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书房行走 | 第四十期:走进谢欢老师的书房

南京大学图书馆 南京大学图书馆 2024-02-05


      上书房行走  走进南大人的书房




学者介绍


谢欢,江苏宜兴人,管理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图书馆与数字人文系主任、副教授,兼任中国索引学会理事、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已出版学术著(译)作4部,散文集1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我的书房——“味斋”杂谈| 谢欢

书房名为“ 味斋 



拥有一间独立的书房应该是所有读书人的梦想,我真正拥有一间独立的书房也是结婚以后,此前书房都是与宿舍合在一起的,读书睡觉,一室两用。我在写非学术类文章时有个习惯,一般都会在文章最后注明写作日期及地点。翻检旧作,发现我的这类文章,大多写于如下几个地点。这几个地点串起来,差不多就是我的书房“变迁史”。 


荆邑味斋。我出生于江苏宜兴,“荆邑”是宜兴的一个古称。署“荆邑”的这些文章,都是在宜兴家中所写。“味斋”是我当年为附庸风雅而起的一个书斋名,取“书味自知”之意。前人说,读书有稻粱、肴馔、醯醢三味,又说读书有酸、甜、苦、辣、咸五味,不管有几味,亦不管是哪一味,恐怕只有读者自己知道。加拿大著名学者阿尔贝托·曼古埃尔说过,“文字对应经验,经验对应文字”,面对同样的文字,有着不同经验或经历的人,阅读感受肯定是不一样的,写作更是如此。所以,我原本想叫“书味自知斋”,但读来似有些冗长,索性化繁就简,只取“味斋”二字,这一书斋名一直沿用至今。工作、结婚以后,回宜兴的次数越来越少,每次回去停留时间也不长,根本无暇作文,所以近几年已经没有署“荆邑味斋”的文章了。



味斋藏书




味斋藏书





金陵江畔味斋。结婚后,我与内子迁居至南京鼓楼滨江的一处居所,自此,拥有了一间十余平米的独立书房,由于居住在扬子江畔,故而在这一书房内完成的文字都会署“金陵江畔味斋”。书房位于家中西北角,北侧有一飘窗,从飘窗望出去,不仅能看到壮阔的长江,还能看到著名的南京长江大桥。书房布置很简单,一面靠墙的书柜,一张简易的书桌,书柜是装修时请人根据书房高度专门定制的,每一层间距不同,为的是充分利用空间。  




金陵“味斋”

金陵“味斋”




彭城云龙湖畔味斋。由于内子工作的原因,一年之中,她在南京居住的时日并不多,相当一部分时间都是在徐州,我们在徐州也有一处居所,那里也有一间属于我的小书房,从书房窗户远眺,云龙湖尽收眼底,所以在这间书房完成的作品,就会注明“彭城云龙湖畔味斋”,有时图省事,会简单地写“彭城云龙湖畔”。由于经常往返于南京、徐州两地,两个书房的书也彼此流动,有些书由于研究参考的缘故已经往返于南京、徐州多次,我自己也给自己封了一个“彭宁书运使”的职务。



徐州“味斋”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在文章最后标注的是“仙林喧庐”。那是2014年左右,正值读博,从南大鼓楼校区搬到仙林校区,入住四组团宿舍。“结庐在人境,而有车马喧。”四组团正好位于绕城高速边上,而我的宿舍又在高层,终日为喧嚣的车流所困,晚上也睡不好,一时兴起,起了一个“仙林喧庐”,不过随着对环境的适应以及毕业,这个名字也就不用了。


很多人的书斋名都具有唯一性,有些人有几处书斋,或许就会起几个不同的名字,但是我的“味斋”却是流动的,场所虽然在变,但是我在其中体认到的书味,却是不变的。


我的专业是图书馆学,主要研究兴趣在图书与图书馆史、历史文献学,如按中图法的标准,我书房内的藏书大致只有两类:一类是“G(文化·科学·教育·体育)”大类,其中图书馆学属于G25大类,另一类则是 “K(历史、地理)”大类。我的藏书都是因为学术研究需要慢慢购置的,没有一本明清古籍,更别说宋元珍椠,年代最久远的也就是一些民国书刊,但数量也是寥寥。虽没有珍本古籍,但我的书房中还是有一类特藏,那就是学人信札。或许是因为在研究中经常会用到书信这一类史料,在阅读、使用书信的过程中,逐渐感受到书信所特有的“温情”,尤其是在当下普遍都使用Email的情


况下,纸质书信更显得难能可贵,所以我开始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购置、收藏一些学人书信,几年下来,也收了近千封近现代学人信札,其中大部分都是和图书馆有关的学人,尤以钱亚新先生往来信札为最。钱亚新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图书馆学家,又是江苏宜兴人,跟我是同乡加同行,这激发了我对钱先生的研究兴趣。十年前第一次拜访钱先生哲嗣钱亮老师时,钱老师将钱先生手稿以及晚年数百封学术通信全部赠送予我,供我研究。此后,我又从其他一些渠道购得了一些钱亚新往来通信,这些书信不仅为我研究钱亚新提供了宝贵文献,也成为我收藏书信的源头。


部分学人信札




除了纸质书之外,书房电脑中还有几十个G的电子书,购买电子书,其实也反映了我的“初心”——书是为了用的!有时因为研究需要查阅某些书,家中没有,而去图书馆又远,于是就会在网上购置一些电子书,相对而言,电子书还是很便宜的,有时一套二三十册的书,电子版只要几十元,既节省了家中空间,又节省了金钱,而且还解决了参考需要,可谓一举多得。


我没有仔细统计过藏书数量,估计只有一两千册吧。这些藏书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自己购置,另外就是中外师友赠送。第一次有规模地购书是初三时,那时参加宜兴市教育局组织的“快乐暑假,轻松阅读”中小学课外阅读征文比赛,我获得了二等奖,那次投稿的作品内容已经不大记得了,但是作为奖品的200元购书券却印象深刻,对于当时的我而言,这200元着实称得上是一笔巨款。拿到购书券后,立即在周末乘车至宜兴新华书店,在书店任意挑书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当时购置的图书不少现在也还在书架上。如今,购书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了,每到一地,如果时间允许,都会到当地的书店、书市转转,北京的潘家园、天津的古文化街、南大鼓楼校区周围的旧书店群以及台湾、香港、美国等地的诸多书店都留下了我的屐痕。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购书也成为了主要购书方式,每年的“4·23”、“6·18”、“双11”等购物季,“满100减50”的诱惑更是让人没有理由“不剁手”!




于常熟旧书市淘书

于西雅图旧书店淘书

于南京先锋书店

于台湾旧书店淘书




师友赠送的图书也是寒斋的重要收藏,我没有专门整理过书架上的师友签赠本,虽然占全部藏书的比重不太高,但是这些签赠本所蕴含的师友情谊是无法衡量的。记得曾读到过台湾林文月先生《写我的书》,林先生用文字记录了与书架上一些旧书刊的姻缘,以及书刊背后蕴藏的对故人和往事的追忆,其文字间流露出的脉脉温情,着实让人感动。我书架上这些师友签赠本,每一本背后也都蕴含着一段情谊,或许这也就是明代名臣于谦所谓的“书卷多情似故人”吧!


国外学者赠书




虽然秉持着“书是为了用的”理念,这两年也尽量多购置电子书,但是每年纸质图书的增长量仍然很快,书房的空间正变得越来越局促,如何保持书房图书“动态的平衡”,是我这几年一直在努力的。虽然比不上“流入”的速度,但是这几年每年也能有几十本的“流出”。流出的渠道大致有三:


第一,送给学生。根据学生的兴趣,定期挑选一些图书送给他们阅读,有时也会专门购置一些送给他们。现在很多老师都会感慨学生不读书,我个人觉得如果老师能经常送一些书给学生,或许也是一种帮助提升学生阅读量的好途径。


第二,送给高校图书馆。网上购书成为主要购书渠道后,因为看不到书的内容,有时候仅根据书名、摘要从网上购书,实际内容并不是自己想要的,对于这些比较新的、没有任何划痕污渍、偏学术类的图书,我就会送给高校图书馆(主要是南大图书馆),让其他有需要的读者去利用。



部分图书馆捐赠证书

部分图书馆捐赠证书



第三,送给民间图书馆。新世纪以来,中国涌现出了很多民间图书馆,不少已经发展成为当地重要的公共平台,但是它们在经费、图书资源等方面还有一定困难,得益于“图书馆学”专业,我能了解到很多这类图书馆的信息,于是我就会挑选一些合适的(如文学类、历史普及读物等)图书捐给这些图书馆。即便如此,距离保持书房“动态平衡”的目标,还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谢欢老师出版著作



在如今这个房价与书价相差天壤的时代,能够拥有一间独立的书房,肯定离不开另一半的支持。其实,很多女性何尝不想拥有一间独立的足够大的衣帽间呢?不管是独立书房的设立,还是书柜用料、购书,内子一直给予无条件的理解与支持。所以,也想趁这个机会,向内子致敬,也向每一位“书房背后的人”致敬!




2021年6月6日于金陵江畔味斋












谢欢老师

推荐书单

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


2.   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


3.   严耕望:《治史三书》(增订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4.   王明珂:《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5.   高增德,丁东编:《世纪学人自述》(6卷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


6.   张世林编:《家学与师承:著名学者谈治学门径》(3卷本),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


7.   (英)彼得·伯克著,陈志宏、王婉旎译:《知识社会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


8.   韩永进主编:《中国图书馆史》(4卷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


9.   (美)皮尔斯·巴特勒著,谢欢译:《图书馆学导论》,海洋出版社,2018


10.(美)维恩·威甘德著,谢欢、谢天译:《美国公共图书馆史》,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21







往期回顾 点击查看

第一季 上书房行走-走进南大人的书房 

(1-20期)

第二季 上书房行走-走进南大人的书房

  (20-28期)

● 第三季  上书房行走-走进南大人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二十九期:走进南大校友黄乔生教授的       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三十期:走进胡阿祥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三十一期:走进史冬泉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三十二期:走进刘俊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三十三期:走进陆远老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三十四期:走进繆炳文先生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三十五期:走进童强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三十六期:走进于溯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三十七期:走进徐新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三十八期:走进骆威先生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三十九期:走进沈奎林老师的书房







策       划 | 程章灿

统       筹 | 史梅

执       行 | 翟晓娟

编       辑 | 张宇




欢迎南大师生报名参加此栏目

晒自己的私家书房

或者你想看谁的书房也可后台留言给我们

我们会尽力满足的哦

联系我们:zhangyu@nju.edu.cn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上书房行走 | 第四十期:走进谢欢老师的书房

南京大学图书馆 南京大学图书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