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信通院李京等:骗术随技术“进化”,警惕网络诈骗新“剧本”

李京 赵小飞 中国信通院CAICT 2022-07-28

专栏导语

2022年6月,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开展“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月”活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在本次宣传月活动中,围绕“守住钱袋子 护好幸福家”的主题,聚焦重点领域,组织院内相关专家撰写了系列原创普及性文章,旨在通过专题分享,为加大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人民群众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积极贡献信通院智慧。


日前,重庆市潼南区警方和巫溪县警方先后通报了两起以“收藏品”为诱饵的养老诈骗案件。截至案发,该团伙发售假冒“收藏品”1.78万单,涉案金额200余万元,受骗老年人2000余名,涉及北京、上海、重庆、四川等全国30个省市。诈骗分子通过在网络筛选有投资艺术品需求的老年群体,利用其网络知识欠缺但有投资需求等特点,诱导受害人转账。


随着我国社会人口结构发生变化,网络诈骗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方面,针对老年、涉农等弱势群体实施的诈骗案件逐渐增多;另一方面,打着“元宇宙”“NFT”等新噱头诈骗也成为数字经济时代诈骗分子的新手段。本文梳理了当前欺诈呈现的新特点,总结分析了数字经济时代下非法集资手法套路,并以热点诈骗案件为例,提出了相应防范措施。


一、农村及老年群体加速融入网络社会,养老、涉农等侵害弱势群体诈骗案件多点散发

随着互联网在农村地区普及,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持续推进,我国农村及老年群体正加速融入网络社会。截至2021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已达2.84亿,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7.6%。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网民规模达1.19亿,老年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5%。互联网蓬勃发展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不法分子实施诈骗提供了可乘之机。近年来,关于老年人、涉农等侵害弱势群体的欺诈案件逐年上升,多点散发。数据显示,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北京一中院审理诈骗案件共532件,涉及诈骗老年人的案件40件,从发案趋势上看,诈骗老年人案件数量呈逐年上升态势。2017-2018年均审理涉老年人诈骗案件3件,诈骗数额多在一百万元以下。2019年起,案件数量及犯罪数额均有大幅增长,年均审理涉老年人诈骗案件12件,且平均每年有2件诈骗数额在500万元以上案件。涉农领域也不例外,一些不法分子打着“新型农业”“互联网+农业”等幌子,通过搞“共享农业”、办“合作社”等手段,编造出种种吸引眼球的赚钱噱头,许以高额回报,引诱农民参与投资。正所谓,“城里套路深,我要回农村,农村路也滑,套路更复杂”。


二、骗术不断翻新,诈骗“产业链”也在“进化”

从监管披露的案件来看,目前很多非法集资花样翻新,披上了科技创新的“外衣”,犯罪手段不端进化,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借助“新兴概念”进行诈骗。诈骗分子紧跟社会热点变化诈骗手法与话术,如利用“区块链”“元宇宙”“NFT”投资等噱头包装产品,诱骗投资、理财,迷惑性更强。以NFT骗局为例,NFT(非同质化代币)是具备代表所有权的数字艺术品。它们可以被视为独一无二的资产,也可以像比特币、以太坊等代币一样作为货币使用。随着NFT越来越火热,与之相关的诈骗也越来越多。如伪造NFT商店(钓鱼网站诈骗)、冒充知名NFT交易平台传送虚假邮件、提供虚假客户服务/技术帮助、利用NFT包装投资骗局、假冒艺术家发售NFT等方式。NFT作为一项区块链技术创新应用,在丰富数字经济模式、促进文创产业发展等方面显现出一定的潜在价值。但同时NFT也存在炒作、洗钱、非法金融活动等风险隐患,被很多网友戏称为“卖得出去的是NFT,卖不出去就是PNG”。


二是犯罪手段不断进化升级。诈骗分子利用区块链、人工智能、GOIP设备(虚拟拨号设备)、远程操控、NFT(非同质化代币)等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更新升级犯罪工具。手段更新更快,针对性更强,诈骗方式从一开始只是利用冒充电话、虚假中奖短信等简单手段实施犯罪,到现在通过互联网网站、手机病毒、二维码等新手段实施犯罪。此外,很多诈骗分子瞄准老年人需要陪伴、更注重健康、重视养老等需求,以保健品、消费养老、以房养老等制造骗局。犯罪覆盖范围更广,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通过电话、短信、社交平台、网络等手段,地毯式发布虚假信息,受害群体已延伸至老人、农村地区,造成更大范围损害。技术庇护,抓捕难度更大,诈骗团伙逐渐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通过租借境外服务器、借助跨境或远程操控插卡集群设备拨打诈骗电话等方式隐匿身份。同时,各组织间职责明确,只通过线上联系,核心成员利用远程操作、不定期更换窝点等手段摆脱追踪,监管部门打击难度更大。


三、新型非法集资应对策略

对于不断更新变化的非法集资诈骗手法,我们应保持理性,强化风险防范意识,自觉抵制相关的非法金融活动。主要策略包括:


一是提高对新型非法集资的警惕性。在面对各种新噱头、新方式的非法集资诈骗手段,我们要保持头脑清醒,查看防骗指南,从多个维度警惕骗局。例如,查看融资是否合法,发行股票/NFT、担保公司、P2P业务是否得到批准,查看经营模式,获取利润途径,参与集资主体是否合规等多个方面。老年人在面对以提供“养老服务”、投资“养老项目”、销售“养老产品”、宣称“以房养老”、代办“养老保险”、开展“养老帮扶”等为名的诈骗宣传时要擦亮眼镜,及时与亲友沟通,提高防骗能力。


二是妥善保管个人信息,加强账户安全管理。许多电信网络诈骗方式都以获取被害人隐私信息为先决条件和必经步骤,我们应把好个人信息保护的第一道关口,从源头杜绝隐私外泄。在非必要情况下,不向陌生人提供身份证号码、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等重要信息。在相关网站输入账号、手机号码、查询支付密码等重要信息前要谨慎核实域名真实性,不点击可疑链接,不连接来历不明的无线网络,不扫描非正规渠道获取的二维码,谨防钓鱼陷阱。


三是建立风险意识,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投资常伴风险,想要高收益必然要承受高风险。普通群众要提高识别能力,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坚信“天上不会掉馅饼”“没有免费的午餐”,抛弃占便宜和“我不是最后一棒”的侥幸心理,不相信“一夜暴富”的“神话”。投资者应树立正确的理财投资观念,认识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正规客观评价自身风险承受度,选择合法的渠道投资,防止被各种非法集资幌子欺骗。



作者简介

李京,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金融科技部高级项目经理,研究方向包括金融科技、5G物联网金融产业应用等领域,参与撰写《金融科技领导干部读本》《中国金融科技生态白皮书(2021)》《中国监管科技发展报告》等成果。

联系方式:lijing9@caict.ac.cn


赵小飞,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金融科技部副主任,长期跟踪研究物联网、5G产业发展。曾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独著出版《低功耗广域网络市场解读》《新基建大时代,聚焦5G与物联网》等图书。

联系方式:zhaoxiaofei@caict.ac.cn





校  审 | 陈  力、珊  珊

编  辑 | 凌  霄


推荐阅读

中国信通院王玉环等:警惕非法集资诈骗,守护人民群众钱袋子
数字化转型专家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