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诗画中国:遥忆当年,这片土地上的牛和狗

圆体 壹素界 2022-03-17




人一般都觉得古人生活很不幸,因为那时候生产力低下,没有科学技术,你往今天的城市里一住,可以说古人是一无所有。


古人有什么呢?


欧阳修说“清风明月本无价”,有人接道,“近水遥山皆有情”。李白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朱文公道,“郁郁层恋隔岸青,青山绿水去无声。烟波一棹知何许,鶗鴂(tí jué)两山相对鸣。


清风明月,绿水青山。读古诗,你会知道古人无价的东西拥有了太多,而今人拥有的一切都在用价格衡量,却往往丢了无价珍宝。


古人有诗、有画,还有书法和琴音。古人还有信仰和道德坚守。还有放心的粮食和蔬菜。



在相对和平的年代里,古代人民的生活是宁静而自然的。如果你想隐居,大好河山,有太多的地方可以让你与山林为伍,不问世事。


那时候虽然没有科技和现代化,可是那时候有和谐平静的乡村生活,你走到哪里都有清澈的溪水、洁净的空气,还有彼此信任互帮互助的人际关系,有全社会对长辈的孝顺恭敬,有对天地精神的敬畏,有道德伦理的追求。



古时候,华夏大地上最可爱的动物是牛和狗。


古人也许贫穷,精神世界却富足。



唐代刘长卿有诗为证:


  •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户农家,是真的穷。偏远的山区,寒冷的冬天,白色的小屋,贫穷的人。寒、白、贫,三个字把古代穷人的贫困全盘托出了。可是在这个大风大雪的傍晚,有人推开了树枝做成的院门,一阵中华田园犬的叫声中,有人回来了。


犬吠人归,外面风雪虽大,诗人却觉得人心中有温暖、有归宿。


这是古时候穷人家的生活。诗画中国,描写的不是理想,而是现实。


狗作为人们的伴侣动物,也成了诗画中国的一部分。如果没有这犬吠之声打破夜间的万籁俱静,难免就显得冷清落寞了。我们可以想象狗狗叫了几声后发现是主人回来,摇头晃尾扑上去欢迎亲热的场面。狗狗不会嫌弃主人穷酸,他是人最忠诚的伴侣。



陶渊明曾写下千古诗歌《归园田居》,其中也写道: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村落、炊烟、狗吠、鸡鸣,一幅和谐的乡村画面。这就是古代中国的农村生活。如诗亦如画。



让我们再读一首陆游的诗:


门外一溪清见底,老翁牵牛饮溪水。

溪清喜不污牛腹,岂畏践霜寒堕趾。

舍东土瘦多瓦砾,父子勤劳艺黍稷。

勿言牛老行苦迟,我今八十耕犹力。

牛能生犊我有孙,世世相从老故园。

人生得饱万事足,拾牛相齐何足言!


“家门口的一条小溪清澈见底,老伯牵着牛,牛在溪边饮着水。这清澈的水让牛的身心都清净欢喜,不再害怕寒冷的霜冻到脚趾头。”若能静下心来,进入诗中的景色,才能借着古诗回到过去,看一看当年诗人归隐的生活。


“房屋东面的土地贫瘠且有很多石头瓦片,但是父亲和儿子一起依靠自己的勤劳在这里耕种粮食。不要说老牛行动迟缓不能干苦力了,我陆游今年八十岁了还想为国家民族效力呢!”诗人把自己比喻成老牛,一吐胸中对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心。


是啊,中国的贤者向来有一种牛马精神,为了国家和人民,甘愿负重前行,自我牺牲。


世间之德,莫过于大地,而大地之德,却可以牛来代表。周易说,坤为地。又说,坤为牛。牛能够背负重物,而性情温顺,能够竭力耕耘,不求回报,与人同心同力,奉献力量,却只需要吃一些青草。



中华文化,就如大地那样,无物不载,无物不容。把这种能力与德性缩小来看,就如一头牛。它在人文的田地里,竭力的耕耘,不求报偿,唯一的希望,是实现世界大同,使全人类共存共荣,国与国间,只讲贡献,不讲强食。


北宋诗人李纲更以《病牛》一诗表达自己为国效忠的凌云之志: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这首诗表现了老牛身体病弱却力耕负重,舍身奉献的精神状态。


病牛耕耘千亩,换来了劳动成果装满千座粮仓的结果,但它自身却精神极为疲惫,力气全部耗尽,然而,又有谁来怜惜它力耕负重的劳苦呢?但为了众生都能够饱食,即使拖垮了病倒卧在残阳之下,也在所不辞。


读了这些诗,今人才会知道,牛是如此受人尊重的一种动物。


在我们几千年农耕文化中,它扮演着劳动人民最好的帮手,一代一代为这个民族的幸福生活奉献生命。



到了民国,鲁迅先生也曾褒扬牛的节操:“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又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被誉为民族魂,而他却把自己比喻成一头为人民服务的牛。


因此汉族人是不兴吃牛肉的,禁止食用牛肉还被写进了法律,西周规定:诸侯无故不得杀牛。唐朝法律规定:“官私马牛,为用处重,牛为耕稼之本,马即致远供军,故杀者徒一年半。”在唐朝无故杀牛,判处徒刑一年半。宋代的法律也是一样,无故杀牛,判处一年半的徒刑。


我们这个民族和牛有着千丝万缕的深厚情缘,而今却被许多物化的人遗忘。如果忘了自己的历史人文,也就不再知道自己是谁了。


中国太多太多的诗歌值得今人一读。不读诗,你就不懂自己的民族和土地。



元末明初的文学家高启有《牧牛词》一首:


  • 尔牛角弯环,我牛尾秃速,

  • 共拈短笛与长鞭,南陇东冈去相逐。

  • 日斜草远牛行迟,牛劳牛饥唯我知;

  • 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

  • 长年牧牛百不忧,但恐输租卖我牛。


这是一首牧童之歌。孩子们拿着短笛和长鞭,一起去郊外放牛,心中充满了快乐和喜悦。


“日斜草远牛行迟,牛劳牛饥唯我知”,自己成了牛最知心的伙伴,“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牛也成了自己生活的依靠。



“长年牧牛百不忧,但恐输租卖我牛。”长年放牛的孩子心中没有忧愁,唯独害怕付不出田租,要把牛卖掉啊!这是诗人暗指当年人民的赋税太重,生活不易,揭露苛政之下人民之苦。


一个时代的苦和乐,都在诗词中。而在这些苦难的岁月里,最让人安心的却是一头温顺的牛。是牛的力量、品性温暖了人心。


历代流传至今的诗歌有万首之多,主题涵盖了山水、田园、家国、乡村、爱情、劳动等等许多方面,而这些诗歌的作者大多数并不是今天的职业文学家,而是各级政府官员,乃至帝王将相。


是的,绝大多数的文学家、诗人,他们都是执政者。中国古代的政府官员,常常具备最好的人文素养,饱读诗书是他们上位的首要条件。


这是不应该丢失的美好传统。


读着古诗,遥忆当年,诗画中国。竟不敢面对今天的一些新闻。



近日,常常看到城市里的狗狗被当街打死,甚至套上网兜放在水中淹死。又想到新闻中播放的给黄牛注水,12小时注120斤水,黄牛跪地求饶,眼含泪水的悲惨画面。



最近新京报的新闻爆出,年轻女孩虐杀动物拍成视频出售竟已经成了一个新兴行业,而我们这个曾经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至今还没有相关的法律出台。


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难道真的要变成“不肖”的后代吗?如今这片伟大的土地上,有太多的变化,值得惊喜,也多了太多的悲伤和残忍,让人不堪面对。


也许在经济飞速发展,观念西化的今天,最重要的事情早已经悄悄变成了文化复兴,唯有传承好的优秀中国文化,才是民族的大计吧!文化是人的土壤,在中国文化深厚的土壤里,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中国人。


愿这片土地,永远美丽富饶;愿华夏子孙心中,永远仁爱、智慧。


—End—

壹素界原创出品

 如需转载,请于后台回复“转载”获得授权 

文&编者 | 圆体

图片 | 来自网络


每日壁纸分享

在这里,壹素界都会为你精心挑选适合做手机壁纸的图片3~5张(适合所有手机),让你永远都有美美的好心情。大自然是最伟大的艺术家,它的每一处都美得让人称赞!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地球纹理的壁纸。


图片来自:Unsplash

 关注壹素界,后台回复[纹理] 

 换上精美壁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