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年了,这些画面依旧让人泪流满面 | 汶川2008

新京报摄影部 拍者 2018-07-16

“今天路上一定很拥挤,因为有那么多人要回家。”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8.0级地震撼动四川汶川,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

犹记得那一年,一声声“汶川,加油”的呐喊响彻华夏。十年了,时间可以抚慰伤痛,却抚不去思念与记忆。今天,我们缅怀逝者,致敬重生,祝福汶川。


△ 四川绵竹汉旺镇东方汽轮机厂外的钟楼,钟楼上大钟的时刻永远定格在了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摄影/新京报记者王贵彬



“人性的光芒在2008年5月12日后的那段时间得到了再次升华,那时的每一张图片和每一段文字都让我们心潮澎湃、泪流满面。”几年前一位网友的留言,令拍者君印象很深。

汶川地震发生后,多位《新京报》记者分多批次奔赴现场,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那段让无数国人悲痛的日子。



汶川地震十周年

(本期图片均为《新京报》记者发自十年前的现场)


△ 2008年5月25日,北川中学被碎石压塌,只剩一面红旗。摄影/韩萌


△ 2008年5月15日,由解放军从汶川映秀镇解救下来的地震幸存者乘坐冲锋舟被安全转移到都江堰紫坪铺水库临时码头。摄影/赵亢


△ 2008年5月12日,都江堰一倒塌的房屋下,一名被压的女子等待救援。摄影/吕宗恕


△ 2008年5月15日,一名妇女在废墟上呼喊亲人。当日下午16时,她丈夫的遗体被发现。摄影/郭铁流


△ 2008年5月15日,都江堰通往汶川和映秀的陆路交通仍然处于封闭状态,两台挖掘机不间断地从公路两头挖掘从山上滚下的土石方。摄影/赵亢


△ 2008年5月16日,一名从外地赶回家乡的青年站在青川东河口村,他环顾四周,不知家在何处。5月12日14时28分大地震约两分钟后,东河口村背后的山体崩塌,数千万立方米的山体以每秒八九十公里的速度冲向东口。4个组184户房屋和村民、过往行人、东河口小学师生等共计780余人被掩埋其中。震后,这里被确立为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摄影/吴江


△ 2008年5月21日,57岁的李明生离开绵竹灾民安置点,背起地震后找回的全部家产,衣物锅盘与一只兔子,走向10里外的家乡群里村。他决心回家寻找失散的女儿,同时收拾自己倒塌的屋子。摄影/何龙盛


△ 2008年5月23日,绵竹,一辆在地震中被砸烂的轿车行驶在路上。该轿车被博物馆永久性收藏。摄影/浦峰


△ 2008年5月15日,26岁的陈坚在废墟下被压了70多个小时,被搜救人员发现后,在长达7个小时的救援过程中,反复给营救他的人和媒体说自己“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自己有正怀孕的新婚妻子,不能让孩子一出生就没有父亲。陈坚被救出后因伤势严重没能活下来。摄影/郭铁流


△ 2008年5月16日,北川县城,在废墟边,一群刚换下来的解放军某部官兵在草地上休息,他们已经持续营救了30多个钟头。由于离营地太远,他们选择了就近休息。摄影/郭铁流


△ 2008年5月23日,老何的嫂子拿着何全寿一家三口的照片走出北川曲山镇任家坪村。摄影/赵亢


△ 2008年5月15日,北川县城,一名妇女在废墟中呼喊亲人的名字,她已经两天两夜没有亲人消息了。摄影/郭铁流


△ 2008年5月16日,青川木鱼镇中学背后山岗上一片新起的坟地中,亲人给遇难的一名孩子坟头插上一对羽毛球拍。摄影/吴江


△ 2008年5月15日深夜,遇难的青川木鱼镇中学学生瞿伟的父亲将儿子的棺材抬到墓地后用臂膀丈量了一下。下葬时,瞿伟脸上都是青紫色的,被一块破旧的被子包着,身上唯一一件新的穿戴,是家人从一个倒塌的小卖部里找到的一双黑色塑料凉鞋。棺材是亲友们用废墟里捡来的破家具临时拼凑的,不仅简陋,长度也不够,装不下这个初三男生,父亲不得不把他蜷缩着放进去。“娃娃大多是被闷死的。我们第一时间跑到学校里头,宿舍楼已经垮了,娃娃们在废墟里面哭喊,叫爸爸妈妈。大人们在外面哭,用手刨,指甲都刨没了,没刨出来几个,预制板太重了没得办法。到后来,预制板底下的呼喊声越来越少,越来越弱,娃娃们都遭了。”瞿伟的父亲讲述那惨烈的一幕,烟头一亮一亮,他的脸上很平静,因为眼泪早就哭干了。摄影/吴江


△ 2008年5月16日晚,救援人员在缝隙中发现一名妇女,一名救援人员冒着随时塌方的危险钻洞进去,最后还是没有成功。摄影/郭铁流


△ 2008年5月18日11时,一架“黑鹰”直升机降落在绵竹金华镇三江村临时停机坪,开始营救被困的村民,这里是灾区最后一个孤岛。摄影/陈杰


△ 2008年5月16日,德阳永泉镇,一悲痛的女子,她的亲人在废墟中找到,但已经死亡。摄影/陈杰


△ 2008年5月16日,被压101小时后,德阳蓥峰实业有限公司一名幸存者获救。摄影/陈杰


△ 2008年6月2日,绵竹汉旺镇,每当走过废墟,周波都会掩面而泣。大地震发生后,在连续三天的救援中他救出三个生命,不过在救援中因为没有能力救出更多的生命而感到自责。周波相信通过重建美丽的汉旺一定会回到身边,汉旺人是最坚强的。摄影/王贵彬


△ 2008年5月19日,成都天府广场,市民为地震遇难者悲痛,为四川的雄起声援。摄影/王申


△ 2008年5月19日14时28分,九洲体育馆外,当防空警报鸣响时,地震死难者家属终于忍不住哭泣起来。她们紧握对方的手,互相鼓励着。摄影/赵亢


△ 2008年5月16日,北川县城,消防员协助市民将一只小狗从危楼上转移下来。救援进入第五个日子,每一个生命都是奇迹。摄影/何龙盛


△ 2008年5月16日,青川木鱼镇中学,无人认领的学生经过简单的包裹就地掩埋。摄影/韩萌


△ 2008年5月17日,唐家河流域危险地带的灾民成群结队从家中转移到官庄镇的灾民临时安置点。一名男子身背素不相识的在地震中摔伤的老奶奶撤离危险地带。摄影/吴江


△ 2008年6月27日,北川中学,两名家长在已成废墟的教学楼前给在地震中遇难的孩子烧纸钱。摄影/薛珺


△ 2008年5月17日,北川县城,当地银行废墟上,梁先生带着鲜花前来祭奠妻子。梁先生将6束鲜花分放在废墟的周边,他说不知道妻子具体埋在什么位置,经过救援人员的反复搜救,已经确定没有生命迹象。梁先生红着双眼,低声向废墟下方诉说自己将会照顾好老人和家庭,让妻子放心地走。摄影/郭铁流


△ 2008年5月18日,绵阳市四十四医院的重症监护室,11岁的李月静静躺在病床上。李月已经开始吃她最喜欢的水果,医生说她恢复得很好。李月是北川县曲山中学4年级学生,地震后70个小时被救援的官兵救出。营救时,她的左腿被卡在废墟中,救援人员不得不决定现场为她做截肢,尽管李月叫着说,“我不想失去腿”!李月的理想是当舞蹈家。摄影/郭铁流


△ 2008年5月19日,北川县城,许多灾民返回已经成为废墟的家中,缅怀遇难的亲人,为他们祈祷。当日是地震发生后的第7天,按照我国传统,亲人去世的第7天是“头7”,要为亲人焚香烧纸钱。摄影/郭铁流


△ 2008年5月19日,汶川映秀镇中心小学,81岁的朱琴学仍在废墟边守候,她已经在这里等了8天了,废墟里埋着10岁的孙子吴明明。摄影/何龙盛


△ 2008年5月19日,都江堰新建小学,遗落的书包上放着悼念的小白花。摄影/何龙盛


△ 2008年5月19日,汶川映秀镇中心小学,谭校长走过操场离开学校。地震发生后,他一直没有离开过学校,反复辩认挖出来的师生的遗体,他的夫人与岳母,还埋在废墟里。摄影/何龙盛


△ 2008年5月19日,北川县城,一名灾民回家收拾好贵重物件背出县城,还不忘回头看看已经成为废墟的家园。摄影/郭铁流


△ 2008年5月19日,大批卫生防疫人员和防化部队进入北川县城,进行全面消毒,收殓遇难者遗体等工作,防止疫情的发生。当日是地震发生后的第7天,县城内视线所能看到的遗体都已经收殓完毕。摄影/郭铁流


△ 2008年5月19日,九洲体育馆灾民安置点内的墙壁上张贴着儿子寻母的海报。摄影/赵亢


△ 2008年5月21日,九洲体育馆,通过心理辅导后,小刘钺画了一张画———《寻找爸爸》。地震时,她的爸爸正在二楼,再也没有出来。摄影/浦峰


△ 2008年5月20日,什邡洛水镇,97岁的付怀欣老人在临时搭建的塑料布棚中欲哭无泪。由于21日震区预报有大雨,很多人担心简单的棚子无法遮挡大雨。救灾用的帐篷成为灾区最为需要的物资。摄影/王申


△ 2008年5月20日,绵阳高新区实验学校,来自北川的灾民围坐在一起看地震新闻。摄影/浦峰


△ 2008年5月21日,绵竹福兴镇福兴二小,家长和村民悼念在地震中逝去的年轻生命。摄影/陈杰


△ 2008年5月21日,德阳一在地震中受伤的女子从倒塌的家里撤离。摄影/陈杰


△ 2008年5月22日,地震后,小雨跟着家人一起住进了九洲体育馆,每次洗衣服她都跟着妈妈,用小盆认真地洗自己的衣物,小雨妈妈说,“不让她洗,她还不高兴”。摄影/浦峰


△ 2008年5月22日,来自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的部分心理专家对绵阳八一帐篷小学的部分小学生进行了心理辅导。年仅12岁,来自北川的唐静紧紧依偎在心理学专家的怀里哭泣。唐静是地震当日北川一所小学内得以逃生的孩子之一,在震后,从姨妈的嘴里得知父母亲去逝的消息。摄影/赵亢


△ 2008年5月22日,几名群众在被地震摧毁的北川县城边的山坡上,遥望自己曾经的家园。已经成为死城的旧北川县城,空无一人。摄影/何龙盛


△ 2008年5月23日,擂鼓镇,6岁的陈治铭从九洲体育馆回到家里,和“小花”玩耍。这只小狗从地震发生后就再也没离开过家。摄影/韩萌


△ 2008年6月2日,大地震后,青川部分村庄被毁,一些灾民移民广元。摄影/王贵彬


△ 2008年6月5日,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两只大熊猫幼仔在争抢座椅。它们已经逐渐从地震的阴影中恢复过来。摄影/浦峰


△ 2008年6月19日,什邡蓥华镇爱心帐篷学校,两名学生在课间休息。这是什邡震后最早复课的学校之一,有300余名孩子在这里上学。摄影/薛珺


△ 2008年6月22日,北川县城,一名背着巨大沙发的灾民停在废墟上擦汗。当日近万名灾民在雨中从北川往外搬运物资。为了防止疫情爆发,北川县城5月20日封城,6月20日起陆续有灾民前往北川搬运地震中留存下来的物资。摄影/薛珺


△ 2008年6月23日,北川县城,重返北川的人们在最高的一座废墟上眺望被地震摧毁的家园。摄影/薛珺


△ 2008年6月23日,北川县城,一名抗震救灾的志愿者在废墟上寻找灾民留下的照片作为纪念。摄影/薛珺


△ 2008年6月25日,安县,安县中学临时复考“巨型教室”里,高三学生在这里复习备战高考。这间大教室,长110米,宽80米,拥有8800平方米的面积,原本是当地一家制药公司刚刚落成的二期厂房。地震发生后,这所学校的1800余名高三学生被安置到这里上学,准备高考。摄影/薛珺


△ 2008年6月26日,安县,安县中学临时复考点女生宿舍,一个高三女生在蚊帐里看书,这个女生宿舍住着800余名女生。摄影/薛珺


△ 2008年6月27日,北川县城,从山坡上眺望被地震摧毁的北川县城。由于防疫需要,北川县城经过几天的短暂开放后于6月26日凌晨再次封城。摄影/薛珺


△ 2008年8月19日,从深圳赶来的兰女士,在北川县城的废墟上呼唤着遇难朋友的名字。为了百日纪念朋友,兰女士特意提前几天到达北川,祭奠遇难的朋友。摄影/韩萌


△ 2008年5月18日,绵阳九洲体育馆,一个天真的孩子玩起自己叠的纸飞机。九洲体育馆主要安置北川县转移出来的灾民。摄影/郭铁流




汶川地震《新京报》部分版面























时间永在流逝,

我们也擅长遗忘,

但有些记忆会冻结时间,

对抗遗忘。




- The End -

图片:新京报摄影部

编辑:小麦



本文为拍者(微信ID:ipaizhe)原创内容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欢迎朋友圈分享


点击以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往期内容

中铝兰州危废污染调查 | 互联网大咖齐聚乌镇 | 路透社2017年度图片 | 唐家岭 | 西红门新建村 | 记者"大爆照" | 九寨沟地震 | 传销往事 | 毛坦厂中学 | 露假肢的女孩 | 共享单车乱象 | 雄安新区 | 睡觉的中国人 | 金正恩"写真集" | 直播工厂 | 视觉伦理 | 洪祸面孔 | 北京暴雨 | 悬崖村 | 距离天津爆炸点15米处 | 王林"摄影术" | 排队的中国人


拍者日常投稿方式

(1)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拍者网”投稿;

(2)投稿至官方邮箱:ipaizhe2016@yeah.ne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