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爱自然还是爱人间,我们只能二选一吗?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TEDx杭州 Author Salon

今天是2020“地球一小时日”,在每年例行的“熄灯一小时”活动外,今年还提出了“以生命之名,为地球发声”的口号。

可究竟什么是“为地球发声”,就是“声讨”人类对地球的破坏吗?声讨之后生活还是要继续,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不知你是否也有这样的困惑......爱自然还是爱人间,难道只能是二选一吗?

或许我们可以尝试先从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思想中跳脱出来,进而想象一个新的世界:一个彼此依存,生生不息的世界,这或许也是未来的所在......


卢思骋生生不息,别有洞天

你是否听说过“人类世”的时代,它的意思是:人类的活动对于地球本身,所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前所未有的,而且是不可复返的,以后都会留下这样的痕迹。
你是否知道,7月29日是2019年的“地球超支日”,这是自上世纪70年代人类开始过度使用地球自然资源以来的最早日期。这意味着人类利用自然的速度是地球系统再生速度的1.75倍,相当于利用1.75个地球。

卢思骋是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总干事,20多年的中国环保工作,他深有体会。卢思骋说,可能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年代。一面是人类的大加速发展,一面是自然的大加速消退。过去8000年的人类文明,也是一个人进天退过程。
今天的地球,我们正面临天、地、人三重的危机。

面对这样的危机,卢思骋说,环境与发展,人和自然的关系并不应当是二维对立矛盾,而应当是三维一体。在地球资源的边界之内,生态环境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应可以往上朝着三个维度去发展,在边界之内去寻求增长。只有消解了环境与发展,人和自然二元对立的矛盾,此消彼长零和游戏的关系,明白人与自然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才有可能解决我们面临的危机。


<点击查看完整视频>


大家好,我叫卢思骋。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这20多年以来,我在中国环保工作里面的一些体会。我是在西方教育体系下长大的,我也一直在国际环保研究工作。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我们一直都把它翻译成为可持续发展,但是其实我觉得可能更好的一个翻译是生生不息。今天我想看一下我们全球所面临的这些生态危机,从前人的智慧里面能不能够获取到一些灵感。

可能这个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年代。从50年代以来,二战以后,西方的工业化对全球的覆盖,导致全球很多地方的人类得到前所未有的物质改进,不仅仅是城市人口,人类整体人口,我们的经济活动的规模,所有方方面面,我们都在增加,都在加快。

当然,与此同时我们对于自然资源的消耗也都同时在加速。我们的二氧化碳的排放,我们海洋的酸化,我们森林的损失,我们生物多样性的消失等等,都在同样的,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加快。可以说过去8000年的人类文明,也是个人进天退,自然在消退的一个过程。


我们看一下这几千年来的变化,一些地质学家告诉我们,现在我们可能到了一个他们称为“人类世”的时代,也就是说人类的活动对于地球本身,我们所住在的这个星球所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前所未有的,而且是不可复返的,以后都会留下这样的痕迹。我们改变了二氧化碳排放改,变了大气层的组成。再比如说塑料对海洋的污染,我们排放的,每年成千上万的,新的人造化学物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等等。


这些可能不是一代人,两代人,十代人,几百年可以消退的。可以说今天的地球,我们在面临天、地、人三重的危机,气候变化的危机,自然消失的危机,还有我们这个地球现在73亿人,到本世纪中期有可能到90多100亿人口,我们社会公平,人的发展,这三方面形成一个互相交叉的一个三重危机。


根据WWF的生命地球生命力指数,你可以理解为它是个地球的体检报告,每年出版一次。过去50年从1970年以来,我们全球的脊椎类动物的种群的规模下降了60%。然后你可以看到不同的一些物种,尤其是像淡水系统里面的物种减少是更加惊人的,达到超过81%。现在超过1/4的物种在地球上面是受到威胁的,有超过100万种的物种有可能面临灭绝。目前物种消失的速度是过去1000年的平均数字的几十到几百倍。



有一些科学家甚至于提出,我们现在已经处于第六次地球的物种大灭绝当中,就在我们眼皮底下发生。甚至于我们重新去思考“自然”这个概念,还有自然吗?有没有一个不经过人所影响、干预而存在的一个自然?当我们在说保护自然的时候,其实我们在谈的是什么?刚才那位讲者讲得很好,我们可能也是在保护人类能够继续住在这个星球的这种权利。人如何能够与自然共生呢?


过去几十年来,我们的生态足迹,尤其是二氧化碳排放,大家可以看到不断的在增加。虽然我们地球的生物承载力也由于人类的觉醒,我们有更多的保护自然的一些措施,包括中国本身我们的植树造林也是世界领先的一个举措,我们确实带来一些局部的生态修复,但是速度远远赶不上我们的消耗。


如果我们以一年地球的资源产生出来,按道理来讲应该到12月31号才用完的,是吧?一年就产生了这么多资源,我们到年末的时候把它用完就刚刚好。但是从70年代以来,我们每一年都在提前用完当年地球、大地给予我们的资源,到了2019年,我们在7月31号就用完了今年地球给予我们的资源,也就是说从8月1号开始,我们都在用谁的资源?我们在用我们子孙后代的资源,我们借了我们的子子孙孙的资源来满足我们今天的需要。


设想一下,如果全球的人都像美国一样生活的话,我们需要5个地球,像英国一样生活的话也要2.7个地球,中国大概在世界平均水平,如果全球的人都像我们13亿中国人这样的生活方式,对于资源的消耗的话,我们也需要2.2个地球。显然我们并没有2.2个地球,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所以现在的经济发展的方式是绝对不可持续的。我们看看如果把人均生态足迹和联合国的人类发展指数结合起来。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它不是只讲经济发展的水平,而是讲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比如说它的组成部分会有一千个人当中有多少的婴儿的夭折率,妇女的就业率等等。



我们看一下右下角的位置应该是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发展水平比较高,但是我们用地球的资源还是符合一个地球之内,每个人平均应该用的那条线。现在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格子里面,也没有靠近在这个格子附近的。我们看一下美国发展水平很高,但是也用了相当多的资源。中国在这后面,我们已经超出了,刚才说2.2个地球已经在这里了。这是印度,这后面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亚非拉的国家。


传统的发展模式,也就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是我们假设,我们所有的人,发展中国家的人都应该像美国人一样生活,有一个好大的房子,然后开很好的车,然后心安理得去城市里面去上班。



我们对于世界的设想是单一的,认为大家都应该变成这样。显然这个是问题所在,地球并没有足够的资源让所有人都变成这样子。过去几十年发达国家、发达地区的很多环境保护,NGO组织所做的工作,其实在做的是什么?是在不影响大家发展水平的同时,减少大家的生态足迹,把大家往更可持续的一个方向去走。


对于中国这些发展中国家来讲,我们的挑战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的挑战是继续要解决大家的贫困,改善大家的生活的水平的同时,一定要确保未来我们能够继续在这一条线的上面(地球生态承载力)。这可能就是今天国家提出生态文明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如何去超越工业文明年代的不足,克服过去的不足。你可以看到过去这几年中国的走向已经有往上的趋势了,我们总的方向来讲,我们刚才说的A模式的方向去走,中国现在要做的就是通过绿色发展的方式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来往一个更可持续的未来去发展。我们现在十多年来的发展,已经让我们成为全球的可再生态能源大国。我们的风电、太阳能都是世界领先的,我们的高铁,我们的电动车等等。


其实中国现在已经逐步开始去把我们的生产方式、方法,我们对于科技的应用,往更可持续的一个方向去走。我们需要加快这个步伐,因为后面其他的亚非拉国家也看着中国的发展方向去走,我们想他们跟着A模式去发展吗?还是能够往C模式去发展?这可能也是一带一路提出的重要性,而且更需要把一带一路的倡议变成是个绿色的一带一路。


地球的边界。过去我们其实看到地球是一个圆形的,它有一个边界,但科学界并不知道地球的边界在哪里。最近有一些科学家研究,其实我们有几个方面来看待地球的生态边界在哪里。比如说气候变化,二氧化浓度或者是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氮磷的循环,在这几方面科学家认为我们已经超出了地球的边界,把我们它推到一个非常不稳定的一个临界点上面。如果我们把这认为是地球的边界,也就是说我们不应该超出使用这些资源的界限。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人得要有资源才能生存、才能发展。所以也有一个社会的底线,就是说要满足所有的这地球上面的每一个人的需求的话,我们最少需要用这些资源。所以在底线和顶层之间,那个圆圈,一个甜甜圈中间那个位置,其实就是未来人类需要保持我们在这个领域里面的安全操作空间。



我个人觉得安全的操作空间它是just enough,就是刚刚好,没有更多,不缺乏。但是对每一个人来讲,它也需要有足够的公平的,让每一个人,不仅发达国家的,也包括发展中国家,同样能够使用这些资源。其实用我们古人的智慧去理解的话,可能就是所谓中庸之道的所在。

过去我们想可持续发展是个三角凳,经济、社会与生态三个方面,好像一个三脚凳一样,有三个柱子把它顶住,平衡就好了。但是我想我们对于生态的了解更多了以后,我们会发现其实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是所有其他的基础来的,然后才到社会的稳定和它的长期的发展,最后还是经济的繁荣。三者的关系可能更像一个结婚蛋糕,一层一层的盖上来。所以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其实也在保护我们自己的未来。

过去,在1972年的时候,罗马俱乐部提出了增长的极限这个概念。总有一天地球的发展可能会因为人的需求,这种几何级的增长,到有一天我们会达到增长的极限。但是现在的挑战可能是反过来的,我们如何在了解到地球的边界以后,我们就只有一个地球,却有90亿的人口,怎么在极限当中去增长。

如果消解了环境与发展,人和自然二元对立的矛盾,此消彼长零和游戏的关系,可能我们可以想象出一种新的发展的思路。并不是更多的环境保护意味着更少的经济发展,或者是要发展经济,就得要牺牲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论的提出,其实就很好地帮助我们去消解了关对立的关系,它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

如果环境与发展,人和自然的关系并不是对立矛盾的,它并不是二维上面的你死我活,而是三维的,它就是一体的。在边界之内,就像我这个圆圈,他就是我们的生态环境,发展可以是往上的,人类的社会发展是往上的。第三个维度去发展,在边界之内去寻求增长,可能是我们这个时候的挑战。


地球是否可以迎来一个新的契机,2020年是很重要的一年。联合国有几条公约,包括《气候变化公约》、包括《生物多样性公约》这会在中国举办,包括联合国大会75周年,都会从天、地、人三方面来去重新去思考我们地球的未来。


可以说2020年到2030年是人类能否长远、继续在这个星球能够活下来,我们子孙后代是不是能够继续享有地球的资源,是很重要的关键的十年。


我们需要有一个人和自然的新共识,我们要扭转气候变化,二氧化碳排放,而且要阻止生物多样性消失,继续恶化,尽快把它稳住,然后逐步的恢复,才能扭转未来。


我们局部其实曾经做到过的,就在中国。刚才也有几位讲者提到大熊猫,长江的江豚,朱鹮都慢慢的从低位的状态回到一个更好的一个状态。还有像麋鹿跟东北虎,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局部的成功变成是主流,把它规模化。




我们需要的是在2030年,终止地球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我们需要让50%的土地海洋得到保护以及可持续的管理;我们需要让50%的生产和方式消费变得更可持续。



因为只有这样子,我们才能够保障在这地球上面的90亿人的粮食安全,90亿人的水资源安全,我们才能保障地球的生物多样性得到保障,还有我们能够享有一个稳定的气候。

其实我们在过去的这两三千来年来,中国的古人有很多的智慧值得我们去好好的去想一下。当我们提出生态文明,意味着我们要超越工业文明,在工业文明来临之前,有没有一些智慧的泉源可以协助我们去想象一个更好的未来?

中国的山水画里面,永远都是有人的痕迹的。有一个小房子,有一个小舟,有一个老人,我们从来没有把人和自然对立起来。天人合一是一种理想,但也是一种追求。



左边洞天问道图是戴进(明)的,它描述的是黄帝到山里面去寻找智慧,其实就是在寻找一个洞天。洞天是什么概念?洞天是人和自然可以重新联在一起的一个地方,天人可以合一的一个地方。


我们是爱自然还是爱人间,可能并不是个2选1的选项,我们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因为只有人和自然共生,我们跟身边的动物(才能共同繁荣)。刚才讲者提的特别好,就在上海,城市里面有黄鼠狼,在杭州我们有鸟,野生动物不仅是生长在野生动物的保护区里面的,在我们周边都有。如何想象这样的一个未来。


道家里面讲的洞天,36个洞天,可能是人类历史上面最早的保护区。其实我们今天看古人所说的洞天跟今天的保护区是有高度的重叠的。


未来,我们如何在前人的智慧上面,应用新的科学,新的知识,新的技术,设计出一个更适合人类长远、永久存在的地球,可以跟其他物种共享资源? 这样的未来,取决于我们能否想象这样的一个世界:一个人和自然,并不是二元对立的世界;一个我们可以共同繁荣的未来。就像太极图一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生生不息。



谢谢大家。


文案:Panda仙

排版:金子涵

翻译:Eve 校正:Ivy

字幕:王悠

视频:郭金灿


讲者简介:

卢思骋先生是一位资深环境保护人士,拥有丰富的国际及本土环保机构管理经验。自 2013 年始,卢思骋先生在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担任首席代表,2015 年, 被选为 WWF 国际全球管理委员会委员。

卢思骋先生于香港科技大学 EMBA 高级行政 人员工商管理硕士毕业,本科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主修政府与公共行政,期间前往美 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UCBerkeley) 交流学习,主修和平与冲突研究,及后在香港科 技大学研读历史人类学硕士课程。

卢思骋先生于国际及本土环保机构工作近二十载。先后创办前进工作室和创绿中心,曾 任绿色和平项目总监、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专家等职位,并协助参与自然之友、全球气候 行动联盟等多家环保组织的管理。


本次TEDxHangzhouSalon《此间生息》大会由阿拉善SEE浙江中心资助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TEDX杭州”,原标题《打破零和游戏,人与自然可以共同繁荣吗? | 卢思骋:生生不息 别有洞天 TEDx杭州沙龙演讲实录》


—了解更多,你还可以读—

种群涨落背后的“为什么”,关系着人与野生动物共存的未来

大转折正在发生,在其中的你我该何去何从?


近期精彩活动及文章  推荐阅读    做教育不能赶时髦,请抓住那些永恒的东西陈丹青:我岁数越大越明白,孩子都是我的老师 | “妈妈,我真是太幸福了!”
  报名课程    森林幼儿园 | 植物课游学亲子班/ 成人班 / 定点班 | 无痕游亲子班 / 单飞班 / 成人班 | 认识身边的鸟朋友 | 四季美学
  参加培训    KP法培训(5月北京/广州站)| 2020年4-5月北京朴门永续PDC认证课程 | 关于盖娅的自然教育培训课程,你问我来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