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气候与自然环境,是个“欧洲中心”的话题吗?

科莱美特气候青年 科莱美特气候青年
2024-09-05


“为什么议程里充斥着气候、自然、环境、能源等等议题,这些会议场次的人气却并不高呢?”


“可能这些还是比较‘欧洲中心’的话题吧。我甚至觉得美国人对这些的热情程度都远不及欧洲。”


以上对话来自我和一位朋友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的“抱怨”。


6月27-29日,我有幸因公参加了今年在天津举办的世界经济论坛新领军者年会。这也是疫情之后夏季达沃斯的第一次回归,因此,“经济增长、复苏、转型”“企业家精神”“亚洲区域合作”之类的“大词”从论坛开始之前就已经围住了我的脑细胞。


而来到会场之后,我发现两天半的会议日程中有大量关于气候变化、自然保护、能源转型和粮食土地安全的讨论场次。这些字眼牢牢抓住了一个“气候青年”的注意力。我无暇分身,频繁穿梭于各个会场,甚至只能被迫错过一些时间撞档的议题讨论。不过,与观众挤破头的人工智能话题论坛,还有与亚洲经济、制造业相关的论坛相比,我觉得很有意思的这些场次,显然人气平平。私下和工作人员交谈我也发现,如果把这些话题总结成传播卖点,“不太会有人听。”



尽管我明白,这毕竟是一个宏观的经济论坛,并不是COP,受众不同,并不能按头要求参会的人都要对气候和能源感兴趣,但我还是难掩失望。毕竟我看到,就算是在谈论亚洲制造业复苏的会议上,来自企业界的嘉宾均传达出对这些话题的重视。欧莱雅北亚及中国首席可持续发展官梁禗殷,TCL董事长李东生等,都谈到了他们所代表的企业如何做绿色供应链的管理,绿色智能的制造业如何提升经济效率;在以“维持亚洲繁荣”为题的场次里,波士顿咨询公司(BCG)亚太区主席Neeraj Aggarwal同样强调了亚洲国家,尤其是东盟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的脆弱性,将会是地区经济繁荣的重大挑战。


在“培育新技能,适应快速发展产业的需求”的对谈中,空客中国CEO徐岗提到,绿色燃料、能源转型方面的人才,将会在航空业受到欢迎。我在各种企业代表的发言中,仿佛看到了他们带着展示自家的ESG成绩和雄心的KPI。换言之,绿色转型,在大型头部企业和跨国企业中已经成为共识,未来的人才就业和发展在相关领域上有空间。


我想,或许正是维系着经济运转的各行各业虽然内部有了彼此无需赘言的共识,比如无法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用高耗能来换经济回报的老路,但他们仍需要努力地在公开场合反复诉说,反复向更广阔的受众去解释他们重视绿色转型的必要性。这种反复诉说的努力,与相关话题在听众面前的遇冷,互为对照。而我,背负着媒体人和气候青年的双重身份,看到这样的一组对照,心里既有些落寞,又觉得仍有希望。



“锐意创新,守护地球”主题论坛后,我匆忙地拦住纳米比亚信息与通信技术部部长Peya Mushelenga。他在发言中提到要开展对年轻一代的可持续理念教育。当我问他,非洲发展中国家在气候资金的问题上遇到的困难,有什么看法,他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资方的意愿,只要资金到位就不用担心气候适应的行动不会落地


我在会场外接触的另一位来自非洲国家的青年——Global Shaper安哥拉参会代表Oscar。Global Shaper是世界经济论坛直属的青年社区。Oscar告诉我,他们的社区在很多不同的创新项目上有生气勃勃的行动力。比如,他们在支持安哥拉的小商户。这些小商户主要由女性构成,她们的生计受到城市管理者的打压,收入不稳定。青年社区做的是首先是让她们认识到自己的小生意其实对国家的经济是有贡献的,其次是传授给她们金融知识(financial literacy)。


和Oscar的短暂谈话让我有两个收获:1.我看到了非洲国家承接中国的企业或项目的空间和包容度(我们也谈到了与当地人交往之间的文化差异);2.公益机构在类似气候变化的议题上的独特角色和行动的广阔空间(大白话讲就是“能做的事情很多”)。这也与我采访IFCE总裁何平博士后的体会不谋而合。



公益机构在气候问题中的独特角色是什么?如何在“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中一展拳脚?这是“锐意创新,守护地球”主题论坛的另一处焦点。


世界经济论坛总裁Borge Brende在会上称每年公益机构在气候和自然上投入的资金均不及2%,有96%的资金被投入在其他领域。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也提到,来自政府的绿色融资只有10%,剩下的90%只能仰赖私营部门和金融机构,而公益机构是无法填补绿色金融资金的缺口的。但是,慈善和公益的独特力量在于召集、聚合跨行业的、跨国界的资金支持绿色金融建设


在有关土壤退化修复的“土壤重要性”主题讨论中,我就听到了一个与政府补贴相关的成功案例:根据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樊胜根的分享,有的地方政府为了阻止地下水位退化,用每亩500元的补贴来鼓励农民不要采取抽地下水的灌溉方式。“必须要赚到钱才能吸引投资人。还需要更多像电动车,电池这样的成功故事。”马骏发言提到,公益和慈善机构可以模仿政府部门一起去提供相应的补贴,形成激励机制,刺激私营部门在气候应对上迸发更多灵感和行动,撬动更多私营资本入场。



另外,马骏还在会上提到,缺乏对“绿色行动”的定义,各国的ESG话术不统一,各个公司的绿色标准更是各自为政,成为绿色融资跨国流动的一大障碍。比如,中国的绿色债券到了欧洲不被承认,也就无法在当地金融市场流通。因此,他提出2点倡议,也是绿色金融业界已经在推动的工作:1.开发共同的专业术语;2.参考国际可持续性准则理事会(ISSB)近期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S1:可持续发展相关财务信息披露的一般要求》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S2:与气候相关的披露》,让全球的ESG信息披露“方法论”能够“对齐”



这次夏季达沃斯对气候和环境议题的涉猎可以说是面面俱到,除了上文提到的话题,还有关于碳市场、气候变化对海岸的影响、算法保护生态、气候和贸易、水资源、能源转型、粮食安全、电动车脱碳......


一个经济论坛,却在气候和环境问题的不同细分领域如此深入展开,邀请了大量相关人士与会,也难怪我穿梭于会场中有种在参加COP的错觉。回到北京后,前辈告诉我,其实达沃斯论坛上每年都会给气候和环境议题相当大分量的重视,并不是今年才如此。会议期间,世界经济论坛陆续发布了《中国绿色氢能发展路线图》《促进有效的能源转型2023》《2023年十大新兴技术报告》等关键报告。


我想,气候和环境在一个经济论坛中如此重大的存在感,或许一开始确实是与“欧洲中心”视角脱不开关系,但是,随着绿色转型气候风险逐步嵌入各个经济部门和行业真实的生产过程,相信观念的水位也一定会上升。说不定明年在大连达沃斯上,气候议题的分会场能比今年更热闹一点。


工作团队

作者 袁漪琳

排版 伍明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科莱美特气候青年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