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骄傲地爱,爱谁谁!| 国际不再恐同日的五封来信

收件人: 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 2021-05-19

illustration credit: 咚咚(wb: 萝卜咚lobod)



这是一期特别的信箱,缘起于我们在5月初收到的一封听众来信。信中这位生活在县城的17岁高中男生讲述了他在同志交友软件上发展出的一段关系里经历的错位、失落、失语,继而是失望。同时,他也诉说了对未来的期许,对亲密关系的珍视,以及作为性少数群体的困惑。

整理过往的听众来信,我们发现性少数群体的声音一直在场,从未缺席。我们从往期随机信箱中选出这些来信,集结发布。重新阅读这些信件,我们仿佛看到在屏幕前敲下文字的你们——有迷茫,有痛苦,有激情,有狂喜,也有对性别权力结构作用于自身时的警惕与反思。感谢大家对我们的信任,愿意与我们分享最私密的心事与最隐匿的感情。也感谢广大听众的阅读和关注,用理解和共情编织出温柔之网。
在“国际不再恐惧同性恋、跨性别与双性恋日”到来之际,愿未来不再有歧视,不再有偏见,不再有因性倾向和性别认同产生的不公对待。


我曾以为,同为社会边缘群体我们能更好地共情


随机波动的三位主播:


你们好。


我是一个17岁的高中生,最近在一个同志交友APP上认识了一个人。他在清明节第二天假期约我出来,我最先以为,他只是想和我做朋友或者看看是否能够进一步了解对方,所以就去了。那天确实很好,我们见了面,一起逛了逛。我问了他很多,关于他以前的人生(他今年19岁,我觉得长得还不错,至少比我好。他在初中时迷恋上了玩网络游戏,所以没有进入高中,而是选择了职高),也问了他关于我关注的一些热门议题的观点,虽然我们的观点不是很相同,但是我也深知不可能找到完全和自己一样的人。那天结束于他带我吃了一碗拉面。回家之后,他问我明天想不想出来,我答应了(当时我天真地以为我可能会开启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段恋情)。他还问了我要不要和他去开房,我以为这是一句玩笑话,也开玩笑似地答应了。


到了第二天,也就是清明节假期的最后一天,我问他我们在哪儿见面,他说:“昨天不是都说好了在宾馆吗?”,我才反应过来,原来那不是说笑。当时,我感到十分沮丧和抗拒,想着“well, just another man who just want to fuck you”,但我不知道怎么拒绝,或者该不该拒绝。总之,我去了,到宾馆时他已经洗好澡了,并且叫我也去洗,我不知道该怎么做,我想拒绝,但是我又说不出口(我自诩是一个进步青年,结果连这个都说不出口,也是讽刺)。于是,那天,我第一次经历了插入式性爱。我也给他说了这件事,他觉得很兴奋,觉得这种处男不是能经常遇到的。(这里经历了几小时的间隔)结束之后,我也不知道到底应该怎样处理这种感情,毕竟,我获取性教育的唯一途径就是色情影片(当然里面的性知识很大一部分都是不正确的)和微博上的科普博主。当时,我还觉得自己和他有什么可能。后来,在一个星期二的下午,我趁着下午放学和晚自习之前的吃饭时间又和他见了一面,直到那时,我依然怀着不切实际的幻想。


今天是2021年5月2日星期日,我无法再承受这种有性无爱的关系。他跟我说他的第一次是和自己的男朋友,而我只能和一个我几乎不认识的人,我不想也不愿意但也不能改变这个既定事实。我没有人可以诉说——我有朋友,但是我和他们是如此的不同,他们关注着明星、流行文化,而我关注着各种社会议题,没有人能够理解我。我感觉自己就像一群人之中的逆行者,孤独的感觉不断向我袭来。于是,我十分愚蠢地向他说了这件事。他觉得我十分莫名奇妙,向我说了很多也许算是恶毒的话吧。


我以前一直以为,作为同性恋男性者,作为社会边缘群体,我们都能更好地共情,但是我错了。即使是同性恋,他们也还是男的,除了性取向不同,他们很大一部份和直男并没有什么差别。


当然,作为一个抑郁症患者,我确实会把一个情绪无限放大化,make everything a thing。我不知道这件事会把我引向何方,由于父母的原因,即使我十分想继续进行心理咨询但也不得不暂停。


我真的很想拥有一段恋爱关系。当我看到3月7日随机信箱《在爱他人的道路上成为自己:5封信里的亲密关系与信》里第四封的来信者描述自己高中时与男友的亲密关系,我感到十分羡慕。我羡慕他能在高中找到一段亲密关系,能在高中时找到可以聊心的对象,能有一段纯洁的感情,能够找到一段不是以性基础、由性开始的关系。而我永远不会拥有这样的感情。很多影视作品把这样的感情描述成了一种轻而易举就可得到的东西,但是它不是,它是一种奢侈品。


我不知道自己到底还能以何种心态面对以后的生活,我讨厌自己发生的这种关系。我想遇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但是我看不到出去的路,带着我这个目前刚上学校划分的本科线的成绩(我现在高二)我不知道我能上什么大学。也许我只能在这个小县城中生活一辈子,或者,我也许也没有一辈子。


在我生活的小县城中,我没有任何可以倾诉、歇脚的地方,随机信箱像是我唯一的树洞,一个能让我对生活重燃一点希望的地方。


刚才我看到了他去看电影的朋友圈,看起来唯一会被这种关系困扰的人就只有我,说一句有点性别刻板印象的话,it would be much easier if you can just be a dude about your emotions.


如果三位主播可以看到的话,谢谢你们的时间。如果可以的话,我想能够依靠随机波动平台听听大家的看法。


有生之年,

能否看到同性爱人在这片土地上得到真正的祝福?

    

适野、之琪、建国,你们好!


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2001年生人,一个男同性恋,正在一所南方的大学读书,收听你们的节目已经一年了。这次写信希望能分享一下我对于亲密关系这个话题的理解,提供一个比较年轻的、同性的视角分享。


我的初恋是在高中,我跟我的前任在学校文艺晚会演出认识,在共同好友的推动下走到了一起,这是我第一次走进一段关系里。我的自我认知在初二就已经基本完成了,但在大环境下,我并不认为自己能够在年纪如此小时有一段好的关系。我有高考的压力,有老师和父母的监督,有来自社会的对于同性恋的误解和排斥,但这一切都没有阻挡事情的发生。我很庆幸处在南方较为开放友好的环境氛围里,有了一段如此美好的经历,我们在学校操场散步,就像所有同学那样,聊自己想聊的一切,看着彼此的眼睛充满爱意,虽然我们不能牵手,但在高中那样压力大而紧张的氛围中,这样的陪伴已经足够珍贵。


我们在高三前的暑期旅行去了厦门,我们吹着海风在沙滩上肆意亲吻,随意地牵手,夜幕下没有旁人审视的眼光,那简直是我并不长的人生里最快乐的时刻。彼时我在校园里,对于外面的社会了解甚少,低欲望、爱无能是我从未听过的词汇,我的生活有目标,情感浓烈而精彩,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故事到这里结束其实最好不过了,但是生活并不会停下,高考完我们分差很大,他去了一所很远的学校,我留在了本省的985,两个人的轨迹就这么错开了,直到后来双方同意了分手。


到了大学,生活并不如我想象的精彩,我看到的大学生脸上大都写满了紧张和担忧,“卷”在我们这代大学生里被频繁地提起。课业压力很大,参加社团也是为了综绩和奖学金,在这样的环境里,亲密关系是奢侈品。大家羡慕的标杆是“学霸情侣”,在大学里盛行的是跟学长学姐的“亲密关系”——为了更漂亮的绩点和更独家的消息。独来独往看似孤独其实也最有效率,毕竟不管怎样,亲密关系都是要花费时间、精力、金钱去维持的,这些我们负担不起。也是在大学,我接触到了社会上更广泛的同性恋交友圈子——糟糕得一塌糊涂。我曾经下载过为同性恋提供的交友软件,上面充斥着肉体与性,并不是说这些不好,但如果只剩下了这些,爱到底去哪里了呢?在更广泛的社交媒体比如微博上,人人喊着我要爱情,我要甜甜的恋爱,大家追着CP磕着糖,但现实里大家的情感生活苍白得可怕。我发现世界跟我想的不一样了。


我听随机波动,看荞麦微博里的私信,买《普通婚姻》给关系好的女同学做礼物,我能感受到现如今的亲密关系正在被重新定义,大多数的婚姻关系里的一地鸡毛让人很难不惧怕,我的那个关系很好的女同学就曾坚定地表示自己绝对不会生小孩。有着完善制度以及社会保障的异性恋尚且如此,那么作为一个同性恋,我的未来在哪里呢?我是否注定要面对毫无保障的亲密关系,我有生之年能否看到同性爱人在这片土地上得到真正的祝福呢?不管现实怎样,我仍然对于未来抱有期待。


想说的话还有很多,但已经很晚了,明天还有早八的课。很开心自己能写下这些分享出去,感谢随机波动!感谢三位主播!


(来自信箱:在爱他人的道路上成为自己:5封信里的亲密关系与性》


被爱没什么了不起,爱他人才难得可贵


您好。我是十二,女性,今年二十一岁,目前在北京读本科。我的性向是流动的,从小到大只喜欢女生,但并不否认未来会爱上男性的可能性。接下来我想以自己的恋爱经历为线索,整理出自己眼中一段好的亲密关系是什么样的,以及个人的一些困惑。 我的恋爱经历有三次。
第一次是中学时和自己仰慕已久的男同学在一起很短的一段时间。分开的原因是我发现自己对他只是欣赏,且很抗拒肢体接触。最后一直逃避冷战,不了了之。从这段关系中我意识到自己对男性产生不了性欲,但对我来说,性是亲密关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第二次我爱上自己的同性友人,没怎么纠结就去追求她。表白虽然成功,不过意料之中,于高考前就结束了这段关系。大致原因是在这段关系中我们都没有安全感——她太焦虑,我总逃避。还有一点:我们对“爱”的定义不同、(这方面)成长的时间与速度不同。我向往的亲密关系是如同家人一般陪伴生活,但她当时认为没有怦然心动的感觉就是不爱了。她认为吃醋并不代表爱,但我当时认为分手后吃醋说明她心口不一,还是喜欢我。
我们都曾经以为爱就是互相理解,但我现在认为爱需要磨合与成长,不断地学习,而且不需要完全一致或者完全理解,能够共存并有同理心就足够了。沟通是很重要的,不要搞太多drama自己感动自己。同时,两人在懵懂时期建立的亲密关系很脆弱,因为书读得不多、阅世读人的经历不多,不足以支撑自己的观点。观点在短时间内也很多变,很容易发生需求不对等+不沟通的情况,是非常不稳定的时期。
第二次恋爱经历对我影响很深,我至今对她仍有眷恋。时间只会让我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与她无论如何都是不可能在一起的,但无法磨灭感情。我们现在是友人关系,每天瞎扯几句我就很满足了。对她的感情让我相信爱。被爱没什么了不起,爱他人才难得可贵。至于能不能和所爱之人一起生活共度余生,那是童话里才讨论的事情。 第三次是大学时期,在网上认识的一位社畜姐姐,挺聊得来,之后便顺水推舟在一起了。我们见面的机会很少,不是在她家就是在宾馆,搞得好像是约炮。最后她说不想再维持恋人关系,我们也就分开了。这段关系里我并没有付出太多感情,有种“快餐式恋爱”的感觉。我需要一段感情冲淡过去,对方是谁无所谓。这段亲密关系还蛮舒适,我喜欢这种不怎么交心,只是在生活和性方面互相照顾的关系。但要说这是爱,我觉得还差一点。 在我眼中,一段好的亲密关系需要两个独立成熟的人共同建立,而且爱并不是必要条件,令双方舒适就足够了。
我目前做不到独立成熟,所以认为自己不配拥有亲密关系。如果我爱一个人,那面对她我会敏感脆弱,患得患失,这样的亲密关系在我眼中就是不健康的。我不能指望着对方去拯救、迁就我的脆弱和不可控,那会消耗她对我的感情。而如果我不爱对方,就可以保持理智,在适当的时候说适当的话,做适当的事,情感上恰到好处地依赖对方并能给予支持。在不断地沟通交流下,我们总会不断逼近适合的相处模式。
总之,对现在的我来讲,爱与亲密关系不可兼得。 还有一个特殊情况我忘记讨论了:我爱的人也一样爱我。这概率小得可以。因为首先,每个人对爱的定义都不太一样。
十二辛丑正月廿一,阴。 
(来自信箱:《在爱他人的道路上成为自己:5封信里的亲密关系与性》


性政治只存在于异性恋者之间吗?显然不是


随机主播们你们好!


作为一名男同性恋,我更能体会到面对女权主义时候的撕裂,但我要说的并不是直接面对女性,而是自己与厌女症/有毒的男性气质(toxic masculinity)间的斗争故事。


我作为男性性少数天然和女性们是同盟吗?我觉得很大程度上不是。一方面,我作为同样受到父权制系统性压迫的群体,跟女性在反抗父权的利益上一致。根据上野千鹤子《厌女》中所提到的Sedgwick的“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理论,男同性恋被“男人”排除在外,和女性一样归类为“非男人”。长大后,或许是来到异国的象牙塔里,我更有勇气,选择骄傲做自己,展示自己真实而feminine的一面。


另一方面,我的审美又深深被男性气质影响。尤其是求偶上,我自觉有很严重的厌女情绪。“肌肉发达五官深邃胡须浓密”的“男子汉”形象是我的最爱,也是gay的审美主流。我观察到了gay社群的“拒C文化”,即对“娘炮 Sissy”的厌恶(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8910)。“你那么骚,哪个男人敢要你”这句话不仅很多女性朋友有听过,很多gay也被这样“教训”过。gay对masculinity有多迷恋呢?很多masculine gay会被叫“爸爸”。


我明明知道这是一种厌女情绪,但我仍然禁不住喜欢masculine男性。这时常让我感到撕裂。你想把自己从中解放出来,但是身体的本能却牢牢拉住自己。

性角色是性政治的一种体现,我不赞同0-1(Bottom-Top)这种还原异性恋性角色的做法,但我却还是更愿意做1,这也是我感到撕裂的时刻。现在00后小朋友也很多都不再区分0或1。但大多数人还是会明确区分,甚至对0.5的人抱有反感。已经不止一次看到“0应该要让着1”“0要珍惜1”这种说法了。也就是说,因为0扮演了“女性”的性角色,即便是男性,也要服从于扮演了“男性”性角色的1。既然已经有很多人反感这样的现象,那么不妨从女权主义理论中寻找答案?


性政治难道只存在于男女(异性恋者)之间吗?显然不是。我认为摒弃“性倾向-性角色-性自我认知”的一致性的假设,才能帮助我们发现性政治中更本质的运作机制,例如同性恋中性角色的区别所体现出的上下关系就非常有趣,上野的《父权制与资本主义》一书中对男性女性的定义高度抽象为性政治中权力的主体和客体,而非基于生理性别。基于此,我觉得一样可以把男女性别研究中性政治的各种理论实践于性少数群体中,像这本书一样“利用”马克思主义去解构权力关系。


石墙运动时的那些社会底层性少数们,是经过怎样的变迁,在今日被(白人)中产帅气强壮同性恋所代表的(现在已经有更多diversity了)?作为一个普通人,希望能在未来看到更多普通的、反主流的、不完美充满缺点的性少数们也能自豪而骄傲地走在阳光下,出现在公共讨论中。既然要爱/接纳他们,就请爱/接纳他们所有人吧。乐观地看,社会认知的改变需要时间,接纳一个符合大众对男性形象认知的“男子汉”同性恋肯定比接纳一个更queer、更femine的同性恋相对更容易。或许这个群体所缺少的就是团结。


祝好,

Ian


(来自信箱:女性主义波涛中的男性与爱情》


共情让我建立了与人类的联系


三位主播,你们好。


作为一个小镇的高中生,女权似乎从来不是我生活中的会被提到的议题,我每天的生活似乎只有学习和同学们的打闹,以及在无穷无尽的学习中消耗着自己的精力。但我是特别关注社会议题的一个人:从今年的black lives matter到拉姆,到弦子的开庭,以及最近的杨笠等等,我都有在一直关注。


我记得我最先关注女性议题是在初中的时候,当时我觉得这个议题真的离我的现实生活好遥远,但是今年初我的学校也发生了Metoo事件,这一刻我才意识到女性议题离我是多么近。


作为一个同性恋男性,我似乎能更好地和这个男权社会下的弱势群体产生共情。我认为实现性别平等是现代社会必须完成的巨大难题,但是观察我周围的同学,他们几乎完全没有这样的意识。我记忆尤深的是,我和班上的同学提到女权时,他表现出了不理解,他说(I quote)“我觉得女性的地位已经很高了”,当时我十分震惊,也思考了是不是我学校中女性教职工的地位给他带来了这种感觉,但悲伤的是:我们学校的领导几乎是没有女性的。而且,我班上的一个被老师称为“才子”的同学,在提到女权时也是戏谑的态度,再结合我在微博上看到的众多异性恋男性对女权的态度,让我感到了深深的绝望。


我在看杨笠的脱口秀的时候,完全不会感受到像网上那些男士说的“感到被冒犯”“挑起性别对立”。相反,我觉得这种单口喜剧在简体中文的语境下是非常有必要存在的。在如此强力的审查制度下,撬动男权社会的一块砖都是难于登天的,至今,在小宇宙上搜索女权、女权主义都是一片空白,但是杨笠的单口能引起如此大的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帮助了性别平权在中国迈出一步。


2020年有太多针对女性的暴力事件了。但是,那些男性似乎永远不会觉得这是社会对女性系统性的压迫、剥削并为此做出反思,相反,他们总会为男性开脱,并竭尽全力去寻找女性的错误,以至不惜做出一些让你意想不到的事情。这时候,他们不再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而已经成为一个男性共同体,在发生类似事件的时候,能自动地为自己从未见过的男人开脱。我觉得这是非常奇怪的现象,对于我来说,我会自动地带入受害者的角度并与之产生共情,如果让我为那些男人开脱无异于湮没我的灵魂。


在社会中,男女二字似乎被赋予了太多的含义,这本来用来形容生理上的差异的两字包括了太多的标签,在小时候,我就被灌输粉色是女孩子的颜色,蓝色是男孩子的颜色,我不知道这种观念从何而来,人们是怎么把颜色这种与性别毫无关联的东西挂上钩的。但是我会感到很幸运,能和那些男性不一样,可以用更包容的眼光去看待社会,会在每次读到不公平之事的时候与大家产生共情,会在网络上(也十分想在现实中)和大家一起扶持前行,在大家收获喜悦的时候能够为大家由衷感到高兴。我觉得正是这种东西让我建立了与人类的联系,让我能在诺大的宇宙中和一群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一起哭,一起笑。让我在每当感到孤独的时候又不会孤独。


2021年已经到来,希望能继续的和随机波动在一起,继续同行,能在如今糟糕的世界中栖息在随机波动的小岛上得以片刻的喘息时间,再继续与大家战斗。


PS.第一次写这种东西,写得真的不好,请见谅~感谢阅读!祝你们新年快乐。希望2021不要再糟了。


(来自信箱:支持性别平等对男性而言更难吗?从杨笠争议说起》



来信请以#随机信箱#为标题发送至surplusvalue@163.com


撰文 | 随机听友们
编辑 | 随机波动
图片 | 咚咚

 \ About Us / 
一档由三位女性媒体人发起的泛文化类播客

 \ Say Hi / 
surplusvalue@163.com

每周三更新
www.stovol.club
苹果播客 | Spotify | Pocketcast | 小宇宙
泛用型客户端复制rss feed:http://www.stovol.club/rss可手动添加节目

新浪微博 | 微信公众号
搜索「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订阅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