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隔空传音 | 董津义:口罩纷争背后是东西方的文化差异

AECRC 外交官说事儿 2022-07-19





编者按

亚洲礼仪文化研究中心主办,外交官说事儿协办的全球疫情下,中国对外交往的“危与机”视频会议于近日成功举行。资深外交官与专家学者们各抒己见,深入浅出剖析“海面下的真实冰川”,寻找应对危机的解决之道。




董津义

中国前驻意大利兼驻圣马力诺大使,中国前驻瑞士大使。



01

疫情“放大器”下的利与弊


当前,新冠病毒在全球肆虐,抗击疫情成为许多国家的当务之急。中国在做好国内防控工作同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以实际行动为全球抗疫传递信心和力量。新冠肺炎疫情是“一面镜子”,反射出世间百态和世界大变局,同时疫情也是个“放大器”,瞬间把国际关系中的矛盾问题放大了。

首先,疫情放大了逆全球化的声音。疫情这么大面积的爆发,跟全球化过程中人员大量流动、产业链流动有很大关系,所以疫情过后,全球的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可能都将得到重塑。

其次,疫情也放大了中美脱钩的声音。这种声音现在也比较强,而且可能会进一步促使中美乃至中国与西方阵营的对抗。我们也看到现在“甩锅”、指责的声音比较强,这是需要我们认真考虑和应对的。

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疫情所带来的机遇。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政府将疫情防控作为首要任务,把人民的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措施,集尽“举国之力”,义不容辞地支援武汉、支援湖北,使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抗疫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果,展现了中国政府治理国家的决策力、号召力、组织力、行动力,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共赴时艰的坚强意志。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世人面前的有力表达。

疫情“放大器”下,中国尽己所能支持各国抗击疫情的做法有目共睹,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称赞。

3月28日,中欧班列(武汉)重启后的首趟班列出发

此外,疫情也放大了“一带一路”合作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影响力。这次疫情凸显了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紧迫性、现实性和时代性,为完善国际治理体系、加强国际合作提供了机遇。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疫情之下,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唯有团结协作,国际社会才能战胜疫情。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还会不断带来新的考验,必须以人类共同体的自觉意识守望相助,携手应对风险,才能守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因此,在后疫情时代,面对极其复杂的新局面,要化危为机,增进相互了解是关键。

增进相互了解,特别要围绕“通”和“同”这两个字下功夫。“通”就是民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成功的关键保障。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以人文交流为纽带促进民心相通,这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占据了突出地位。我们要以文明交流来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人民形成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人文格局。

中华民族历来推崇、倡导“和睦、和谐、和平”的价值观,也充分尊重差异,讲究“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让大家看到人类同处一个世界,同在一片海洋,同搭一条船,我们必须同舟共济,共同解决世界上遇到的所有重大问题。

02

口罩纷争背后,是东西方的文化差异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已经波及210多个国家和地区,给各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也使世界经济遭遇了严重冲击,很多地区或国家处于停摆状态。

面对这样一个百年不遇的新型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各国的应对措施也是五花八门。但世界医学专家们的共识是“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可以有效控制疫情传播。

在防范疫情传播的措施中,一方小小的口罩成为了人们出门必备的防护工具,也为社会构筑起了一道抗击疫情的防线,但“戴不戴口罩”在中西方文化观念中具有较大差别。

中国人从防控疫情之初就全都戴上口罩了,而欧美社会普遍认为“只有病人才需要戴口罩”。随着疫情蔓延,这个差异越来越凸显,尽管有不少西方人也开始戴,但那里的有些官员、卫生机构及医疗专家却一再坚称健康者不必戴口罩。

△ 意大利议员戴口罩被群嘲,气得摔话筒。

因口罩问题而起的纷争最近在欧洲上演了不少。此前,意大利一名议员戴口罩进入议会被嘲讽,他在发言中强调“这是为大家安全着想”,并情绪激动地建议“如果你们是聪明人,早就应该戴了”。

△ 瑞士一名女议员因戴口罩而被逐,理由是“扰乱会议秩序”。

在瑞士联邦委员会会议上,人民党议员布劳赫因戴口罩而引发了一场风波,甚至因此被逐出会议大厅,理由是“扰乱会议秩序”。

对于身在海外的华人来说,他们在戴口罩问题上也有些“手足无措”。

0

1

墨尔本留学生戴口罩遭殴打


3月19日,塔斯马尼亚大学中国留学生在街头遭遇涉新冠肺炎疫情歧视性辱骂,其中一人惨遭殴打。




0

2

亚裔顾客戴口罩被禁入超市


3月17日,一名亚裔女子表示,她和朋友戴着口罩去超市买东西。刚进超市,一名白人导购员就走上前对她们说:“你们知道口罩根本没用的对吧?我不知道为什么你们知道没用还戴着。是因为你们染上了病毒所以要戴口罩?既然你们病了为什么还要出门呢?”面对一连串提问,亚裔女子不想多理会,但这名导购一直纠缠不放。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有人形容说,全世界因口罩已经形成“两大阵营”。孰是孰非?并非一句话能够裁定。之所以如此,除了一些现实因素,更重要的是不同的历史和文化使然。

首先,在文化认知上,“健康的人并不需要戴口罩” “已经有症状的人才需要戴口罩” “戴口罩等于生病了”,这一观念在欧美社会可以说深入人心。西方人多注重的是“自我”,而中国人则更注重群体利益。戴口罩不仅是为了减少病毒传染给他人的机会,同时也是保护自己不被传染,这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健康的卫生习惯。

△ 点击图片查看文章


其次,在生活习惯方面,西方人很重视亲情、友情,常举办一些聚会,与亲人、朋友见面时不仅会拥抱,同时相互间还会施以贴面礼、亲吻礼,这给新冠肺炎快速传播创造了条件,而新冠病毒的肆虐改变了生活,也悄悄改变着打招呼的方式。为避免传染,各种“花式”礼仪也在全球流行。

△ 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4月8日在总统府接见了中国援助委专家组,用传统的中国抱拳拱手礼表示感谢,避免了握手礼带来的风险。

疫情初期,一些西方的专家学者以及领导人对此次疫情的严重性估计不足。他们认为这是一种类似流感的冠状病毒,对大部分人来说并没有致命风险,其死亡率也低于一般的流感,这种掉以轻心的态度也对民众产生了误导,所以迟迟没有戴口罩,直到疫情大规模泛滥,各国政府才发布“禁足令”,让民众居家隔离。

疫情情势严峻后,人们也逐渐意识到“戴口罩”是有效的防范措施之一,有些地方还竖起了标语牌,上边写着“保护你自己,也保护别人,请戴口罩”;“你最好留在家里,居家隔离”等等这些内容。当然,这些只是建议性的提示,但不管怎么样,这些措施也可以算是亡羊补牢。现在人们能够认识到病毒的危害性,“戴口罩、防病毒”的理念已经基本得到了普及。

△ 意大利纳普勒斯有一位名叫安东尼塔的90岁老奶奶,在家没日没夜地做口罩,已经做出一万个,都捐给了医务人员。奶奶成了网红,还上了电视新闻。


“将戴口罩放入历史与文化背景中去考察,你就会明白,在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它的意义远大于简单的个人防护。口罩是现代医学的标志,也是人们相互给予信心的方式,说明社会在疫情期间保持运转。”

英国社会学家彼得·贝尔关于SARS的一段话同样适用于今天:“口罩文化促生了一种休戚与共、同担共责的感觉。”随着疫情日趋严重,相信欧洲人对口罩的态度肯定会改变。

03

疫情使人心寒,人性带来温暖


2月13日,一场特别的音乐会在意大利总统府举行,中国湖北民歌《洪湖水浪打浪》的曲调响彻大厅。

△ 2月13日,在意大利罗马总统府奎里纳莱宫,旅意华人钢琴家居觐在音乐会现场演奏。

这场音乐会是由意大利总统塞尔焦·马塔雷拉提议,在2020年中意文化旅游年框架下加演的一场钢琴独奏音乐会,向全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人民传达友谊和支持。同时,也能向意大利社会示意,需要摒弃这种恐慌和歧视。

受海外疫情蔓延影响,西方国家充斥着对亚裔人民的不友好,这很正常,有些人本来骨子里就反华,但主要还是因为对病毒恐慌,所以产生一些对立情绪。虽然这种歧视相对来讲还是少数人的行为,但给华人和整个西方社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 2020年2月6日,驻意大利大使李军华在《信使报》发表署名文章《戮力同心,战胜疫情》。


为了增进理解,我们驻外使馆也都做了很多工作,中国驻意大利大使李军华也在意大利主流报纸《信使报》上呼吁意大利公民停止种族歧视,支持中国打赢抗疫战。

疫情之下见人心,我们也见证了来自异国他乡的温暖。

陈牧是广东汕头的一名高二女生,2019年8月赴意大利开始为期10个月的交换生学习。

她所在的城市,是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旁边的一个小城。这个城市不大,很少有外国人来,据说她是城市里唯一一个中国人。无偿接待她的寄宿家庭是小城本地人,一家四口特别热情,把她照顾得也很好。

日益严峻的疫情让她在街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歧视,一些“中国病毒”之类的字眼传入她的耳朵,也刺痛了她的心。

住家妈妈知道后,与住家姐姐一起用意大利语和英语写了一封信,发表在Facebook上,标题是“写给我们这个城镇家长的一封信”。

住家妈妈在信里详细介绍了她的情况,说明了她是从中国来意大利读书的交换生,已经在这个小城生活了半年多。住家妈妈写道:“希望大家在街上看到这个中国女孩的时候,可以友好地跟她打招呼,可以给她一个微笑,不要做出一些没有礼貌的举动……”

当天晚上,这封信在小城的圈子里传遍了,Facebook上不断有新的评论出现。封信使陈牧在当地成了名人,许多人都想认识她,和她做朋友。这封信的内容登上了那不勒斯的报纸,还收到许多当地媒体的采访信息。市长了解情况后,也希望当面对她表示欢迎。

△ 华人在意大利免费发口罩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善与恶,黑暗的背面一定是阳光般的温暖。满屏的爱心,还有国外网友们特意用中文写的“加油”,这份包容与鼓励,相信都将给予身处异国他乡的“陈牧”们抗击疫情的强大能量。

疫情全球蔓延局势下,应该说中意友谊还是保持得不错的,意大利华侨回国的仅是一小部分,大多数人还都坚守在那里,与意大利人民共渡这个艰难时刻,并且他们也四处联系,为意大利捐口罩、捐防护服等等。疫区中的中餐馆虽然关门了,但积极为医生们免费做饭送餐。这些都真正体现了大灾面前守望相助的情谊。


— END —

文字 | 根据董津义大使发言整理而成

图片|网络  编辑|外交官说事儿 小哈


延伸阅读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倾听外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