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就是我们的想法!

中国记协 2024-04-29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新闻战线 Author 李永锡


新闻战线微信公众号今天发文《改版半年“圈粉”40万,“中国记协”公众号怎么做到的?》,邀请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编辑部介绍改版相关情况。

以下是《新闻战线》全文:

改版半年“圈粉”40万,“中国记协”公众号怎么做到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记协成立80周年的贺信中表示,希望中国记协“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更好把广大新闻工作者凝聚起来,真正建设成为‘记者之家’。”

中国记协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以中央要求、媒体需求、记协优势为着力点,适应网络发展实际和媒体格局变化,建设“记者之家”大学堂网络培训平台,改版“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以下简称“中国记协”),以“双轮驱动”建设“网上记者之家”,展现新气象,体现新作为。

2023年下半年起,在中国记协党组直接推动下,“中国记协”优化团队、再造流程、更新栏目、创意互动,短时间内将粉丝量从10万提升至50万,多篇文章点击量突破10万+,其中,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在河北燕郊采访受阻,为新闻记者发声的稿件《正当采访是记者的权利》等文章阅读量突破百万,引起新闻界广泛关注和共鸣。

“中国记协”编辑部将“中国记协”改版之道概括为三个关键词,供交流讨论。

第一个关键词:引领


加强引领,需要担当也需要能力。“中国记协”如何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

首先要做观察者。充分观察是引领的前提,若不洞悉行业现状,知晓媒体情况,了解新闻人饥渴冷暖,便无法扎根新闻实际,切不中关切、找不准痛点、挖不出活水。

“活鱼”是新闻实践中产生的一个术语,指记者沉下去挖掘新事物、新经验、新问题,新闻报道像新鲜的活鱼一样。记者到现场采访,能够加深对新闻事件的认识,提升新闻报道的真实性,采写出更加生动感人的新闻作品。为了推动记者到现场去,“中国记协”多次使用“活鱼”这一概念,在标题、导语等重要位置体现。专业新闻人一看就懂,接触到这个题目,会思考“别家是怎么抓‘活鱼’的?”“什么样鲜活的稿件,能被记协点名?”“原来新闻还可以这样做!”……几条提到“活鱼”的微信稿件传播数据均较理想,评论区也很活跃。不少新闻单位通过各种渠道主动投稿,交流抓“活鱼”的经验。

“活鱼”是“中国记协”敏锐观察行业动态,及时捕捉的行业“活鱼”。“中国记协”编辑部时刻关注行业内影响力较大的媒体的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微博、抖音等,通过中国记协与各家央媒、各省级记协之间的沟通渠道,全面及时掌握行业动态、重要举措、创新创意、亮点作品等。

其次要做表扬者。新闻记者是船头的“瞭望者”。作为“媒体的媒体”,关注“新闻背后的新闻”,“中国记协”对相关单位的典型做法进行表扬,树立“标杆”,推动新闻单位相互学习、互相促进。

例如,“中国记协”近期上线了“我的代表作”栏目,面向新闻工作者征集近期播发的优秀作品,通过专业评委评选,结合网络投票,一周评选一次展示作品,一月评选一次“月度十佳”。“月度十佳”作品将获证书。

“我的代表作”栏目意在发掘好作品和好记者,搭建一个常态化“好稿展示”平台,鼓励新闻工作者采写更多精品力作。

最后要做推动者。仅观察和表扬还不足以起到引领作用。作为中国记协的官方微信公众号,要想真正“立言”“立身”,取得新闻界认可,就要直面问题,推动解决。

过去十年,媒体融合进入深水区,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中国记协”连续推出《十年》《今天,记者向何方》两篇“钟记平”文章,直面媒体融合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在《今天,记者向何方》中,这样写道:“亲爱的朋友,没有一个传奇一蹴而就,但新闻行业永远呼唤下一个传奇!”“有信仰、有情义、有担当、有本事,你就是传奇!”给新闻工作者加油打气。有新闻工作者留言:“感谢中国记协,让我再一次燃起新闻理想的火炬。”

舆论监督是我们党开展和推进工作的重要手段,也是新闻界的重点难点。针对这一新闻界共同关心的话题,“中国记协”旗帜鲜明地转引文章,树立导向。同时开设“舆论监督系列谈”栏目,聚焦新闻记者在舆论监督报道中的实践与思考,阐明开展舆论监督报道的意义。

一些新闻工作者反映,“中国记协”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行业现状、学习先进做法、汲取能量动力。中国记协在团结服务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出“引领”的作用。

第二个关键词:沟通


加强沟通,就是既要到台前下场互动,也要到幕后搭建舞台,既要有“打开窗户让新风吹进”的勇气,也要有“包容讨论让是非明辨”的姿态。

畅通与新闻界充分沟通的渠道。互联网时代,与读者沟通的渠道很多,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方式。“中国记协”改版后,编辑部采取很多办法开放运营评论留言区。一是用奖品鼓励互动,例如,妇女节推出《这篇文章献与妳,祝妳、愿妳、盼妳……》一文,在文末为女记者们准备采访包,邀请女记者们讲述自己从事新闻工作的体悟和故事,收到近百条感人评论。二是精心回复评论区,充分体现让“记者之家”更有温度、更有活力、更有影响力的要求。2023年底,“中国记协”播发《谁说县级融媒体中心是“小媒体”?》,讲述县级融媒体中心记者的奋斗故事。文章在短时间内突破8万阅读,留言近百条。一条留言说:“一些县级融媒体中心基层生态很差,领导瞎指挥,工作分工不合理,肯干的人疲于应付日常工作,根本没有时间创作作品。这种状况也希望被大家看到和了解。”这条尖锐的留言,反映出部分基层工作者的苦闷。“中国记协”回复:“县融已经全国覆盖,‘有’的问题解决了,‘强’的问题必然提上日程!”还有一条留言说:“我已四十,怀揣新闻理想,坐了十几年冷板凳,本单位不用,跳槽没人要,甚至因为得罪小人被打压报复,把十多年的记者证都剥夺了。”“中国记协”回复:“得罪小人,你就躺平,你也太太太太……有诉求,向中国记协国内部权益保障处反映吧。”并附上维权的邮箱和电话。

什么样的距离是“中国记协”和新闻界沟通的舒适距离?编辑部经过讨论,认为“一个邮箱”的距离最合适:一方面,邮箱可以收集大量新闻界的来稿,附件功能可以接收高清原素材,并在一定时期内保存。一方面,又可以通过邮件留下的联系方式与作者进一步沟通。编辑部注册申请了专属“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发稿的投稿邮箱,一有来稿,编辑部相关人员的手机便会弹窗提醒,保证重要稿件的时效。

媒体融合发展衍生出“新闻+政务服务商务”模式,编辑部探索开创“亲爱的粉丝”栏目,用俏皮活泼的文案吸引读者驻足,用抽奖的方式给新闻界“送福利”。截至目前,已多次发放包括视频会员卡、加油卡、新闻书籍等福利奖品。

畅通新闻界之间沟通的渠道。退居幕后,搭建舞台,这是“记者之家”的角色决定的。但是,如何打通各新闻单位、新闻工作者之间的沟通渠道?编辑部决定,打造重点栏目,让新闻界“以文会友”,“你方唱罢我登场”,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中国记协”开设“我在现场”栏目,推动记者去一线采访、增强四力,重点写作“新闻背后的新闻”,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编辑部正将50余期精品稿件集纳成册,公开出版发行。同时,重点打造“全媒记者炼成记”栏目,聚焦记者全媒体转型过程中的亲身经历、思考收获,讲经验、说体会、谈认识。这个栏目既展示大报央媒的骨干记者如何跟上全媒转型之路,也邀请地方媒体、县级融媒体中心、央企融媒体中心记者分享向全媒记者转型的收获。

“中国记协”还打造了“全媒体时代的热点引导”“舆论监督系列谈”“中国新闻奖秘笈”“文有新风”“我的团队”“招聘信息”等栏目,每个栏目都有阅读量高、社会反响热烈的好作品。通过搭建栏目,“中国记协”畅通了各新闻单位、新闻工作者之间的沟通渠道,得到新闻界广泛认可。

第三个关键词:破壁


破壁,意味着“中国记协”不仅要在新闻界产生影响,还要以新闻界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扩大影响,探索行之有效的国际传播方式,积极做好对外传播,讲好中国新闻工作者的故事。

开放办报。“中国记协”面向社会长期征稿,无论是新闻工作者还是公众,都可以向编辑部提供优质稿件,讲述亲身经历、行业观察、观点评论。编辑部会将征稿启事附在每期稿件的文末,鼓励更多读者踊跃投稿。

2024年春节期间,编辑部策划“我的春节大片”新春征集活动,设置奖品、公布投稿邮箱,欢迎新闻工作者、新闻学子、自媒体作者和公众踊跃参与,每天集纳精选展示。“我的春节大片”共展示10期,收到投稿作品700余件,展示精选作品100余件,为编辑部“开放办报”提供借鉴,拓展思路。

下一步,编辑部将在创新项目运营、寻找培养“文章高手”、重大节点共同策划等方面,遵循“开放办报”原则,与新闻界合作办好“中国记协”。

注重效果。“中国记协”高度重视传播效果,采取一系列办法,制作融媒精品、增强时效性、增加可读性、增添互动性。

推出精品力作。给新闻界做新闻,仍需坚持内容为王。2023年中国记者节,“中国记协”策划制作了一系列融媒精品:《我的名字》中国记者推广曲、《百姓喜欢·坏人害怕》中国记者推广短剧、《今天,记者向何方?》钟记平文章,文章与图片视频相结合,稿件与各大平台相匹配,充分体现全媒体传播思路,实现情绪化传播。相关产品全网播放量过亿,且仍在持续增长。融媒精品是一个微信公众号的龙头和内核,为微信公众号团队提供了标杆。集中力气打造一批精品作品,可以极大地增强传播效果。

关注内容时效。每天,编辑部都会讨论选题:尽量选取时效性强、安全可操作、对新闻界有益有启迪的选题。确定选题后迅速和记者联系约稿,热策划选题反馈时间一般不超过6小时。例如,202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编辑部发现总台央视新闻中心记者张歆在采访过程中体现了较强的突破能力,通过随机应变、灵活运用采访技巧,采访到不少外国重量级嘉宾。编辑部与她迅速联系,记者本人连夜写稿,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闭幕第二天,就推送稿件《谁说采访一定要提前约好?》,取得良好社会反响,引发新闻界的讨论和共鸣。

确保趣味可读。从标题开始,编辑部建立一整套征集机制。如,一篇文章怎么起标题?全体编辑都会参与讨论,贡献自己想法。编辑部将所有标题集纳,经集体投票后,选出大家认为最好的标题。这种办法让文章标题的趣味性大幅提升。云南广播电视台曾就一篇两会稿件给“中国记协”编辑部投稿,文章趣味性十足,但是标题难以准确概括。编辑们集思广益,贡献了《我没看错吧?云南广电“下凡”了?》《破圈!原来还可以这样报道两会》《两会报道怎么创新?00后出手了》《你们00后就是这样报道两会的?》等标题,在投票环节《你们00后就是这样报道两会的?》脱颖而出。这篇稿件播发后,迅速突破10万+,许多读者留言:“对两会报道,很有启发意义。”除了标题外,编辑们还会在文中采取“对话”“微信聊天截图”“同志们!”“谁说……”等多种沟通感强的表达方式,吸引读者。沟通感强的稿件,写起来不累,受众读起来也不累。这是增强可读性的重要办法。

注重交互体验。以技术创新实现与读者的交互,增强读者的交互体验,是“中国记协”一直在探索的路径。2024年春节,“中国记协”推出专属中国记者的红包封面,面向新闻工作者、新闻学子抽奖发放,受到欢迎,随后,推出SVG交互产品《愿你!》,运用技术手段,将对新闻工作者的新年祝福娓娓道来。正如文中所说:“愿你的倔强都能开花结果,愿你的坚持变成前行的底子……”不少新闻工作者评价:“这期产品让人‘如沐春风’。”

国际传播。国际传播的切入点,是讲述人类共通的美好故事。编辑部积极探索“国际传播”途径,努力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在前期探索的基础上,中国记协联合国际体育记协于春分当日推出“我的马拉松”全球微视频征集展示活动,意在通过公众热爱的体育运动,讲述拼搏、奋斗的故事,引起海外受众共情。主题征集活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呈现,邀请世界各地热爱马拉松运动的内容生产传播者一道,共享体育的魅力。

随着社交渠道的增加,微信公众号活跃度有所下降,但“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逆势而上”,体现出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平台,做新闻传播工作都应遵循“内容为王、渠道并重”的原则,洞悉读者心理、打造精品力作、注重反馈体验、讲好精彩故事。“中国记协”将始终与新闻界站在一起,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建好新时代“网上记者之家”,最广泛凝聚新闻舆论力量。

来源:新闻战线
作者:李永锡

编辑:樊杨

实习:陈祖明

星标🌟“中国记协”
及时接收最新推文
点击“在看”,和新闻人分享热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