度百科

▲宋代建窑兔毫盏/图源:百度百科


苏轼爱茶,更会品茶。持盏品茶,一口便齿颊留香,神气清爽,犹如清风吹拂,飘飘欲仙。新茶要由清明的“新火”烹制,较之陈茶尤为甘冽鲜爽。且春天为发陈之时节,“天地俱生,万物以荣”(《黄帝内经》)。应春之气者,清润之茶为上。


生长,吸天地日月之精气;采收,取毫闲新嫩之芽;烘焙、藏茶,以竹编茶焙盛之,箬叶裹之,必要时慢火温之以祛湿;以至洁之茶具备茶、候汤、点茶;安闲之气一以贯之,方可收获一杯色、香、味俱佳的茶。


▲惠山茶会图(局部) [明]文徵明/图源:https://www.sohu.com


二、香气袭人:赏香也能提升对于“闲”的审美水平


茶可清心,香可静心。《玉簪记》的作者高濂曾写过一部名为《燕闲清赏笺》的书,他说“焚香鼓琴,栽花种竹,靡不受正方家,考成老圃,备注条列,用助清欢”,说明焚香之用,在于“清欢”,这是一种清雅、平和的愉悦。


焚香前要净手,古人鼓琴、习字或读书之前往往焚上一炉香。既有安神静心的功用,又可做计时器、熏染衣被,有时还用来表示诚心。


林黛玉虽是不爱熏香的人,在《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寄闲情淑女解琴书”援琴而鼓之前,第六十四回悲题五美吟之前,到底还是特意焚了香。


2015年4月,由浙江省文物局主办了一场主题为“香远益清”的唐宋香具展览,其前言就说“真正无声润物的,是从历代香具中飘散出来的袅袅青烟”。


焚烧的香自身有不同形状,谨列举常见的几种:


一为瓣香,俗称束柴。一般将香木碎块置于香炉燃烧,也可置于香袋或者熏衣,有防虫的效果。


二为末香,即香木研磨成粉,先于净香炉底铺好香灰,然后将香粉铺成细长状或环状后再点燃。亦可用香篆印香,填粉后,取起香篆,再燃香。此方法较为方便,且香粉密实,厚薄一致,点起可有较醇的原味。清代传奇词人纳兰性德《梦江南》词有“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句,“心字”即指心字香,香末用先香篆印成篆体的“心”字,焚烧出来的青烟便成心字形,袅袅而上。


三为线香,又称立香,祭祀供佛常用。


四为环香,即环状之香,全为实材,于净香炉底铺灰后,将香环置于其上,点燃即可。


香炉品类之多、制作之精美更令人叹为观止。光是唐宋时期的金属香炉中,就有多足炉、座炉等诸多款式;瓷质的有宋代的狻猊出香(宋人将熏香称为出香)。浙江省博物馆展出了一件安徽出土的北宋元祐二年(1087)吉州窑绿釉莲瓣纹狻猊出香,“上有蹲兽,下有仰莲以承之”([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时隔近千年,仍保持着翡翠般的光彩,缕缕幽香仿佛仍旧从中飘逸而出。


▲北宋 吉州窑绿釉莲瓣纹狻猊出香/图源:百度百科

▲五代 温县慈胜寺壁画《菩萨焚香图》 美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图源:百度百科

香本自草木动物的芬芳。如龙脑香就是龙脑香树的树干中间产生的晶体;又如龙涎香,乃是由鲸的肠梗阻产生。屈原喜欢佩戴香草,用荷花做成衣裳,后来人们通过焚香将自然移入室内,也将幽静引入了心间。


三、神游宇宙:闲情雅致,触目可得


品茶与焚香都是至清至雅的“闲事”,然而古人如此多的讲究,对于现在大多数人来说并不现实。其实,不赖精美的器具和精细的过程,于广阔天地间求得一闲,也并不困难。


王羲之等在兰亭成就古今一大雅集。兰亭自然幽静雅致,然而“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并非当地独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并非当时独有,名士们无须“丝竹管弦”,只看那流觞曲水,游目骋怀,便足以极视听之娱。


▲[明] 钱贡《兰亭雅集图卷》局部/图源:https://m.sohu.com


但是,又不必把向自然寻求闲适跟山水田园诗人寻求归隐和淡泊等同起来。这里所说的“闲适”除了重视休闲过程本身以外,还应该考虑到它对精神领域的长线作用。人在休闲之后,希望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充盈,使得心境变得更加澄澈安宁,精神更加轻松,世界重焕光彩······人从自然中走来,与自然共情,在欣赏自然、感受自然的过程中舒展自己的身心,求得一种真正的神清气爽。这种精神上的如释重负是快节奏都市所需要的。不必要跋山涉水前往南山、东篱,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处处都能收获一份悠然,使人重新焕发精神。


“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将有主之物作为休闲的对象,势必会牵涉复杂的物主关系,为了获得这些享受,殚精竭虑又或营营苟苟,对于灵魂和精神来说,反倒是一种消耗,让人感到疲惫,难以获得真正的休闲。只有江上清风、山间明月这类造物者所馈赠的、不关乎权钱名利的事物,能让人无挂碍地实现精神自由。


兰亭之集以“群贤”对“悟言”;苏子亦发扬此传统,在《前赤壁赋》中虚设一“客”同自己问答。我们可以发现,闲情的释放并不总要呼朋引伴,纵使少有“同游者”以助清欢,一颗善于演绎的丰富心灵往往能独自坐看云起,有声有色。


四、“闲”在心不在物


古人嗜闲,烹茶、焚香、观画、习字、插花、种菜、种药、放浪山水······可繁可简。除一颗“闲心”以外,器具之精粗、环境之喧静、陪客之多寡皆不重要也绝非必要。何谓闲心?如高濂所说,便是“身无牵臂之役”,不事事钻营,而是“逃避俗名,顺时安处”。当然这也绝对不是无所事事,赌博游戏,“尸居肉食”(《燕闲清赏笺》)。


“闲”的妙处在于涵养性情、愉悦身心、怡身安寿。赵希鹄认为,人生短暂,而忧愁又占三分之二,这中间能够获得“闲”的,不过十分之一,会享受“闲”的,又不过百之一二。可是这百分之一里,“又多以声色为乐”,不知道真正懂得“闲”的人自有乐处,并指出“悦目初不在色,盈耳初不在声”。他给出的“闲”境如“明窗净几,焚香其中,佳客玉立相映,取古人妙迹图画,以观鸟篆蜗书,奇峰远水,摩挲钟鼎,亲见商周。端砚涌岩泉,焦桐鸣佩玉,不知身居尘世,所谓受用清福,孰有逾此者乎?”(《洞天清录》) 


总而言之,古人求“闲”,一要心境平和,二要精神自由,在“闲事”中回归自然、纯真,锻炼审美。“闲”的理想效果是使心灵达到一种“闲境”,在此境地中感受身心的放松与精神的充盈,提高人生境界。这个过程最终指向对自我生活方式、人身意义的思考。


“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但愿你我,在飞逝的岁月里,带着理性的心境徜徉于自己的浪漫,闲得懂节制,闲得有道理。


▲宋徽宗《听琴图》/图源:百度百科


微信编辑丨周洁林

责编丨王英豪



往期精彩




这一届中国男团专业了吗?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