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成长是永远的前行,既对孩子,也对自己

fongaia 盖娅自然教育
2024-08-29

本文为小车前的绿色生活夏令营引导员总结

今年,是我第五次来到绿色生活夏令营,每一次的营队生活对我来说都是一次充电的旅程,一方面让我有机会和孩子们相处,实践所学的理论和听来的经验,另一方面也是一次身心的抚慰,在远离都市的沃思花园,通过自己的双手与这里的土地和土地上各样的生命合作,换取食物的同时,也收获着满满的富足感,让我感受到幸福的生活其实并不一定需要很多。


同时也得益于重复的力量,每年因为天气、环境的变化不同,更因为营员和引导员的不同,让每次体验都那么独特,留下了很多记忆犹新的画面……于是今年也终于觉得可以写点什么作为总结,同时申请初级体验师的毕业啦~



01 
从非日常到日常,
带走绿色生活方式


在重复参加绿色生活营后,我也慢慢明白在沃思花园的生活为何被称为“绿色生活”,因为这样的生活是融入在地的生态循环中的,不会给环境增添过多的负担。


在绿色生活营中,蚊滋滋经常强调“秩序”的重要性,无论是在沃思花园里行走、如厕、用水的种种规矩,“农夫”“帮厨”“清理”三大盖娅任务有各自的工作流程和标准,开餐前“长者先、幼者后”的有序排队,甚至是每天往返时的整队,都需要井然有序。因为生态的循环像一个巨大的齿轮,而我们每天的劳作便是在推动齿轮的正常运转,其实小到沃思花园大到地球,自然的“秩序”都不是由我们人类来定义的,只有躬身入局,去学习、加入到这个秩序中,才能真正不为环境增添负担。


在绿色生活夏令营里孩子们一起体验这里有序的绿色生活方式,但这样的生活并不是为了营队而创造的,而是蚊滋滋和长角羚真实的日常,甚至在这里生态的循环就那么真实展现在眼前,农夫种植的蔬菜作物变成我们和农场动物们的食物,经由身体之后产生的排泄物,又能重新回归到土壤里,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而这样的循环在都市生活中往往是模糊的、断裂的。


对于孩子们来说,在营队里体验到的生活方式是“非日常”的,充满着各种陌生感和不适应,那么热的天气还要呆在外面活动,那么多的规矩和要求都要遵守,还要和小伙伴们同吃同住、朝夕相处,和在家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差别,甚至可以说是挑战、“冒险”。然而随着营期进行,孩子们会渐渐熟悉在这里的生活,让它成为一种新的、以营期为限的“新日常”,从不舒服、不适应到能接受、甚至会甘之如饴。


最后营队结束,孩子再回到自己日常生活中时,或许也能带回去一些经验,做出一些小小的改变,比如试着在家承担更多帮厨清理的家务、更换环境友好的清洁用品和卫生纸等等。从“非日常”的体验到适应后的“新日常”,再到回归“日常”生活后也做出些更加友善环境的小改变,“绿色生活”也就能从小小的沃思花园延伸到更多的家庭了。



02 
体会喜怒哀乐,
向着成人的方向成长


在从非日常到日常的过程中,孩子们也在体会着舒适区的扩大。这也是绿色生活营的大目标“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向着成人的方向成长”,成长就在于突破舒适区,而教育就是要创造条件让自发的突破和成长发生。


而对于营队所招募的一年级到初中二年级阶段的青少年们来说,需要体验的是喜怒哀乐的情感和大人的权威。


孩子们也在走向成人,需要“社会性”,未来能够融入到社会中,那么就要知道社会是什么样子的?生活营就是一个小的社会,孩子们在这里与他人相处,体会到世界不是围绕自己为中心的,而是时时刻刻有着他者(既包括他人,也包括他物)。既有相处融洽的时候,会带来正面的情绪感受,但也可能有争抢、有冲突、有误会,或者要面对自己不情愿的事情,带来负面的情绪感受,而这些在成人社会里都是很常见的事情,对孩子们来说则需要有机会去体验,不能只一味开心就好。


有些负面的情感还算缓和,小打小闹一会儿就烟消云散了,可也有些冲突是很激烈的,会伴随着情绪的大爆发。曾经我总想尽量避免这样的爆发,但现在我明白了情绪爆发的时刻往往也是彼此对边界的摸索、试探和确认,对孩子们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除了体会喜怒哀乐,孩子们也要体验“大人的权威”,也就是“被强迫”。因为这个社会的规则还是成人来制定的,对孩子们来说有些事有原因可以解释,有些事就是没理由一定要遵照的,其实在成年人的世界中“被强迫”也是司空见惯,那么既然是要向着成人发展,越早体验“被强迫“也许就像注射了一针疫苗,未来在经历更大的“毒打”时也能让心态不至于轻易崩溃……不过,在营队里引导员们向孩子施加的强迫,更像是“胡萝卜加大棒”,既有要求,也伴随着鼓励,推一下、拉一把,让孩子们自己去迈出那一步。



非日常体验带来的不舒适,喜怒哀乐和“大人的权威”带来的不同体验,都让孩子们的舒适区被豁开、扩大,让孩子们有机会拥有更多的可能性,让生活过得更舒展。就比如说现在学会了做咖喱饭,每天都做咖喱饭吃也不会饿死,但天天吃咖喱未免也有些单调吧,如果能试着去学更多的菜,今天凉拌一下、明天炖个肉,后天熬个果酱,拥有更多的可能性,也许生活也能更丰富和舒展些。这种舒展,是一种向内生长的力量,不需依赖外界的评价来认识自我,不必依赖外界的认可而接纳自我,在经历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时能够多一分信心,少一份焦虑。

从另外一方面来说,我们能给孩子们带来的影响也是有限的,更别说只有短短的一周的时间,根本不足以改变一个人,可同时似乎也不必要追求去“改变”,也就是蚊滋滋说的“别把自己太当回事”,因为孩子们终将会长成大人,做什么样的自己,是他/她们自己的课题,选择权也最终掌握在他/她们手里。能让孩子们看到还有其他的可能性,或许就已足够了吧。这也让我自己更加坚定当年被次卡酱问“你希望引导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时的回答——“希望孩子们成为自己希望成为的人”。


同时,我也感受到要相信孩子们自己有着无限的成长的力量,内心有着丰富的宇宙,有时候他们比我们有着更敏锐的觉察,更有趣更独特的思考,我们要做的就是相信他们有能力面对和解决各种问题,和他/她们站在同一战线上,分享一些作为成年人的知识和经验,也把如何选择交给他/她们自己来决定。就像诗里面说的那样“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还记得2019年参加日本夏令营,次卡酱临别时对孩子们说:“你们就像停靠在港湾里的轮船,但轮船建造出来不是为了停在港湾中的,而是要驶向更加广阔的海洋。”当时听后就觉得很感动,后来每次给生活营的小营员们写信时也会把它放在结尾。成长是永远向前的航行,扬帆起航、迎风破浪,不论是对孩子们,还是对我自己,都是相同的。



03 
作为引导员需要不断积累经验,
才能在合适的地方发力


在“体验式”学习的过程中,实圈是体验者们自己体验的过程,但仅有体验是不够的,成长不会自然发生,还需要虚圈上的回顾/总结,而虚圈也是我们作为引导员可以发力的。而作为引导员需要不断积累经验,才能在合适的地方发力。


在几次绿色生活营里,有幸承担了小队引导员和传播引导员两个不同的角色,让我有机会既能自己实践又能观察别人,渐渐领悟到了一些经验:


1、重视过程而非仅是结果,示范但不包办

在生活营里,每天都有各种“任务”,大部分还都要限时完成,尤其是那些需要达成共识的事情。每次面对任务时,我的头脑中都会浮现一个完美的模样:孩子们都认真投入讨论、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但实际上,有人提议,有人游离在外,有人说着说着就跑题了,有人对什么提议都叫着不同意,往往这样才是常态,之前看到孩子们进展不顺利时,总不免有点着急,但现在明白“过程”更加重要,不能用一个“完美的模样”去要求孩子们照做,而是留时间引导彼此在过程中碰撞、沟通协商、妥协让步,不着急用“少数服从多数”快速得到结果,因为共识达成的过程比所谓的高效率完成更有价值。事实上,当给够机会充分地表达和倾听,共识最终都可以达成,就是可能不是任何人最初的设想,而是一个全新的,又让每个人都能接受的。


也是因为对过程的重视,当孩子们面对一些技能上的挑战时(比如不会锁门、不会点煤炉),引导员也不能“包办代替”,孩子们对新事物的尝试总是有一个从生疏到熟悉的过程,如果总是对他们说“放在那儿别管了,我来弄吧”,其实也剥夺了他们去尝试,获得新技能的机会。选择先示范给他们看,再复原回去交给他们重新试一下,是一种更好的办法。


2、有时候要给鼓励和支持,有时候也要在伤口上撒盐

在活动过程中,需要时刻观察孩子们的状态,是否能积极投入到要做的事情中,有时候观察到孩子面露难色,犹犹豫豫地,有点想要尝试却又退缩,往往也说明他/她正在突破的边缘徘徊着,如果孩子们心里的能量不够,作为引导员要适时给予一些鼓励,比如“来,让我们一起试试这么做……”,也可以把面临的“大困难”拆分成一步一步的“小挑战”,逐个击破,对孩子们的每一次尝试都给予正面的反馈。


而有时候,也会面对孩子们过于自信,没认真听好要求就着急动手,导致事与愿违,又或者当自己面对挫折时一味指责别人的不是,就需要在伤口上撒把盐啦。让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己的物品找不到,怪别人拿走了,还有一种就是和他人相处不够融洽,最后找帐篷伙伴时落了单,这时候引导员们都会适时地再撒一把盐。撒盐要先揭开伤疤到痛处,先回忆反刍下遇到的挫折和痛苦——“第几次东西找不到了呀?”“怎么就你一个人落单啦”,再引导孩子们对自己进行客观地反思,并去思考如何能解决当前的问题,或是未来该怎么办,让这次挫折带来的教训更深刻些,才是撒这把盐的真实用意。


3、退一步,把舞台留给孩子们

在营队活动中,有时会发现,孩子们会容易把引导员作为“权威”,当有任何想法和建议时,习惯去寻求引导员的权威认可,于是会都对着引导员来表达,而没法形成团队讨论的氛围和基于共识的决策。引导员若越是着急想推动孩子们自己讨论时,往往越会忍不住 “带节奏”——“来,你先说,你再说……”,于是就“成功地”把孩子们需要做的事情变成了自己的,陷入到被动的困境中。这时候,就需要适时地退出,把舞台留给孩子们,比如当发现有孩子表达时其他伙伴会给予回应,就可以先不表达静观其变啦。或者也尝试过嘱咐孩子们自己来商量,明确时间的限制和要完成的事情,同时告诉孩子们可以分任何工作给引导员,然后找个辙暂时离开,很多时候当引导员不在现场,孩子们发现必须靠自己时,讨论的氛围也就自然形成了。


4、遇到矛盾时,有时需要互相理解,有时也需要单方面的忍让

在绿色生活营中,孩子们要朝夕相处,也就会有更多机会发生摩擦和冲突。在孩子们发生矛盾时,不着急马上干预,而是要先观察下孩子们打算如何解决。


不过,当暴力行为出现时,不管是身体上的暴力行为还是语言上的暴力行为,都需要及时干预,以免失控造成更大的伤害。在引导孩子们面对冲突和矛盾时,要先把当事人和其他“观众”隔离开,让当事人的情绪先平缓下来,才能唤醒理性的讨论。让当事人向自己依次表达,同时分享当时实际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孩子们相互看见,把隐形的想法和感受拿到明面上分享给彼此。对于孩子们来说,述说“可恶的他人”“可怜的自己”是容易的,难的是去思考接下来该怎么办,这也是需要引导的地方。引导员可以提供建议、鼓励孩子们自己想办法,但不要直接做出裁定。


过去,我觉得通过孩子们的沟通协商,问题都能得到解决。然而在今年的营队中遇到了新的情况,当两位帐篷伙伴因为一位睡着后翻身影响另一位休息而产生冲突时,似乎没有什么解决的办法。于是在蚊滋滋的处理中,我也领悟到,有时候问题不一定能够解决,学会忍耐也是生活的必需,不愿面对的事情,是纠结痛苦到心态崩溃,还是可以学着眼睛一闭一睁,忍一忍,再难的事情也都能过去。


5、开始活动/讨论前,先营造出适合的气氛

在营队中每次活动前,蚊滋滋都会拍手集合大家,每次的节奏和花样也会不同,今年的营队中留意到拍掌的节奏其实也关联着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是偏动的还是偏静的。如果集合后要做盖娅任务,掌声的节奏就会越来越快,营造一种要“热火朝天干一场”的氛围。而如果之后要进入聆听或是小组讨论的环节,掌声就会越来越轻缓,让大家的心慢慢静下来。还记得梅崎老师在“参与式场域”的课程里提到过,如果想让场子热起来就要想办法让大家心跳加速,如果想让场子平和下来就反之让大家心跳趋缓,感觉在蚊滋滋的拍手中也得到了印证。


另一方面,几次营队经历还让我感受到,当组织小队讨论时,气氛越严肃,越煞有介事,孩子们反而不愿分享特别多的想法,而如果稍微嘻嘻哈哈一点,更像聊闲篇时,孩子们也更愿意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想法。在今年的营队中,我也特别感受到了“幽默”的魅力,用一些半开玩笑的、有趣的话语,能够消解紧张,也更能加深印象。比如提示生态旱厕正确使用时说的“黏稠的咖喱”、帮清理组的孩子脱敏时说的“嫌弃自己亲生的便便”、提示小心被削皮器划伤时说的“不注意就往菜里加肉丝儿了”,以及提示避免被加热后的披萨盘烫伤时说的“滋啦一声就可以撒盐吃烤肉了”,恰当的幽默的话语比起严肃的提醒反而更容易被孩子们记住。


还有一些零零散散的感受,有点难以组织语言来表达了,但在绿色生活营里的实践无疑带给我巨大的收获,感谢有这段经历,也期待未来有机会再解锁生活引导员岗位,实现“大满贯”!


小车前
2022.7.28


小车前一直在博物课里陪伴着大家
2022年秋学期课程正在招募中,欢迎来玩儿

2022年秋学期招募《石头有话说》

2022年秋学期招募《虫虫在食堂》

2022年秋学期招募《教你认识身边的植物》



本周日,博物课开放少量单次体验名额

欢迎一起来看植物看虫虫!

招募 | 8月21日盖娅博物系列课开放单次体验活动



近期精彩活动及文章:


培训招募


活动招募


四季食堂

推荐阅读


--扫右下二维码 进入公众号首页 查看更多内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盖娅自然教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