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道我们终将会死,才能更好地活着


知乎答主长嚣在问题《孩子很认真问我「人死了是不是会变成星星」,我如实说不会,她就哭了。该如何与四岁孩子谈论死亡?》下,留下了高赞回答:

“我们体内的元素甚至比我们脚下这颗蓝色星球更为古老,氢元素来自于大爆炸,碳元素来自于恒星内部的核聚变,铁元素来自于超新星的爆炸。


我们就是星辰的一部分,生于星辰,死后归于星辰。我们就是星辰。除此之外,我们是否还能其他角度理解死亡?”


我们该如何理解死亡?

我们该如何面对死亡?



“我怕我没有机会

跟你说一声再见

因为也许就再也见不到你

……

我会牢牢记住你的脸

我会珍惜你给的思念

这些日子在我心里永远都不会抹去”




该怎么和身边人说再见?和朋友聚会之后,我总是以“下次见”作为告别语。可是如果面对的是再也见不到的人呢?我们做好准备了吗?


科技的发展让距离不再是问题。即使目前疫情阻碍了我们的出行,我们依然相信,一定有机会和想见到的人再见。可是面对永远离开的人,我们就是一辈子也无法再见到了。



那天在听博客,主播结尾说到,“死亡的真正意义,是让我们意识到自己跟身边人的联系。”我却突然意识到——

我们从小到大听到、见到各种死亡,亲人离世、新闻里播放的意外事件、长辈聊天时听到他们说谁又走了……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思考过自己的死亡。


我们准备好面对自己的死亡了吗? 


中国人一向是避讳谈论死亡这个话题的。在我们的文化里,死亡是一个禁忌。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对活着的事情都弄不清楚,又哪里能去知道死后的事情呢?


而对于很多人来说,意识到我们终将会离开这件事这一刻,才能真正意识到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知道自己该如何去选择、去生活。


我们是如何面对死亡的?



美国著名的心理分析医生Kubler Ross通过对大量绝症晚期患者的访谈及研究患者临近死亡前的心理活动,将濒临死亡的过程分成五个心理阶段:拒绝、愤怒、挣扎、沮丧、接受。


不论是面对自己的死亡还是别人死亡,这五个阶段都是适用的。


第一阶段:Denial 否认与隔绝

大多数患者无论是在一开始就被明确告知病情或是起初不明真相、随后意识到自己患有绝症时,第一反应往往经历否认这一阶段,产生不同程度的否认情绪,会在心里想:不,这不可能。


否认是暂时的自我防御机制,它的意义在于抗击痛苦,帮助重拾自我,激发出其他的、稍平和一些的心理防御机制。


第二阶段:Anger 愤怒

当最初的否认无济于事,愤怒、狂燥、嫉妒、怨恨之情便开始出现,会自然而然的想:为什么会是我?愤怒是由于生活秩序完全被打乱,自己无法充分享受生活、实现人生计划等。这时常常把怨气撒在他人的身上。


第三阶段:Bargaining 交涉

这个阶段是与残酷的事实讨价还价、做交涉和拖延时间,自我设定一个最后期限,在这个期限内实现一桩心愿、完成一件自我的承诺。


第四阶段:Depression 抑郁

当晚期患者出现越来越多的征兆、变得越来越虚弱,对自己的状况再也无法否认时,他无法做到一笑了之、无动于衷,也无法做到怨气冲天时,取而代之的将是一种强烈的失落感和焦虑。这种焦虑来自对生活、情感、工作等的焦虑,也来自病人在等待与这个世界永别的过程中产生的悲伤。


第五阶段:Acceptance 接受

经历了前面的几个阶段,个体最终进入到对死亡即不感沮丧又不感愤怒的阶段。


这时候,不再惋惜自己将失去精彩的人生美景,而是开始默默守候离去的那一刻,睡眠也不再是为了逃避现实或是病痛折磨间隙的短暂休息,这一阶段的睡眠变得像婴儿一样单纯,对一切事物都不再有任何兴趣,重新找到了安宁。



恐惧管理理论(Terror Management Theory, TMT)解释了个体对于死亡感到恐惧的原因。


TMT理论认为,人和其他物种一样,具有自我保护的本能。不同的是,人类进化出了复杂的高级认知能力,能很容易觉察到自己最终会死亡的命运。


因此,自我保护本能与死亡觉知同时存在,潜在的焦虑或者恐惧在人意识到自己即将死亡是就会出现。


依照恐惧管理理论,潜在的死亡恐惧可能会使人类其他正常的心理功能处于瘫痪状态。为了使恐惧最小化,人会提升自尊水平。


比如老年人常常强调自己并不比年轻人差,更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甚至认为这是一种怜悯。


如何应对死亡焦虑?



其实在20世纪末期,部分学者开始思考,除了转移注意力和提升自尊之外,有无第三种恐惧管理机制帮助人类去缓解死亡带来的焦虑,亲密关系的作用开始进入学者的视野。


最近研究发现,亲密关系不仅可以缓解死亡焦虑,而且是首选方式。个体感受到自己身处于爱之中,死亡焦虑就可以得到缓解。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清楚预见自己的生命什么时候会结束,不是有机会经历“完整而漫长”的一生,到老年再来面对死亡这件事。生命进度条有时候会被意外突然拉到重点,个体甚至不曾有机会进入面对死亡的临终过程。


如果非要给点建议……



海德格尔提出“向死而生”,即使所有的事情都是有其可能性的,死亡却从我们出生那一刻开始就变成固定的了。人生毫无疑问的一点,就是我们正在朝死亡一步一步走进,我们不知道这件事什么时候会发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死亡让我们充分意识到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


乔布斯说:“记得我将死这件事,是我用过的,帮我做出人生重大决定的最重要的工具。”


不要等到自己感到大限将至时再考虑,我这一生做了什么?而是在一开始就意识到自己的时间有限,在这有限的时间里,认真思考我们想要做些什么并付诸实践。


Seize the Day!


编辑 | KK

排版 | ame

审核 | 桃子

图源 | FRstem

参考资料:

北师大老年心理实验室:我们如何面对那必来的死亡|《金色池塘》与死亡恐惧

36氪:认真活着,也认真准备死亡

Rocinante:接受死亡的五个阶段 豆瓣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树洞,我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