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界无童工日:经济上“无用”而情感上“无价”的孩子

关注并星标★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04-27



国际劳工组织于2002年设立了世界无童工日,将重点放在对全球范围童工的关注和需要消除这种现象的行动上。童工立法的斗争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每一步,劳工阶级和中产阶级的“有用儿童”的支持者都在对抗经济上“无用”的儿童的社会建构。


在19与20世纪之交,受到经济、职业和家庭结构深层变化的影响,儿童从“现金关系”中剥离。在社会学家维维安娜·泽利泽看来,这同时也是儿童生命“神圣化”这一文化进程的一部分。关于儿童的社会价值观念转变了,即儿童的市场价值在文化上不再被接受,而是被灌注以情感意义,进入生活化的非生产性世界。泽利泽在《给无价的孩子定价:变迁中的儿童社会价值》一书中,关注到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这一转变过程,即经济上“无用”而情感上“无价”的孩子的出现过程。



给无价的孩子定价

经济上“无用”而情感上“无价”的孩子


维维安娜·泽利泽


本书探讨的是1870年代到1930年代之间孩子(14岁或者更小)的经济价值和情感价值的深远转变。这一经济上“无用”而情感上“无价”的孩子的出现,创设了当前儿童状况的核心条件。


从严格的经济学意义上看,孩子如今对他们的父母而言是“无用”的。同时,他们太贵了。养一个孩子的总成本(包括直接的抚养成本和间接的机会成本)在1980年估计平均在10万美元到14万美元之间。作为这些花费的回报,一个孩子被期待提供爱、笑容和情绪上的满足,但是不会提供钱和劳动力。一项针对1976年纽约州雪城内1300户白人双亲家庭的全面时间预算研究发现,6岁到11岁的孩子在每周的家务劳动中平均只贡献了三个半小时,而他们的母亲则花费了大约50个小时。即便是孩子们干的少量家务事,也多被判定为对他们自身有益的教育性体验,而不是期待中的、对家务劳动分工的贡献。一项研究中,研究者问道:“你为什么叫你的孩子工作?”来自内布拉斯加的790户家庭有3/4的父母将孩子干家务活解释为一种品格培养。只有22对父母表示,“我需要这一帮助”。挣钱的孩子,如儿童演员和模特,在我们这个社会中被认为是令人不舒服的例外;他们的父母通常被怀疑是冷漠而贪婪的人。



但是,儿童期望获得一份定期收入。当一些孩子通过在家帮助四处干活“挣取”他们的零用钱时,许多儿童获得这份收入,正如《父母》杂志解释的那样,不过因为“对这样一个事实的认可:他们是家庭完整的一员”。毕竟,在孩子们开始挣他们自己的钱之前,必须尽早学习如何花父母的钱。广告商很了解这一点。正如一个著名的市场研究公司所指出的那样,“在6岁到14岁之间的儿童群体有3700万,他们所消费的物品和服务每年有数十亿美元之多”。父母们甚至不能指望在抚养这些昂贵的小消费者时,能获取有力的公共支持。在所有其他主要的工业国家,家庭贴补体系至少是赋予了孩子们部分的金钱价值;但在美国,收入转移项目的缺乏恶名远扬,且多局限在一定收入水平线下的、女性单亲家庭之中。另一方面,对儿童的免税,则主要有利于高收入家庭。


在最近出版的《孩子的成本》一书中,经济学家劳伦斯·奥尔森总结道:“这么多的年轻夫妇仍然决定拥有小孩,证明他们企盼从他们的后裔中获取金钱之外的好处。”毕竟,正如他指出的那样,“在纯粹金钱的意义上,夫妻把他们的钱放在银行作为养老之用,会是更好的选择”。一个全美性的有关生养小孩的心理动机调查,证明孩子的价值主要是在情感方面。在被问到“拥有孩子的优势和好处”时,最为通常的回答是对爱和情感的渴望,以及成为一个家的感觉。简而言之,孩子不再需要是“有用的”。更明显的是,许多涉及家务劳动不平等分工的研究和文章都会考察丈夫和妻子的角色,而孩子们的角色通常会被忽略掉。


与当前的观念极不相同的是,在18世纪的美国乡下,孩子的出生被视作未来劳动力的到来以及父母晚年生活的保障而被欢庆。人类学家已经很好地记述了农民家庭孩子的经济价值。在许多社会文化中,5岁到7岁的孩子担负多种不同的家庭责任——照看弟妹,协助家务劳动,或喂养家畜。比如,在当今中国的乡下,研究者发现五六岁的小孩就已经在帮助家里喂鸡鸭、打扫屋子、做饭了。



到19世纪中期,“经济上无用的儿童”的建构已经在美国城市中产阶层中大部分完成。在此,注意力转移到孩子的教育上,这是未来市场价值的决定性因素。与养儿防老大不相同的是,中产阶级的父亲开始为他们自己的生命投保,并采用其他金融措施,如信托以及基金等,来保护他们还不能赚钱的孩子。正如一个富有的父亲在1904年的《哈珀周刊》中所解释的那样:“我们为孩子而工作,为他们计划,为他们花钱,为让他们受益而买寿险,我们中的有些人甚至为他们而节衣缩食。这最后一点贡献是至为感人的……在孩子开启其生命旅程时,我们的节俭和储蓄……是严肃的自我否定的明证。根源必是已经爱到深处,才会导致一个人节省下来钱让其他人花……”


但是在19世纪,劳工阶级儿童的经济价值是上升了,而不是下降了。1860年代之后的迅速工业化给贫困儿童提供了新的工作机会,根据1870年的人口普查,每8个儿童中就有1个被雇用。城市的劳工阶级家庭在19世纪的后期一定程度上依靠着年长孩子的工资和年幼孩子在家务劳动中的帮忙。然而,儿童劳动法和义务教育却逐渐摧毁了这一阶级差距。到1930年代,下层阶级的孩子们加入到了他们中产阶级家庭的伙伴的行列,成为非生产性儿童世界的新成员,在这个世界里,儿童的神圣性和情感价值使得儿童劳动成为禁忌。1905年,费利克斯·阿德勒宣称,从儿童身上获取利润,就是“亵读神圣”。可以确定,儿童劳动并未变戏法般完全消失。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一些14岁以下的儿童仍然在乡村中劳作或在街道兜售东西。更有甚者,大萧条暂时地导致儿童参加家务劳动的需求的复活,即便是在一些中产阶级家庭中亦复如此。但是总体的趋势则是毫无疑问的。在20世纪的头三个十年,经济上有用的儿童,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文化上都成为一种例外。虽然在这一时期最为急剧的变化发生在劳工阶级身上,但儿童生命的情感化,即便是在业已“无用”的中产阶级儿童那里,也在进一步加剧。


在这样一个相对较短的时期里,为何儿童的社会评价如此急剧地发生变动呢?为什么儿童生命的情感价值增长之日,恰恰是其对家庭的贡献消失之时?用什么来解释这个奇妙的悖论:经济上无用的儿童的市场价格远远超过了19世纪经济上有用的儿童?比如说,在1930年代,一些无子的夫妇花高价从黑市购买婴儿?在意外死亡的案件中,法院开始将越来越高的补偿判给那些失去孩子的父母?

……



本书关注的是研究者甚少留心的一种社会学的维度:在美国,文化因素的独立作用重新界定了儿童的价值。我将说明,在19与20世纪之交,儿童从“现金关系”中的剔除,虽然明显受到经济、职业和家庭结构深层变化的影响,但同时也是儿童生命“神圣化”这一文化进程的一部分。术语“神圣化”意味着对一个客体灌注以情感或宗教意义。在19世纪的时候,儿童的市场价值在文化上是可以接受的,但随后,视儿童为情感或表现性专用资产的规则理念排除了工具性或财务性的考虑。在一个日益商业化的世界,儿童进入了一个单列的非商业化领域——非交易物。儿童的经济价值和情感价值也就此被宣布彻底势不两立。只有那些唯利是图或者冷漠的父母会触犯两者的边界,去挣取有用儿童的工资和劳动力的贡献。正常的可爱的儿童,无论是在什么社会阶级,都属于生活化的非生产性世界,在此他们上学、游戏,并从家里拿钱。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每一步,劳工阶级和中产阶级的“有用儿童”的支持者都在对抗经济上“无用”的儿童的社会建构。

……


本书将指出,儿童经济和情感价值关系的改变,在美国导致了儿童生命价值衡量的独特模式。19世纪经济的标准同时决定了儿童死亡时“放弃”的价值,以及“交换”价值,但是20世纪儿童的价格则专门地由其情感价值来设定。儿童道义上的“无价性”影响了他们经济上的价格。儿童的保险单、赔偿金以及领养儿童的价格成了一个非常规的市场,由非经济标准来规制。我将表明,这一专门的情感衡量将导致深刻的矛盾性和尖锐性后果:孩子生命日益增长的货币化和商业化。如今,丧子的父母获取的是现金以弥补“孩子的爱与陪伴”的丧失;领养孩子的父母愿意支付高达40000美元的价格购买宝宝的微笑和亲热。这样,美元的价值惯常性地分派给了喜爱与痛苦,将市场推进到了本应不可计量的情感之域。但是这一情感的货币化从来不是一般性的商业交易。它非同寻常的特征(本书对此进行了考察)证明了“给无价的孩子定价”的独一无二性。


节选自《给无价的孩子定价》导言

标题为小编所拟,注释从略



推荐阅读


《给无价的孩子定价:变迁中的儿童社会价值》

(修订版)

维维安娜·泽利泽 著 王水雄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薄荷实验

978-7-5675-7004-7

55.00元


1985年美国社会学界权威的赖特·米尔斯奖年度作品


本书关注的是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关于儿童的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过程,即经济上无用而情感上无价的孩子的出现过程。通过透视儿童问题的巧妙视角,作者细腻探讨了那个时期人们对儿童死亡的态度的改变、童工立法的斗争、儿童工作的分化过程、儿童保险的推行、儿童意外死亡的赔偿以及儿童的领养与买卖等。它们共同指向一个深刻的理论话题,这就是:孩子的社会文化属性,他们在道义上的“无价性”如何在市场机制的重重包围中穿越而出,形成一个非常规的市场,由非经济的标准来规则?从而最终指向一个更为深切的理论关怀:社会如何“大于”市场?


 作者简介 


维维安娜·泽利泽,美国当代杰出的经济社会学家, 古根汉奖学金社会科学类得主,曾任美国经济社会学学会主席,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社会学,关注经济的文化与道德维度。她开创的“泽利泽视角”对该研究领域有着重要影响。代表作有《道德与市场:美国人寿保险的发展》《给无价的孩子定价:变迁中的儿童社会价值》《金钱的社会意义》《亲密关系的购买》。


 译者简介 


王水雄,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学系系主任,《社会学评论》杂志编辑部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博弈论、组织理论、经济社会学。


 目 录 


上下滑动阅览


前 言

致 谢

 

导 言

儿童的价格和价值:一个社会学的视角

检验市场的局限:儿童的个案

 

1 从愤怒到纪念:儿童生命的神圣化

儿童的死:从无奈到义愤

拯救儿童的生命

案例:意外死亡

儿童受害者:特殊的公开侮辱

儿童生命:道德上的优先事项

从街道到游戏室:对“神圣”儿童的驯化

 

2 从有用到无用:童工上的道德冲突

有用的儿童:从家庭资产到社会问题

童工之争

有用儿童的防御仗

无用儿童的保卫战

 

3 从童工到儿童工作:重新定义经济世界的儿童

非法儿童劳动还是“好工作”?寻找新的分界线

在合法性的边界线上:儿童演员的例子

儿童表演作为非法儿童劳动

儿童表演作为合法的儿童工作

家务杂事和每周贴补:无用儿童的经济世界

 

4 从正式的埋葬到恰当的教育:儿童保险的情况

营销儿童保险:一个简要的背景

反对:儿童救助者对阵儿童保险者

防卫:儿童保险者作为儿童救助者

为神圣的儿童投保:从体面的棺材到养老基金

 

5 从意外死亡到意外生育:对儿童的法律权衡的改变

用金钱来赔偿死亡:简短的概述

19世纪儿童的定价

转折点:“一美分”儿童死亡案件

新的考虑:给“无用”的孩子定价

儿童死亡赔偿:特殊的金钱

结语:记入借方的儿童生命

 

6 从育婴所到婴儿黑市:儿童市场的变迁

劳动之家和育婴所:19世纪的代养方法

神圣儿童的合适的家:对认养合同的修改

膳宿之家:无用孩子有争议的“嫁妆”

蓝眼睛的宝贝和金色鬈发的小姑娘:无价孩子的情感价值

黑市中的小孩:无价儿童的价格

对无价的定价:儿童的特别市场

 

7 从有用到无用再回到有用?儿童估价的呈现模式

从有用的劳动者到神圣的儿童

市场的局限

从神圣的儿童到有价值的“家务儿童”?

 

注 释

第一版译后记

再校后记


相关链接:

童模事件掀起风波,儿童可以被定价吗?听听社会学家的思考

她的作品,给大西洋两岸智识生活带来了持久影响

曾在美国被斥为亵渎人类生命的赌博的人寿保险,最终是怎样被人们接受的?

薄荷实验访谈 | 社会学家应当承担时代的文化责任



本期编辑 | Mozi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官方微店购买《给无价的孩子定价》!

发现你“在看”我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