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名师课堂 | 赫英川-第六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翻译)一等奖-019

小芳老师 2020-09-18

提示:点击↑上方"小芳老师"免费关注哦

本文转自外语教学网,仅供学习 

名师课堂

名师课堂是为英语教师准备的营养大餐,教师可以通过观看课例,学习优秀教师的组织课堂的形式、方式和技巧等,语言学习者也可以通过观看课堂教学,去体会各位名师的教学艺术,从中汲取营养和知识。 看完记得留言,发表感想,告诉我们这位老师哪个地方最打动你

第六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

(英语类专业组)

总决赛获奖教师教学风采

获奖者:赫英川

奖项:翻译专业组一等奖


赫英川,重庆人,现任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应用语言学硕士,在澳洲和国内参加过大量的口笔译实践活动。主要教学方向为口译和教学法。


参赛感言

从事自己喜欢、擅长并对社会有贡献的职业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比赛心得

第六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终于落下帷幕。在经历了三天紧张激烈的角逐后,我终于代表四川外国语大学获得了全国总决赛翻译组一等奖。载誉归来,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外教社杯”是全国规格最高的外语教学大赛,翻译专业是今年首次设置比赛,没有任何可以参考借鉴的东西,选手们都是来自全国各分赛区的冠军,其竞争力和压力可想而知。


全国总决赛赛场上,我们先后经历了授课、笔试和说课三个环节。其中授课是事先抽题,算是有准备之战。但是后面两个就要考查选手的基本功和临场应变能力了。笔试长达三个小时,包括了中西方翻译理论、中西方教学理论、文言文翻译、汉译英和英译汉,内容繁杂。作为一个医学硕士背景半路出家的口译老师,本来我最怕的就是笔试环节,但是居然还是考出了相对不错的分数。我觉得这主要得益于自己平时爱好阅读,对各行各业都怀着好奇的性格。我深感作为一个口译人,必须有深厚的双语功底,还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所以大赛设计这个环节真是十分必要。最后决定性的说课环节只给选手30分钟的准备时间,包括理解说课文本、设计说课内容以及PPT制作,非常紧张。选手们拿到的都是一篇不长的文言文,这样的内容对说课、特别是上口译课的我是相当有考验。不过口译人最讲究的是沉着冷静,处变不惊。我经过短暂的思考,迅速联系平时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拟出了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最终自信地登上讲台,面对全国最顶尖的一群翻译大师们陈述自己的教学思路,并获得了满意的分数。


回想整个备赛过程,可以用“艰辛”和“收获”两个词来形容。准备的过程需要牺牲很多的个人时间,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大量阅读查阅各种文献,常常都是深夜伴着参考书入睡。但是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巨大的收获,因为反复的阅读和思考让自己对口译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站在更高的理论高度,从跨学科的视角来充实自己的教学实践。另外备赛也让我感受到了教学集体的力量。准备过程中受到了领导和同事无微不至的关怀,收到了各种宝贵意见。我非常幸运拥有这些可亲可敬的领导和同事,这个奖项不属于我个人,而是属于我们这个优秀而强大的团队和许许多多我热爱的学生。


这次参赛的经历,让我见识了来自全国的许许多多非常优秀的同行以及他们精彩绝妙的教学思路。这次大赛是我教学生涯的一场考验,更是一次巨大的收获和升华。临行前我曾鼓励自己说,“出发是为了更好地回来”。现在我终于收获满满地回到了我的教学岗位。我希望能把这次大赛中学到的各种新颖教学理念用到今后的工作中,并不断反思,不断学习,在高等外语教学之路上继续追寻自己的梦想。

    授课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o033707jiq6王宏印教授点评:

该选手有良好的英语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整个教学过程从容不迫,大方优雅。一开头的视频引入,使学生感觉新鲜,男性本族语讲述者的潇洒形象和优美的朗读语音把学生带进纽约的语境中,而且即刻进行提问也加强了和学生的联系和互动。


接下来借助点化教育手段教授短期记忆和视觉化概念,花费了较多时间,虽然对学生的相关概念的灌输有帮助,但很难进入翻译教学过程。流于抽象化是一个主要的问题,值得注意。


翻译语言点的引入比较成功,例如,draw louts,agreeable,由于借助了图形显示,允许汉语对应词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翻译文本的理解。同样,心理图像(mental pictures)也有助于理解翻译的内容,使其连缀成一个过程。故事四要素同样有利于分析翻译的文本内容,从逻辑上组织和重建整个文本,为此后重新讲述故事奠定了基础,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互动。


该选手对于自己的教学过程有比较明确的理论意识,并能结合回答问题回顾教学过程。但是,由于把理论概念的介绍定位为主要教学内容,所以占去践时间,达10分钟之久;同样,也是由于把重述和记忆故事作为教学内容,替代了翻译过程本身(无论教师的演示还是学生的练习几乎没有汉语译文的出现),致使教学过程显得空疏抽象,与阅读理解和口语练习没有区别,提前两分钟结束了。以上处理,也和把这一篇材料理解和处理为口译材料有关。即便如此,口译转换本身及其翻译教学训练,也是选手今后上课要注意的。

     说课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q0337lfvv1u平洪教授点评:

赫英川老师教态自然,英语口语流利,语言与肢体语言合理配合,是一位有教学经验的教师。


一般来说,说课的基本内容包括五大部分:一是教学目的,二是教材分析,三是教学方法,四是教学过程,五是教学难点和特色。


一堂课的设计首先是要围绕教学目的和教材展开,主办方提供的教学材料是设计一堂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基础,也是体现教学特色的基础。大赛主办方为翻译专业教学说课部分提供的教学材料是朱生豪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译者自序”。这是绝大部分英语教师、特别是翻译教师都知道的名篇。非常明显,大赛主办方的意图是让参赛选手在“说课”中谈谈如何围绕这段文字组织一堂翻译课。翻译形式当然应该是笔译。但是,赫老师从口译教学的角度,把原本要使用这段文字做教材的笔译课变成口译课,似乎有些牵强,也相当困难。


于是,赫老师在说课开始时先要求学生把朱生豪的这篇“译者自序”从“传统汉语(traditional Chinese)”的“过时话语”(outdated discourse)改编成“现代的口头话语”(modern spoken discourse),做成一个“谈话形式的”(conversational)对翻译家的采访节目。学生完成这个任务后,教师再在课堂上教学生如何为这个访谈节目做口译。仅这个改编的过程恐怕就要耗费很长的时间,而这个从“传统的过时话语”改编到“现代的口头话语”的过程与翻译关系不大。


显而易见,这样的改编是不切合实际的。既然比赛主办方给出了一篇适合做笔译的教材,为什么一定要改编成口译教材呢?如果比赛主办方出题的目的是考查教师在自己翻译朱生豪“译者自序”的基础上进行授课的能力,一名口译教师就做不到吗?


当然,赫老师不愧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口译教师,在假设把朱生豪的“译者自序”改编成“译者访谈”后,赫老师就较好地陈述了一系列以实践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口译训练过程,教学过程的各部分设计合理、重点突出。但是由于脱离了文本,这一教学过程几乎适用于所有内容的口译训练,也就使这次“说课”失去了针对指定教学内容的教学难点和教学特色。即使在“词汇准备”阶段,教师也没有给出她提出的一些关键词的翻译,如只用中文提到“宗旨”、“神韵”、“明白”、“流畅”、“硬译”、“晦涩的字句”、“暧昧不清的表达”等词汇和短语,并没有讨论这些词汇和短语的英语翻译。


我相信,如果比赛主办方能提供一份适合口译的教材,赫老师一定会设计出一节结合教材实际的口译课。所以,教学比赛中的“说课”环节不能脱离指定的教学内容泛泛而谈。只有脚踏实地地围绕指定教材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讲出自己的特色,上出自己的精彩。


   网络资源,仅供学习,侵权即删


 名师课堂合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