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气候派对回顾|妇女、种子和韧性(下)

科莱美特气候青年 科莱美特气候青年
2024-09-05


(图源:农民种子网络)


小农妇女群体,是天然地连结着生态系统,培育和生产了世界上三分之一粮食的无名英雄。她们保护了传统作物地方品种、牲畜和作物野生近缘种。她们是农村社区的中坚力量,以其独特的经验和智慧为农业生产和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农村女性在面对气候变化和其他挑战时,也面临着诸多困境。


农民种子网络致力于搭建一个多元群体的交流平台,凝聚农户社区、地方政府、高校、农业科研人员和社会组织等相关利益群体平等交流和共同学习。通过此平台,小农妇女群体也能与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行交流合作,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她们可以从科研院校和农业科研人员那里获取最新的农业技术和信息,也能够将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智慧分享给其他社区成员。这种多元群体的合作和学习,不仅推广和提升了农民种子系统的最佳实践,培育多了样化的农业生态系统,还赋能农村女性,使她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为本地社区的粮食和营养安全、环境和气候的复原力做出重要贡献。


导师:宋鑫&田秘林


宋鑫,2014年加入农民种子网络,在乡村开展参与式行动研究,推动农户收集和回复本地老品种种植,提升农户给予传统知识的选育种能力。探索“从种子到餐桌”来链接农户、科学家、消费者和政策制定者,共同支持农户积极培育和种植环境友好气候适应、健康多样的生态产品。


田秘林,农民种子网络项目官员,2016年至今一直在农民种子网络从事社区协调与项目管理工作,主要开展与农业生物多样性活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以社区为基础的气候变化适应相关的社区行动研究,陪伴社区共同成长。


老种子的保护者们


在会议开始,宋鑫老师为我们讲了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来自河北王金庄的玉荣,她在涉县旱作梯田保护与利用协会管理社区种子库,并通过走访一千多户农户收集老种子、连续多年尝试种植培育等努力成功复种了几乎失传的本地小白豆。由此,我们看到妇女在农家种植中的重要角色,当然,男性、青年和老年农民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在社区或家庭中,平等和相互支持是促进群体共同发展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


第二个故事中的孙秀才和于晓艳是投身于生态农业和生态食品行业的一对年轻夫妇。孙秀才离开有机蔬菜农场后,利用家乡优质大豆制作豆腐。他们的豆腐坊依赖于孙秀才老家种植的传统农法大豆。夫妻俩共同努力经营,并在北京的有机农夫市集销售豆制品。他们的故事鼓励年轻人传承和创新传统农业,保护食物多样性,并结合现代生产方法和市场需求,提供优质的农产品给消费者。他们的努力展示了高度的生态意识,为构建健康可持续的未来提供了启示,激励年轻人为保护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第三个故事发生在2022年,来自云南丽江宁浪县油米村的杨玉婷成立萤火虫志愿服务队,通过入户调查了解农业现状和本地文化与种子的关系,建立了社区种子库,收集本地老种子、培训农家种和社区选育的品种,并分享给村民一起种植。油米村保存传统种子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好吃,而且是因其在东巴信仰仪式中重要作用。油米村人将自然视为亲人,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自然。通过种子的保护和分享,油米村人不仅传承了农业遗产,还促进了社区团结和发展。


培训交流搭建多元群体平台


农民种子网络,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建立一个多方利益群体平台,希望能够携手农户社区里的自发组织,地方政府,科研院校,社会组织等等,打破各个领域和群体的壁垒。促进多元群体的交流合作。在这个平台上,所有的群体彼此平等,通过相互交流和学习,支持推广和提升小农户在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和农民种子系统最佳实践,并培育多样化的农业生态系统,这对原住民和本地社区的粮食和营养安全以及环境、气候、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复原力至关重要。


在长期实践过程过程中,他们也开发了一套系统的种子就地活态保护和利用为主题的培训课程。也希望通过这套培训的课程促进更多的人,无论是社区里的骨干农户,无论是科研人员,或是农技推广中心的一些基层干部或者高校学生。只要是对种子农家品种感兴趣,他们都很欢迎。


思考与延伸:

育种过程中对女性的支持

与女性力量


在当今的交流讨论中,提到种子往往会让人们联想到妇女,因为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种子保育、性别平等以及气候变化等议题中,妇女扮演着重要角色。田秘林老师指出,妇女在保存种子方面表现出了极高的细致性,她们对种子的保护工作格外慎重。从家庭分工的角度来看,妇女的工作与家庭营养健康息息相关。尽管强调男性和女性的协调分工合作,但根据目前的合作实践,对留种育种感兴趣且与密切参与合作的往往是女性,她们在这一领域具有主导力量。


宋鑫老师进一步指出,当前农村社区的现状是年轻男性外出务工的比例很高,因此社区中的大多数居民是年长的女性以及留在村里照顾老人和孩子的妇女。这些妇女与土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她们在种子保育工作中的重要性正是因为她们留在乡村,并相对更多地从事农业或种植工作。


随着观点的交汇,我们不禁思考起种子保育、性别平等以及气候变化之间的交叉性议题。这些议题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妇女在种子保育中的重要角色,以及如何将性别和气候变化与种子保育紧密相连。通过交叉性的讨论,我们希望深化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并为建立更加可持续和包容的未来提供有益的思考和行动路径。


·帮助农家种守护者即当地农村妇女以决策者和领导者身份参与到社区气候韧性建设有什么可持续发展意义?


社区气候韧性建设在具体的农业实践中有植物、人与环境三方面。在植物方面主要体现为气候变化背景下种子的保育选种,农村妇女在乡村的社区种子库网络的建立中的作用不可小觑,她们根据地方品种筛选出具有优秀特性的品种,并且因地制宜地提纯复状和在地改良,维护生物多样性。


①妇女有一种母爱的天性,和孕育着无限生命的大地有一种强烈的共通之处,因此对保护种子格外细心。


②在多数家庭中,妇女与家庭营养健康结合更紧密,对食物更重视,因此对于种子保护很在意。在我国大多数乡村,因为青壮年男性常常外出务工,妇女从事农业或种植相关比例相对更高,女性逐渐作为乡村农业的主力军,在农业实践中投入的时间长。因此帮助农村妇女自我赋能,成为独当一面的决策者和领导者来抵抗乡村脆弱性是增强社区气候韧性的重要方法。


③除此之外,妇女的生产协作方式是合作式的,倾向于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性别分工使她们对种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有更深入的理解,增强了妇女的话语权与自我赋能感,有利于更好建立农民种子网络,至下而上推行社区气候韧性建设。


“妇女是老种子的保护者”这句话本身是揭示真相的,也是充满力量的。


·农村妇女在参与社区气候适应和减缓工作过程中具体需要哪些支持?



总体来看,需要搭建多元主体共治平台,协调利益相关者以达成发展共识。


Q&A环节


Q:如何激发小农留种?怎样去沟通呢?


宋老师:如果要激发没有在留种的小农去留种,首先,得从农民种子系统的角度来跟他们分析目前的种子情况,让他们换一个思路看待地方品种资源。其次,农民种子网络的培训课程也是为了达到此目标。但农民种子网络在仔细调研和盘查后并不可能激发所有的小农留种,仍需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我们会先找到核心的农户骨干,然后在入户调研的过程中,再了解本地的情况。从组织农户的骨干团队开始,然后由他们慢慢地建立社区种子库,搭配着社区种子田做试验。对于其他的仍在观望的村民来说,只要这样的事情每一年都推动下去,慢慢的就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一圈地向外扩散。其实在一个村庄,一开始你能影响到的是对我们工作非常感兴趣的人以及他的亲朋好友,他会用他自己方式扩散的。


田老师:十分赞同宋鑫说的。在村子里,如果说想要引起村民们对种子的关注,农民种子网络有一套完整的工具:跟村民们做焦点访谈、做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五象限分析,和一起盘查村子现有的品种以判断哪些是当家的品种,哪些是濒危的品种。当我们和村民盘点之前,我们会提前和主办方商量,邀请本身对种子比较感兴趣,或者是种田经验丰富的小农们共同参与讨论,这就能更好地激发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被认可,这样他们会更加有行动力来持续做这些事情。这些是针对激发小农留种意识的方法。


Q:如何让城市人口真正意识到种子保育的重要性并参与其中?


田老师:乡村本地知识和生态多样性的保护是连在一起的。种子和乡村的方方面面都有相关性,比如说它和乡村的生态、传统文化、经济以及饮食都息息相关。那在城市的话,一般会通过食物来反向地让大家意识到种子的重要性。我们会和其他机构合作,面向城市人口做宣传。最近去浙江的某些村庄发现他们会面向公众做展览引起城市人口的关注;还有通过市集等活动把村子的文化传递到城市去,各种样的途径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种子背后的文化。所以,连接城乡的途径有很多种,和擅长在城市做城乡宣传的机构合作是主要途径。


Q: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保护是否有冲突?如何将保护的话语连通在一起?


宋老师:目前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讨论,如何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考虑到本地原住民以及其生计发展问题。之前我们有看到比较极端的情况时有发生,如为保护某一个物种而忽略当地的村民和他们的生态、文化、和习惯。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即具有生态代表性,连通性,还有公平治理的保护地体系以及其他有效区域保护措施(OECMs,Other Effective area-based Conservation Measures),此理念要求认可传统原住民及其领土,让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在保护当中利用,在利用当中保护。


保护的话语如何连通在一起呢?我们看到在做物种保护的一些机构中,他们可能并没有更多的关注到人。但是,在近年来开始有更多的机构在推行社区保护地的概念。社区保护地的概念是如何把原本生活在社区中的人,他们的生计需求、发展需求也纳入考量当中。因此,在把保护实在落地时,不能将自然和人类拆分或对立起来。所以目前也会发现原本做物种保护的机构慢慢地进入到了社区,和社区居民谈合作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比如他们开始协助本地村民设计生态旅游路线,让农户农闲时也可以摇身一变成社区生态导览员。这其实也是一种转化。


支持方


项目介绍

沃土行动田野营项目以青年为中心,建立青年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乡村社区场景,已经走进了汉中柳沟村、杭州青山村。项目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带领青年进入乡村社区,引导青年在具体的生产、生活中找到社区应对气候变化的经验,以此打通微观社区和宏观气候议题的联系。青年在田野调查规范下记录社区的实践经验,提升个人对乡村气候适应状况的认知和实践能力,同时进一步发挥创新、创意能力,推动更多公众关注该议题

工作团队

分享嘉宾 宋鑫 田秘林

内容整理 谷冠蓉 涂泽儒 王思琪 肖昊天 张渝璐

编辑 陈敏芳

排版 李继娜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科莱美特气候青年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