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杠精”是怎样炼成的

小咩 华南师大心理咨询研究中心 2022-05-30

 网上冲浪时,

 谁没被“杠精”“杠”过呢?

 即使没被“杠”过,

 谁没看到过“杠精”和人无脑争论呢?




“难道只有我一个人觉得xxx吗?”

“不会吧,不会吧,

不会真有人觉得xxx吧?”


这样的“杠精”常用阴阳怪气式,让人火冒三丈。


时至今日,在各大热搜微博的评论区中,甚至不乏一些为了博眼球而常常采用“杠精”语气引发评论或谩骂的营销号。“杠精”的存在,使得网络空间戾气陡增。




01


早在2018年年底,“杠精”就被国内知名图书《咬文嚼字》列为年度十大流行语之一,同时国家语言资源检测与研究中心也将其纳入“2018年度十大网络用语”。



“杠精”一词源于网络,微博是最先出现“杠精”的平台,2018年,微博上出现一类乐于在网络上抬杠的人群,随后在各大互联网平台蔓延,具有很强的讽刺意义。


在网络中,“杠精”是和多数人相比持有异质观点的少数群体。


不过,“杠精”虽属少数派,但在网络中分布范围却非常广泛,微博、弹幕网以及各大新闻APP中都有他们的身影。



“杠精”对于某一议题的观点和大部分人不一致,甚至敌对。他们的价值观和见解不符合民意和媒介意见,同民意不能达成一体化,属于“众意”中的“劣势”意见。


他们总是试图与主流的意见对着干,并随时准备与任何阻挡他们前进的人发生直接冲突。


对抗性表达则是“杠精”最为常见的表达方式。


他们的表达常常不随大流,特意强调自己观点的“另类”和对抗性,他们不会在意自己观点是否与他人不同或有悖于常理。



02


“杠精”是怎样炼成的呢?



学者李明书认为,成为“杠精”的背后,可能有社会、群体性以及社会个人的自我心理三个方面的因素推动。



 Society

社会方面

“杠精”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心理压力下情感表达的克制和变形。人是社会中产生的个体,言行举止为受社会熏陶学习所获,“杠精”的涌现也不例外。


网络流行语的盛行、表情包的大量创造和使用、人们在社交网络上逐渐变化的表达方式,一切的社会现象都在表达一种已经悄然变化的社会心理——


人们的心理压力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带来的种种挑战和问题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采用更加夸张甚至极端化的方式来表达情感“杠精”即诞生于这样独特的社会背景。


很多时候,我们难以判断,这些“杠精”的发言是来自内心深处的真实意见还是对生活中挫折情绪的宣泄或不恰当的调侃他们的语言总是包含着一些看似戏谑的夸张化元素,这些表达的随意化和统一化似乎成了发泄心理压力的渠道。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学习、工作和生活施加给年轻人的压力与日俱增。在工作之余,年轻的人们终于能喘上一口气了,但已经耗尽了元气的他们便只好采用一种丧幽默冷幽默的态度与生活周旋,甚至秉承“认真你就输了”的人生信条。


恶意抬杠的背后,或许就是疲惫的人们在试探一个社会和他人容忍底线的过程。


“杠精”们就是陷入了这个漩涡,在网络世界,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杠精”的标签保护在现实生活中饱受痛苦的自己,他们故意偏差或变形原内容表达的意思,用极端或“恶搞”的态度或语气来发表自己的意见,以此来发泄情绪,即使这样做可能会伤害别人。



  Group

群体性方面

“杠精”这一标签下掩盖着的是自我保护和逃避。


在社会中,标签化的现象一直很普遍。人们贴标签的方式越来越简单粗暴,不少人开始反过来用标签化来保护自己,行为方式也随着这种设定而改变,比如利用群体感来逃避个人的责任感和负担感。


“杠精”们的心理与之类似——一旦给自己冠上“杠精”的标签,我就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杠精”群体会承担我的责任,而我自然不需要为自己的不当言行负责。


人们对于群众化现象的忍耐度往往比较高,面对偏激和失礼,人们常采用“杠精”的标签概括他们的责任结果,这样就淡化了个人的愧疚感。


所以,被称为各种“精”的人们(比如“戏精”),反而有了更大的空间来表达自我,哪怕这种表达在本质上是恶意扭曲的。



此外,“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也可以解释这种现象——


心理学家发现,当处在恋爱中的情侣受到外界的干涉时,他们会更加“同甘共苦”。


这是一种逆反心理的表现,当“杠精”被称为“杠精”时,他们会深化自己在群体中的角色,并且产生“我们不被喜欢、我们要对抗艰难局面”的认识。由此,他们的逆反心理和群体化的抵抗心理不断加深。



 Self psychology

个人的自我心理方面

一方面,“杠精”是拯救自我存在感淹没的一种极端方式。


目前,越来越多的虚拟公共空间类的网络社交平台介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们也陆续成为人们寻找自我存在感的重要媒介。


许多人从小接受应试教育,笃定好成绩会换取未来的一片光明。但是,当他们真正走入社会后,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甚大。于是,一些人在新环境中逐渐失去了存在感。



此时,网络虚拟空间成为了“杠精”们拯救自我存在感的最佳选择,网络交流成本低廉、快捷方便,又有匿名保护,实在是居家旅行必备之佳品啊!


“只要敲敲键盘就能引起人们的激情回复,我就是全世界最靓的仔!”“杠精”如是想道。


所以,很多“杠精”其实是知道自己发表的是无脑言论或价值取向具有明显错误的言论的,他们也知道这样做会招致恶言相向,但他们仍然选择发布引战言论,因为这就是他们的目的呀——排斥孤独感,获取沉浸在舆论中心的快感,并且假装提高自己的存在感。


另一方面,还有一部分“杠精”拥有着强烈的叛逆心理。



所谓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杠精”对任何事物都秉持批判态度,他们抒发观点并非抱着求同存异的积极心态理性讨论,而是为了强调主体意识或宣泄过剩的自我情绪。


对于他们来说,自己才是主体,其他人都是客体,他们沟通的目的并不在于说服别人,而是要享受这种站在更高层次的单向表达所带来的快感和优越感。




所以呀,宝贝们,网上冲浪遇到了“杠精”,我们也要抱着“认真就输了”的心态,千万别卯足力气和他们大战三百回合。因为,这就是他们想要的呀。


只有忽略,才能不费吹灰之力地瓦解掉“杠精”的最后一道防线。


-END-


编辑 | 小咩

排版 | Duuuer

审核 | 水泽木兰

图片 | bobbythebidbird

参考资料: 

  [1] 李明书.(2019).“戏精”与“杠精”的诞生背后的社会心理思考.戏剧之家(26).

  [2] 樊荣.(2019).网络传播中“杠精”的表现与成因——基于“反沉默螺旋”理论的视角.今传媒(5).

  [3] 王国华,戴雨露.(2010).网络传播中的“反沉默螺旋”现象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6),118-122.


我知道你“在看”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