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场令人痛心的灾难,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什么?

云水2021春季班 盖娅自然教育 2022-06-07

1


这个周末,相信有很多伙伴都被甘肃越野马拉松中的事故牵动着心,在自然面前我们显得太过渺小。
恰逢近期我们正在参加云水自然学校的“安全管理”课程,在新闻报道发布后,也激发了学员群中伙伴们的讨论。面对灾难,在为遇难者感到痛心与哀悼的同时,我们又可以从中反思和学习到什么呢?来听听大家的看法吧......


T:
 
F:日本现在山难也比以前多,现在很多人对自然没有足够的敬畏和基本常识,其实很多悲剧是可以通过安全管理避免的。
 
T:这次比赛正好遇到一次比较强的冷空气过程,波及广泛,北京昨夜(5月22日)的雷雨应该也受其影响。在比赛地其实可以预见的是有大风、沙尘、降温等天气,山区气象会更复杂,组委会遇到极端天气应提前预警并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P:从评论看,气象部门有提前发布大风蓝色预警。
 
T:看到一篇文章说,参赛队员知道会有不好的天气,但没想到这么强。这次越野挑战赛出事路段是比赛最难一段,上山容易下山难。极端天气发生在下午两三点,推测遇难队员应该先是在山里遭遇极端天气,天黑后气温迅速下降又无法及时下山,失温而亡,太痛心了。
 
这一方面说明在气候变暖背景下现在天气的极端性越来越频繁地体现,极端天气就在我们身边。包括之前在课上一直说到今年长江中下游过早进入雨季,都为未来其他灾害埋下隐患。我们不能只看眼前。另一方面也给活动主办方提出警醒,未来的应急预案和组织要更加具有抗变性,更注意这样的极端天气。
 
说到这种极端天气,一般包括雷暴、大风(≥8级)或冰雹,发生的局地性很强,尤其在山里,很难预报。在气象观测比较发达的城市可以通过雷达发现,实时更新。
 
F:不知道越野赛随身能带多少东西,防寒防雨应该是必须有的吧。
 
T:据说带了保温毯,但风太大,温度降得太快太低。
 
D:人们对自然、对自己的认识,永远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多
 
F:还有对危险的本能反应吧,有些队员舍不得退赛,这让我想起中日联合登山队第二次挑战卡瓦格博,他们终于愿意在大自然面前承认自己的弱小,及时下山,没有重演悲剧。
 
P:是的,上面文中也提到这种“不愿退赛”的心理。这种突发天气,简单地责怪组织方或者选手都没意义。还好看到当事人和评论的言论还比较客观。
 
F:嗯嗯,不是责怪,是为他们心痛……怪天气也没有用啊。这本来就是挑战自我的比赛,勇于退赛也是一种勇气,不要跟大自然较劲。
 
P:确实,很痛心!在常规操作下遇到意外,也给自己一个警醒,即使经验丰富,也要做更多的预防措施,侥幸心理要不得,何况我们在很多方面都还不够专业。

F:是的是的,他们应该都是有经验的选手,都……,唉,还都没带冲锋衣……记得上次大武老师的案例里,组织方做回顾的时候,反省孩子们的替换衣服要放在同一辆车上,以备晕车呕吐后使用。
 
F: 原来有不少人从路跑转过来,不了解户外风险。那些抱团取暖的人看上去实在太冷了,风那么大,没有防寒衣物,人不动只会越来越冷……
 
P: 现在也无法了解选手当时的心路历程了,或许以为可以等来救援……我们可以多看看不同方面来的文章,看能学到什么吧
 
C:以前还在读书的时候,冬天和某户外机构北京的驴友一起爬一个初级难度的野山,到中段的时候开始飘雪和刮大风,然而大家仍然一鼓作气往上冲,我记得自己是最早登顶的那几个,冲锋衣里出了一身汗,热到要在雪地里脱冲锋衣的程度,下山的时候身上就开始哆嗦,还好半山有一个休息点,在屋子里喝了热水吃了泡面才恢复过来。领队全程也没有对失温做提醒。再之后,该户外机构又遇到过两次失温致死的事故。
 
过了这十几年,户外安全似乎还是零散的个人经验传承,对于参与者没有系统性和强制性的学习。
 
F:归根结底要提高个人的安全意识,说到底命是自己的,连你自己都不上心,怎么放心交给别人。我们很多事都靠外部的强制力来完成,结果就是个人的独立性、自律性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
 
安全管理里有一个“人为错误”分析的方法,对人为过失追根究底找更深层的原因,最终找到症结所在。我们可以用模拟的方式自己做做看。
 
但愿这次不要只是处理几个人就不了了之了。光追责不能预防下一次的事故,人都有侥幸心理,而且还会想办法逃避责任。
 
Z:意外事故的报道勾起我户外安全一次深刻体会,分享供参。
 
几年前我参加一个尼泊尔远征户外冒险课程,行前作了近一年的行前准备自我训练,其中一次到某地中级山一日往返。团队成员2/5 小白,过去几乎没爬过高山,但年轻体力好;2/5 登山经验丰富或专业选手;1/5 如我,有一般户外经验,只有极少的冒险登山经验。
 
那次爬山安排了登山技能训练,加上是略具挑战性的山路,因此超过原订要折返的时间点,还有1/4的路程才能登顶(传说中有霞光美景)。记得是下午四点多,我们停下来讨论,要按计划下山还是要继续登顶但要摸黑下山。
 
考量到我们的装备虽然可以摸黑下山,但仅有行动粮,大部分人对此路线不熟,能否摸黑下山成了抉择上的挑战。当时团队意见分裂,有人坚持一定要登顶,因为难得有机会来且自觉体力不是问题;有人觉得应按照计划折返下山。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眼看天色就要暗下来了,团队讨论氛围很僵,此时有人提议分两组吧!体力足够想登顶的就去登顶,不想登顶的就慢慢走下山,约好了时间相约在山下的一个凉亭,等大家都齐了再一起离开。
 
当时的我选择了折返组,带着不安的心下山。走下山时发现登山经验丰富的全都在折返下山组,而登顶的那组大部分是没有登山经验的伙伴。意识到,当下是登山激情超越风险意识的一群人正往山上冲,赶着看日落以及想达到目标的动力。而有风险意识的人则选择下山,心想这真是一堂重要的学习课程。
 
走着走着天气变了开始飘雨了,海拔一千多的山午后天气多变是原本预知的,浓密森林下的山径天色黑的特别快,加上天雨地滑,后半段几乎是摸黑缓缓走下山,心中也记挂着这么难走的山路,另一组的伙伴下山时一定得花更多时间,心中更加不安。
 
好不容易走到约定的凉亭,为了赶路的我们也走的一身汗,内外的衣服都湿了,不安地在闲聊中等着另一组伙伴。入夜的森林雨后温度降得很快,开始感受到“冷”,伙伴们立马开始四处找树枝升火,准备在凉亭里生火。当时的我还提出应遵守LNT(无痕山林),话一出立马被轰了,小命都快没了还LNT,才知伙伴们急着寻找柴火、想办法生火保暖是当时必要的选择(当时还是有尽量做好地表的保护)。
 
篝火尚未升起,已经开始冷得打哆嗦,知道事态严重了。大家已又冷又饿又急,火升起来后身体和心理的紧张感渐渐缓和些,但对选择登顶的抱怨也开始出现了。因他们也比预定返回时间晚了三个钟头,这三个钟头真是内心交战的时刻,有各种担心、想象出现……,很折磨人的。
 
后来几个登山高手怕他们天黑不好找路,不放心还是上山去找他们了,当天回到山下已是午夜十一点。这个登山团队在那一天后也分裂了,有多人退出,令人不胜唏嘘。
 
那一年去尼泊尔爬山有许多学习,这段经验是非常深刻的警惕和体悟,每个人的安全意识和想法都不同,经过这个中级山的挑战,呈现出不只需要体能技巧上的能力,安全意识的沟通和共识更为重要,对人心人性的多样性和需求有了深刻的体会。记得,当时登顶前指导老师再次提醒,曾经在基地营发生的事,有位已有高原反应被留营休息的登山者,半夜还爬起来准备偷偷去登顶,当时得派人守着他以免憾事发生。
 
如D所言,对山、对人、对自己的理解永远是不够的,需要有意识、有耐心的去理解和沟通。希望前人累积下的经验,尤其是付出了惨痛代价,不要辜负他们带给我们的学习和成长。抱歉,一时有感,写了这么多。
 
W:天黑还没下山确实很恐怖,有过这样的体验。
 
H:我也有过,去年盲目去爬房山的猫耳山。
 
T:最后小提示,在夏季户外带活动大家最好学会看雷达回波,这个最准最靠谱,但如果在山里没信号就比较麻烦。一定不能迷路,并掌握安全自救技能,安全管理真的很有必要。

台风“天鸽”雷达回波图(图源: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
 
D:这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学费,只是这个学费太昂贵了,可如果学不到,那学费也白交了……
 
F:如果能以此为契机,整个社会真正地开始重视安全教育,这个代价也没有白白地付出。
 
以上讨论节选自"云水2021春季班"群中的对话。大家的讨论都很认真,也很具有价值。希望这样的讨论可以带给大家启发和思考!

封面图片来自网络


对于这次事件,屏幕前的你有怎样的思考?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我们继续讨论!


更多近期精彩活动及文章:

   课程报     盖娅独立小纵队(5-8岁单飞) | 《我的百草园》讲解员培训营(二年级以上单飞走读)绿色生活夏令营(一至八年级单飞) |  小小山野冒险王夏令营(7-12岁单飞)丽江“水的喆里”(8-15岁单飞) | 丽江“冲刺少年”(12-18岁单飞) | 丽江“闻见自然”(3-8岁亲子)  | 河畔营地独立生活营(6-8岁单飞)

  参加培训    戴亚楠美育导师初阶线上工作坊 | 6月21日~25日自然体验师培训(成都站)| 6月19日~20日无痕山林初阶讲师培训 6~7月家庭自然体验师线上课 | 盖娅自然学校2021全年培训计划

   推荐阅读    从意识到行动:《中国公众生物多样性认知调查报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