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LA专集 | 感、知、智——风景园林中的多维感知

《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杂志
2024-09-03

“景观多维感知研究在中国由来已久,从道教八景的8种人体感知通道开始,人们就注意到了人体感知外界的方式是多元通道交互而综合作用的。现代的景观多维感知研究将视觉感知、听觉感知、触觉感知、味觉感知与嗅觉感知五维整合,称之为多维感知系统。研究内容多着重于视、听、嗅、味、触。”[1]本文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景观数字化技术3个方面展开探索风景园林与多维感知的联系。

[1] 刘滨谊,冯晶磊,马淑菡,罗范颖,徐臻彦.八景的景观多维感知机制研究[J].风景园林,2024,31(7):12-19.

目录

1  感:自然景观与多维感知

青岛市“五水绕城”生态环境提升项目——多维感知亲水绿道空间

Malevich公园——融入周围环境的多维感知景观

莫干山大白熊国际营地——感知土地的自然气息

麓湖W2悦溪样板岛——唤醒场域与自然的共感

2  知:人文景观与多维感知

北京中关村众享荟科学人文街区——社区的儿童友好互动街道空间

东郊记忆·东山——感知成都东区历史中的文化记忆

绿景白石洲沙河五村更新单元一期——记录城市人文的时代记忆

Aš镇纪念公园——多维感知城市历史

3  智:景观数字化技术与多维感知

成都麓湖皮划艇航道景观——参数化设计下连接水与建筑

三鱼萌狮文化村乡村振兴项目——智慧互动景观助力乡村振兴

无废智能生态岛——重塑废弃物的艺术之境

Peak-A-Boo林中装置——数字化景观装置中的体验与感知


01

感:自然景观与多维感知

青岛市“五水绕城”生态环境提升项目——多维感知亲水绿道空间

项目地点:山东 青岛 城阳区

设计团队:青岛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关键词:城市防洪;环境提升;景观休闲

该项目统筹考虑城市防洪、生态保护、环境提升、景观休闲等城市功能和市民需求,充分融入中水回用、海绵城市、自然涵养等技术理念,努力将“五水绕城”打造成防洪屏障、生态绿道、亲水长廊和城市名片,为城市居民提供多维感知空间。

 

© 青岛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雨水花园装置让孩子们直观地观察雨水花园的结构,在自然中学习雨水与土地的关系,认识海绵城市的奥秘。在雨水花园中,景石化身亲水平台,给人们带来轻松自在的多维体验。

 

© 青岛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修建了20 km的滨水绿道,包括慢行道、游步道、亲水栈道等不同的游憩体验系统,此外种植康养功能树种,从视觉、触觉和嗅觉多维带给人们丰富体验。

 

© 青岛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采用荧光点灯,利用压强感应技术,结合智能化系统实现灯光互动,打造特色亮化景观。而流动音符夜景则利用科技装置、互动设施、灯光变化等载体,提高了空间活力。


© 青岛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整理自:

http://www.qmedi.cn/shuihuanjing/301.html

Malevich公园——融入周围环境的多维感知景观

项目地点:俄罗斯 涅姆奇诺夫卡奥丁佐沃区

设计团队:Basis Architectural Bureau

关键词:自然特征;多角度感知;地域性

该项目位于Malevich公园的入口处,以在自然的环境中营造舒适的休息空间,并建立一个在自然环境中的瀑布系统为设计目标,整体的解决方案是通过利用建筑元素以及周围景观的形式和特征来诠释自然。因此,设计团队分析了莫斯科地区的自然地貌特征,筛选出具有当地自然特征的材料,如质地粗糙的落叶松木等。

 

© Basis architectural bureau


公园主要景点处设有观景台、铺设木地板的码头等休闲设施,使游客能从不同角度感知公园的整体景观。


© Basis architectural bureau


设计者对公园内的步道和小桥墩都进行了特殊的设计,使其更加融入自然环境:小桥墩从桥体边缘向内移,使其存在感减弱;大型桥墩则采用表面为金属箍密封的半截橡树原木,与自然融为一体。


© Basis architectural bureau



整理自

https://ab-basis.com/projects/park-malevicha/

莫干山大白熊国际营地——感知土地的自然气息

项目地点:浙江 德清 莫干山镇

设计团队:咫间设计

关键词:山野营地;景观重塑;户外体验

项目在莫干山杨家田的山坡上打造了一个山野营地酒店,利用原有两处废弃建筑改建酒店配套用房,同时规划营区,梳理场地,提升整体景观。设计从以下几个议题展开:山上采茶小屋的探索者营地再塑造;山下残墙废宅的记忆重生;水杉林的保留再利用;场地内大环境的梳理,包括竹林、草坡、茶田的新增和修补;对各个帐篷区域的场景感和舒适度设计。


© 咫间设计


项目充分尊重和理解场地原来的地形和植被情况,划分3个主要营区:“梯田”“草原”和“高山”。设计之初,运营、设计、施工几方合作,多次在酷暑烈日下满山坡的踏勘,就是为了让每一处营位都有独特的欣赏山野的视角,同时兼顾私密性,还要尽量避免破坏原有的一些树木。


© 咫间设计


景观处理以梳理和重塑为主,原来的自然元素以更纯净、更具参与感的方式被展现出来:宽阔的草地被清理成大帐区和活动草坪;较缓的坡地被改造成草坡;较陡的坡地通过干垒石挡土墙被改造成茶田梯田;汇水沟被拓宽并放入河滩石,变成一条潺潺的溪流,夏天可以戏水,枯水期也是不错的旱溪景观;台阶以枕木和石块作为踏步;边界的护栏围挡采用山下村民就地取材制作的竹篱笆;水杉林林下空间被清理并加入吊床和攀爬等户外体验设施。设计团队在保护这片山野的前提下为各种户外活动方式提供了多样的载体。


© 咫间设计



整理自

http://www.ininches.com/%e9%a1%b9%e7%9b%ae/

麓湖W2悦溪样板岛——唤醒场域与自然的共感

项目地点:四川 成都

设计团队:DEAL德珈设计

关键词:共感自然;视觉体验;可降解材料

该项目旨在通过向上生长的杉林、自由蔓延的苔藓、顺势而成的溪流、可降解材料等元素共同生成一处充满生命力的、原始静谧的苔林溪境。在一个“自然·原生”的场域里,唤醒与自然的共感。


© DEAL德珈设计


跌水石顺高差之势交错而下,曲折有致而开合不拘。麓湖的水以一种似偶然而成的灵动之态贯穿空间,氤氲苔地。视行至尽处,层林掩映间的无边界镜水似延伸至湖中,倒映出更广阔的麓湖之景,丰富了视觉体验。


© DEAL德珈设计


起伏的自然苔地包裹路径和建筑,绿意蔓延至整个场域,链接内外空间。在苔地间布置雾森系统,流动的雾气模糊物质交接边界,营造朦胧未尽的神秘意境。


© DEAL德珈设计



整理自:

https://mp.weixin.qq.com/s/oEYNeAbRfqdsUPqNnyynOA


02

知:人文景观与多维感知

北京中关村众享荟科学人文街区——社区的儿童友好互动街道空间

项目地点:北京 海淀区

设计团队:盖娅朴门设计

关键词:雨水花园;艺术互动;亲近自然

项目通过夜光跑道围绕互动、体验、传播三大核心价值,用10个功能岛串联场地。结合场地优势,增加了用条石板阴刻中关村科学与人文的各项成就的地面铺装;将原地面花坛改为雨水花园,用于对地表雨水的自然收集;保留了场地原有的两排五角枫树。


© 盖娅朴门设计


镜面休闲廊和座椅为地段内双榆树小学的家长提供了等候区,下雨时或阳光暴晒时可给家长更舒适的等候体验;镜面反射、蜂巢造型增加了艺术互动气息,同时也是社区邻里居民良好的社交场所。

 

© 盖娅朴门设计


植物科普花园(包括香草花园、药用花园、耐旱植物花园、喜阳植物花园)为小学生提供了学习园艺知识与技能的场所。老师会在春季带领学生进行植物认知、体验农业耕作等实践活动,并结合科普展示牌讲解植物知识。让学生在亲近自然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动植物的兴趣。在双榆树小学大门的入口前设置小舞台,作为居民的日常休憩平台,在有活动或上课期间作为学生及居民的展示空间,是一个开放式的街区展示互动场所。

 

© 盖娅朴门设计



整理自:

https://mooool.com/beijing-zhongguancun-culture-and-science-experience-block-by-gaia-park-gate-design.html

东郊记忆·东山——感知成都东区历史中的文化记忆

项目地点:四川 成都

设计团队:因澈景观

关键词:文化记忆;露天广场;视觉营造

项目保留了场地原有的独特元素,融入了少量恰到好处的当代景观设计,希望利用历史的天然基调,融入与之匹配的现代生活美学,让人们能够“忆新思旧”。之前在厂区东边临街处有两堵厚厚的围墙,包含两栋废弃楼房,严重阻碍了外围视野。以保护现状为原则,项目团队决定拆除临近街道两面围墙,并修建一个露天广场。


© 因澈景观


项目打开厂区,与大众视野“双向奔赴”,让蒙尘的东郊迎来正午阳光;打开历史,复兴这段历史的记忆和价值,让更多人知晓和阅读。在开放共享的露天广场上,不同新旧回忆带来的视觉感受将人们与场地历史联结在了一起。


© 因澈景观


设计团队考虑了旧的历史价值与新的发展需求,让新与旧的文化矛盾完成和解,为周边的生活带来巨大改变,包括肉眼可见的人气和视野改善,还有文化记忆的再次复兴。


© 因澈景观



整理自:

https://mp.weixin.qq.com/s/qI0GAJdPLn0tq87ewfMmuA

绿景白石洲沙河五村更新单元一期——记录城市人文的时代记忆

项目地点:深圳 南山区 白石洲

设计团队:ARTLESS

关键词:白石洲记忆;城市展示窗口;夜间视觉效果

设计团队通过白石洲的地图和资料,提炼出组成白石洲的5个村落的轮廓,呈现出左右扭转的姿态,如同一朵祥云。并将祥云与“沙河”概念融合在一起,推敲出地雕广场初步的造型。


© artless


整个地雕用当代的手法让白石洲记忆元素重获新生,既契合了整体的场域理念,又保留了原有的时代记忆与特质,进而成为一个城市精神的展示窗口。人们可以通过地面白石洲的村落浮雕看到曾经的白石洲沙河五村。


© artless


在夜间,灯光亮起并且在几种模式之间不断变换,给人如水流般的自然感受,同时又如同星河般流转。


© artless



整理自:

https://mooool.com/time-imprint-by-artless.html

Aš镇纪念公园——多维感知城市历史

项目地点:捷克 阿什市 Aš镇

设计团队:Ateliér KONCEPT

关键词:公共空间;纪念场所;精细设计

© Ateliér KONCEPT


Aš镇纪念公园的设计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同时也代表了城市复兴和发展的理念。本项目旨在唤起人们对过去被遗忘的记忆,引导游客了解这座城市动荡的历史。


© Ateliér KONCEPT


这座公园使用了Time Trip应用程序——一种现代化的信息系统,能够帮助游客了解该城市的历史,同时在公园内设置互动点,提供有趣的信息。这种创新互动形式不仅能够让游客收获信息,还能提供娱乐价值。公园的基本构成遵循时空平行的原则,创造了从Gotthard 广场周围的城市公园空间到Okružní街道之间的平缓过渡,将公园中的植物和人工构筑结合设计,反映了城市不同历史时期的多种形态。


© Ateliér KONCEPT


公园还纪念了Aš镇历史上的一段特殊时期——20世纪70年代,Aš镇最大的墓地遭到了毁坏。为了反映该时期文化和历史的遗失,在公园内打造了花岗岩材质的纪念碑。纪念碑由一系列大小不同的石块堆砌而成,石块上还有为放置蜡烛而设计的凹槽,为当地和周边邻国(德国)的人们提供了聚集空间和纪念先祖的场所。公园所有地表都经过了精细的设计,以便能够更有效地吸收水分。这是生态设计关键的部分,有助于降低该地区洪水灾害的风险并改善水循环。


© Ateliér KONCEPT



整理自:

https://www.gooood.cn/park-of-memories-as-by-soa-architekti-atelier-koncept.htm


03

智:景观数字化技术与多维感知

成都麓湖皮划艇航道景观——参数化设计下连接水与建筑

项目地点:四川 成都

设计团队:纬图设计机构

关键词:皮划艇航道;生态驳岸;艺术视觉效果

项目在现有条件上增设皮划艇航道,并纳入麓湖环湖观景步道体系。场地改造需要同时满足支线机动船航道宽度与交通分流、皮划艇航道设计、步道流线与电瓶车通行等多项需求。


© 纬图设计机构


生态驳岸使河道与周边建筑、人行步道有了更自然的衔接,以草坡入水来替代混凝土生硬的驳岸形式。植物在河道边界形成一条蜿蜒优美的边岸曲线,生成自然驳岸,无缝融合至麓湖水系。植物群落具有涵蓄水分、净化空气的作用,可在植物覆盖区形成小气候,改善水体周边的生态环境。无论是从建筑往外看还是步行于此,游客都能获得更好的视觉体验和行走感知。


© 纬图设计机构


除“生态”以外,“艺术”也是麓湖标签之一。项目对于连接两组不同住宅的人行桥体栏杆的处理就别出心裁。栏杆由数根4 cm宽的钢片竖向排列而成,利用参数化设计对每一根钢片在不同高度进行90°扭转,从而达到渐变的效果。两侧的粉色樱花夹道,使周边建筑在花瓣的遮蔽中若隐若现,桥体在树影与光线的相映中光彩熠熠。


© 纬图设计机构


此外,设计以水为题,在河道旁的大树分枝处放置艺术雕塑。雕塑采用镜面不锈钢材料,以不规则的水滴形态置身于丛林中,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人们强烈的参与感与探索的欲望。各种可爱而新奇的氛围水灯,也为皮划艇的“水中冒险旅程”增添了许多空间趣味。


© 纬图设计机构



整理自:

http://www.wisto.com.cn/projects.html?id=1449239036976066561

三鱼萌狮文化村乡村振兴项目——智慧互动景观助力乡村振兴

项目地点:四川 成都

设计团队:赛肯思景观

关键词:村落景观建筑一体化;新旧结合;无动力水设施

项目通过对传统村落景观建筑一体化改造,以及对多重活力场景和消费场景的构建,让三鱼萌狮文化村成为一处可观、可游、可互动的“网红”乡村。设计团队梳理场地条件,在建筑前的场地保留大型蓄水池塘,并进行水体净化,以陶家大院和蓄水池塘为中心,新建环形景观廊架,约200 m的景观廊架外延围合池塘,景观建筑一体化,既保留了陶家大院老宅的历史,又通过景观“立新”,新与旧的结合,让文化在场地内得以延续。


© 赛肯思景观


三鱼水聚场是儿童游乐区,贯穿了多处无动力水设施、浅渠,夏季孩子们可以在场地中自由地玩水。水通过无动力设施的牵引,最终将流入架在农田上的灌溉网,灌溉网中有细密的小孔,为下部的农田实施无动力灌溉。


© 赛肯思景观


改造之后的陶家大院将成为三鱼萌狮文化村主要的消费场所,接待来访的游客、展示本土文化。景观长廊内设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空间,可以举办竹编灯展、非遗文创集市等活动。人们可在廊下乘凉喝着盖碗茶,享受独具特色的成都慢生活。


© 赛肯思景观



整理自:

https://mp.weixin.qq.com/s/gOkHq2YVY9mzewPhakz-QQ

无废智能生态岛——重塑废弃物的艺术之境

项目地点:广东 深圳 福田区

设计团队:深圳市造源景观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关键词:循环利用;艺术装置;低碳理念

项目通过对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无废智能生态岛”智能化、艺术化、生态化打造,重塑了一个埋在花园里的垃圾中转站,为城市灰色地带增添一道资源循环利用的艺术自然风景。


© 深圳市造源景观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设计团队利用园区电子废弃物(如电路板、电线等),融合PVC管、玻璃酒瓶、瓶盖等,通过艺术加工形成入口特色LOGO、打造具有艺术感的“无废城市”低碳理念科普景墙。

 

© 深圳市造源景观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地面铺装、装饰笼、花箱、坐凳采用了回收的建筑垃圾,包括红砖、碎石、瓷片等,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加工和利用。座椅座面形态与地面铺装相呼应,座椅基座应用了混凝土建筑废料;装饰笼利用金属笼模拟自然的石头形态,填充了废弃红砖、石块、瓷砖等,搭配少量玻璃石点缀,和植物搭配相得益彰。


© 深圳市造源景观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设计团队利用因台风吹倒的树木做成艺术展陈台装置,并将木头以艺术化形式组合成科普展示台。收集大小、长短不一的木头,与酒瓶盖等组合搭配拼装,科普“科学精细化垃圾回收规划”“垃圾分类”等知识。提取蓝、红、绿、灰四色协调搭配,呼应垃圾四分类的理念。

 

© 深圳市造源景观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整理自:

https://www.zyeen.com/urban-environment/

Peak-A-Boo林中装置——数字化景观装置中的体验与感知

项目地点:美国 纽约州 伯特利伍兹艺术中心

设计团队:i/thee

关键词:木层压板模型:模仿自然;多维度体验

从1969年伍德斯托克音乐艺术节历史场上的树林中向外望去,Peak-A-Boo呈现为一系列连续的木质压层拱形和平台,形成了一个灵活的展览和表演空间。该装置是自1969年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以来,Bindy Bazaar森林中的第一个可组装的基础设施,由Bethel Woods艺术中心策划,旨在通过“设计+建造”的教学法重新融入历史遗迹,并由得克萨斯理工大学的学生制作并安装。


 © i/thee


这个林中装置为师生及游人提供了一个多维感知和体验的空间:拱形空间为表演者创造了演奏的舞台;层叠的木平台为观众提供了座位;像素化的表面如一块起伏的画布,透射着森林间隙中的舞动光影。


© i/thee


在该项目中,学生们用材料按比例手工制作了各种“绗缝”木层压板方案模型,随后转换为计算脚本,最终形成一个像素化的、弯曲的、可活动的装置。弯曲板的“波浪”均采用数字化方式设计,以模仿木板的自然弯曲度,但主要通过手工在现场建造完成,弥合了模拟和数字化设计与实际生产、建造之间的矛盾。


© i/thee



整理自:

https://mooool.com/en/peak-a-boo-by-i-thee.html




相关阅读:

《风景园林》2024-07刊首语 | 郑曦:多维感知与风景园林空间体验

全文开放获取 | 《风景园林》2024-07目录 | 多维感知与风景园林空间

新刊速览 | 《风景园林》2024-07 多维感知与风景园林空间

专题导读 | 多维感知与风景园林空间 | 《风景园林》2024-07

LA新刊抢先看 | 城市群生态与农业空间协同管控路径 | 翟端强 卓健

LA专题 | 在哪种运动状态下城市滨水界面形态对于人群视觉关注度影响最大?| 成实 郎蕾洁 杨翔宇

LA专题 | 将接触感知蓝色空间的健康效益转化为设计实践的方法论框架 | 张皓翔 (荷)史蒂芬·奈豪斯 (比)卡洛琳·牛顿

LA研究 | 区县国土空间规划如何落实“双碳”目标?——以天津市武清区为例 | 戴林琳 封昌炜

LA封面作品 | 上海彩虹湾公园——基于低影响开发技术的都市棕地修复设计

LA作品 | OLIN | 哈德逊河公园26号码头——沉浸于生态之中

LA观点 | 新技术为绿色空间规划方法创新带来了哪些可能?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风景园林》2024年7期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购买

编译 刘雅珣

校对 黄新悦

微信编辑 刘芝若

微信校对 项曦

审核 曹娟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风景园林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