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信通院发布《确定性承载技术和评测体系研究报告(2023年)》

中国信通院 中国信通院CAICT 2023-06-30

数字经济时代,行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产业互联网加快发展,促使网络从“尽力而为”向“确定性”加速演进。网络的确定性服务能力是推动“东数西算”战略工程实施和数智化应用创新发展的助推剂,对推动信息通信网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确定性网络应具备端到端服务能力,确定性承载作为关键组成,其作用日趋凸显。



在2023年5月10日召开的云网智联大会确定性网络分论坛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简称“中国信通院”)发布追光计划-全光运力领航行动的研究成果之一《确定性承载技术和评测体系研究报告(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网络发展处调研员成城参加联合发布仪式,并进行致辞。成城介绍了我国推进千兆光网、IPv6等新型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工作进展和成效,开展“追光计划”的有关考虑,对确定性网络的技术创新、标准建设及产业赋能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中国信通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副所长赵文玉与合作单位领导共同参加了报告发布仪式,报告编写组牵头专家赵俊峰对蓝皮报告内容进行解读。



报告从确定性承载的范畴、内涵和关键特性出发,分析提出确定性承载的八类通用场景和SLA指标,构建了多层多域的确定性承载技术体系,分享了确定性承载的关键技术进展、标准现状和评测体系,展望了未来发展阶段和产业应用方向,并提出相关推进建议。


报告核心观点

1. 5G+行业应用和高品质行业专线专网成为确定性网络的重要应用场景。随着5G、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的商用与推广,行业应用场景对带宽、时延、抖动、高可靠和业务隔离等方面均提出了端到端的确定性能力要求。确定性承载作为端到端网络的重要构成,作用日趋凸显。从应用需求出发,报告分析总结了确定性承载的八类通用场景,主要包括现场生产控制、远程生产控制、生产监控、生产采集、视频AI、AR/VR高体验视频、关键控制类和精准测量定位类。其中,智能制造、车联网、智慧医疗、沉浸式XR等场景下的云化应用和远程控制业务呈现了城域及广域确定性承载需求。


2. L0~L3技术协同发展支撑构建多层多域确定性承载技术体系。基于技术和服务2个维度,报告给出了确定性承载的内涵,包括5个内部基础能力和5个外部关键指标。从技术需求、能力机制和网络分层3个方面,报告构建了覆盖L0~L3技术的确定性网络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聚焦剖析了分组队列、TDM细粒度、智能编排、网络演算和异构协同等关键技术,总结分享了七大关键技术及其标准、产业进展。



3. 满足业务和网络评测需求,确定性承载(D-cube)评测体系需具备两维五级的评测能力。在网络维度,分析提出了结合网络规模和技术能力映射的节点级、链路级、网络级、大规模高隔离和异构网络确定性的分级方法。在业务维度,探讨了性能建模分析、源宿端扣除和等效继承的端到端指标承载网分解方法,为业务评估指标的分级提供支撑。



4. 确定性承载技术与产业的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未来5年成为发展关键期。目前,确定性网络技术方案逐步完善,相关企业已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但在统一技术标准体系和产业规模应用方面仍面临挑战。因此,产业需凝聚各方力量,重点开展四方面工作:一是推动广域和城域确定性技术收敛,开展异构确定性协同组网架构研究和标准化工作。二是聚焦智能路径计算、异构协同编排、在线网络演算、周期循环队列优化等技术,攻关突破广域确定性的关键技术。三是研究典型场景的确定性分类分级指标,形成统一的评测指标体系。四是做好整体发展规划,协同推进技术和产业发展演进。结合B5G、工业互联网和算力网络等新兴技术应用发展,报告提出确定性承载将按照重点业务、单域网络、大规模广域和跨域异构4个阶段发展演进,未来5年是发展关键期。



报告目录

一、概述

(一) 应用与技术双轮驱动,确定性网络势在必行

(二) 建设高质量行业专网,确定性成为重要支撑

(三) 构建端到端网络能力,确定性承载作用凸显


二、确定性承载技术体系构建

(一) 聚焦服务和技术特性,构建确定性承载体系化内涵  

(二) 依托业务需求和网络能力,明确通用场景和SLA指标 

(三) 分组和TDM技术融合演进,打造多层多域技术体系  


三、确定性承载技术进展分析

(一) 园区确定性逐步成熟,广域确定性取得阶段性突破  

(二) 技术标准化多层面推进,不同技术成熟度存在差异  

(三) 分组队列技术持续创新,推动确定性能力逐步提升  

(四) TDM细粒度技术加速推动, 支撑高安全隔离应用

(五) 智能计算编排多维增强,满足差异化确定性需求

(六) 网络演算技术有待推进,实现确定性时延可承诺

(七) 异构协同调度未来可期,助力端到端确定性承载


四、确定性承载评测方法研究

(一) 从场景到业务和网络,逐步推进评测体系构建  

(二) 立足业务端到端SLA,探索承载指标分解方法  

(三) 围绕多层多域技术机制,明确确定性技术指标特性


五、确定性承载评测体系(D-cube)构建

(一) 满足网络和业务评测需求,构建两维五级评测体系

(二) 面向网络规模和技术能力,提出五级网络维度分级

(三) 基于应用场景和业务指标,给出五级业务维度分级


六、展望与建议

(一) 机遇与挑战并存,未来五年成为发展关键期

(二) 凝聚行业技术共识,构建统一标准化体系

(三) 汇聚产业各方力量,突破共性关键技术瓶颈

(四) 构建评测服务体系,促进技术完善服务提升

(五) 做好整体发展规划,持续推进技术演进发展


主要专家简介


中国信通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光网络技术与应用研究部高级工程师

 赵俊峰 

长期从事分组传送、4G/5G移动承载、确定性网络和未来网络等新技术标准研究、系统验证、技术咨询和产业推动工作。在ITU-T/ IETF/BBF/CCSA主导和参与10多项通信标准研制项目。


中国信通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光网络技术与应用研究部主任,正高级工程师

李芳

长期从事高速光通信、分组传送、4G/5G移动承载和软件定义光网络等新技术标准研究、系统验证、技术咨询和产业推动工作,牵头完成20多项中国通信行业标准和ITU-T国际标准,负责和参与多个国家863和重大专项的科研项目,发表EI和中文期刊论文30多篇。


更多精彩,敬请阅读解读PPT。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版权声明:本报告版权属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并受法律保护。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报告文字或者观点的,应注明“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院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撰写团队联系方式:

中国信通院

技术与标准研究所

赵俊峰

18513835246

zhaojuneng@caict.ac.cn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报告。






校  审 | 谨  言、珊  珊

编  辑 | 凌  霄


推荐阅读

中国信通院联合发布《企业数字化转型技术发展趋势研究报告(2023年)》
专家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