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方言常识 | 甘于恩:贵州方言与贵阳话

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0-01-18

贵州方言和贵阳话

甘于恩

贵州方言,属西南官话,按2012年的《中国语言地图集》归入西南官话的“川黔片”。“川黔片”内部又可分为3个小片,即“成渝小片”“黔中小片”“陕南小片”。贵州方言属黔中小片,以贵阳话为优势方言,但内部还有一些差别。


贵阳话

贵阳方言,亦称贵阳话。属西南官话—川黔片—黔中小片,为贵州省贵阳市区内占据主流的方言,使用人口约五百万,是西南官话中具有代表性的方言。


明代贵州建省为贵州带来了中央政府的直接统治,随之而来的卫所屯军制度则为贵州带来大量来自江淮地区的军事移民,明清两代贵州人口得到了充实,作为省会的贵阳受四方人口流动影响,贵阳话逐步形成,抗日战争及随之而来的大后方安置建设使贵阳市人口猛增,显示出繁荣的迹象,虽然胜利后内迁人员大部分返回原地,但他们的方言也给贵阳方言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建国后至今贵阳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贵阳方言也朝着新的方向不断发展。

明朝以前贵州只有少量汉族居住(穿青人可能是早期贵州汉族移民),语言繁杂,以苗语等地方少数民族语言为主。后明朝为了讨伐云南蒙古残部,且为了加强苗疆的控制,在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设置贵州承宣布政使,正式建制为省,以贵州为省名。废思州宣慰司与思南宣慰司,保留水东土司与水西土司,同属贵州布政司管辖。明末,贵州布政司领贵州宣慰司及贵阳、安顺、平越3军民府并都匀、黎平、思州、思南、铜仁、镇远、石阡7府。并迁入大量江淮军事移民,使得中央统治逐步加强,也为贵州带来了江淮官话“南音”的强烈影响,后经过明清代际,人口迁徙,最终形成了贵阳方言。


贵阳话的主要特点是:语音上有19个声母(含零声母)、32个韵母、4个声调(分别是阴平45、阳平31、上声51、去声24),古入声归入阳平;有一些特色词语,如贵阳话“笼、烫”指“骗”,“骚”有“厉害”义,“达”指“摔”,用“拿抓”形容拾荒者、乞丐,“板”有“挣扎”、“乱动”的意思;“姑倒”指“蹲下”,“背篼”指“民工”;有丰富的语气词或感叹词,如“哦霍”“拐哦”等,构词上可用重叠式,如“杯杯”(杯子)、“喀喀角角”(很窄很角落)、“二昏二昏”(头晕),动词性短语用重叠,则表示一种语法上的将行状态,比如“我正要睡着睡着(就要睡着)嘞,就把着他几个吵醒噢”、“我想笑想笑(正想笑)嘞,后来还是忍倒噢”。被动标记一般用“把”,如“杯杯把打烂噢”(杯子被打碎了),但贵阳话“把”字句用法与普通话有许多不同,被动标记用“着”则表示“遭受”意义,如“钱包着小偷拿咧”(钱包被小偷偷了)。

 

研究贵州和贵阳方言的主要著作有:汪平《贵阳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杨适《贵阳方言》(贵阳市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1994)、李蓝《贵阳话音档》(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涂光禄《贵州汉语方言特色词语汇编》(贵州大学出版社2011)、涂光禄和刘光亚等编《贵州省志·汉语方言志》(方志出版社1998)、王贵生《黔东南方言概论》(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王贵生《黔东南方言志》(巴蜀书社2007)、龙异腾、吴伟军、明生荣、宋宣《黔中屯堡方言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曾兰燕《独山方言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6)等。


(甘于恩根据百度百科、维基百科、《中国语言地图集》以及《汉语方言学大词典》等材料重新改写)



图文编辑:珊珊

图文审读:燕辉

责任总编:老甘

苹果赞赏专用

保护母语方言

你我共同努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