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50℃!记者在车里不开空调,也不敢开窗……

中国记协微信 中国记协 2024-01-08



在中国,有人的地方就必须要有气象站。


凛冬到来之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田县气象局维护队伍要前往塔克拉玛干腹地维护3个气象站,这些气象站坐落于
我国最难抵达的村落中。中国气象报通讯员李志宏、崔子璇随行前往,记者赵晓妮跟进报道。出发之前,带队干部和记者说,能不能顺利返回,“我心里没底”。


路有多艰难,故事就有多精彩。这段充满危险、炎蒸暑煮、困难重重的故事,被发往中国记协“我在现场”栏目编辑部,我们一起来看看。














我在现场 | 50℃!记者在车里不开空调,也不敢开窗……


本文作者:李志宏 崔子璇 晓妮



塔克拉玛干沙漠,维吾尔语意“进去出不来的地方”,人们通常称它为“死亡之海”。在沙漠深处,有个名叫达里雅布依的村庄,单是距管辖此地的于田县就有300多公里,周围环境和路况恶劣。

这个被称作“最后的沙漠部落”的村庄,曾与世隔绝几百年。

为了收集最全面、准确的气象信息,气象部门必须顶着各种艰难险阻深入这个“沙漠部落”建立气象站。

作为记者,为了报道一线气象人最真实的生活,我们有责任进行实地探访。

(二)


出发前,我在网上搜索了很多关于达里雅布依村相关资料和视频,了解路途和老村的相关情况。


于田县气象局副局长汤博说,此前建站时,特意找了一名当地向导,还租用了当地一辆性能好的越野车,尽管如此,往返也费尽周折。


汤博让我做好最坏的打算,这次能否如愿到达和顺利返回,他心里没底。


老村没有手机信号、网络和电源。“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他说。


这些嘱咐都来自他的切身体验,曾经在达里雅布依建气象站的艰苦怕是超出一般想象。

气象部门建站时,达里雅布依村满眼黄沙,但没有一粒沙子能用于建站。

建站所用的沙子、石头都从县城购买运输,加之选址都在沙漠深处,重重沙山阻隔,车辆无法到达,建站所用的材料都只能肩扛人背。

三伏天里,他们在气温超过40℃的沙漠里施工,隔着鞋底,超过50℃的黄沙灼热……每天都有人中暑。


(三)

9月18日凌晨,许多人早就沉浸梦乡,而县气象局的院子里依旧灯火通明——大家都在分头准备物资。

车上,除了常规维护和检测工具外,还备着卫星电话、牵引绳、一大桶汽油、急救药物和5箱矿泉水……

汤博说,路上随时可能发生不可预知的事,特别是在沙漠里,车辆油料和饮用水必须备足。我们也给手机和设备充足了电,买了一些零食,还带上冲锋衣应急。

大家都在为明天深入那片“死亡之海”做着尽可能全面的准备。优美逶迤的沙山,却暗藏诸多危险

2017年和2019年,达里雅布依村先后进行了两轮搬迁。如今,塔克拉玛干沙漠有两个达里雅布依村,一个是距离G315国道200公里的“旧”村,另一个是距离G315国道91公里的“新”村。

9月19日一早,维护完新村两个气象观测站后,我们在风沙里吃了简单午餐。15时许,继续向老村进发。


车辆沿着通向达里雅布依的沙漠缓缓行驶。漫天黄沙起伏的沙丘,阵风卷起的细沙匍匐着,将平整的沙漠塑造成一道道无法逾越的沙梁,接连云天,浮尘笼罩下的沙漠看不到尽头,令人胆寒。

记者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

汤博告诉我们,从新村出发前往旧村的120公里路,都在沙山遍布、坑洼不平和陷境丛生的沙漠里,没有固定道路,看起来不远,性能再好的越野车也需要5个小时以上。

在苍莽浑厚的狂风烘托下,进村之路艰难而又曲折,沙漠里暗藏的不仅有随时可能塌陷的沙窝,还有深几十米的沙崖,一旦掉落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很快,性能最好的越野车就陷入了沙窝。经过一个小时人推车拉,车辆才脱险。

维护自动站车辆途经沙沟。


午后的沙漠气温仍在30℃以上,车内温度超过50℃。


因车辆动力不足,车内空调无法开启,更不能开窗通风,此时的车内,像是一座蒸笼,车外层层的热浪和车内人们脸上滚落的豆大的汗珠,再次向我们展示着“死亡之海”的威力。


为了保障安全,汤博在前面带路,对讲机里,他反复提示保持车距,车速不能太快,冲上沙丘后必须避开险段,更不能太慢。就这样走走停停,到达村子已是21时许。


(四)

那些看似日常的简单工作,也会因为身处沙漠而难度加倍。

旧村观测站建在河道对岸的沙包上,而沙漠里地势相对平坦,没有明显的标志。

维护队伍从老村原乡政府出发,按照卫星定位,沿着河道驱车十余公里,在周围转了十多圈,却怎么也找不到气象站。

起初做标记的河道已被洪水冲刷并改道,唯一的办法就是找当地村民带路,但村民都迁至新村,留下的牧民分散在广阔的绿洲地带,一般10公里左右才有一户人家。

为节省油料,维护队伍兵分三路徒步寻找,并安排一名司机寻找附近牧民。

9月20日中午13时许,我们终于在20多公里外找到了牧民,在牧民的带领下终于抵达气象站。

维雨量传感器。


加盖翻斗式雨量传感器、清洁百叶箱和温度湿度传感器……这是各单位维护气象站常规动作,但在沙漠深处,一切都没有那么简单,维护自动站不仅是技术活,更是个体力活。汤博告诉我们,每次维护完回去,全身腰酸背痛,好几天才缓过来。

(五)

对他们而言,能得到老百姓认可,就是最大的慰藉和褒奖。


说不累是假的。但是,县气象局维护队伍和我们一样进出沙漠,还肩负着维护和清理观测场的任务,他们却感觉却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个个精神饱满、斗志昂扬。


清理完观测场内的沙子后,记者与气象站工作人员的脸上粘满了沙子。


维护气象站,不只眼前的艰苦。


虽然沙漠里冬季没有大的天气系统,但通过气象站,就能对冬季沙漠里是否降雪、气温和风速波动等气象要素更加了解,对当地发展种植业、保障牧业安全很重要,尤其是对沙漠固碳和近年昆仑山北坡降水气候机理研究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这正是达里雅布依气象站建设和维护的主旨所在。


一方面,是为了当地村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沿昆仑山北坡建站,能够支持塔里木河流域安全及其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


遍布全国的气象站,很多建设在远离繁华城市的远郊区域,有的在年降水量只有几十毫米的戈壁深处;有的建在高温、高湿、缺淡水、多热带风暴的海岛;还有的矗立在电闪雷鸣、风啸冰封的高山之巅……


而这些颇费心血的建设,其意义绝不仅限于一个站点。


基层气象工作者长期奋战在“前沿阵地”,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对他们来说,更多的是安心本职、专注工作、热爱事业。













媒体朋友们,欢迎长按二维码,加入“记者之家”媒体交流群

本群致力于增进中国记协新媒体专委会和媒体朋友们的沟通交流。


往期推荐

站出来说话、顶上去维权!这家媒体有点儿“刚”“人民网评”评什么?凭什么?
第二站,中国传媒大学!这个会,事关做好舆论监督!陈自玉和他的25个战友,找到了!

本期编辑:王宁 李永锡 吕彩虹 陈果静 樊杨

实习:陈祖明 任金蕊


点击“在看”,和新闻人分享热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