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渡十娘|布达佩斯的蓝色狂想(下)

渡十娘出品 渡十娘 2022-06-20

做公众号里的《纽约客》

戳蓝字一键关注 渡十娘

转发也是一种肯定


文字|戴耘

编辑|渡十娘  


作者简介:戴耘博士,出生上海,就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教上海大学文学院,1991年赴美留学,获Purdue心理学博士学位,现为纽约州立大学(Albany)教授



民族之殇

在美国时,就定了“恐怖屋”(House of Terror)是这次布达佩斯之行的必访之地。第一天到希尔薇娅的学校听课,发现”恐怖屋“就在附近昂德拉西大街60号那栋楼。第二天虽然下起了小雨,还是一早就坐同一路地铁前往,结果早了,十点开门。这是一幢四层大楼,曾经是纳粹指挥部和冷战期间由苏联控制的匈牙利秘密警察所在地。 这里陈列的是纳粹德国时期和二战后苏联时期匈牙利人经历的恶梦般的岁月。

 

1914年,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人刺杀,引起奥俄矛盾,进而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陷入旷日持久、伤亡惨重的四年战争,最后成为战败国。奥匈帝国最终瓦解,哈布斯堡王朝由此终结(1918年)。更重要的,1920年匈牙利在法国签下“城下之盟”:特利阿农条约(the Treaty of Trianon)。匈牙利因此损失国土三分之二,大量匈牙利裔人流落为他国少数族裔。经济陷于崩溃。

 

二次世界大战,匈牙利自然又和德国结盟。和德国人对一战战败的屈辱经历(“凡尔赛条约”)耿耿于怀一样,匈牙利也想以纳粹德国做靠山要回那些一战后失去的领土。结果适得其反,二战战败后的”巴黎和约“,使匈牙利的国土比“特利阿农条约”划定的又小了一圈。匈牙利与德意联盟,不仅二战中给犹太裔匈牙利造成巨大伤害,而且战后作为战败国,受到苏联的数十年的铁幕统治。战后二十多万居住匈牙利的德国人被驱逐出境。

 

呜呼,成也奥匈,败也奥匈!

 

“恐怖屋”里陈列的历史文件和物品,主要是两件事,一是纳粹德国期间对匈牙利犹太人的暴行。最初是犹太人被赶出布达佩斯,后来干脆当作苦力使唤,1944年,二战侩子手阿道夫艾希曼亲临匈牙利,监督将犹太人从布达佩斯押解到波兰的集中营。当年五月到七月不到两个月时间, 从匈牙利押送到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犹太人就将近四十四万之多。大部分人死于集中营的毒气室。

 

送往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

另一件事是苏联老大哥对匈牙利民族自决的镇压。1945年,苏联扶持的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成立,肃反运动随即展开。大量匈牙利人遭到清洗和流放。斯大林的去世(1953)和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使匈牙利社会主义政府中的改革派看到希望。在学生运动的加持下,由匈牙利议会主席(即首相)纳吉为首的匈牙利政府向苏联提出了16条要求。1956年的这场”匈牙利革命“最终以苏联坦克车开进布达佩斯,数千匈牙利人死在街头,纳吉被判死刑枪决而告终。之后整个匈牙利遭到秘密警察的严密监视。许多抵抗者被秘密囚禁、暗杀。直到1991年最后一个苏联军人的离境,匈牙利正式走上一条回归西方的道路。

 

想起一部苏联小说的 题目:活下去,并且要记住。


死去的匈牙利人

在河边被残杀


千面Goulash

最后一天上午在ELTE讲课后,亚努斯和希尔薇娅带我去了一家乡村风格的小餐厅,位于大街一个角落,很不起眼。亚努斯是ELTE的老教授,据希尔薇娅说,他读过我写的很多文章,这次特意前来听了我的讲座。我跟希尔薇娅和亚努斯说,这次来布达佩斯的任务之一是品尝三到四个餐厅的“古拉什”(goulash):匈牙利民族特色的牛肉汤。


“古拉什”(goulash):牛肉汤

家乡风味的古拉什

我在吃这件事并不讲究,吃上个兰州拉面千里香荠菜馄饨就能幸福感油生。从贵族做派的“纽约咖啡”到街头小摊的煎饼果子,我都喜欢。从“油管”上知道匈牙利的牛肉汤Goulash口碑很好,所以此次到匈牙利我想尝遍布达佩斯的Goulash。第一天在宾馆一安顿,就在宾馆内的餐厅喝了一碗。最后一天希尔薇娅和亚努斯请客又品尝到不同的”古拉什”。这个餐馆位于闹市,却有独特的乡村风味的装饰。城里坚硬的石头里多了一些乡村的木质风味(见下图)。连Goulash的做法,显然也是老派的慢炖,虽然肉煮碎了“卖相”差点,但更加入味。

 

乡村风格的餐厅

 

匈牙利语中的 gulyás 指的是牧民,goulash的匈牙利语gulyáshús 便是“牧民做的肉”。成为匈牙利“国粹”的古拉什主要是三样食材,肉(主要是牛肉或羊肉),蔬菜(洋葱),匈牙利甜椒粉(paprika),一般会放土豆,增加汤的粘稠度,还可以放些葡萄酒,想必是消除腥味吧。有时还可以加一些“面疙瘩”。到布达佩斯来多处品尝goulash,还为了追究它到底是“汤”(soup)还是“炖品”(stew)这个学术问题。品尝一圈,结论还是牛肉汤,不是炖牛肉。而且,它一定属于下里巴人的家常菜,易做,好吃,老少咸宜。

 

来这里之前,就有人推荐布达佩斯的大集市(Great Market Hall)。它坐落在佩斯南边靠多瑙河的一个闹市区里。虽然和伊斯坦布尔的“大巴扎”比小巫见大巫,它也算布达佩斯最大的室内大卖场,下层有各种蔬菜鲜果鱼肉摊位和小吃,上层则是一个小商品市场。我比较了一下这里的蔬果肉类的价格和美国的差异。三千弗林 (约十美元) 左右一公斤牛肉相当于五美元左右一市斤,应该说比美国还要稍贵一些。蔬菜和水果则比美国便宜不少,葡萄一斤三百弗林(一美元)不到(见下图),有些蔬菜在美国要卖到三美元一磅(还不到一斤),在这里只要一美元一斤。总之匈牙利人的菜篮子还是很丰富,价格高不高,还要看收入水平和百姓的购买力。


大卖场里的生牛肉和葡萄


那天坐电车,在车票打卡上不懂窍门有些晕菜,身边一高个年轻人帮了忙。我看他像个公司白领,问他在布达佩斯的大学毕业生在公司就业起薪折算成美元有多少。他说大学本科毕业生平均月收入水平税后约1000-1200美元,即年薪15000美元左右。而2020年美国大学毕业生入职平均起薪(年薪)是税前55000美元,以联邦税率22%和10%州税计算,税后约40000美元年薪。这种差异和两国人均GDP是相当的。匈牙利的人均GDP按“世行”2020年的数据是近一万六美元(联合国和世界货币组织的估计稍高,约一万八),比中国(一万一千美元)高一些,和美国(六万四千美元)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我不清楚匈牙利的福利怎样。只知道大学学费肯定比美国便宜,但医疗和养老方面就不一定了。

 

匈牙利年轻人过得怎样,这也是我好奇的地方。刚到布达佩斯时,发现希尔薇娅的课上的咨询专业硕士生,来自不同国家。Atefeh来自伊朗,Nita来自科索沃,Lara来自黑山共和国。还有一位女生Shanty来自美国(听她说这里学费便宜,还能了解欧洲),唯一的陆姓男生来自中国大陆,匈牙利也五湖四海了!我纳闷匈牙利人哪里去啦?“古拉什”还有市场吗?后来我的讲座上还是来了不少匈牙利学生。我跟匈牙利年轻人套近乎的一个方法,是告诉他们,中国人和匈牙利人一样,姓在前,名在后,不用颠来倒去自己都觉得别扭!

 

在大街上走,感觉匈牙利人口挺年轻。在国家博物馆附近的闹市区碰到了一群少年,一看就是一帮高中生,周末中午聚个餐。问他们几年级,诈称是大学二年级学生。我说给他们拍两张照,第一张全部面无表情,第二张(下图)全部搞怪,倒是非常默契。在另一条稍冷清的街上,看到四位抽“水烟”的女生,像大学生,听她们说是水果味的,里面并无烟草(更不会有大麻)。我感觉新鲜,在伊斯坦布尔也见过,不过吸管不一样。她们倒也是闹中取静,自得其乐。布达佩斯,似乎就是一个千面古拉什。


街上聚会的高中生们

街边抽水烟的女生们


匈牙利的年轻人给我很不错的印象。大方热情,而且大多能说英语。希尔薇娅课上的研究生们,比美国学生对世界更具有好奇心,虽然胆子没有美国学生大,什么都敢说。这一点我在土耳其时和年轻人接触中也有同感。我在匈牙利美术馆十九世纪绘画馆见到的两位女大学生,把我当导游了,她俩竟愿意听我海聊一小时西方美术!这次会务专门负责跟我联络的胖小伙Peter很健谈, 宾馆里会务坐台的 Kira非常sweet, 会展厅的美丽大方的Kinga 俨然是项目主持了,还有跟我交谈的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大学生们(右下大部分年轻人),和我交谈完全没有障碍(下图)。


和匈牙利年轻人们在一起


匈牙利的美女多,就好像有人说乌克兰美女多,基本是不争的事实,原因不确,很难是单一种族特征,因为匈牙利人最早作为游牧部落定居中欧,处于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包括土耳其人的交汇处,又经历愈千年的移民通婚,但我的观感是匈牙利美女更接近奥地利那种古典类型,毕竟历史上跟奥地利走得最近。另一种说法是匈牙利人处于欧洲与亚洲之间,有西方人的鲜明棱角,也有东方人的柔和线条,比较符合亚洲人的审美趣味。不管什么原因,用我朋友的理论,美女多了男人们才有动力,才会创造力勃发,社会才会欣欣向荣。这么说有些性别主义,但美女多总是赏心悦目、提神醒脑的,无可厚非,不见得这也需要“政治正确”对美女视而不见,这就有点不人道了,对男士也不公平。

 

理想丰满

我在会上碰到的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玛雅,在麻省理工(MIT)读天体物理专业(Astrophysics),现在是二年级学生,这次专门飞回来参会。她拿到的国家奖学金项目,是专门为那些考取世界顶尖大学的匈牙利学生设置的,也是匈牙利人才计划的一部分。我和玛雅聊了在美国的经验,她说自己在这个专业依然是新人,我则分享了我在美国三十年的经历和体会:找到自己的位置,本身是个摸索过程,也有机缘巧合。


聚会前的音乐暖场

我比较欣慰的是匈牙利的人才项目是全方位的,没有只注重科技类STEM人才。我在布达城堡的国家美术馆,正碰上匈牙利的“国际象棋节”,就在展厅里举行,有许多棋手在下棋还有许多学前儿童在老师带领下前来参加,一定是为了让他们感受一下氛围。

 

下国际象棋

感受气氛的学前儿童


会议的第二天,我随会议组织方去布达佩斯的市区里的一家艺术中学参观。这所学校向全国招生,报考踊跃,每15名报考者只能录取一人,即要测试基础能力,又要测试创造想象力。我们在那里走访了很多教室,最后几位学生还在音乐老师带领下为我们表演了格什温的歌剧小品《忧郁星期一》(下图)。在交流环节里,音乐老师说,我们学校独特的地方就是在学生动手制作中获得一种经验。不仅是技能,而且是体验和感悟。我觉得他抓住了教育的本质。艺术教育在美国经常被看作可有可无。没有这种以动手制作、创作为主的艺术教育的学校教育,是不完整的,甚至会失去教育的本来意义。


歌剧小品《忧郁星期一》

     

我这次应匈牙利政府邀请来参加“布达佩斯人才峰会”,和匈牙利2008年建立人才计划(Talent Initiative)有关。把人才培养作为国策,原因类似以色列和中国的香港。缺乏自然资源,只能发挥人的作用。匈牙利在欧洲的地位和发展制约促使匈牙利两党形成共识。作为欧盟成员国,匈牙利也面临人才流失的问题,毕竟周边的奥地利、德国、英国、甚至荷兰瑞典都是更发达的国家,会产生“虹吸效应”。如何留住人才,保持匈牙利的发展势头,是政府必须考虑的问题。

 

在布达佩斯众多广场上,到处能看到匈牙利杰出成就的科学家、艺术家、诗人等的巨幅全身雕塑。匈牙利人的这份骄傲确实真金白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流亡到美国的匈牙利科学家群(包括冯纽曼)戏称自己是“火星人”,因为有着怪怪的匈牙利姓名,讲着怪怪的英语,于是有了“火星人俱乐部”(The Martians)。我原来只知道化学家、哲学家迈克尔波拉尼(Michael Polanyi)是匈牙利人,他有别于实证主义客观主义的主观知识论我深以为然。不料他儿子约翰波拉尼也是化学家,1986年 诺奖得主。1994年获经济学诺奖的约翰哈萨尼,我2008年出版的《围棋心理学》在介绍“博弈论”时谈及他的理论,不料也是“火星人”!哈萨尼出生布达佩斯,后因为纳粹德国在匈牙利的影响移民美国。

 

匈牙利的杰出人才,音乐上的李斯特、巴托克自不待言。科学方面匈牙利裔诺贝奖得主多达十五位(其中不乏犹太裔),冯纽曼、冯卡门都是如雷贯耳的人物;国际象棋有波尔卡姐妹(Polgar Sisters),心理学家有刚刚去世的契克森米哈依(Mihaly Csikszentmihalyi),哲学家有拉卡托斯(Imre Lakatos)。要知道匈牙利人口不足一千两百万,不到上海一半,人口就一长沙市。谈到杰出人才,我们都会想起小小的以色列人才荟萃,但历数匈牙利的科学家和艺术大师,你不得不同样刮目相看。国家博物馆的正前方,矗立的十九世纪诗人亚努斯阿拉尼(Janos Arany)的巨大塑像,站在那儿,我能感受到匈牙利政府的“人才计划”的深厚的文化历史根基。

 

座谈

最后一天在ELTE的讲座,我改变了原来的计划,用了半天时间重新组织了讲座,把它变身为一节课,因为我的匈牙利学生缺乏背景知识,未必能理解我想传达的理论内容,所以我设计了好几个问题环节,希望学生通过我的课能更多地思考知识的本质和如何建构心理学理论。不知道我的用意是否得到部分实现。希尔薇娅略带抱歉地说匈牙利研究生大学生比较安静,课堂上不够踊跃;她补充说,从中小学开始就这样。我估计和德奥教育传统有关,但也可能是全世界学校的通病:教师传授,学生接受,这是基本教学模式,只有我在先前访问的艺术中学不同,他们是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

 

我在结束讲座时引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话: “有件事让我深为恐惧,就是配不上我经历的苦难”。这句话感动了我。我借此描述匈牙利的“人才计划”背后的相似情愫: “任何一个伟大民族的忧虑是配不上前辈作出的牺牲和成就”(There is one thing that any great nation dreads: Not to be worthy of the sacrifices and accomplishments of the past generations)。这是我对匈牙利年轻人的期待和祝福。

 

尾声

到了打道回府的日子,我正在盘算第二个天怎么去机场,收到安排我旅行的电邮:去慕尼黑的航班起飞前两个半小时前小车会来接你,司机叫Peter。不早不晚,一大早五点五十分,一辆大奔准时停在宾馆门口,这次的司机Peter是个年纪大的。我依然对宽屏的GPS赞叹不已。很快就到了机场,我给了Peter两千弗林小费。我拿匈牙利的弗林回美国也没用。一到值机看我的病毒测试,坏了,等我达到芝加哥入境美国,正好过期失效。布达佩斯的日子过得太顺心,已经忘了有疫情这回事,还是会务的Kira提醒了我做了病毒测试,但还是不管用。无奈,在机场又做了新冠病毒的快速测试,收了我近40美元(11000弗林)的测试费,我手头兑换的弗林也基本用完了。

 

布达佩斯最后的三天,是我最放松的三天,不是说来到布达佩斯的日子,而是说2020年疫情以来。我去了布达城堡边上叫一个叫Felix的餐馆。非常喜欢这家餐馆的内装,现代气息中不乏古典风味,窗口坐了三个乐师(单簧管,小提琴,吉他)在为客人助兴演奏(见下图)。我请求换了一个离乐师们更近的位置就坐。我边上坐着一位三十出头岁的男士,面对面坐着的是一位年轻亚裔女士,估计是他认识不久的女朋友,两人之间还有几分拘谨。男士告诉我他从卢森堡来。卢森堡与法国、德国、比利时接壤,国家很小(面积2600平方公里,不到上海一半,人口64万人),但很富有(人均GDP 11万美元!)。我开玩笑说,只要不想当国王,在卢森堡可以活成个快乐的隐士,但要当国王,还是要去法国。他说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在卢森堡当个小国的国王,能活得比法国国王更滋润。倒也是。凤姐早说了,大有大的难处。这是一顿我吃的最享受的午餐。买单后我给了乐师们三千弗林的小费,感谢他们让我度过美好的两个小时。

 

布达城堡附近的餐厅


我随即又去了布达城堡广场,在美术馆前布达城堡的广场上,展翅的神鹰(雕塑)正在大修(下图照片)。传说这只大鹏从中亚一直往西飞,飞到布达时停了下来,决定在这里筑巢,把布达佩斯当作家园。这只传说中的神鹰就是匈牙利民族。一个绝妙的隐喻:神鹰的翅膀一度折断,现在正在康复,羽毛日益丰满,腾飞有期。

 

匈牙利传说中的雄鹰

大修中的神鹰

最后一天,我不再是靠两条腿走街串巷(说实话,几天下来脚跟都走疼了),而是坐城市随上随下的双层游览车,从布达到佩斯转了一大圈。晚上则是在多瑙河的游船上看两岸夜景。这次布达佩斯之行,也留下一些遗憾,本来想去皇家歌剧院看场演出,想听一下匈牙利的民族音乐看一下匈牙利的民族舞蹈,由于日程关系未能如愿。留下一些遗憾是件好事,多一份念想。下次来,一定去匈牙利的乡村和小镇走走。

 

临走时我对希尔薇娅和琪拉说,我原先计划品尝3-4个不同餐馆做的Goulash,这次基本完成任务。琪拉说,下次来,我给你做正宗的的Goulash,home-made。生活真是待我不薄,即便哪一天只留下了喝“古拉什”的盼头。

 

戴耘写于2021 年11月1日Albany

 

注:这是我疫情后第一次出行欧洲。答应朋友会写一篇旅行札记,也确实希望记录下点滴的观感和思绪,戏称为“蓝色狂想”,借用了格什温的乐曲名。Rhapsody被译为“狂想曲”,是因为音乐作品多用这个类型,其实原来不是“曲”,而是“诗文”,或者可吟唱的史诗类叙事。词源学的定义最初只是“literary work consisting of miscellaneous or disconnected pieces, a rambling composition” 也就是  “随想”,突出行文的自由和随性,随物赋形,不拘一格·。后来演化成“狂想” (”狂“字稍嫌夸张),指表达中的氛围的渲染、修辞的夸张和情感的汪洋恣肆,而非逻辑严谨的陈述(“an exalted or exaggeratedly enthusiastic expression of sentiment or feeling, speech or writing with more enthusiasm than accuracy or logical connection of ideas” (1630s),再后来用于音乐,意为 “sprightly musical composition”(1850s),是因为有了风格化类型化的“狂想曲”。我的这篇东西,还是“随想”为主,稍添“狂想”。

 

 


你是我的阅读者 我做你的渡十娘

2020,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


昨日更新:

热文链接:

热门栏目:

读完请点"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图片 I 网络

整理 I 编辑 I 渡十娘

清单内容来自 I 戴耘

版权归原作者 I 如有侵权 I 请联系删除




生活中

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十·娘

DES



IGN


发现 I 家庭 I 乐趣


想每天与渡十娘亲密接触吗?

喜欢?粉她!

有话想说:

海外:dushiniang999@gmail.com
国内:dushiniang999@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