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柱石:能以众正,可以王矣 | 特约观察

刘柱石 北京桂馨慈善基金会
2024-09-08

今年2月开始,桂馨科学教育支持计划入选成果走访继续进行。下文是观察员刘柱石老师参与走访了湖北长阳、湖南株洲两个地区的科学教育工作室申报成果后用心写的文章,需要拿出一个安静的时段阅读才会有最佳体验。




能以众正,可以王矣


文/刘柱石

一年一度春草绿,蓄能起航正当时。在这样一个春风习习,润物无声,充满生机的美好季节,我随桂馨基金会到湖北、湖南走访桂馨科学课项目支持的教育成果。

湖北长阳战术与战略齐发展

接到走访任务后让我有点疑惑:桂馨基金会经过多方评选才选出12个项目作为科学教育支持计划入围成果,把一节科学课作为成果,价值是否小了点?带着疑问我来到了湖北长阳。


首先到达的地方是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教育研究与教师培训中心,见到了负责科学教育的教研员林静老师。这是一位精明强干、睿智、爱学、爱钻、谦虚的女老师。她1996年参加工作,在教了两年语文、四年专职音乐后,转行成了专职科学教师。7年后,因为工作的需要,又从专职科学教师变成了兼职。2018年8月,因为能力和成绩突出被选拔为县科学教研员,承担全县的科学教学研究指导。回忆27年的教育生涯,她觉得当专职科学教师是最快乐的时光。担任科学教研员后,她经常深入课堂听课,组织开展多种教研活动,既培养教师个人教学水平又注重区域整体教研水平发展,特别是去年成立了长阳科学教育工作室,教研工作更上台阶。
谈到《影子的秘密》这节课的打磨过程,林老师特别向我们提到了工作室钟高平和彭少宜老师在打磨过程中的作用,接着我们来到了他们所在的长阳县津洋口小学。初见钟老师感觉对方好像有点不善言谈,当与我们谈起来时,让我大吃一惊,第一句话是,“科学课比数学课有趣”。钟老师今年48岁,98年参加工作,一直教数学,并且数学也教得小有成就。2019年参加“桂馨科学教师培训”后,更喜欢上科学课了,我们笑着问他:“以前教数学,学校和家长肯定重视,现在教科学有失落感吗?”他回答我们:“期望值不一样,不但没有失落感而且还有成就感。”因为钟老师爱动手,他的课堂上学生总有实验可做,或者有动植物可观察,学生喜欢上科学课。据说,他家一年四季花果飘香,为学生观察提供了充足的观察材料。同时,他家池塘饲养了鱼,摸索了鱼的养殖方法,会给鱼诊病、治病,成为了附近养殖户的“鱼医生”。彭少宜老师也是一位四十多岁的老师, 也是中途改行教科学,现在虽然是学校中层管理干部,但一直没有放弃给同学们教科学,他坦言:“在对一节课的反复打磨中,个人有自己的思考、同伴之间思维的碰撞,这都能极大地提高个人和团队的水平。”

沟通中彭老师介绍道,“学校专职科学教师数量不够,还想增加,且打算将一名优秀年轻的语文老师调整为专职科学老师”。我们正诧异:“学校能同意吗?”恰好校长推门而进,我们打趣道:“将优秀语文老师转岗为科学教师,你舍得吗?”校长豪爽地回答:“这有什么不舍得的!国家召开了教育工作会议,要大力提高国民科学素养,必须要从小学生抓起,我们怎么能不重视呢!”听了他的话,我们心里暖暖的,有这样视野的校长,有一群这样敬业的老师,我们国家的科学教育一定会兴旺发达。


第二天,我们从长阳县城出发,乘船三个多小时来到了入选成果执教的教师彭向焱所在的资丘小学,重点了解《影子的秘密》的打磨经过。彭老师,是一位参加工作才六年的新教师,初见面给人的印象是满面笑容、墩厚踏实,我们重点请他谈执教这节课的想法。

彭老师首先谈到了他执教这一节课的心理感受变化过程:从初试感觉后悔到二试建立信心再到三试充满信心,最后感觉心情愉悦。最初的想法是想上一节别人没有上过的创新课,但也是因为别人没有上过,能用的在线资源少之又少,对于年轻的新老师来说,困难重重,首次课的课堂效果可想而知。用他的话来形容,“整节课仿佛是只为了讲述既定的科学知识而在上课。”、“后悔选错了教材题目”。如果选择有人上过的内容,在借鉴他人经验和资源的基础上稍作加工修改,肯定比这强,交差、完成任务没问题。于是有了换教材选题甚至放弃参加比赛的想法。县教研员林老师获知后,及时给予指导与鼓励,同时彭老师也是一个不认输的人,经过自己的研究和他人的帮助进行了改进,然后进行了第二次试教。

第二次试教在长阳县津洋口小学进行,长阳桂馨科学教育工作室的全体成员都参加了现场听课。听课时,工作室的老师们融入学生探究活动中,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现学生的疑惑与顿悟,这引发了老师们对课堂教学的深度思考。随后在议课环节中,彭老师分享了自己的设计思路,并结合实际授课进行了自我反思。紧接着,工作室的老师们分小组重构教学设计,换位思考:如果这节课“我”来上,怎么上?在研讨过程中,每位教师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分享课的设计思路。玉轮初上,夜已深沉,老师们加班加点集思广益,思维在交流中碰撞。相互借鉴,相互启发,对照课标,咀嚼教材、教参,领会编写意图,在比较、反思中拓展教学新思路,规避无效环节。在当晚长达四个多小时共同商讨的基础上,经过彭老师的整理重构,第二天上午彭老师又一次执教全新的《影子的秘密》一课。本次授课,已经充分汲取了之前共同研讨的智慧。但大家依旧觉得还有一些地方需要改进:课堂的动与静、取与舍、放与收,一切都要精研细磨。

经过两轮打磨,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在导入活动中,加入了一段手影小视频,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找影子”的活动很顺利。造影子的活动,先是通过“如果让你在教室里面制造影子需要哪些材料?”这个问题来突破学生对于影子产生需要光、阻挡物、屏的认知难点。在造影子的活动中,先通过造影子活动,让学生发现影子会有:形状、大小、长短、位置、方向、颜色,然后通过“为什么影子会发生这些变化?”让学生设计探索影子变化的原因的活动方案并进行汇报交流。但是在造影子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影子产生三要素的认识是通过教师的演示、追问等环节,得出的比较顺利。但还是来自于教师的引导分析,并不是学生自我认知体现。在变影子的活动中,虽然让学生从设计实验到实验探究到活动的汇报交流都有思维的深入,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探究影子产生变化难度比较大,学生很难把现象与想法表述出来。追根求源就是教学设计不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何设计贴近儿童认知的结构化探究,是本次试教所思考的问题。

基于以上问题,在工作室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彭老师又进行了第三次试教:在造影子的活动中,当教师提问:“你们在教室里制造影子需要什么材料?”学生马上回答:“手电”。老师马上给学生提供了一支手电。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很多学生利用手电及身边的材料制造出了影子。汇报交流时,让各组将制造影子的方法进行梳理总结,适时板书。对于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屏”,教师适时追问:“影子落在什么物体上?”轻松突破这一难点。引导孩子观察记录,很容易归纳出制造影子需要:光(手电光、灯光、太阳光)、阻挡物(尺子、橡皮、木棒)、屏(白纸、桌面、墙壁)。影子的产生条件由原来的教师引导变成了学生达成的共识,这一突破正是学生思维成长的体现。


彭老师回忆起在津洋口小学的第二次试教也很有感触,他当天上午开车3个多小时赶到县城,中午到达,下午第一节课试教,试教完后接着讨论,工作室成员群策群力,献计献策,一直讨论到晚上,然后彭老师消化吸收,撰写教学设计。第二天上午第一节课又试,试了后工作室的老师们又研讨,提出更优改进,考虑到老师们从各地集中的不容易,林老师试着问彭老师是否愿意再试一次,彭老师毫不犹豫答应,一个小时后再次走上讲台。24小时内同一内容上三次,次次有改进,没有一股拼劲是不可能完成的。

在前一天的沟通中,林静老师告诉我们:该节课如实记录了长阳县科学老师在三次研讨、试教后的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显著变化。三节课的变化所反映的教学活动设计改革方向是特别值得肯定和推崇的,体现了从“教的活动”设计,转向“学的活动”设计。授课教师彭向焱刚刚开始从事科学教学,对于青年教师的成长而言,能有一个团队,使不同学校老师聚集在一起,实事求是地对同一节课的各个环节设计提出优化建议,并进行反复测试,这种态度反映出了团队成员以课堂为本,对每个40分钟课堂环节精益求精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在乡村老师被各种琐碎事务缠身,无心无力教学的今天更是显得尤为珍贵。

思考到这一点,对于这节课的价值我已豁然开朗:如果将长阳科学教育工作室的成长比喻为战略谋划,那么《影子的秘密》一课的打磨就是战术的研究。战略针对全局问题,战术针对局部问题;战略针对长期问题,战术针对短期问题;战略针对基本问题,战术针对具体问题。胜利的团队,既能够着眼于未来的战略,又能够推进当下的战术;战略是每天都在想的事;战术是你每天都在干的事。战略是仰望星空,所以它内心有方圆,知道自己处在什么位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战术脚踏实地,所以它执行有力,知道自己每天应该干什么,一步一个脚印踏实推进战略。长阳科学教育的发展,在林老师的带动组织下,构建的科学教育工作室是一种战略的谋划,通过打磨彭向焱老师的《影子的秘密》一课则是对科学教学的方法的具体研究,通过这种研究,促进了工作室的发展和地区科学教育的发展。

湖南株洲十年磨一剑,霜刃渐已成

株洲是我生活、工作的地方,株洲科学教育也是我成长的地方,十年前作为株洲科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的理事长,我熟知里面的人和事,后来由于工作的变动,关注的少了些,但从朋友圈获知他们比以前发展得更快更好,特别是近几年迅猛发展。他们通过“自组织”和“他组织”共同体的搭建,逐步摸索出了一条具有“互联网+”时代特点的科学教师专业成长路径,总结提炼出了骨干教师的培养策略并取得了初步成果。怀着迫切的心情我们来到了株洲市荷塘区文化路小学。

走访的第一天,正好赶上株洲市科学教师培训暨湖南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资助课题“新时代小学科学教师成长共同体研究”成果推广活动在荷塘区文化路小学举行。活动以荷塘区科学教师成长共同体——科学松鼠社带来的歌曲《荷塘科学明天会更好》拉开了活动的序幕,接着天元区白鹤小学教师汪许英、渌口区青龙湾小学教师陈双带来了两节突显科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示范课。汪许英执教《斜面》,从生活中的斜面引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斜面是否省力、怎样更省力。陈双执教《自制灭火器》,以“自制灭火器”为任务驱动,让同学们通过需求、设计、制作、评估、改进的技术流程,体验自制灭火器使蜡烛火焰熄灭的喜悦,有效培养了同学们的工程思维,了解了灭火器的科技发展史,认识到了创新是科技进步的动力。


课后,湖南省特级教师宾雨主持评课沙龙。授课教师先后对课堂进行了反思,芦淞区科学教研员周海兵、茶陵县科学教师杨琪、攸县科学教研员刘新平分别对两节课进行点评,对授课教师充分展示专业素养,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主体,关注差异化学习,达到了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目标表示了肯定。湖南省特级教师、课题主持人孙江波作课题成果推广报告,他从课题研究目标、内容、过程、成果等方面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了全面梳理,总结了新时代小学科学教师成长共同体的成长要素,探索了新时代小学科学教师成长共同体的“情感归属、个人成长、团队发展、区域辐射”成长路径与“情怀涵育、素质锤炼、素养拓展、气质养成”策略,提炼了新时代小学科学教师成长共同体的“塔链—螺旋”成长模式,形成了新时代小学科学教师成长共同体“求真、理性、实践、创新”的文化,初步建构了新时代小学科学教师“概念车”。

株洲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黄怀清老师对课题研究进行评价,他指出,该课题有人气、有主题、有积累、有底气、有内涵、有成长、有成果,从22个省、200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了首届“桂馨科学教育支持计划”的支持。他对该课题给予了肯定,并作了《让课题研究成为骨干教师专业突破的重要方式》专题讲座,深入分析了骨干教师成长中的现实困境,为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指明了方向,就骨干教师如何开展课题研究提出了五条参考策略。他鼓励教师走出“舒适圈”,积极开展课题研究,让课题研究成为专业成长的重要突破口。株洲市教科院科学教研员袁辉老师以“过程扎实、创新实践、成果丰硕”作活动总结,勉励科学教师热爱科学教育、潜心课题研究、共建科学团队,为株洲科学教育再创辉煌。


满满的一天让我们沉浸在课堂中、讲座中,感受了老师的热爱、专注、热情与激情。从这一天的活动我初步认识到这十年他们确实在打磨课改这把剑,并且这把剑已显露锋芒,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我们还采访了几个社团。

松鼠社,一个取自松鼠灵动、敏捷、剥开层层坚果的特性,意喻敢闯、创新、坚韧的自组织。该社团成立于2014年,当初是一个自发组织的15人小团队,目的是提高科学教师地位,定位于做有品质的科学教师,吸纳志同道合有意愿的科学教师,从抱着“没有完美个人,只有完美团队”的想法到以“抱团发展,共同成长”为宗旨的团体并开展活动。这些活动中非常有特色的是“我和……”系列活动,活动分不同季节不同主题进行,如,春天是我和花儿开放,夏天是我和爸妈去科考,秋天是秋日童话,冬天是年终展示活动。

对于松鼠社,老师们这样说:
宾雨(特级教师,前任社长):科学老师在社团第一有幸福感,社团目前有2个特级教师,在专业上有引领,能让新教师从入格到合格再到优秀的全流程指导,省略了新教师入职初期的彷徨期;第二是优越感,科学学科在荷塘区是强势学科,成员之间其乐融融,是其他学科学习的蓝本和羡慕的对象。
尹冰(现任社长):我参加工作才七年,第一年上课忐忑不安,二年后就能参加市级展示课,去年获教育部精品课,这都得益于团队的培养与锻炼。
……

荷塘区的松鼠社确实优秀,其他区县如何?攸县成立了“小蚂蚁”社团,目前有20多人。茶陵县有“绿森林”,其他县区都有各自团队,也开始了自己的探索。像这样教师自己自发组织起来的教研团体,像是各个地方的小小发动机,驱动了各个县的科学教育发展,同时,他们之间的联结,又促进了全市科学教育的发展。这个联结中有两个关键人物,一个是在株洲工作多年,今年即将荣休的株洲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科学教研员袁辉老师,有的老师说袁老师是株洲科学教师的精神领袖,有的说他是株洲科学教师的肩膀,他以个人的专业技术引领教师,以高超的协调能力联系协调各方面关系为科学教师和株洲科学教育谋取最大的利益;另一位则是本次成果申请工作的团队主持人孙江波老师,他从教33年,一直教自然或科学,既有农村工作经历也有城市工作经历,还在民办学校工作过,做过学校教研、教务、校长等工作,去年辞去校长职务专职从事教研。几十年来,不论任什么职务,科学课从未放弃,即使是当一个有三十多个班级的校长,每周仍至少上2节科学课。他的科学课既是常态课也是公开课,随时欢迎老师们听课,所以,他的每节课教室后面总有三五个老师在听课,今天就是刚从教室上课回来接受我们采访的,他也坦言,这对他既有压力,也是动力。他是湖南省特级教师,湘科版《科学》教材的编写者,参与或独立著作好几本。他为我们疏理了该课题实施的情况和取得的成绩:

一是摸清了株洲科学教师队伍现状:科学专职教师人数少,科学学科专业力量弱,科学教师队伍不稳定。

二是找到了破解思路:通过引进项目,以点带面提升全市科学教师专业素养,持续发展,通过开展课题研究促进教师队伍整体发展,通过影响政策,打造数量质量更优的科学教师队伍。

三是搭建成长共同体组建机制:首先是团队组建。目前,株洲市已成立的自组织成长共同体有“株洲市科学教师群”等6个,他组织共同体有湖南省教育厅遴选的“湖南省孙江波小学科学名师网络工作室”等5个。这几个颇具影响力的他组织,近年来承担了全市五区四县近200名科学骨干教师的培训任务,有效提升了株洲地区科学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其次是平台搭建。株洲市小学科学教师成长共同体在近十年的时间内能不断发展,得益于“三大平台”的有效搭建与合理利用。第一是梯队发展平台 ,2016年底,北京桂馨慈善基金会的科学课项目落户株洲,开展第一次集中培训,以全国著名科学特级教师章鼎儿老师领衔的来自全国的小学科学特级教师团队持续五年为株洲科学教师搭建不同层次的发展平台,如骨干教师培训、浙江跟岗特级教师学习、桂馨科学教研员培训、走向探究的科学课课堂展示等,培训参训科学教师达1500余人,其中有400余人成为各区县科学骨干教师,200余人成为市级科学骨干教师近几年,株洲市教师培训中心通过“四名两基地”“特级教师工作站”等他组织的形式,在全市中小学各学科组建名师工作室、学科基地、特级教师工作站等,让许多优秀的一线教师可以获得进一步成长的机会和平台。第二是自组织共进平台在桂馨科学课项目、名师工作室、学科基地、特级教师工作站、未来教育家成长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全市小学科学教师得到了更多机会与平台,能够充分展示专业所长,不断进步与提升。各区县的优秀科学骨干教师加入了市名师工作室并成为了工作室的得力骨干,在各区县成立科学自组织,各自组织与市名师工作室许多工作有机整合又相得益彰,也使全市科学教师成长共进平台得到进一步拓展与稳固,从此,老师们在科学教学工作中不再是孤军奋战,工作上的难处、备课时的不解、课堂中的困惑,都有同伴支招、有专家指引。三是课程建设平台、自组织共进平台的形成,让老师们在工作中有了依靠,彼此间有了守护。“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科学教师所走的“远”,体现在他们对课程的理解与实施中。有效地落实课堂教学,有的区县立足自组织共进平台,利用每周一天上午的时间扎实开展区域集体备课,多年从未间断;有的区县借力全市小学科学教师群的网络研修和全省科学教师网络研修,每年6-8次集中研修学习;桂馨科学骨干教师参加每月一期的“馨火学堂”学习,从不间断;有的区县组织全区科学老师基于学生学情及学科特点,进行“折子课程”以及“我和……系列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多年的实践表明,课外课程的有益补充,为科学教学注入了活力,也带来了动力,充实、丰富了小学科学课程,并踏实地践行了小学科学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性质。

四是找到共同体成长路径与策略:成长路径有情感归属路径、个人成长路径、团队发展路径、区域辐射路径。成长策略有情怀涵育策略、素质锤炼策略、素养拓展策略。谈到情感归属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在当今很多老师有职业倦怠的情况下,我们的科学老师要参加这么多活动,有怨言吗?有内卷吗?袁辉老师插话给我们讲了一件事:全市每年都要举办一次科学教师的竞赛课,这就牵涉到教师个人和举办学校的问题,过去有很多老师和学校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确实怕上公开课或竞赛课、怕承担大型会议,近几年来逐渐变成老师想上竞赛课、学校愿意承担会议,这二年,学校和老师只要听到有活动,都争着上课、争着承担会议,参加活动的人数越来越多,比如今天的活动原来估计最多150人,实际到会250多人,导致食堂要临时加菜。

五是形成研究成果:理论成果包括构建小学科学教师成长共同体成长模式(塔式发展、链式推进、螺旋上升)和成长共同体文化。实践成果包括教师成长共同体成长规律和成果辐射。

回顾株洲科学教育十年历程,教师成长共同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十年磨一剑,株洲科学教育乘势而上,走进新时代。老师们因共同体而有归属感,有成就感,有价值感,大多数成员成为了各区县科学教育的领军人物,将科学教育的火种播撒到株洲地区的各个角落,数十万名学生从中受益,老师们累计获得的奖项达数千项,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科学教育图景。有理由相信,株洲的科学教师成长共同体模式一定能够起到摇动另一棵树、推动另一片云、唤醒更多个灵魂的作用,在中华大地上不断地生根、生长、开花,结出丰硕、灿烂的果实!

古代诗人贾岛有诗云:十年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朝把示君,谁有不平事?此诗写一剑客, “豪爽之气,溢于行间。”“十年磨一剑”,表明此剑凝聚剑客多年心力,非同一般。“霜刃未曾试”,表现剑刃寒光闪烁,锋利无比,但却未曾试过它的锋芒。虽说“未曾试”,而跃跃欲试之意已流于言外。如果能穿越时空,我要对先生说:您看了上面的叙述,借用先生的诗句,套改为“十年磨一剑,霜刃渐已成,今朝把示君,世上无难事”不知当否?


几天的走访结束了,还有一个问题一直在我脑海:“他们聚焦在一起除了热爱科学课,还有别的原因吗?他们这几年快速成长、迅猛发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我慢慢地回忆:十多年前的2006年,我市有一堂送全国展示的科学课,章鼎儿老师来现场指导,他对株洲科学教育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指出了不足,谈到浙江科学教育,让我们很是羡慕,心想,如果有机会让株洲的科学教师到浙江去学习学习多好呀!心有想法但不好意思也不敢说。当桂馨科学教育支持项目落地株洲后,株洲科学老师的愿望实现了。我们通过线上、线下活动融入浙江科学教育之中,我们派老师去浙江跟岗学习,实地感受名师风采,我们受桂馨派遣去外地培训,桂馨援建实验室。林静老师2019年参加桂馨在贵州举办的培训,收获了团队研究方法;钟高平参加馨火学堂,学会了大单元、大概念的教学方法;株洲刘术恒说他是桂馨培养的,黄珊说感谢命运让她遇见了桂馨这样优秀的团队……大家都提到一个共同词——桂馨。桂馨基金会是一家关注中国中西部地区乡村基础教育的公益慈善机构,他的立意无疑是正的、崇高的,在他的感召、支持下,我们的科学教师聚集在一起,为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祖国的明天,理想也是伟大的。这种景象让我联想到易经《师》卦,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意思是能使众人皆正,可以王天下。“王”字既有领导天下,为王的意思,又有兴旺之意,我想我们的科学教育在“桂馨 ”这个高视野、大平台的帮助下,一定会越来越兴旺,桂馨基金会的事业一定会越来越兴旺。

作者简介刘柱石,原工作于湖南省株洲市芦淞区教育局,从事小学科学教学40余年,曾被评为株洲市首届学科带头人,株洲市学术带头人,参加了第一批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东北师大),两次获全国自制教具评比奖励,在《中小学教材教学》《科学课》《实验教学与仪器》《湖南教育》《中国教育报》《小学科技》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2个教玩具获国家专利,指导他人获得专利多项,教学、教研和实验教学管理经验丰富。
刘老师现在作为桂馨科学课项目地区督导,在湖南湘西等地协助基金会落实公益项目并提供指导支持,是本次科学教育支持计划的特约观察员。



REVIEW往期回顾
1好的科学课,是把孩子当成科学家来教2

顾云涛:将学习的画布铺满生活

3

章鼎儿:补上科学这一课 | 回眸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北京桂馨慈善基金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