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大校园里藏了一座东晋帝陵?速来观展!(内附校外预约通道)

南京大学 2023-10-26


你知道吗?

南京大学北大楼旁

竟然藏了一座东晋帝陵!

值得一提的是

这座帝陵发掘于1972年

却一直鲜为人知



经过一年的精心筹备

10月10日

《帝陵迷踪——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特展》

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

星云楼4F美术馆

正式开展!

帝陵中的出土文物

首次公开展出

展览同时开放校外预约参观

(具体方式见后文)



墓主人是谁?

里面藏着哪些稀世珍宝?

随小南一起走进展览

揭秘校园内的这座东晋帝陵!








帝陵迷踪

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特展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其中指出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此次展览通过实物遗存、考古资料、古籍文献的展示,首次系统完整地介绍南大北园东晋大墓考古发掘过程、出土文物和研究成果,循着历史的轨迹,揭示两晋的历史演变和社会风貌是践行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融于一炉的实践,以期讲好中国故事里的南大篇章。



展览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衣冠南渡”,主要通过两晋时期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如太康平吴、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江左立国等),勾勒两晋演变的历史脉络,突出东晋初期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的宏大历史背景。



第二单元“中兴正统”,首先交待北园东晋墓的发现始末,整体展出墓内所有的出土文物,同时引出学界对墓主归属的学术之争。



第三单元“风流在兹”,通过若干传世出土书法、碑帖,以及绘画、佛教、道教、文学作品的展示,有所侧重地展现东晋人的物质文化及精神风貌。



随着墓中出土文物的首次公开展出,有关东晋历史、人物和生活风貌的种种细节,以全新而生动的面孔,呈现在大家面前。欢迎前来观展!









一座尘封千年的帝王陵墓 






1972年4月,因人防工程施工建设,在南京大学考古专业创始人蒋赞初先生的主持下,我校师生对在鼓楼校区北园北大楼前意外发现的一座东晋时期大墓进行抢救性发掘。


《南大宝藏》第一集 帝陵初现


此墓虽被北宋王仁墓、明朝钟楼巨型石础叠压或打破,但墓葬整体结构清晰,共清理出土陶、瓷、金、银、铜、铁、玻璃、玛瑙、水晶等各类珍贵文物百余件。陵墓砖室全长8米,主室为方形,墓顶在发现时已经坍塌。但从陵墓的平剖面图来看,除主室外,陵墓中还有一间侧室。主室为夫妻合葬,侧室葬着一位女性。



出土器物的器型、纹饰上看,具有西晋或两晋之交的风格。墓葬建筑形制、规格尺寸、随葬器物,均显示着墓主身份的尊贵。穹窿顶方形主室附带券顶侧室、甬道设有两道木门、大型榻案几及祭器组合,以及各类质地的随葬器物,无不彰显墓主人的“地下哀荣”。



考古专家依据唐人许嵩《建康实录》的相关记载,并结合墓葬规模、形制、出土器物、地望等综合推断,该墓应是一座东晋前期的帝王陵。因该墓资料极为重要,一般被学界称之为“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


《南大宝藏》第二集 千年瑰宝(上)


《南大宝藏》第二集 千年瑰宝(下)


这座大墓,长期以来,都是我国南方地区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陵墓,是南京大学宝贵的学术资源、文物珍藏和六朝古都南京的文化符号,具有重大和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大学校园中发掘出帝王陵,也是绝无仅有的考古成就。










部分展品介绍







金珰饰件

金珰为古代的一种金质冠饰,据传源自胡服,“附蝉为饰”则是金珰传入中原后,受到汉官服饰影响的结果。貂尾并用附蝉金珰是汉晋以来皇帝的高级侍臣侍中、常侍所用的冠饰,是身份等级的象征。



玻璃展柜里,1600多年前的“超奢品”特别吸睛。展出的四件金珰,一件为蝉纹,一件为方形兽面纹,两件是山形仙人骑龙纹。它们分别出土于主室西北、主室甬道、侧室甬道,经光谱分析,金饰纯度很高,杂质成分有铜、银、铁、硅等。


在传世绘画作品、壁画及墓葬考古发掘中,均可见到金珰的图像或实物资料。譬如,传唐初阎立本所绘《历代帝王图》中,蜀主刘备、晋武帝司马炎等帝王的冕冠上饰有附蝉金珰;传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曹植身边的侍从冠帽上的装饰也类似于珰。




玻璃残片


玻璃亦名“颇黎”“玻瓈”“陆离”“琉璃”等,称谓繁多。魏晋时期,光洁剔透的玻璃主要由罗马、波斯等地输入中国,并为上层贵族视若珍宝。这一时期,玻璃制品无论是质地、造型,还是工艺等诸多方面,均呈现出新的气象。



展厅中,四枚玻璃杯碎片静静躺在独立展柜中,透着神秘的时代光泽。玻璃壁非常非常薄,看起来与现今玻璃片一般无二。它们出土于陵墓侧室的甬道。根据这些残片,专家推测,原器是一件敞口折唇、腹部略鼓起的玻璃杯。经分析,这是典型的钠钙玻璃,其中钾、镁的含量较低。



陶榻、陶案、凭几



“榻”作为六朝时期墓内流行的明器家具,应与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情况有关,是墓主生前家居的象征。墓中榻及其他系列家具的布置符合礼典中墓内祭祀设奠的需要。



陶案作为西汉中期以后墓内常见的随葬明器,是对现实生活中漆、木、铜等材质的实用案的模拟。就其功能而言,陶案与置于其上的杯、盘等器物组合,连同大型墓葬中的陶榻,共同构成了墓内的宴饮与祭祀空间。



凭几又称“隐几”“几”等,是中国古代席地而坐时常用的凭靠类家具。通常与筵席、屏风、床、榻、案等搭配使用。




青瓷联珠纹狮形器


“狻猊即狮子也,出西域。”狮子原本不出自中国,在早期作为西方国家的贡礼传入。后来随着佛教的盛行,狮子被认为是拥有神力的灵兽,兼具辟邪、祝福的文化象征意蕴。狮子形象出现在青瓷器上正是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祈福纳祥的体现。




鸡首壶


鸡首壶是具有六朝时代特征的标准器物,始见于孙吴末,东晋时期流行,至隋唐消亡,从器型、纹饰等判断,该件器物具有东晋早中期的风格。






墓砖、瓦当


展览还展出了相当数量的砖石、瓦当同时展出,它们归属不同时期,同样展现晋代风流。




其中,一块建武元年纪年墓砖较为珍贵。据介绍,西晋末年,中原士族相随南渡,司马睿在建康城即晋王位,年号“建武”,他次年登基称帝,改元“大兴”。“建武”只存在了一年,这一年的砖石非常少见,因此也极具历史价值。










开幕式现场






10月9日,“帝陵迷踪——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特展”开幕式在仙林校区星云楼举行,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学校办公室主任、党委宣传部部长陈云松,东南大学原纪委书记、南京大学原党委副书记任利剑等出席仪式并为展览揭幕。陈云松、南京博物院副院长王奇志、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胡阿祥分别致辞。来自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的多位专家学者出席活动,齐聚一堂,共同观展,共话学术研究。开幕式由南京大学博物馆馆长史梅主持。




此外,活动现场还邀请到历史学院张学锋教授进行现场导览,并于线上同步直播,带领大家深入了解大墓背后的故事。









展览信息
















主办单位

南京大学


承办单位

南京大学博物馆


协办单位

南京市博物馆

南京大学图书馆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


开展时间

2023年10月10日 


展览地点

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星云楼

4F美术馆


开放时间

每周一至周五

上午10点至下午5点(4点半停止入场)

周六、周日闭馆




















校外预约观展通道





因星云楼内有教研区域且四楼展厅面积有限,为保障正常的教学工作秩序和良好的观展体验,博物馆将限定校外预约人数。目前每天只接受前50位申请的校外观众,之后会根据具体情况再做调整,敬请理解!

具体预约方式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


星云楼方位图↓↓

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星云楼↓↓



精彩荐读

点击图片阅读:

探访神秘非洲大陆!国别和区域研究摩洛哥科考之行

点击图片阅读:

十万里挑一!14位南大本科生入选


点击图片阅读:

全国一等奖!南大学子双语记录“苏面非遗名片”


来源:南京大学博物馆 新闻中心 江苏文脉 现代快报 中国江苏网 紫金山新闻 等

图片:李佳昊 徐   琦 喻   婷 童棹凡 等

编辑:刘淑君 步欣洁

审校:宗   和

责编:史   梅 李烨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