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十年,“自然教育”将开启“专业”新纪元

冬小麦麦 盖娅自然教育 2022-06-07

有个参加过盖娅“自然体验师”培训的伙伴,自己在培训后摸索实践了近2年,前不久她在微信上告诉我她在他们那的一个保护区踩点,并发来了花海的照片,我问她“打算怎么用这个素材?”她回复“做‘花’主题的自然观察,(促使大家)发现春天的变化”。



我转手把图片发给一位磨练了近六年的盖娅“自然体验师”,什么也没说只问了同样的问题,她回答“可以探讨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或者引发‘单一的美到底美不美’的思考”。两个人的想法都不错,但是从“敏锐度”到“立意”的层次真的不一样。
 
还有个杭州的伙伴说“我做了好几年的活动,但参加了你们的研修班后感觉我做的那个啥也不是”。什么是“自然”?“教育”意味着什么?这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道理,更不是三五天培训就可以掌握的技巧。想做好“自然教育”需要长期“习得”的功力,而这依靠的不仅仅是时间。

冬青 摄

1、新十年,“自然教育”将认识到“专业性”的重要
 
2022年的“疫情新常态”下,在大家荷包吃紧消费排序、又吃过见过嘴巴变叼的情况下,“自然教育”的从业“门槛”是会变高还是会变低,不言而喻了吧?如果说十年前随便做点什么大家都觉得新鲜也有人愿意参与,可现在要没点真本事,别说“从业”,就是想义务服务都不见得有人愿意领情。
 
事实是甭管认为是“蓝海”冲进来想捞一把的,还是有资本的、有资源的走马灯似地占山头挥大旗,或者是因为真“热爱”老老实实探索的…当今放眼望去:依然是激情澎湃的“新手”占大多数,坚持做几年的就算是“前辈”,要是做上近十年的简直就是“大佬”了。
 
自然之友·盖娅自然学校算是个“大佬”,不是因为战绩多么显赫,而是脸上身上伤痕累累。盖娅给自己未来制定的新目标就是提升“专业性”,否则“不进则退”对不起自己的初心和投入,也会被这个万事“不确定”的社会淘汰、被“自然教育”行业的后浪们淘汰。
 
所谓“专业性”不是评价标准,而是某种追求和能力:将正在做的事情做得好、做得有特点、做得让人信服。
 
说这些不是为了“恫吓”大家都别做,恰恰相反是希望更多人有个清醒的认识反而会少走弯路。大自然老师教会我们“独木不成林,独苗死得快”,与其藏着掖着偷练武功,不如分享我们的所思所想,“大家专业才是真的专业”,自然教育“行业”发展得好,我们每个人才能有立身之地。

柳兰 摄
 
2、“业余”做自然教育就不用那么“专业”了吧?
 
十年来“自然教育”以激动人心的“体验”与多样且灵活的“手段和形式”,给人造成了某种错觉——做“自然教育”不仅有意义又有趣而且还很容易,于是很多人纷至沓来。
 
然而从众多盖娅学员和志愿者身上我们看到:也许“上手”的确很容易,但能做到养活自己却很难,于是大都“业余”着做,然而三心二意的结果是水平便很“业余”,因此陷入迟迟无法“转正”、水平又因此提高慢的恶性循环中。
 
新的十年,也被誉为“大洗牌时代”,怎么能跳出做“自然教育”的死循环,不管是“专职”做还是“业余”干,都因为具有足够的“专业性”而谋得一席之地,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方向。
 
蒲公英 摄

3、怎么理解“自然教育”,这是根基
 
现在所说的“自然教育”在世界上也没有共识的定义,国内的情况大家心知肚明还处在“各自诠释”的阶段,倒也生机盎然。但我想热爱“自然”与对“教育”怀抱理想应该是共同的起点吧。
 
理解“自然教育”的核心问题往往出在是把“自然”玩出花样,还是侧重在回归“教育”上?这个认识上的重大分野直接关系到所做“自然教育”面貌的不同。
 
自然之友·盖娅自然学校坚定地相信“自然教育”首先是“教育”,要回答国内外教育家们提出的“培养什么人?”“解决什么问题?”“推动了社会的什么发展?”的问题,这就是“教育”本该干的事。
 
其次是在“自然教育”的教学团队中多了一位重量级教学人员甚至可能是教导主任叫“大自然”,她教我们怎么在“地球”上做“人”,学不好教鞭就啪啪地抽过来。因此“自然教育”一方面关心“人”个体的成长,另一方面也关心“人”在社会中、在地球环境中“绿色公民”的位置和价值。
 
冬小麦 摄

4、做好“自然教育”到底为什么难
 
尽管“自然教育”行业(其实说“行业”都有点勉强)的姿态已经足够亲民,但“自然教育”不是“自娱自乐”,但凡只喜欢“自然”不喜欢“人”都做不了。很多人误解“自然教育”就是“小美好”,也有从业者把本该是“雪中送炭”的事做成“锦上添花”,原因也许在这四个难点上:
 
第一,“自然教育”高低也是“教育”(甚至它的核心就是回归“教育”),缺乏“教育”专业背景一直是“自然教育”从业群体的一大软肋,而“教育”本身是个独立的专业。因此“教学意识”不强是普遍现象。很多声称自己做的不是“自然教育”而是“营地、森林、户外、农耕”等教育的人,往往以为“自然”具体化了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哪知道问题是出在对“教育”这事没想明白。
 
第二,“大自然是我们共同的老师”这句话如同救命符咒,既然大自然是“老师”,我这个“师”就可以不那么“专业”了吧?然而,我们自己首先要理解“大自然”这位老师用特殊的语言在对我们说什么,然后去“引导”更多人听懂和受教;还要克制自己不要以一个“达人”的角色阻挡在“大自然”老师和受众之间,这难道不是更难吗?
 
第三,“大自然”这位老师根本不预备像“校本课程”那样的课本、习题册、辅导资料,搞得我们无依无靠,而且无论对“自然”还是对“教育”的思考如果不够透彻,就会轻而易举地停在“植物拼贴画”的层面,或者掉入“是玩游戏还是做观察又或者是搞艺术…”的大坑里爬也爬不出来。
 
第四,不管是自己的“成长”还是“培养人”,都是长期积累才能见成效的事情。耐不住寂寞、花不起时间、追求“结果”而忽略“过程”等等都是最常见“放弃”的原因,而这背后支撑的是一种“只要耕耘必定收获”的“信念”,没有这种“信念”是很难做“师”这个职业的。
 
但是“难”绝对是好事儿!一方面要是连“教育”随便谁都可以摸一把,那这个社会得乱成什么样啊;另一方面“容易的事都有人做了”,留给我们的“难事”岂不是更容易做得成?
 
大岛樱 摄

5、所谓“专业”的“自然教育”从业者需具备什么素质和能力
 
这是我们为以各种形式参与自然之友·盖娅自然学校的培训、研修、实践的伙伴整理出来的“专业成长”方向,也藉此安排各种层次的学习。
 
第一、敏锐度。很多人喜欢一上来就问“怎么做设计?如何本土化?”这就像是在问“我怎么建造空中楼阁?”对环境的敏锐度、对受众的敏锐度、对社会问题的敏锐度等等就如同是不可或缺的地基,而这依靠的是长期积累。有了鲜活的一手经验,就不会老想着去做二道贩子了。
 
第二、跳脱的能力。这个最难。跳脱把“自然”只当作“素材”和“资源”,不仅有如何吃、怎么用、咋玩…还应以“生命”、“生态”的角度怎么看;跳脱“教育”停留在“是什么”的“知识”上,而去探寻背后的“为什么”以及和我们的关联;跳脱把受众当“客户”而是一个个需要陪伴独特的“灵魂”。
 
第三、业务能力。这其中包括自己的真才实学、教学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等整体能力,所谓的“硬核”实力。它体现在作为带领者衬得上“身正为范”的“师”;在课程设计时不会停留在活动“拼盘”上,始终具有“目标”意识。这种业务能力来自常年在“大自然”老师怀中的浸泡和教学一线的实践。
 
第四、学习能力。总有“好学”者问“什么时候开中级?”难道学后“用不上”再来三五天的“培训”就会了?有“证书”也不代表够“专业”,“自然教育”从业者的学习成长有两大核心和挑战:一是“系统性”,不是知识与方法碎片的拼接;二是“做中学”,大量地在实践中“悟”。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报名我们开设的“研修”课程,证明大家也慢慢意识到了这点。
 

冬小麦 摄


6、如何让自己更“专业”?
 
我们对刚培训完不久的“新手”说首先要认清形势:不要轻信有什么“概念”可以出奇制胜;不要认为有什么“系统”可以照搬;“钱”和“土地”都不是资源,因为最值钱的“人才”和“课程”大家都缺(不是“人才”拿去“课程”也使不上);户外、拓展、旅游、农耕等等如果做不下去了就别指望“转型”自然教育可以救得活。
 
不要在两手空空的时候就把“自然教育”和“生存”捆绑在一起,“无米之炊”或“借米之炊”的“运营、销售、传播”一文不值、本末倒置。准备好学费和时间,“慢”了反而“快”,不期待“产出”的“投入”才会有真正的“产出”。
 
要有“专业”的成长目标才能开好头,持续的“学习”需要和“实践”紧密相连,如果能跟随前辈从“模仿”开始就更加理想。首先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建立对“自然”的“生态认知”习惯;“教育”的核心也不是“教”,而是“启迪与影响”,因此自己的知行合一就是“教育”的一部分。另外根据我们的观察如果有个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得非常出色,搭载“自然教育”的理念和目标反而特别容易出彩。
 
我们劝慰有经验的伙伴或机构最好逐渐确立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定位,再上一步台阶。找到具体的“社会问题”或需要的群体是最好的突破口。别怕不够“小美好”就会把人吓跑,不止步于体验的“感动”和认知的“满足”上,知道“为什么”做这些才会使人更加专注投入。请坚定地相信受众有了更高远的盼头,才会愿意跟着我们一起走眼下的路。
 
无论经验的多寡,我们当下最需要的就是给自己创造一个“自然教育”“专业浓度”高的环境(周围总有人谈论、实践、琢磨“自然教育”),否则分分钟就会被社会洪流吸进去卷走,尤其是非常容易被“内容和形式”带跑的“认识和观念”。去追露营“奢”的程度吗?去拼攀岩“险”的高低吗?去比谁卖的“自然”更奇特吗?对不起,走好,不送!
 
因此无论是“共学”的社群,还是彼此合作的“生态”群落都特别重要:在“怠惰”的时候有人陪伴;在“把持”不住的时候有人提醒;在“迷茫”的时候相互指点;在“生存”需要的时候彼此支撑…“成长”是一辈子的事,“一群人走得远”。这是“盖娅”的切身体会,而且受益良多。
 
檀香木 摄

结语
 
新十年,我们必定迎来“自然教育”向着“专业性”发展的新纪元。因为如果没有强硬的实力我们将无法面对可能的“烂摊子”。
 
面对因“恐惧”而生的“恐惧”甚至忘了因何“恐惧”的氛围我们该怎么办?面对因害怕而更加疏离包括微生物在内的“自然”我们该怎么办?面对“爱自然”的方式如“搬家式露营”的一地垃圾也没换回真正的满足我们该怎么办?面对因过度“囤货”而造成的浪费我们该怎么办?面对以“卫生”之名而产生更多的一次性用品我们该怎么办?面对宅家的身心健康问题和报复性消费主义我们该怎么办?……
 
一方面我们是他们中的一员感同身受,另一方面也需要跳脱出来为更远的将来思考一下:是不是甘愿沉沦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我们也可以做个抉择:是抓住“热点”推波助澜分一杯羹,还是保持清醒形成合力去解决一点点问题,同时也可以体面地生存下去?!
 
一个做“自然教育”够“专业”的人也许是外在的气定神闲,内在的思想狂澜。谁说现在什么也做不了?一方面我们趁机多看点书,各种方式深入学习与思考以待厚积薄发,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如何让“大自然”老师陪伴深陷焦灼的人们。面对“大洗牌时代”的“自然教育”行业从业人员或机构,必定是“个体专业且多样”并镶嵌在社会大生态中彰显自己的价值,才可能杀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
 
2022年4月28日~2022年5月13日 
冬小麦


如果你恰好身处于一个“自然教育”“专业浓度”高的环境,不妨在展望下一个十年之前,回顾一下自己过往的成长
征文启事 | 自然教育带给我的变化


近期精彩文章

--扫右下二维码 进入公众号首页 查看更多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